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試題2024.11一、單項選擇(每題2分,共44分)珠三角地區是全國流動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圖1示意2017年珠三角地區流動人口短期和永久居留意愿占比空間分布。居留意愿占比高反映地區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強。據此完成1~2題。圖11.2017年,東莞短期居留意愿占比高,因其主要產業為( ) A.金融業 B.制造業 C.交通運輸業 D.公共服務業抑制深圳流動人口長期居留意愿的因素是( )①自然環境 ②戶籍門檻 ③經濟水平 ④物價水平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非正規就業主要指從各種各樣的非正規經濟活動中獲取收入,包括各類日結工和臨時工等,具有工作時間靈活、崗位更換快、人員流動性大等特點。非正規就業為中國城鎮化發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圖 2 為中國城鎮非正規就業份額與城鎮化水平關系圖。據此完成 3~5 題。中國非正規就業與城鎮化水平之間的關系是城鎮化( ) A.早期非正規就業人數最少 B.后期非正規就業人數最少C.中期非正規就業比例增長最快 D.后期非正規就業比例增幅最大4.在城市管理中依托地理信息技術可以幫助非正規就業者( )①查詢就業目的地 ②比較工資待遇差異③提供未來職業規劃 ④選擇上下班路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隨著中國城鎮化的發展,今后非正規就業人數增長較快的職業是( ) A.幼兒教師 B.代駕司機 C.流動攤販 D.養老護工我國某中學地理教師給地理社團成員布置模擬天文觀測作業,給出以下條件。完成6~7 題。這一天,下列現象可信的是( )A.日落時,月亮的亮面朝東 B.月出時,當地地方時為6點C.日出時,月亮高度角最大 D.月落時,天空出現滿天星星7.當天可見直立桿的月影范圍最有可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023 年 4 月 16 日 20 時中央氣象臺發布天氣藍色預警,預計 4 月 17 日至 18 日湖北省大部分地區將經歷強降水過程,局部地區伴有雷暴大風、冰雹天氣。冰雹是一種堅硬的球狀、錐狀或形狀不規則的固態降水,下圖示意冰雹的形成過程。據此完成 8~10 題。8.冰雹形成的必備條件有( )A.大氣強烈對流 B.地面強烈降溫C.晝夜溫差大 D.塵埃物質多推測此次冰雹可能出現在一天中的( ) A.凌晨 B.午后 C.黃昏 D.夜晚有關此次冰雹天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云層垂直厚度與凍結層一致將導致湖北省今年水稻大規模減產是反氣旋控制下形成的冰雹 D.會給市民造成一定程度的財產損失下圖為南海 1、4、7、10 月海洋表層鹽度(‰)多年平均分布圖。據此完成 11~13 題。圖中甲海域表層鹽度年變化小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的注入量年變化小 B.熱帶雨林氣候降水均勻C.海灣地區海區相對封閉 D.云量多,全年蒸發量較小影響圖中乙海域全年等鹽度線彎曲方向基本一致的因素是( ) A.海陸分布 B.陸地徑流 C.盛行風向 D.洋流圖中10月鹽度分布圖中,丙點的鹽度值可能是( )A.31.5‰ B.31.8‰ C.32‰ D.32.3‰讀某區域地質構造及等高線分布示意圖。完成 14 題。關于該地地質地貌狀況的說法,正確的是( )A.a段巖層整體向上凸起 B.b段構造地貌為向斜谷C.④處海拔可能為349m D.曾受到東西向內力擠壓小相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橫斷山脈東緣,受第四紀冰川和寒凍風化等作用,形成了特殊地貌,遺跡中最顯著最典型的當屬長海溝。不同時段的冰磧物能反映出古氣候演化的階段性特征。下圖為小相嶺長海溝冰川地貌分布圖。完成 15~16 題。根據第四紀冰川以來的氣候,可推斷冰磧物的形成順序為(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地貌A表示的地貌為( )A.刃脊 B.冰斗 C.角峰 D.側磧堤通常土壤含水量較高時,土壤中的部分鐵元素形成更易溶于水的價態,可能向下淋溶, 也可能側向移動流失。