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二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基礎鞏固(2023沂南二模)我國自然資源具有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據此,完成1~2題。1.以下符合我國自然資源分布特點的是( )A.水資源——華北多、西南少 B.草地——東南多、西北少C.林地——西北多、東北少 D.耕地——東部多、西部少2.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是( )A.水污染 B.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C.社會經濟的發展 D.人口增長過快(2024羅莊二模)讀中國土地利用類型構成圖和中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完成3~4題。3.下列關于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敘述,正確的是( )A.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半濕潤、半干旱區B.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山區和沿海地區C.耕地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D.利用類型齊全,但后備耕地不足4.根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則,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山地迎風坡降水多,適宜大面積種植水稻B.在城市郊區積極發展肉、乳、禽、蛋生產C.草地大幅增加牲畜數量,提高草場利用率D.擴大城市規模,將耕地變為城市建設用地(2024莒南一模)讀中國河流流量分布示意圖和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示意圖,完成5~6題。5.根據中國河流流量分布示意圖,可以獲取的信息有( )①我國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流②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③長江水量最大④河流分布東多西少⑤塔里木河是外流河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6.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把長江流域豐富的水資源調到華北地區的主要原因是( )A.華北地區位于干旱區,降水稀少B.華北地區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C.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免受洪澇威脅D.華北地區河流徑流量小,引水發電@能力提升三江平原歷史上以“北大荒”著稱,在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開墾前,此地草甸沼澤茫茫無際,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動物繁多。開墾后建有許多大型國營農場,“北大荒”已變成了“北大倉”,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讀圖,完成7~9題。三江平原濕地和耕地面積增長圖三江平原東方白鸛數量變化圖7.1975~2006年間,三江平原耕地面積和濕地面積的變化情況分別是( )A.增大 增大 B.減小 減小 C.增大 減小 D.減小 增大8.濕地是東方白鸛繁殖、中停的必要環境。1975~2000年東方白鸛數量不斷減少的原因是( )A.人類狩獵 B.濕地面積減小 C.猛禽增多 D.老鼠增多9.如今的人們要將“北大倉”變回“北大荒”,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A.草原改良 B.治沙禁牧 C.坡耕地改梯田 D.退耕還濕(2023平邑一模)2023年2月,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受水區全面節水的指導意見》,全面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全面提升用水效率。讀南水北調工程示意圖,完成10~11題。10.下列關于南水北調工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西線路線短,工程難度較小B.中線引長江水補給華北地區C.東線調京杭運河水補給黃河D.南水北調工程的目的是溝通五大水系11.據統計,我國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個,其中北京、天津居前列,而成都、武漢、廣州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以上大城市“水荒”的共同原因有( )①我國降水南多北少,東多西少②人口多,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③氣候變化,河流徑流量減小④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水質變差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024濟南一模)“風光發電”已經成為中國的新名片。讀我國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狀況圖,完成12~14題。12.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風力發電裝機容量最大的是( )A.北方地區 B.南方地區 C.西北地區 D.青藏地區13.冀、魯發展光伏發電的優勢有( )①太陽能較豐富 ②市場廣闊 ③地廣人稀 ④雨熱同期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我國積極開發新能源,有利于( )①減少全國的用電量需求 ②緩解能源緊張的狀況③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④減少環境污染和破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素養專練15.區域認知(2024平邑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圖1為中國地形類型分布圖,圖2為中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圖3為漫畫《保飯碗》。圖1 圖2 圖3(1)據圖并結合學過的知識,簡述我國草地分布與氣候、地形的關系。保護耕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本保障。(2)據圖3漫畫可知,我國提出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請結合所學知識,提出可行措施。材料二: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荒漠化的發生與發展有其自然原因,而更多的是因為過度的土地利用。進入21世紀,我國荒漠化防治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為推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3)據材料二,分析導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材料三:和田至若羌的和若鐵路全線開通運營后,在塔里木盆地形成了繞沙漠一周的環狀鐵路,鐵路線兩旁種植了耐旱的梭梭樹、紅柳等,部分路段修建了“過沙橋”。(4)根據圖文材料,分析鐵路線兩旁種植梭梭樹、紅柳等的作用是 ;沙漠中建設“過沙橋”的作用是 。(5)請結合圖文材料,分析塔里木盆地建設環狀鐵路線的意義。第十二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基礎鞏固(2023沂南二模)我國自然資源具有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據此,完成1~2題。1.以下符合我國自然資源分布特點的是( D )A.水資源——華北多、西南少 B.草地——東南多、西北少C.林地——西北多、東北少 D.