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3物質變化的特征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課標要求考點1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特點 ☆ 1.了解物質變化存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描述化學變化是產生新物質的過程,并存在能的轉化;化學變化還會伴隨沉淀、產生氣體、顏色變化、發光、吸熱或放熱等現象。2.認識化學反應需要一定的條件,如燃燒的條件、催化劑的重要作用等。3.理解化學變化的本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原子的種類和數量不變;化學變化前后,分子的種類發生改變。4.了解氧化反應及燃燒,知道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的過程;具有安全意識,了解火災自救的一般方法。5.知道常見的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特點。考點2 燃燒與氧化反應 ☆☆考點3 催化劑的作用 ☆☆考點4四大基本反應類型特點 ☆☆考點5火災自救方法與安全意識的培養 ☆☆■考點①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 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1)概念:有些變化不會產生新的物質,屬于物理變化;有些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屬于化學變化。(2)實質(微觀角度分析):物理變化過程中,分子種類不變;化學變化是構成物質分子的原子重新進行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種類改變。2、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及聯系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概念 沒有生成新的物質的變化 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實 質 宏觀: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微觀: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構成物質的分子不變,是分子間的空隙可能改變(即分子的種類不變) 宏觀:有新的物質生成微觀: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構成物質的分子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即分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外觀 特征 狀態、形狀等的改變 常伴隨發光、放熱、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淀等舉 例 水的三態變化、汽油揮發、鐵絲被繞成各種形狀、水果榨汁、塊狀固體研磨成粉末狀 煤礦自燃、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腐爛鋼鐵生銹區分 依據 有沒有新的物質生成聯系 在化學變化中,一定同時發生物理變化;在物理變化中,不一定同時發生化學變化3.物質變化規律的應用(1)有些物質混合時會產生沉淀,如硝酸鉛和碘化鉀溶液混合時,會生成黃色的沉淀。(2)氯化鐵溶液的顏色,由黃色變成血紅色,根據這個性質,我們可以用硫氰化鉀溶液檢驗三價鐵離子的存在。FeCl3+3KSCN==3KCl+Fe(SCN)3(3)檢驗水的存在,能使白色無水硫酸銅粉末變為藍色五水硫酸銅晶體。CuSO4+5H2O==CuSO4 5H2O■考點② 燃燒與氧化反應 一、氧化反應(一)定義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叫作氧化反應。在氧化反應中,氧氣提供氧,氧氣具有氧化性。(二)類型①緩慢氧化:變化緩慢、短期內不易覺察只放出少量熱、不發光。例:動植物呼吸、食物腐敗塑料和橡膠制品的老化、金屬生銹、酒的釀造…②劇烈氧化:變化劇烈、容易覺察。既發熱、又發光。例:燃燒、爆炸……二、燃燒(1)燃燒的概念:通常情況下,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叫作燃燒。(2)燃燒的必要條件(燃燒三要素,缺一不可):可燃物、有助燃劑(氧氣)、溫度達到著火點。(3)影響燃燒的因素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燃燒現象不同。2)氧氣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3)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4)可燃物的著火點:物質燃燒所需達到的最低溫度叫著火點不同物質的著火點是不同的。已知白磷的著火點是40℃,紅磷的著火點是240℃。(5)自燃與爆炸1)自燃:由于緩慢氧化產生的熱量被積累后,溫度升高達到該可燃物的著火點時,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不經點火就自發燃燒起來的現象2)爆炸:如果燃燒以極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間里發生,瞬間內累積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急劇地膨脹,就會引起爆炸。■考點③ 催化劑的作用 (1)在過氧化氫和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中,用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它的作用是改變反應速度,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不變。a)催化劑不一定加快反應速率,也有減慢反應速率。b)催化劑的物理性質在反應前后可以改變。但化學性質和質量不變c)催化劑在反應中可以參與反應而發生變化,但反應結束時又能轉化回原來的物質。d)催化劑只影響反應速率,不影響最終產量。e)催化劑在反應中起催化作用。同一反應可采用多種催化劑。■考點④ 四大基本反應類型特點 一、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1)化合反應:把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做化合反應。如(2)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的反應叫做分解反應。如二、復分解反應1、概念: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化合物的反應(通式表示為AB+CD→AD+CB )。2、特點:復分解反應交換成分,但反應前后各元素的化合價不變。3、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反應類型 反應物條件 生成物條件酸+堿 至少一種可溶 需具備下列三個條件中至少一個: ①有沉淀生成 ②有氣體生成 ③有水生成堿+鹽 二者都可溶鹽+鹽 二者都可溶鹽+酸 酸必須可溶4、復分解反應實質:發生復分解反應的兩種物質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換離子,結合成難電離的物質-沉淀、氣體和水。三、置換反應①概念:由一種單質跟一種化合物發生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②形式:A+BC →AC+B③特點:單換單④置換反應類型:a.活潑金屬與酸反應,如:Fe+2HC1 = FeCl2+H2↑b.金屬與鹽溶液反應,如:Cu+2AgNO3 = Cu(NO3)2+2Ag四、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伴有能量的變化,而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即有放熱現象或吸熱現象放出熱量的反應:(1)放熱反應:如燃料的燃燒,生石灰與水結合成氫氧化鈣,鎂與鹽酸反應等。(化學能轉化為熱能)(2)吸熱反應:如碳與二氧化碳在高溫條件下生成CO,Ba(OH)2與NH4Cl反應;氯酸鉀、高錳酸鉀加熱分解,氫氧化鋇與氯化銨反應等……(熱能轉化為化學能)(3)蓄電池放電: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蓄電池充電:電能轉化為化學能;■考點⑤ 火災自救方法與安全意識的培養 (一)滅火的措施破壞燃燒的三個條件之一,就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火源隔離。(2)隔絕空氣(或氧氣)。(3)使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二)促進燃燒(1)增大氧氣的濃度 (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2)增大可燃物和氧氣的接觸面積 (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三)拓展(1)水滅火有一定范圍。不能用水的如汽油、煤油、圖書、精密儀器、鉀鈣鈉等金屬、高壓電器。(2)油庫著火不能用水滅火,因為油的密度比水小。不太嚴重可用干粉滅火器或沙子來滅火。