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八章 青藏地區@基礎鞏固(2024羅莊二模)為了更好地復習和鞏固青藏地區所學知識,小雨構建了“青藏地區地理知識樹”。讀圖,完成1~3題。1.下列對“知識樹”中信息的解讀能真實反映青藏地區特征的是( )A.“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緯度高B.高寒農牧業——畜牧業——牦牛C.資源豐富——地熱能——拉薩“日光城”D.少數民族——藏族——火把節2.臨沂小雨同學沿青藏鐵路經過三江源地區時可能看到的景觀是( )A.黃沙漫漫,寸草不生 B.沃野千里,稻花飄香C.羽族炫翎,蹄類競驕 D.山清水秀,樹木常綠3.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針對目前的現狀,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以草定畜,控制載畜量 ②鼓勵采挖蟲草,增加收入③禁止用水,保護水源 ④填埋礦坑,恢復地表植被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4莒南二模)讀青海省地圖,完成4~5題。4.三江源地區( )A.是長江、怒江和黃河的發源地B.位于唐古拉山脈以西、青海省南部C.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D.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被譽為“中華水塔”5.湖泊和沼澤是三江源地區重要的調蓄器,如果三江源的湖泊、沼澤不斷萎縮,會產生( )①河流中下游枯水期會出現干旱或斷流②河流中下游徑流增加,而地下水相應減少③野生動植物資源減少④河流中下游含沙量減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下圖為在建的川藏鐵路及周邊示意圖。讀圖,完成6~7題。6.圖中陰影部分為我國的三江源地區,下列關于該地區的說法錯誤的是( )A.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的腹地B.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C.是黃河、長江、怒江的發源地D.該地生態環境脆弱,要時刻注意保護7.圖中虛線表示在建的川藏鐵路,其修建難度遠大于青藏鐵路,主要原因是( )A.生態環境優良B.地形、地質條件復雜C.多東西走向的山脈、河流D.跨越我國地勢第一、二、三級階梯@能力提升2024年1月1日,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歐瑪亭嘎風電場正式投產發電,總裝機容量100兆瓦,為目前我國超高海拔地區建成投運的單機容量、裝機規模最大的風電場。下圖為那曲市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8~10題。8.除了風力資源,那曲市儲備的豐富清潔能源可能有( )①潮汐能 ②煤 ③太陽能 ④地熱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9.歐瑪亭嘎風電場成功投產的自然原因是當地( )A.凍土廣布 B.海拔高,多大風 C.光照充足 D.技術先進10.歐瑪亭嘎風電場成功投產的積極影響有( )①優化當地能源結構②對高海拔風電項目規模化開發具有示范作用③保障當地冬季取暖和電力安全供應④取代太陽能發電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2024蘭陵一模)暑假,小福和家人一起去到了風景優美的西藏納木錯旅游。納木錯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以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近年來,得益于當地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經濟收入不斷提高。讀納木錯流域圖,完成11~12題。11.旅游過程中,小福通過詢問當地居民得知,納木錯水域面積變化明顯,該湖區湖水面積最大的時間最可能是( )A.1月 B.3月 C.7月 D.11月12.當地政府采取的措施可能有( )①大規模建設豪華酒店 ②大力開發荒地③打造民俗風情文化環境 ④發展綠色農業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青藏高原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2023年4月26日,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讀青藏高原山脈、河流、種植業區分布簡圖,完成13~14題。13.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高寒氣候,環境破壞修復難度大B.氣候干旱,土地荒漠化嚴重C.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嚴重D.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弱14.如果青藏高原冰川不斷萎縮,湖泊、沼澤面積不斷縮小,從長遠來看會造成( )A.雅魯藏布江斷流B.長江、黃河、瀾滄江水量變小C.長江中下游含沙量增大D.黃河入海口濕地面積加速擴大@素養專練15.(2024沂水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對當地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日喀則氣溫日較差可達20℃,小麥生長期長達300~350天,單穗小麥達40~50粒,單穗重13—25克以上,而華北地區小麥單穗重約3.46克。日喀則糧食作物產量約占整個西藏的1/2,素有“西藏糧倉”之稱。材料二:圖1為青藏地區及藏南谷地地區地形簡圖,圖2為日喀則年日照時數及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1)在西藏旅游時我們常涂抹防曬霜、佩戴墨鏡、使用氧氣袋,請說明原因。(2)請從氣候角度說明日喀則小麥穗大粒飽、單產高的原因。(3)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海拔高,熱量不足,許多農作物無法生長。試分析日喀則成為西藏重要糧食產區的自然條件。 日喀則過去以種植傳統喜涼作物為主,經濟效益不高。現在通過農業技術引進了水果、花卉、蔬菜等多種喜溫作物種植,每畝產值相當于過去的10倍,已成為國家級高原蔬菜生產示范區。日喀則地區的西瓜在海拔3 900米以上的地區露地栽培不能完全成熟,只有在海拔3 900米以下的地區,并采用“西瓜吊起來”(如圖3)的方式才能成熟。(4)為改善當地熱量條件,請列舉至少一種種植喜溫作物可能使用的農業科學技術。(5)簡要分析“西瓜吊起來”這種種植西瓜方式的優勢自然條件。(6)青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下面為河谷農業可持續發展欲實施的措施,你贊同哪個?并說明原因。①大力興建全國商品糧基地。②合理控制果蔬種植面積。③科學種植,減少農業生產污染。第十八章 青藏地區@基礎鞏固(2024羅莊二模)為了更好地復習和鞏固青藏地區所學知識,小雨構建了“青藏地區地理知識樹”。讀圖,完成1~3題。1.下列對“知識樹”中信息的解讀能真實反映青藏地區特征的是( B )A.“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緯度高B.高寒農牧業——畜牧業——牦牛C.