耕地——東部多、西部少2.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是( B )A.水污染 B.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C.社會經濟的發展 D.人口增長過快(2024羅莊二模)讀中國土地利用類型構成圖和中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完成3~4題。3.下列關于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敘述,正確的是( D )A.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半濕潤、半干旱區B.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山區和沿海地區C.耕地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D.利用類型齊全,但后備耕地不足4.根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則,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B )A.山地迎風坡降水多,適宜大面積種植水稻B.在城市郊區積極發展肉、乳、禽、蛋生產C.草地大幅增加牲畜數量,提高草場利用率D.擴大城市規模,將耕地變為城市建設用地(2024莒南一模)讀中國河流流量分布示意圖和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示意圖,完成5~6題。5.根據中國河流流量分布示意圖,可以獲取的信息有( A )①我國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流②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③長江水量最大④河流分布東多西少⑤塔里木河是外流河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6.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把長江流域豐富的水資源調到華北地區的主要原因是( B )A.華北地區位于干旱區,降水稀少B.華北地區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C.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免受洪澇威脅D.華北地區河流徑流量小,引水發電@能力提升三江平原歷史上以“北大荒”著稱,在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開墾前,此地草甸沼澤茫茫無際,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動物繁多。開墾后建有許多大型國營農場,“北大荒”已變成了“北大倉”,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讀圖,完成7~9題。三江平原濕地和耕地面積增長圖三江平原東方白鸛數量變化圖7.1975~2006年間,三江平原耕地面積和濕地面積的變化情況分別是( C )A.增大 增大 B.減小 減小 C.增大 減小 D.減小 增大8.濕地是東方白鸛繁殖、中停的必要環境。1975~2000年東方白鸛數量不斷減少的原因是( B )A.人類狩獵 B.濕地面積減小 C.猛禽增多 D.老鼠增多9.如今的人們要將“北大倉”變回“北大荒”,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D )A.草原改良 B.治沙禁牧 C.坡耕地改梯田 D.退耕還濕(2023平邑一模)2023年2月,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受水區全面節水的指導意見》,全面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全面提升用水效率。讀南水北調工程示意圖,完成10~11題。10.下列關于南水北調工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B )A.西線路線短,工程難度較小B.中線引長江水補給華北地區C.東線調京杭運河水補給黃河D.南水北調工程的目的是溝通五大水系11.據統計,我國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個,其中北京、天津居前列,而成都、武漢、廣州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以上大城市“水荒”的共同原因有( D )①我國降水南多北少,東多西少②人口多,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③氣候變化,河流徑流量減小④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水質變差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024濟南一模)“風光發電”已經成為中國的新名片。讀我國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狀況圖,完成12~14題。12.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風力發電裝機容量最大的是( C )A.北方地區 B.南方地區 C.西北地區 D.青藏地區13.冀、魯發展光伏發電的優勢有( A )①太陽能較豐富 ②市場廣闊 ③地廣人稀 ④雨熱同期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我國積極開發新能源,有利于( D )①減少全國的用電量需求 ②緩解能源緊張的狀況③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④減少環境污染和破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素養專練15.區域認知(2024平邑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圖1為中國地形類型分布圖,圖2為中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圖3為漫畫《保飯碗》。圖1 圖2 圖3(1)據圖并結合學過的知識,簡述我國草地分布與氣候、地形的關系。草地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地區(或我國年降水量400毫米以西的高原、山地地區)。保護耕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本保障。(2)據圖3漫畫可知,我國提出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請結合所學知識,提出可行措施。開源與節流并舉,合理控制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材料二: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荒漠化的發生與發展有其自然原因,而更多的是因為過度的土地利用。進入21世紀,我國荒漠化防治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為推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3)據材料二,分析導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氣候干旱、生態系統脆弱、亂砍濫伐、過度放牧等。材料三:和田至若羌的和若鐵路全線開通運營后,在塔里木盆地形成了繞沙漠一周的環狀鐵路,鐵路線兩旁種植了耐旱的梭梭樹、紅柳等,部分路段修建了“過沙橋”。(4)根據圖文材料,分析鐵路線兩旁種植梭梭樹、紅柳等的作用是 防風固沙、阻擋風沙、治理沙漠、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沙漠中建設“過沙橋”的作用是 有利于風沙從橋下穿過,減少風沙沉積;減少風沙對鐵路的掩埋 。(5)請結合圖文材料,分析塔里木盆地建設環狀鐵路線的意義。加強盆地四周城市之間的聯系,促進盆地四周城市的經濟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十二章中國的自然資源 - 學生版.docx 第十二章中國的自然資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