資源簡介 《(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教學設計參考資料教學目標審美感知通過聆聽和學唱國歌,感受歌曲莊嚴、激昂的旋律,體會其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感。藝術表現能夠準確、有感情地演唱國歌,掌握歌曲中的節奏、音高,并能通過演唱表達歌曲的內涵。創意實踐引導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現國歌,如齊唱、領唱,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文化理解了解國歌的創作背景、詞曲作者及其意義,理解國歌所代表的國家尊嚴和民族精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準確地演唱國歌,把握歌曲的節奏、音高和旋律特點,感受歌曲的莊嚴感。教學難點理解國歌的內涵,并通過演唱將其莊嚴、激昂的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教學方法講授法、示范法、練習法、討論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鋼琴、國歌音頻資料教學過程導入(3 分鐘)教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首歌曲具有特殊的意義,每當它響起的時候,我們都會莊嚴肅立,你們知道是哪首歌嗎?學生:(回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教師:對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國歌。在學習之前,我想問問大家,你們在哪些場合聽到過國歌呢?學生:(回答可能包括升旗、重大比賽場合)教學意圖: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國歌出現的場合,引起學生對國歌的關注,激發學習興趣。新授(10 分鐘)背景介紹教師:國歌的原名是《義勇軍進行曲》,它誕生于 1935 年,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這首歌在當時是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它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奮起反抗外敵入侵。1949 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82 年正式確定為國歌。教師播放一段關于國歌創作背景的視頻片段,讓學生觀看。教學意圖:讓學生了解國歌的創作背景,加深對國歌意義的理解。聆聽歌曲教師:現在讓我們來聆聽一下國歌,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感受歌曲的旋律。教師播放國歌音頻。聽完后,教師提問:同學們,聽完國歌,你們有什么感受呢?學生:(可能回答莊嚴、激昂感受)教學意圖:通過聆聽,讓學生初步感受國歌的旋律特點和情感。節奏學習教師將歌曲中的典型節奏寫在黑板上,如 “1. 3 5 5 | 6 5 | 3. 1 5 5 5 | 3 - |”,帶領學生進行節奏拍打練習。教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拍拍這些節奏,注意節拍的準確。教學意圖:讓學生熟悉歌曲的節奏,為演唱歌曲打下基礎。學唱歌曲(25 分鐘)教師范唱教師:下面老師來唱一遍國歌,同學們仔細聽,注意老師的發音和音高。教師進行范唱。教學意圖:通過教師的范唱,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歌曲的演唱方法。逐句教唱教師采用鋼琴伴奏,逐句教唱國歌。教師:同學們,跟著老師一句一句地唱,注意音高和節奏。學生跟著教師逐句學唱。在教唱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發音、音高和節奏進行糾正。教學意圖:通過逐句教唱,讓學生逐步學會演唱國歌。整體演唱教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完了國歌,現在大家一起試著唱一遍。學生進行整體演唱,教師進行指揮。教學意圖:通過整體演唱,檢驗學生的學唱效果,加強學生對歌曲的整體把握。歌曲處理(15 分鐘)情感分析教師:國歌是一首非常莊嚴、激昂的歌曲,我們在演唱的時候,要把這種情感表現出來。同學們,你們覺得在演唱的時候,哪些地方應該唱得強一些,哪些地方應該唱得弱一些呢?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回答。教師總結:比如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這句,要唱得非常有力量,因為這是號召人們奮起反抗。教學意圖:通過討論,讓學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學會通過演唱表達歌曲的內涵。演唱形式教師:同學們,我們除了齊唱國歌,還可以用其他的演唱形式。比如,我們可以推選一位同學來領唱,其他同學齊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領唱和齊唱的練習。教學意圖:通過嘗試不同的演唱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力。拓展延伸(10 分鐘)知識拓展教師:同學們,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國歌,每個國家的國歌都有其獨特的意義。你們知道一些其他國家的國歌嗎?學生回答(可能會提到一些自己知道的國家國歌)教師播放一些其他國家國歌的片段,讓學生感受不同國家國歌的風格。教學意圖: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了解不同國家的音樂文化。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國歌是我們國家的象征,我們要熱愛國歌,尊重國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刻牢記國歌的意義,當國歌響起的時候,我們要莊嚴肅立。教師播放一些升國旗時人們唱國歌、行注目禮的視頻,讓學生觀看。教學意圖: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課堂總結(5 分鐘)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了解了國歌的創作背景,學會了演唱國歌。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熱愛國歌,尊重國歌,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我們對祖國的熱愛。教學意圖: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強化學生對國歌的認知和情感。課后作業回家后唱給家人聽,并向他們介紹國歌的創作背景。收集一些關于國歌的小故事,下節課分享。板書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名:《義勇軍進行曲》作詞:田漢作曲:聶耳創作時間:1935 年意義:國家象征,愛國主義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