(3)當電器或電線燃燒著火時,應先切斷電源,再用干粉滅火器或沙子來滅火,不能用水。■考點1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典例1](2024九上·諸暨期中)某同學在家里廚房學習烹任,以下現象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A.純牛奶變酸 B.煤氣燃燒C.鐵鍋生銹 D.自榨果汁【答案】D【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解析】【分析】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為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據此分析判斷。【解答】A、純牛奶變酸,有生成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符合題意;B、煤氣燃燒,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C、鐵鍋生銹,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D、自榨果汁,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變式訓練1.(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圖所示為杭州奧體中心游泳館水循環系統,該系統使游泳館實現常年“不換水”的同時,水質完全符合國際賽事標準,充分體現了杭州綠色亞運的理念。回答問題:(1)硅藻土過濾器中的硅藻土方多孔結構,其孔隙最小可達1﹣2微米,可阻隔固體顆粒、去除懸浮物、脫色、除味等,則硅藻土在凈化水的過程中起了 作用和吸附作用。(2)水經過臭氧反應罐和尿素分解罐,初步完成了水體的消毒和有機物的去除,則此過程屬于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3)工業上用X+2NaOH═NaCl+NaClO+H2O制取,則X的化學式為 。【答案】(1)過濾(2)化學(3)Cl2【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混合物的分離方法(過濾、蒸發、結晶)【解析】【分析】 根據硅藻土為多孔結構,其孔隙最小可達1-2微米,可阻隔固體顆粒、去除懸浮物、脫色、除味等分析, 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來分析 。【解答】 (1)已知硅藻土為多孔結構,其孔隙最小可達1-2微米,可阻隔固體顆粒、去除懸浮物、脫色、除味等,則硅藻土在凈化水的過程中起了過濾和吸附作用;(2)水經過臭氧反應罐和尿素分解罐,初步完成了水體的消毒和有機物的去除,有新物質產生,屬于化學變化;(3)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X+2NaOH═NaCl+NaClO+H2O可知,反應前Na、Cl、H、O的個數分別是2、0、2、2,反應后Na、Cl、H、O的個數分別是2、2、2、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則X中含有2個Cl,所以X的化學式為:Cl2。■考點2 燃燒與氧化反應[典例2](2024八下·嘉善月考)如圖是我國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蓋上時,內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時,只需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一吹,可燃物就燃燒起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火折子內部物質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B.竹筒帽蓋上時內部不再發生氧化反應C.蓋上竹筒帽的目的是為了完全隔絕氧氣D.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一吹,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答案】A【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A、根據火折子內部物質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進行分析;B、根據裝在竹筒內的可燃物本身在與少量氧氣進行緩慢燃燒進行分析;C、根據竹筒蓋上蓋子后減少了內部的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進行分析;D、根據吹一吹,增強了空氣的流動進行分析。【解答】A、火折子內部物質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故A正確;B、裝在竹筒內的可燃物本身在與少量氧氣進行緩慢燃燒,發生的是氧化反應,故B錯誤;C、竹筒蓋上蓋子后減少了內部的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使可燃物不能劇烈燃燒,故C錯誤;D、打開蓋子,吹一吹,增強了空氣的流動,增加了氧氣,使可燃物劇烈燃燒,不能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故D錯誤。故選:A。◆變式訓練1.(2024八下·義烏期末)為探究物質的燃燒條件,某同學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向一個大燒杯中加入約80℃的熱水大半杯。在水中放入一小塊白磷,在兩支試管中分別放入白磷和紅磷。根據實驗現象和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該實驗過程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2)燒杯中的熱水的作用是① ,② 。【答案】(1)控制變量法(2)使白磷溫度達著火點;隔絕氧氣【知識點】控制變量法;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探究某個因素對物理量的影響時,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變這個因素,這就是控制變量法;(2)物質燃燒的條件:①有可燃物;②與氧氣接觸;③溫度達到著火點,據此分析。【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 該實驗過程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控制變量法;(2)燒杯中的熱水的作用是①使白磷溫度達著火點,②隔絕氧氣。■考點3 催化劑的作用[典例3] 4.(2024八下·武義期末)如圖是氧氣的制取和性質的知識網絡(反應條件部分省略)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反應④⑤⑥的生成物均為氧化物B.反應①③中的作用均為催化作用C.反應①②③均屬于分解反應D.硫、紅磷、鐵塊均可在空氣中燃燒【答案】D【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解析】【分析】(1)氧化物是只含有兩種元素且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2)根據分解反應是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的反應,其特點可總結為“一變多”【解答】A、反應④⑥的生成物均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且有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屬于氧化物,A說法正確。B、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反應①③中MnO,的作用均為催化作用,B說法正確。C、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反應均符合“一變多”的形式,均屬于分解反應,C說法正確。D、硫、紅磷均可在空氣中燃燒,鐵塊不能在空氣中燃燒,D說法錯誤。故選:D。◆變式訓練1.(2024八下·臨海期末)二氧化錳可以催化分解過氧化氫產生氧氣和水,重復使用的二氧化錳是否會影響催化效率呢?小科根據下列器材設計了以下實驗方案。實驗器材:圖甲所示裝置1套、秒表、量筒、天平、燒杯、未使用過的二氧化錳和實驗后回收的二氧化錳(建議每次使用量0.5克)、5%的過氧化氫溶液(建議每次使用量40毫升)。實驗步驟:①檢查裝置氣密性。……(1)請補充步驟①之后的其他實驗步驟 。(2)圖乙是二氧化錳第一次使用時產生氧氣體積隨時間變化的大致圖像。若二氧化錳使用次數越多,催化效率越低,請在圖乙中畫出多次使用后的二氧化錳催化分解產生氧氣體積隨時間變化的大致圖像。【答案】(1)② 將未使用過的二氧化錳加入錐形瓶,將 5%的過氧化氫溶液加入入錐形瓶中,記錄從開始反應到停止反應所需時間。采集數據,繪制實驗曲線。③ 用等量的實驗后回收的的二氧化錳和等量的試劑重復實驗步驟②。④多次重復實驗,得出結論。(2)【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解析】【分析】比較產生相同體積的氧氣所需的時間從而得出不同催化劑的催化效率。【解答】(1)② 將未使用過的二氧化錳加入錐形瓶,將 5%的過氧化氫溶液加入入錐形瓶中,記錄從開始反應到停止反應所需時間。采集數據,繪制實驗曲線。③ 用等量的實驗后回收的的二氧化錳和等量的試劑重復實驗步驟②。④多次重復使用,得出結論。