資源豐富——地熱能——拉薩“日光城”D.少數民族——藏族——火把節2.臨沂小雨同學沿青藏鐵路經過三江源地區時可能看到的景觀是( C )A.黃沙漫漫,寸草不生 B.沃野千里,稻花飄香C.羽族炫翎,蹄類競驕 D.山清水秀,樹木常綠3.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針對目前的現狀,可采取的措施有( D )①以草定畜,控制載畜量 ②鼓勵采挖蟲草,增加收入③禁止用水,保護水源 ④填埋礦坑,恢復地表植被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4莒南二模)讀青海省地圖,完成4~5題。4.三江源地區( D )A.是長江、怒江和黃河的發源地B.位于唐古拉山脈以西、青海省南部C.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D.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被譽為“中華水塔”5.湖泊和沼澤是三江源地區重要的調蓄器,如果三江源的湖泊、沼澤不斷萎縮,會產生( D )①河流中下游枯水期會出現干旱或斷流②河流中下游徑流增加,而地下水相應減少③野生動植物資源減少④河流中下游含沙量減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下圖為在建的川藏鐵路及周邊示意圖。讀圖,完成6~7題。6.圖中陰影部分為我國的三江源地區,下列關于該地區的說法錯誤的是( C )A.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的腹地B.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C.是黃河、長江、怒江的發源地D.該地生態環境脆弱,要時刻注意保護7.圖中虛線表示在建的川藏鐵路,其修建難度遠大于青藏鐵路,主要原因是( B )A.生態環境優良B.地形、地質條件復雜C.多東西走向的山脈、河流D.跨越我國地勢第一、二、三級階梯@能力提升2024年1月1日,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歐瑪亭嘎風電場正式投產發電,總裝機容量100兆瓦,為目前我國超高海拔地區建成投運的單機容量、裝機規模最大的風電場。下圖為那曲市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8~10題。8.除了風力資源,那曲市儲備的豐富清潔能源可能有( D )①潮汐能 ②煤 ③太陽能 ④地熱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9.歐瑪亭嘎風電場成功投產的自然原因是當地( B )A.凍土廣布 B.海拔高,多大風 C.光照充足 D.技術先進10.歐瑪亭嘎風電場成功投產的積極影響有( D )①優化當地能源結構②對高海拔風電項目規模化開發具有示范作用③保障當地冬季取暖和電力安全供應④取代太陽能發電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2024蘭陵一模)暑假,小福和家人一起去到了風景優美的西藏納木錯旅游。納木錯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以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近年來,得益于當地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經濟收入不斷提高。讀納木錯流域圖,完成11~12題。11.旅游過程中,小福通過詢問當地居民得知,納木錯水域面積變化明顯,該湖區湖水面積最大的時間最可能是( C )A.1月 B.3月 C.7月 D.11月12.當地政府采取的措施可能有( B )①大規模建設豪華酒店 ②大力開發荒地③打造民俗風情文化環境 ④發展綠色農業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青藏高原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2023年4月26日,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讀青藏高原山脈、河流、種植業區分布簡圖,完成13~14題。13.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 )A.高寒氣候,環境破壞修復難度大B.氣候干旱,土地荒漠化嚴重C.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嚴重D.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弱14.如果青藏高原冰川不斷萎縮,湖泊、沼澤面積不斷縮小,從長遠來看會造成( B )A.雅魯藏布江斷流B.長江、黃河、瀾滄江水量變小C.長江中下游含沙量增大D.黃河入海口濕地面積加速擴大@素養專練15.(2024沂水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對當地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日喀則氣溫日較差可達20℃,小麥生長期長達300~350天,單穗小麥達40~50粒,單穗重13—25克以上,而華北地區小麥單穗重約3.46克。日喀則糧食作物產量約占整個西藏的1/2,素有“西藏糧倉”之稱。材料二:圖1為青藏地區及藏南谷地地區地形簡圖,圖2為日喀則年日照時數及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1)在西藏旅游時我們常涂抹防曬霜、佩戴墨鏡、使用氧氣袋,請說明原因。青藏高原海拔高,紫外線強,空氣稀薄。(2)請從氣候角度說明日喀則小麥穗大粒飽、單產高的原因。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3)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海拔高,熱量不足,許多農作物無法生長。試分析日喀則成為西藏重要糧食產區的自然條件。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地勢平坦;水源較為充足。 日喀則過去以種植傳統喜涼作物為主,經濟效益不高。現在通過農業技術引進了水果、花卉、蔬菜等多種喜溫作物種植,每畝產值相當于過去的10倍,已成為國家級高原蔬菜生產示范區。日喀則地區的西瓜在海拔3 900米以上的地區露地栽培不能完全成熟,只有在海拔3 900米以下的地區,并采用“西瓜吊起來”(如圖3)的方式才能成熟。(4)為改善當地熱量條件,請列舉至少一種種植喜溫作物可能使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發展溫室大棚技術和培育改良新品種。(5)簡要分析“西瓜吊起來”這種種植西瓜方式的優勢自然條件。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養分的積累。(6)青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下面為河谷農業可持續發展欲實施的措施,你贊同哪個?并說明原因。①大力興建全國商品糧基地。②合理控制果蔬種植面積。③科學種植,減少農業生產污染。贊同②③的措施,青藏地區熱量不足,生態環境脆弱,不適宜大力興建全國商品糧基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十八章青藏地區 - 學生版.docx 第十八章青藏地區.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