水稻種植后需周期性排灌。2024 年,福建省全面開展第三次土壤普查中的剖面野外調查。圖 5 示意福建省某調查區地形,圖 6 示意該調查區兩種土壤剖面(不考慮土層厚度)。據此完成 17~19 題。假設圖5中的①~④地點土壤含水量均較高且大致相同,則甲剖面最易出現在( ) A.① B.② C.③ D.④野外調查時想要找到土壤剖面為乙剖面的地點,除地形因素外,還要優先考慮( ) A.蒸發蒸騰強弱 B.離河遠近 C.植被覆蓋高低 D.巖層厚薄圖5中①~⑤最適宜種植水稻的地點土壤剖面為乙剖面,若要在該地點種植水稻,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是( )A.土壤溫度過高 B.有機質較欠缺 C.底層砂粒過多 D.土壤空氣不足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碳庫。其碳儲量的空間分布差異顯著。圖 1 示意我國某山地植被隨海拔的分布格局,圖 2 為該山地不同森林類型不同深度土壤層碳密度統計圖。完成 20~22 題。該山地最可能是( )A.武夷山 B.橫斷山 C.太行山 D.阿爾泰山21.該山地( )A.雪線位于海拔3100米 B.針葉林土壤碳密度最高C.山麓地帶水資源豐富 D.高山草甸分布面積最廣22影響該山地土壤層碳密度分布差異的直接因素是( ) A.坡向 B.海拔 C.水熱 D.植被二、綜合題(共 56 分)23.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白鶴灘水電站地處金沙江下游峽谷區,兩岸 1100m 高度以下為陡崖,頻繁的大風給水電站建設和運行帶來嚴重影響。為降低水電站的氣象災害風險,研究峽谷地形對風的影響時發現,該地的峽谷風是氣流流過峽谷(圖中河谷)的風(俗稱穿堂風),山谷風是河谷與兩側山坡之間的風,當地山谷風環流在雨季較強,受峽谷風和山谷風相互作用,甲站大風天數在 7~9 月較少。下面左圖為水電站壩區周邊地形和觀測站位置等高線圖,右圖為甲站各風向平均風速(m/s)統計圖。(1)指出甲、乙觀測站附近河段的流向。(2 分)(2)從峽谷風和山谷風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甲站大風天數在 7~9 月較少的原因。(6 分) 24.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 分)材料一喜馬拉雅山冰川廣布,有“地表河塔與地下水塔”之稱。雅魯藏布江穿行于眾多山脈之間,在東部發育了大峽谷(圖 10)。大峽谷地區海拔從北部 2910 米降至南部出口僅 155 米,全長超過 500 公里,是季風水汽輸送到青藏高原的主要通道。材料二圖 10 為雅魯藏布江流域示意圖。研究表明,圖 10 虛線框內因河流侵蝕差異使得南北兩側分水嶺位置移動不同,該處流域面積未來將出現縮小趨勢。圖 11 為虛線框內河段分水嶺的地形與年降水量狀況示意圖。圖 10(圖11)從水循環的角度,說明喜馬拉雅山被稱為“地表河塔與地下水塔”的原因。(4 分)分析大峽谷地區成為青藏高原最大水汽輸送通道的有利地形條件。(6 分)補全虛線框內雅魯藏布江流域邊界,并結合圖 11,論證虛線框內河段流域面積未來縮小的趨勢。(8 分)2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青海湖位于多個構造單元及多條深斷裂的交匯處,周邊高山環繞。形成初期,青海湖與黃河水系相通,是一個淡水湖,構造運動使原來流向黃河的河流堵塞,形成倒淌河, 湖水性質也逐漸發生變化。后期因氣候變化,青海湖湖面發生升降,在不同位置形成多條成排灘壩,且分布面積大(灘壩是濱淺湖區湖灘和壩的總稱,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在沿岸湖灘長期堆積而成)。下左圖示意青海湖灘壩的分布,下右圖為“近 1 8 萬年以來青海湖湖平面升降曲線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結合青海湖的形成和變化,簡要還原青海湖湖水性質演化的過程。(6 分)(2)請從灘壩的走向、砂礫磨圓度和分選性等角度,說明多條灘壩的特點。(6 分)(3)在多條灘壩的形成過程中,分析青海湖湖岸線的變遷。(6 分)26、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 分)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背山面水是傳統村落選址的一般規律,歷史時 期人口遷入頻繁。