(2)■考點4 四大基本反應類型特點[典例4](2024八下·嵊州期末)用作漂白劑的過二硫酸鉀()在高于100℃的條件下能發生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中的硫元素顯+7價B.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C.生成物屬于氧化物D.反應前后固體中的硫元素質量不變【答案】A【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物質的鑒別、推斷【解析】【分析】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參加反應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物質的質量之和,是因為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原子的種類、總個數不變。【解答】A、K2S2O8中,鉀元素化合價是+1,氧元素化合價是-2,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知硫元素顯+7價,A選項正確;B、反應物是一種,生成物是三種,是分解反應,B選項錯誤;C、硫酸鉀中含有三種元素,不是氧化物,C選項錯誤;D、反應前后氧原子數目不變,但是生成物中有一部分硫元素構成氣體SO3,因此生成的固體中的硫元素比原固體中的硫元素質量要少,D選項錯誤。故選:A。◆變式訓練1.(2024八下·臨海期末)如圖是甲烷燃燒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微觀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的基本類型是化合反應 B.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發生改變C.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 D.該反應不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答案】B【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 此題主要是由分子結構模型圖來判斷分子的構成以及化學式的,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據其意義分析判斷有關的說法。【解答】A.化合反應只有一種生成物,該反應的基本類型不是化合反應,A錯誤;B.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發生改變,因為有新的分子產生,B正確;C.乙不是是化合物,是單質,C錯誤;D.所有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D錯誤;故答案為:B。■考點5 火災自救方法與安全意識的培養[典例5](2024八下·金東期末)成語“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著滅火的原理,下列滅火方法也依據這個原理的是( )A.森林著火開辟隔離帶 B.干粉滅火器撲滅電器火災C.用鍋蓋蓋滅著火的油鍋 D.消防隊員用高壓水槍滅火【答案】A【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從燃燒的條件分析滅火的方法。【解答】A、砍掉樹木形成隔離帶,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達到滅火的目的,與“釜底抽薪”滅火原理相同,故正確;B、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和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的原理,隔絕空氣滅火,與“釜底抽薪”滅火原理不同,故錯誤;C、用鍋蓋蓋滅著火的油鍋,是隔絕空氣滅火,與“釜底抽薪”滅火原理不同,故錯誤;D、消防隊員用高壓水槍滅火,是降溫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滅火,與“釜底抽薪”滅火原理不同,故錯誤。故答案為:A。◆變式訓練1.(2024八下·蕭山期末)火災是最常見和最具威脅的公共安全事故之一。如圖是某新型投擲型液體滅火器,使距離滅火地點1米以外投擲該滅火器。當易碎塑料瓶遇到硬物撞擊或高溫燒烤便會自行破碎,釋放出“有效液體”,該液體與火焰接觸會發生吸熱反應。反應時會產生水蒸氣、二氧化碳和氮氣等5000倍以上體積的氣體,并產生大量泡沫。(1)液體中的有效成分之一是碳酸鈉和稀鹽酸,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2)請解釋該投擲型滅火器投擲于火場中能滅火還能防止復燃的原因。【答案】(1)(2)火災發生(燃燒)要有三個條件,要有可燃物、溫度到達著火點、要有助燃劑,滅火時切斷其中一個條件即可。“有效液體在高溫下與可燃物、氧氣等發生反應”,由于涉及的化學反應為吸熱反應,降低了可燃物的溫度。生成大量的水蒸氣、二氧化碳、氮氣等5000倍以上體積的不助燃氣體,可稀釋(降低)燃燒區域的氧氣濃度,從而起到冷卻與窒息作用。滅火劑中的泡沫覆蓋在燃燒物表面,會降低物體的燃燒溫度,構成阻礙燃燒的隔離層,從而減少火焰燃燒需要的燃料,起到滅火,還可以起到防止復燃的作用。【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燃燒需要滿足助燃劑、可燃物和溫度達到著火點這三個條件,若不滿足則可以滅火。【解答】(1)碳酸鹽與酸反應生成鹽、水和二氧化碳。(2)滅火的原理依照題目信息從不滿足燃燒的三個條件進行分析。1.(2022·杭州)汽車開動和人的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種運動的量度。給汽車開動和人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兩個過程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都通過劇烈的氧化反應釋放出能量B.都將化學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C.都參與自然界的碳循環和氧循環D.都遵循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答案】A【知識點】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能量的轉化與守恒定律;氧化反應【解析】【分析】(1)細胞呼吸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氧化緩慢;燃燒是一種放熱發光的化學反應,其反應放出能量較劇烈。(2)化學能通常可以轉化為熱能、光能、機械能、電能等。(3)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指的是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狀態。動植物的呼 吸作用及人類活動中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4)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解答】A:組織細胞呼吸作用是緩慢氧化,A錯誤。B:燃燒和呼吸作用都將化學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B正確。C:含碳燃料的燃燒可將氧氣轉化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將氧氣轉化為二氧化碳,因此兩者都參與自然界的碳循環和氧循環,C正確。D:所有的化學反應都遵循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D正確。故選A。2.(2020·紹興)下列實驗中,能證明燃燒需要氧氣的是( )B. C. D.【答案】D【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燃燒是一種放熱發光的化學反應,其反應過程極其復雜,游離基的鏈鎖反應是燃燒反應的實質,光和熱是燃燒過程中發生的物理現象。【解答】A、變量是水和酒精,該實驗是為了證明燃燒需要可燃物;故A不符合題意;B、變量是溫度,該實驗是為了證明可燃物燃燒需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故B不符合題意;C、變量是可燃物的種類,該實驗是為了證明不同的可燃物的著火點不同;故C不符合題意;D、變量是空氣,該實驗是為了證明燃燒需要氧氣;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3.(2023·紹興)《天工開物》中記載燒制青磚時”火候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轉釉”。該過程的主要化學反應為:Fe2O3+CO2FeO+CO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B.CO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8克C.FeO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D.塞住磚窯的通氣孔,窯內柴火會較快熄滅,是由于缺少可燃物【答案】C【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燃燒與滅火;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A、根據置換反應是反應物和生成物都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分析;B、根據相對分子質量是比值,單位為“1”分析;C、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分析;D、根據隔離氧氣的滅火原理分析。【解答】A、該反應生成物和反應物都沒有單質,不是置換反應,不符合題意;B、 CO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8 ,單位為“1”不是“克”,不符合題意;C、 FeO中氧元素化合價為-2價,由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知,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符合題意;D、 塞住磚窯的通氣孔,窯內柴火會較快熄滅,是由于缺少氧氣,不符合題意;故選C,4.(2023·溫州)三碘化氮()輕輕一碰就產生紫色蒸氣,常用于特效表演。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該反應屬于( )A.分解反應 B.化合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答案】A【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解析】【分析】根據“一變多”的反應為分解反應分析。【解答】所給反應為一種物質生成兩種物質,為分解反應;故選A。5.(2022·蕭山)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如下表:物質 甲 乙 丙 丁反應前質量/g 4 8 16 32反應后質量/g 待測 10 20 0則該密閉容器中發生的化學反應類型為A.分解反應 B.化合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答案】A【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分析解答。【解答】 由表中數據可知,待測值=4+8+16+32-10-20-0=30;反應后甲的質量增加了30g-4g=26g,則甲是生成物;反應后乙的質量增加了10g-8g=2g,則乙是生成物;反應后丙的質量增加了20g-16g=4g,則丙是生成物;反應后丁的質量減少了32g-0g=32g,則丁是反應物;該反應是丁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甲、乙和丙,符合一變多的特點,屬于分解反應。故答案為:A。6.(2023·衢州)《天工開物》記載了水銀(汞)和硫反應制取銀朱(硫化汞)的方法,并厘清了轉化過程中物質間的質量關系。表現出的“質量守恒”思想,比其他國家早一百多年。(1)制取銀朱的反應方程式為:Hg+S=HgS,該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2)書中記載:十六兩汞能制取十七兩五錢的硫化汞。增重的“一兩五錢”實際上是參加反應的 的質量。(“錢”“兩”是我國古代常用的質量單位)【答案】(1)化合反應(2)硫【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多變一的反應為化合反應分析;(2)根據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總和不變分析。【解答】(1)所給反應由兩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屬于化合反應。(2) 十六兩汞能制取十七兩五錢的硫化汞 ,由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總和不變可知,增重的“一兩五錢”實際上是參加反應的硫的質量。故答案為:(1)化合反應;(2)硫。7.(2018·金華)中國是全球第一個實現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低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1)在常溫常壓下,“可燃冰”會發生反應:CH4·NH2O= CH4+nH2O,該反應屬于 (填基本反應類型);(2)甲烷可制成合成氣(CO,H2),再制成甲醇(CH3OH),代替日益供應緊張的燃油,由合成氣制甲醇的反應方程式為:CO+2H2CH3OH ,由甲烷制成合成氣有兩種方法:① CH4+H2OCO+3H2② 2CH4+O22CO+4H2從原料配比角度比較方法①和②,更適宜用于合成甲醇的方法是 (填序號)。【答案】(1)分解反應(2)②【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解析】【分析】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它的物質的反應叫分解反應。【解答】(1)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物只有一種,而生成物有兩種;所以是分解反應;⑵方法①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氫氣是1:3;方法②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氫氣是1:2;而合成甲醇的一氧化碳和氫氣是1:2;方法②對原料的利用率更高;故答案為:(1)分解反應;(2)②。8.(2023·杭州)酸堿滅火器是利用兩種“滅火劑”混合后噴出液體來撲滅火災的一種滅火器。小金擬制作一款簡易酸堿滅火器,進行了如下探究。(1)實驗一:滅火劑的選擇可供選擇的試劑:20%的鹽酸、20%的硫酸溶液、20%的硫酸鈉溶液和飽和碳酸鈉溶液。小金為了尋找反應最快的“滅火劑”組合,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和如表所示試劑進行實驗,裝置A和B中的注射器、橡膠塞、U形管、氣球的規格均相同,裝置A和B的氣密性良好,初始狀態均相同。裝置 A B注射器內試劑 10mL ▲ 10mL20%的鹽酸U形管內試劑 10mL飽和碳酸鈉溶液 10mL飽和碳酸鈉溶液裝置A中注射器盛放的試劑為 。(2)若實驗中同時將裝置A和B的注射器內試劑全部推入U形管,裝置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通過觀察 (填寫現象)比較兩組“滅火劑”反應的快慢。(3)實驗二:滅火器制作及使用小金制作了如圖乙所示滅火器,推動注射器活塞,噴嘴噴出液體將燃燒的蠟燭熄滅,蠟燭熄滅的原因是 。【答案】(1)10mL20%的硫酸溶液(2);產生氣泡的快慢(3)隔絕氧氣【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根據對比實驗設計要求變量唯一性分析;(2)根據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及對比實驗的反應現象分析;(3)根據隔離氧氣的滅火原理分析。【解答】(1)由所給藥品及實驗目的可知,裝置A中注射器盛放試劑為10毫升20%的硫酸溶液。(2)裝置B中為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通過觀察相同時間氣球膨脹程度,比較兩組滅火劑反應的快慢。(3)噴嘴噴出液體吸熱,使溫度降低,降至蠟燭著火點以下時,使蠟燭熄滅。故答案為:(1) 10mL20%的硫酸溶液 ;(2)Na2CO3+2HCl=2NaCl+H2O+CO2↑; 產生氣泡的快慢 ;(3)隔絕氧氣。9.(2023·臺州)將燃燒的蠟燭放人圖甲裝置中,一段時間后,蠟燭會慢慢熄滅。興趣小組探究其原因的過程如下(氣體的含量用體積分數表示):(1)甲同學認為,蠟燭熄滅是裝置內的氧氣被消耗完了。他設計了圖乙的實驗裝置,待蠟燭熄滅后,用凸透鏡聚焦太陽光使白磷的溫度達到著火點,觀察到 現象,從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重新實驗,測得蠟燭燃燒過程中燭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從0.04%上升到7.4%,氧氣含量從21%下降到13.8%。(2)甲同學又認為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導致蠟燭熄滅。乙同學不贊同,他改變圖甲裝置中的氣體成分,只進行了一次實驗,就否定了甲同學的觀點。則乙同學進行的實驗是 。實驗 氧氣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蠟燭能否燃燒A 21% 8.4% 能B 21% 3.4% 能c 12.8% 3.4% 不能(3)還有一種觀點:隨著蠟燭的燃燒,氧氣含量下降,產熱速度變慢;當產熱量小于散熱量,燭芯的溫度下降至著火點以下,蠟燭熄滅。如果該觀點正確,將圖甲裝置置于溫度更低的環境中實驗,則測得燭焰附近的氧氣含量最小值會如何變化?并解釋原因。 【答案】(1)白磷燃燒(2)A(3)大于13.8%(或變大)。低溫環境中,燭焰散熱快,降溫快,為了維持蠟燭燃燒,需要增加產熱,所以需要濃度更高的氧氣。【知識點】氧化反應;燃燒與滅火;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解析】【分析】(1)燃燒條件為:可燃物,助燃劑,溫度到達著火點;(2) 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導致蠟燭熄滅 ,故應使氧氣濃度不變,升高二氧化碳濃度;(3)氧氣濃度越高,燃燒速度越快,溫度越高。【解答】(1)觀察到白磷燃燒,說明瓶中還有氧氣可以助燃;(2)使氧氣濃度不變,升高二氧化碳濃度,故為A;(3) 圖甲裝置置于溫度更低的環境中實驗時,原因為: 大于13.8%(或變大)。低溫環境中,燭焰散熱快,降溫快,為了維持蠟燭燃燒,需要增加產熱,所以需要濃度更高的氧氣。10.(2023·臺州)市場上有一種“茶垢凈”,遇到熱水后會產生氧氣,并能深入微小的縫隙快速去除茶垢。