傳統村落以明、清時期為主,保存較為完整。福建省傳統村落的保護 和發展,應基于自身的山水資源稟賦和地理人文底蘊特點以及生態環境優勢和沿海優勢, 積極尋求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達到雙贏。下圖示意福建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格局。(1)簡述福建省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征。(4 分)(2)簡析傳統村落選址與山水之間的關系。(4 分)(3)簡述不同地區不同自然和人文特色的傳統村落因地制宜發展不同第三產業的措施。(4 分)模擬測試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B C A B D C B A B D C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D B D D B C B D C B D23.(1)甲:自南向北(1分)。乙:自西北向東南(1分)。(2)7~9 月,當地受夏季風和地形影響,甲站峽谷風表現為偏南風(1 分),山谷風表現為與偏南風夾角較大的偏西風和偏東風(1 分),山谷風對峽谷風有較強的削弱作用(2 分);7~9月為當地雨季,山谷風環流較強,加強削弱峽谷盛行的偏南風(2分),所以大風日數減少。24.(1)高山地形抬升季風水汽,降水豐富;山岳冰川廣布,儲存固態水源(冰雪融水多);發育眾多河流形成地表徑流,向下游輸水(任答 2 點得 4 分);地表水經斷裂帶下滲成地下水,向海拔低處含水層輸送(2 分)。(2)總體海拔較低,對水汽阻擋作用弱;自南向北地勢升高,利于西南季風攜帶水汽逐步深入;谷口寬且朝向西南,利于西南季風攜帶水汽深入。(6分)(3) (繪圖正確得 2分)喜馬拉雅分水嶺南側比北側降水多,落差更大,河流溯源侵蝕更強,分水嶺北移更快(2分);岡底斯山分水嶺南、北側降水與落差的差異小,河流溯源侵蝕弱,分水嶺北移較慢(或位置穩定)(2 分);喜馬拉雅分水嶺北移逐漸靠近岡底斯山分水嶺,導致流域面積縮小(2 分)。25.(1)初期由于強烈的地殼運動,斷裂下陷形成洼地(湖盆),周邊地表徑流匯入,積水成湖(2分);且湖水通過東(南)部河流外泄,以淡水為主(2 分);后因東部隆起抬升,外泄通道堵塞(形成倒淌河),青海湖演變成內流湖,(蒸發和徑流匯入)導致鹽分不斷累積,湖{#{QQABSQAQogCgAABAABhCAwWwCkAQkhEACQgOgFAEoAAACRNABAA=}#}水鹽度上升,逐漸由淡變咸(2分)。(2)灘壩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影響,其整體走向多與湖岸線平行(2分);灘壩經流水搬運沉積而成,搬運過程中砂礫被不斷磨圓,磨圓度較高(2 分);不同時期的沿岸流和波浪的強度不一,攜帶和沉積的物質粒徑存在差別,砂礫分選性較差(2分);(3)在相對穩定的沿岸流和波浪影響下,砂礫穩定沉積而成單一灘壩,此時湖岸線也相對穩定;而多條灘壩的形成,說明湖岸線不穩定,時進時退;現今湖平面低于歷史時期,說明青海湖面積在縮小,故湖岸線向湖泊方向退縮。(6分)26.(1)分布廣泛,相對集中(或分布不均);北部密集、南部稀疏;沿著山脈呈多帶狀分布;從中部向東西兩側逐漸減少。(任答 2點得 4分)(2)背山可以利用山為屏障抵御冬季寒風的侵襲;臨水可以充分利用水資源解決飲用、灌溉、洗滌等需求;并且利用河流傳統水運與外界聯系。(任答 2 點得 4 分)(3)沿海地區的傳統村落,可利用海岸線資源優勢,發展海邊度假和旅游休閑產業;山區的傳統村落,可利用山水林田等自然優勢,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具有人文底蘊的傳統(村落,可依托當地特色文化,積極發展研學文創產業。(任答 3點得 6分){#{QQABSQAQogCgAABAABhCAwWwCkAQkhEACQgOgFAEoAAACRNABA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月6日月考地理答案.pdf 山東省德州樂陵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11月月考地理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