(1)向“茶垢凈”中倒入熱水,收集一瓶氧氣,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能觀察到 。(2)如圖是一臺簡易制氧機,A瓶中裝有“茶垢凈”、二氧化錳和水,氧氣可從B瓶蓋子上的出氣孔排出,供人呼吸。A瓶的導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 (寫出一點)。(3)現有一瓶“茶垢凈”,其制氧量相當于119克過氧化氫分解產生的氧氣量。某人吸氧時需要制氧機提供每分鐘0.5升的氧氣,請計算用這瓶“茶垢凈”制得的氧氣,最多能供他持續吸氧多長時間?(氧氣密度取1.4克/升)【答案】(1)木條復燃(2)凈化氣體(或觀察產生氣體的速度)(3)解:設生成的氧氣質量為m2 = 2 O+ ↑68 32119克 mm=56克答:用一瓶茶垢凈制得的氧氣能供該人持續吸氧80分鐘。【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氧化反應;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實驗室可用帶火星的木條來檢驗氧氣;(2)A瓶釋放的氧氣通過B瓶后可被濕潤;(3)利用雙氧水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和雙氧水的質量即可求得氧氣的質量。【解答】(1) 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氧氣瓶中,能觀察到木條復燃;(2)A瓶的導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凈化氣體(或觀察產生氣體的速度)。11.(2023·舟山)如圖,小舟制作了一個簡易泡沫滅火器,為增加泡沫量,添加少量不參與反應的發泡劑。(1)使用滅火器時,只需將裝置倒置,濃鹽酸與碳酸鈉反應后噴出大量含有CO2的泡沫,當泡沫“粘附”在燃燒物表面后,起到隔絕 作用,即可滅火。選用CO2作為滅火氣體是因為該氣體具有的性質是 。(2)制作成本也是須考慮的重要指標。將含有10.6克溶質的飽和碳酸鈉溶液裝入吸濾瓶,理論上需要質量分數為36.5%的濃鹽酸多少克,才能恰好完全反應。(已知;Na2CO3+2HCl=2NaCl+H2O+CO2↑)【答案】(1)氧氣(空氣);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2)解:設恰好反應完10.6克碳酸鈉所需HCl的質量為xNa2CO3+2HCl=2NaCl+H2O +CO2↑106 7310.6克 xx=7.3克理論上需要的依鹽酸質量為: =20克答:理論上需要質量分數為36.5%的依鹽酸20克。【知識點】燃燒與滅火;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燃燒需要同時達到的三個條件:第一可燃物,第二,達到著火點,第三,需要助燃劑;質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解答】(1)燃燒需要同時達到的三個條件:第一可燃物,第二,達到著火點,第三,需要助燃劑;使用滅火器時,只需將裝置倒置,濃鹽酸與碳酸鈉反應后噴出大量含有CO2的泡沫,當泡沫“粘附”在燃燒物表面后,起到隔絕氧氣作用; 選用CO2作為滅火氣體是因為該氣體具有的性質是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12.(2021·麗水)學校組織春游,小科準備了一份“自熱火鍋”(圖甲),他撕開包裝看到了內部結構(圖乙),并了解到相關信息(圖丙)。小科按食用方法進行如下操作:①加熱盒中倒入適量冷水,將發熱包放入冷水中:②放上食盒,加入食材并倒入適量的飲用水,扣緊盒蓋。在等待食物煮熟過程中,小科發現加熱盒逐漸變燙、盒內傳出“嘶嘶”的聲音、盒蓋小孔的上方有水汽。請結合火鍋“自熱”過程解釋盒蓋上小孔的作用。【答案】示例: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并產生大量的熱。鋁粉在堿性熱水中能反應產生氫氣,緩慢放熱。氫氣和水汽化產生的水蒸氣使盒內氣壓變大。盒內的空氣、氫氣、水蒸氣在受熱后,體積膨脹,也使盒內氣壓變大。盒蓋上的小孔便于氣體排出,避免盒內氣壓過大,造成危險。示例1: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并產生大量的熱。鋁粉在堿性熱水中能反應產生氫氣,緩慢放熱。盒內的空氣、氫氣在受熱后,體積膨脹,使盒內氣壓變大。盒蓋上的小孔便于氣體排出,避免盒內氣壓過大,造成危險。示例2: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并產生大量的熱。鋁粉在堿性熱水中能反應產生氫氣,緩慢放熱。氫氣和水汽化產生的水蒸氣使盒內氣壓變大。盒蓋上的小孔便于氣體排出,避免盒內氣壓過大,造成危險。示例1: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并產生大量的熱。盒內的空氣、氫氣在受熱后,體積膨脹,使盒內氣壓變大。盒蓋上的小孔便于氣體排出,避免盒內氣壓過大,造成危險。示例2:鋁粉在堿性熱水中能反應產生氫氣,緩慢放熱。盒內的空氣、氫氣在受熱后,體積膨脹,使盒內氣壓變大。盒蓋上的小孔便于氣體排出,避免盒內氣壓過大,造成危險。示例1:盒道上的小孔便于氣體排出,避免盒內氣壓過大,適成危險。示例2: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并產生大量的熱。示例3:鋁粉在堿性熱水中能反應產生氫氣,緩慢放熱。盒蓋上的小孔便于氣體排出,避免盒內氣壓過大,造成危險。【知識點】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火鍋中藥品放熱時氣體體積膨脹,盒內氣壓變大, 盒蓋上的小孔便于氣體排出,避免盒內氣壓過大,造成危險分析。1.(2024·杭州模擬) 12月9 日“天宮課堂”壓軸實驗圓滿成功。實驗中往漂浮在空中的水球注入幾滴類似藍色墨水的液體,水球迅速變藍色,往藍色水球中放入半片泡騰片[主要成分是檸檬酸 和碳酸氫鈉 泡騰片與水作用,不斷產生小氣泡,且氣泡不逸出水球,水球逐漸變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水球變藍色發生的是物理變化B.產生的氣體可能是C.氣泡不逸出水球是因為分子不運動D.水球變大是因為水分子的間隔變大【答案】A【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解析】【分析】A、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B、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C、分子是不斷運動的。D、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斷增多,導致水球變大。【解答】A、水球變藍色過程中沒有生成新物質,發生的是物理變化,該選項正確。B、反應物中不含有硫元素,不能產生二氧化硫,該選項不正確。C、分子是不斷運動的,該選項不正確。D、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斷增多,導致水球變大,該選項不正確。故答案為:A。2.(2024·溫州三模)我國有許多特色美食,下列食品制作過程中主要發生化學變化的是()A.磨碎豆子 B.釀制米酒 C.壓榨甘蔗 D.采摘茶葉【答案】B【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解析】【分析】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化學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是: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解答】A、磨碎豆子過程中,只是豆子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錯誤;B、釀制米酒過程中,米中的糖類轉化為酒精,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正確;C、壓榨甘蔗過程中,沒有生成新物質,只是物質分離的過程,屬于物理變化,錯誤;D、采摘茶葉過程中,沒有生成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錯誤。故答案為:B。3.(2024·浙江模擬) 小州同學將一粒黃豆大的鈉放入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到鈉在溶液表面不停旋轉,發出嘶嘶聲,鈉經過處出現藍色痕跡,同時還出現黑色固體。根據該實驗現象,同學們得出了不少觀點,其中現象、化學方程式、基本反應類型都正確的是 ( ) 現象 化學方程式 基本反應類型A 出現氣泡 2Na+2H2O═2NaOH+H2↑ 置換反應B 產生藍色沉淀 2NaOH+CuSO4點燃Na2SO4+ Cu(OH)2↓ 復分解反應C 氣體發出嘶嘶聲 2H2+O2═2H2O 氧化反應D 出現黑色物質 Cu(OH)2═CuO+H2O 還原反應A.A B.B C.C D.D【答案】A【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根據金屬鈉的性質,結合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以及常見物質的顏色特征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鈉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水,看到氣泡生成,由于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有單質和化合物組成,因此屬于置換反應,故A正確;B.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氫氧化銅藍色沉淀,由于相互交換成分,因此為復分解反應,但是反應無需加入,故B錯誤;C.氫氣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燃燒,生成水,缺少反應條件,故C錯誤;D.氫氧化銅分解為氧化銅和水,為分解反應,不是還原反應,故D錯誤。故選A。4.(2024·浙江模擬)鐵粉和硫粉以適當的質量比混合,堆放在坩堝里(如圖),然后用燒紅的玻璃棒一端接觸混合物,這時部分混合物迅速變紅熱狀態,迅速撤離玻璃棒后,反應繼續進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紅熱的狀態,冷卻后得到一種黑色不能被磁化的固態物質。下列有關該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 )A.該反應是吸熱反應B.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C.該實驗過程中可能會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D.該黑色無磁性的固態物質在物質分類上屬于鹽【答案】A【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鹽與化肥【解析】【分析】A、根據反應時出現紅熱現象確定反應放熱分析;B、根據“多變一”的反應為化合反應分析;C、根據硫與氧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硫分析;D、根據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物質為鹽分析。【解答】A、 用燒紅的玻璃棒一端接觸混合物,這時部分混合物迅速變紅熱狀態,迅速撤離玻璃棒后,反應繼續進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紅熱的狀態 ,說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符合題意;B、 該反應是兩種物質反應生成一種物質,屬于化合反應 ,不符合題意;C、 該實驗中反應物有硫粉,硫接觸氧氣會生成二氧化硫,過程中可能會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 ,不符合題意;D、 該黑色無磁性的固態物質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在物質分類上屬于鹽 ,不符合題意;故選A。5.(2024·寧波模擬)小明在生活中觀察到:點燃的小木棒燃燒端朝上,往往沒燃盡就熄滅,而燃燒端朝下,往往不易熄滅。從燃燒的條件來看,你認為燃燒端朝上的小木棒,沒燃盡就熄滅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小木棒溫度不易達到著火點B.小木棒比較潮濕C.受到重力影響上端沒有足夠氧氣D.火柴質量比較差【答案】A【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根據燃燒需溫度達到著火點分析。【解答】燃燒端朝上的小木棒,沒燃盡就熄滅 ,是由于熱量散失,溫度不易達到未燃著的小木棒的著火點;故選A。6.(2024·金東模擬)2024年4月15日,是第9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引領10周年”。下列關于安全的做法正確的是A.煤礦的礦井要加強通風,嚴禁煙火,防止發生瓦斯爆炸B.大型節日演出時,可以噴撒黃色玉米粉等來制造舞臺氣氛C.廚房煤氣泄漏時,須立即打開油煙機排氣,防止煤氣中毒D.久未開啟的地窖,通過燈火燃燒可防過高濃度二氧化碳中毒【答案】A【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A、煤礦的礦井可能含有可燃性氣體,遇明火可能會發生爆炸。B、黃色玉米粉與空氣混合后遇明火或遇電火花等可能發生爆炸。C、根據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后遇明火或遇電火花等可能發生爆炸,分析。D、根據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分析。【解答】A. 煤礦的礦井可能含有可燃性氣體,遇明火可能會發生爆炸,所以煤礦的礦井要加強通風,防止發生爆炸,故做法正確;B. 黃色玉米粉與空氣混合后遇明火或遇電火花等可能發生爆炸,所以大型節日演出時,禁止噴撒黃色玉米粉等來制造舞臺氣氛,故做法錯誤;C. 廚房煤氣泄漏,煤氣具有可燃性,與空氣混合后的氣體遇明火、靜電、電火花或加熱易發生爆炸,打開抽油煙機排氣可能會產生電火花,可能會發生爆炸,故做法錯誤;D. 久未開啟的菜窖中容易積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窖前可以先做燈火實驗以檢驗二氧化碳含量是否過高,故做法錯誤;故答案為:A。7.(2024·寧波模擬)“火上澆油”能滅火嗎 某科普節目中,消防隊員將冷的食用油沿著鍋邊緣緩慢倒入正在燃燒著的油鍋中,一段時間后火焰熄滅了。“火 上澆油”能滅火的主要原理是( )A.可燃物的著火點降低 B.清除可燃物,阻止燃燒C.使可燃物與氧氣隔絕 D.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答案】D【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根據降溫至可燃物著火點以下的滅火原理分析。【解答】 消防隊員將冷的食用油沿著鍋邊緣緩慢倒入正在燃燒著的油鍋中,一段時間后火焰熄滅了,是由于冷的食用油降溫使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而使火熄滅;故選D。8.(2024·浙江模擬)對比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圖所示實驗均用到了對比的方法.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圖1 圖2 圖3 圖4A.圖1實驗能驗證二氧化碳與水發生了反應B.圖2實驗能說明紅磷的著火點比白磷的高C.圖3實驗能驗證金屬活動性順序為D.圖4實驗能說明硝酸銨固體溶于水會吸收熱量【答案】A【知識點】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燃燒與滅火;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A.根據蒸餾水和通入二氧化碳的蒸餾水都不能使酚酞溶液變色進行分析。B.根據熱水提供的熱量使銅片上白磷燃燒進行分析。C.根據鐵片和硫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硫酸亞鐵,銀片不能和硫酸銅反應,進行分析。D.根據溫度降低,硝酸鉀溶解度變小,氫氧化鈣溶解度變大進行分析。【解答】 A.蒸餾水和通入二氧化碳的蒸餾水都不能使酚酞溶液變色,所以圖1實驗不能驗證二氧化碳與水發生了反應,故A錯誤符合題意;B.75℃熱水提供的熱量使銅片上白磷燃燒,不能使銅片上紅磷燃燒,說明紅磷的著火點比白磷的高,故B正確不合題意;C.鐵片和硫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硫酸亞鐵,說明鐵比銅活潑;銀片不能和硫酸銅反應,說明銀不如銅活潑。即圖3實驗能驗證金屬活動性順序為Fe>Cu>Ag,故C正確不合題意;D.將硝酸銨固體加入燒杯中的水里,飽和硝酸鉀溶液中有白色晶體析出;飽和石灰水未變渾濁。溫度降低,硝酸鉀溶解度變小,氫氧化鈣溶解度變大。即圖4實驗能說明硝酸銨固體溶于水會吸收熱量,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9.(2023·溫州模擬)小科向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逐滴加入硝酸鋇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H2SO4+Ba(NO3)2=BaSO4↓+2HNO3(1)此時溶液的pH 7(選填“<”或“=”或“>”)(2)此反應為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反應。(3)如圖“●”“o”“△”表示燒杯內溶液中的不同離子,其中的“△”表示 離子。【答案】(1)<(2)復分解(3)NO3-(硝酸根)【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產物分析;(2)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或種數,確定反應類型;(3)根據反應過程分析保持不變的微粒即可。【解答】(1)根據方程式可知,當反應恰好完全時,反應產物為硫酸鋇和稀硝酸。因為稀硝酸呈酸性,所以溶液的pH<7。(2)反應物和生成物都由兩種化合物組成,且相互交換成分,因此該反應為復分解反應。(3)原來溶液為稀硫酸,后來溶液為稀硝酸,其中保持不變的是氫離子,即●為氫離子,那么○為硫酸根離子,而△為硝酸根離子( NO3- )。10.(2024·寧波模擬)保險粉(化學式 Na2S2O4)在工農業生產中有廣泛的用途,Na2S2O4 在堿性溶液中穩定,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極不穩定;在 NaCl 存在下,Na2S2O4 在水中溶解度顯著下降。Na2S2O4 制備流程如下:(1)反應Ⅰ的原理為:Zn+2SO2=ZnS2O4,該反應類型為 。(2)反應Ⅱ為復分解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操作a的名稱為 。【答案】(1)化合反應(2)Zn2S2O4+2 NaOH=Na4S2O4+Zn(OH)2↓(3)過濾【知識點】過濾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應用;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多變一”的反應為化合反應分析;(2)根據復分解反應的特點及流程圖中所加入物質分析;(3)根據過濾原理分析。【解答】(1)所給反應由兩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為化合反應;(2) 反應Ⅱ為氫氧化鈉與 Zn2S2O4 發生復分解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Zn2S2O4+2 NaOH=Na4S2O4+Zn(OH)2↓ ;(3)操作a為固體和液體的分離操作,即過濾。故答案為:(1)化合反應;(2) Zn2S2O4+2 NaOH=Na4S2O4+Zn(OH)2↓ ;(3)過濾。11.(2024·杭州二模) 小金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燃燒的條件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裝置中注射器活塞與內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計。查閱資料發現:①當容器內的氧氣濃度低于一定值時,白磷無法繼續與氧氣反應。②“暖寶寶”能耗盡容器中少量的氧氣。實驗操作步驟如下:步驟1: ____;步驟2:將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燒匙放入空集氣瓶中,塞緊塞子,白磷不燃燒步驟3:打開集氣瓶塞子,往瓶中倒滿80℃的熱水,并塞緊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燒;步驟4:打開K1和K2,通過注射器從b管抽水,當注射器中水量達到V1毫升時,瓶中液面低于燃燒匙底部,此時立即關閉K1、K2,發現瓶中白磷燃燒;步驟5:待整個裝置冷卻至室溫時,打開K2,發現注射器中的水剩余 V2毫升。(1) 請補充步驟1 。(2)步驟 (填寫兩個數字編號)進行對照,說明白磷燃燒需要的條件是充足的氧氣;(3)該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為 。 (用V1、V2來表示)(4)小金多次重復上述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遠大于21%,原因是 。【答案】(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或連接裝置,關閉a,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一段時間后,松手,活塞回到原處,說明裝置不漏氣 )(2)3、4(3)(4)沒有控制溫度恢復到80攝氏度來測量體積【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根據探究燃燒的條件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步驟來分析;(2)根據實驗現象來分析;(3)根據空氣的體積與氧氣的體積來分析;(4)根據反應的原理以及產生誤差的原因來分析。【解答】(1)實驗前一定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2)在實驗中,白磷的溫度達到了白磷的著火點,步驟3中的白磷沒有與氧氣接觸,所以沒有燃燒;步驟4中的白磷與氧氣接觸,發生了燃燒。結合步驟3、4,說明白磷燃燒需要的條件是燃燒需要氧氣;(3)步驟4中,注射器內的水的體積即為集氣瓶內空氣的體積,實驗結束后,待整個裝置冷卻至室溫時,打開K2發現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注射器內的水減少了(V1-V2)mL,這就是白磷燃燒消耗的氧氣的體積,所以由此實驗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為:;(4)題干中所給實驗開始條件為80℃的水,實驗完成后,待冷卻到室溫。此處由于冷卻到室溫導致空氣冷縮帶來的誤差;或沒有控制溫度恢復到80攝氏度來測量體積而導致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的偏大。故答案為:(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2)3、4;(3);(4)沒有控制溫度恢復到80攝氏度來測量體積。12.(2024·浙江模擬)火折子(如圖甲所示)是我國古代一種能夠隨時取火的小巧引火工具,使用時只需取下蓋子,然后用嘴一吹,火折子便點燃取火。項目化學習小組準備利用實驗室的常見材料自制一款火折子,并制定了評價表。評價指標 評價等級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吹氣后能快速生火,且不易熄滅 吹氣后生火較慢,但不易熄滅 吹氣后生火較慢,且較易熄滅指標二 蓋上蓋子,火種能保持很長時間 蓋上蓋子,火種能保持較長時間 蓋上蓋子,火種很快熄滅,保持時間很短【查閱構造】火折子一般由筒身、燃芯、筒蓋三部分組成,將燃芯放入由金屬或竹子做成的筒身中,筒蓋上一般打有小孔(如圖乙所示)。【設計制作】項目化學習小組選擇一個合適的竹筒,然后將粗糙的土紙按照竹筒的比例裁剪下來。接著,將棉花、硫黃、磷、硝酸鉀等材料放入土紙中,將土紙卷成竹筒般粗細,松緊度適中,然后插進竹筒中作為燃芯。最后,用火點燃土紙后,再將它吹滅留有火星,立刻蓋上竹筒的蓋子。【測試使用】打開火折子竹筒蓋子,對土紙卷吹氣,土紙卷馬上復燃且火焰穩定不易熄滅。蓋上蓋子后再次打開吹氣,土紙卷始終無法復燃。【評價改進】對照評價表,該火折子“指標一”為優秀,“指標二”為待改進。(1)打開蓋子,對火折子的土紙卷吹氣,土紙卷能重新燃燒的原因是 。(2)在土紙卷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吹氣后土紙卷更易重新燃燒,這可能是因為硝酸鉀具有怎樣的化學性質? 。(3)請提出一種改進方法使“指標二”達到優秀。【答案】(1)對火折子的土紙卷吹氣時,帶動了周圍空氣流動,使土卷紙附近氧氣含量上升,土卷紙重新燃燒(2)能受熱分解產生氧氣(3)筒蓋不要蓋得太嚴;適當增加小孔的大小;校準筒蓋與筒身上小孔的位置,使更多的空氣進入(合理即可)【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根據燃燒的條件來分析;(2)根據硝酸鉀的用途來分析其化學性質;(3)根據存在的問題來分析。【解答】(1)打開蓋子,對火折子的土紙卷吹氣時,帶動了周圍空氣流動,使土卷紙附近氧氣含量上升,土卷紙重新燃燒;(2)在土紙卷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吹氣后土紙卷更易重新燃燒,這可能是因為硝酸鉀具有受熱能分解產生氧氣,產生的氧氣具有助燃性;(3)使“指標二”達到優秀的改進方法是筒蓋不要蓋得太嚴或適當增加小孔的大小;校準筒蓋與筒身上小孔的位置,使更多的空氣進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3物質變化的特征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課標要求考點1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特點 ☆ 1.了解物質變化存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描述化學變化是產生新物質的過程,并存在能的轉化;化學變化還會伴隨沉淀、產生氣體、顏色變化、發光、吸熱或放熱等現象。2.認識化學反應需要一定的條件,如燃燒的條件、催化劑的重要作用等。3.理解化學變化的本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原子的種類和數量不變;化學變化前后,分子的種類發生改變。4.了解氧化反應及燃燒,知道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的過程;具有安全意識,了解火災自救的一般方法。5.知道常見的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特點。考點2 燃燒與氧化反應 ☆☆考點3 催化劑的作用 ☆☆考點4四大基本反應類型特點 ☆☆考點5火災自救方法與安全意識的培養 ☆☆■考點①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 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1)概念:有些變化不會產生新的物質,屬于 變化;有些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屬于 變化。(2)實質(微觀角度分析):物理變化過程中,分子種類 ;化學變化是構成物質分子的原子重新進行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種類 。2、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及聯系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概念 新的物質的變化 新的物質的變化實 質 宏觀: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微觀: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構成物質的分子不變,是分子間的空隙可能改變(即分子的種類不變) 宏觀:有新的物質生成微觀: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構成物質的分子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即分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外觀 特征 狀態、形狀等的改變 常伴隨發光、放熱、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淀等舉 例 水的三態變化、汽油揮發、鐵絲被繞成各種形狀、水果榨汁、塊狀固體研磨成粉末狀 煤礦自燃、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腐爛鋼鐵生銹區分 依據 .聯系 在化學變化中,一定同時發生 ;在物理變化中, 同時發生化學變化3.物質變化規律的應用(1)有些物質混合時會產生沉淀,如硝酸鉛和碘化鉀溶液混合時,會生成 的沉淀。(2)氯化鐵溶液的顏色,由 變成血紅色,根據這個性質,我們可以用硫氰化鉀溶液檢驗三價鐵離子的存在。FeCl3+3KSCN==3KCl+Fe(SCN)3(3)檢驗 的存在,能使 無水硫酸銅粉末變為藍色五水硫酸銅晶體。CuSO4+5H2O==CuSO4 5H2O■考點② 燃燒與氧化反應 一、氧化反應(一)定義物質跟 發生的反應叫作氧化反應。在氧化反應中,氧氣提供 ,氧氣具有氧化性。(二)類型①緩慢氧化:變化緩慢、短期內不易覺察只放出少量熱、不發光。例: 、食物腐敗塑料和橡膠制品的老化、 、酒的釀造…②劇烈氧化:變化劇烈、容易覺察。既發熱、又發光。例: ……二、燃燒(1)燃燒的概念:通常情況下,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叫作燃燒。(2)燃燒的必要條件(燃燒三要素,缺一不可): 、 、 。(3)影響燃燒的因素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燃燒現象不同。2)氧氣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3)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4)可燃物的著火點:物質燃燒所需達到的 叫著火點不同物質的著火點是 的。已知白磷的著火點是40℃,紅磷的著火點是240℃。(5)自燃與爆炸1)自燃:由于緩慢氧化產生的熱量被積累后,溫度升高達到該可燃物的著火點時,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不經點火就自發燃燒起來的現象2)爆炸:如果燃燒以極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間里發生,瞬間內累積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急劇地膨脹,就會引起爆炸。■考點③ 催化劑的作用 (1)在過氧化氫和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中,用二氧化錳作為 ,它的作用是改變反應速度,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 。a)催化劑不一定加快反應速率,也有減慢反應速率。b)催化劑的物理性質在反應前后可以改變。但化學性質和質量不變c)催化劑在反應中可以參與反應而發生變化,但反應結束時又能轉化回原來的物質。d)催化劑只影響反應速率,不影響最終產量。e)催化劑在反應中起催化作用。同一反應可采用多種催化劑。■考點④ 四大基本反應類型特點 一、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1)化合反應:把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做化合反應。如(2)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的反應叫做分解反應。如二、復分解反應1、概念: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化合物的反應(通式表示為AB+CD→AD+CB )。2、特點:復分解反應交換成分,但反應前后各元素的化合價不變。3、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反應類型 反應物條件 生成物條件酸+堿 至少一種可溶 需具備下列三個條件中至少一個: ①有沉淀生成 ②有氣體生成 ③有水生成堿+鹽 二者都可溶鹽+鹽 二者都可溶鹽+酸 酸必須可溶4、復分解反應實質: 。三、置換反應①概念:由一種 跟一種化合物發生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②形式:A+BC →AC+B③特點:單換單④置換反應類型:a.活潑金屬與酸反應,如:Fe+2HC1 = FeCl2+H2↑b.金屬與鹽溶液反應,如:Cu+2AgNO3 = Cu(NO3)2+2Ag四、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伴有能量的變化,而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即有放熱現象或吸熱現象放出熱量的反應:(1)放熱反應:如燃料的燃燒,生石灰與水結合成氫氧化鈣,鎂與鹽酸反應等。(化學能轉化為熱能)(2)吸熱反應:如碳與二氧化碳在高溫條件下生成CO,Ba(OH)2與NH4Cl反應;氯酸鉀、高錳酸鉀加熱分解,氫氧化鋇與氯化銨反應等……(熱能轉化為化學能)(3)蓄電池放電: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蓄電池充電:電能轉化為化學能;■考點⑤ 火災自救方法與安全意識的培養 (一)滅火的措施破壞燃燒的三個條件之一,就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 隔離。(2)隔絕 。(3)使可燃物的溫度 以下。(二)促進燃燒(1)增大氧氣的濃度 (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2)增大可燃物和氧氣的接觸面積 (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三)拓展(1)水滅火有一定范圍。不能用水的如汽油、煤油、圖書、精密儀器、鉀鈣鈉等金屬、高壓電器。(2)油庫著火不能用水滅火,因為油的密度比水小。不太嚴重可用干粉滅火器或沙子來滅火。(3)當電器或電線燃燒著火時,應先切斷電源,再用干粉滅火器或沙子來滅火,不能用水。■考點1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典例1](2024九上·諸暨期中)某同學在家里廚房學習烹任,以下現象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A.純牛奶變酸 B.煤氣燃燒C.鐵鍋生銹 D.自榨果汁◆變式訓練1.(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圖所示為杭州奧體中心游泳館水循環系統,該系統使游泳館實現常年“不換水”的同時,水質完全符合國際賽事標準,充分體現了杭州綠色亞運的理念。回答問題:(1)硅藻土過濾器中的硅藻土方多孔結構,其孔隙最小可達1﹣2微米,可阻隔固體顆粒、去除懸浮物、脫色、除味等,則硅藻土在凈化水的過程中起了 作用和吸附作用。(2)水經過臭氧反應罐和尿素分解罐,初步完成了水體的消毒和有機物的去除,則此過程屬于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3)工業上用X+2NaOH═NaCl+NaClO+H2O制取,則X的化學式為 。■考點2 燃燒與氧化反應[典例2](2024八下·嘉善月考)如圖是我國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蓋上時,內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時,只需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一吹,可燃物就燃燒起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火折子內部物質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B.竹筒帽蓋上時內部不再發生氧化反應C.蓋上竹筒帽的目的是為了完全隔絕氧氣D.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一吹,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變式訓練1.(2024八下·義烏期末)為探究物質的燃燒條件,某同學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向一個大燒杯中加入約80℃的熱水大半杯。在水中放入一小塊白磷,在兩支試管中分別放入白磷和紅磷。根據實驗現象和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該實驗過程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2)燒杯中的熱水的作用是① ,② 。■考點3 催化劑的作用[典例3] 4.(2024八下·武義期末)如圖是氧氣的制取和性質的知識網絡(反應條件部分省略)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反應④⑤⑥的生成物均為氧化物B.反應①③中的作用均為催化作用C.反應①②③均屬于分解反應D.硫、紅磷、鐵塊均可在空氣中燃燒◆變式訓練1.(2024八下·臨海期末)二氧化錳可以催化分解過氧化氫產生氧氣和水,重復使用的二氧化錳是否會影響催化效率呢?小科根據下列器材設計了以下實驗方案。實驗器材:圖甲所示裝置1套、秒表、量筒、天平、燒杯、未使用過的二氧化錳和實驗后回收的二氧化錳(建議每次使用量0.5克)、5%的過氧化氫溶液(建議每次使用量40毫升)。實驗步驟:①檢查裝置氣密性。……(1)請補充步驟①之后的其他實驗步驟 。(2)圖乙是二氧化錳第一次使用時產生氧氣體積隨時間變化的大致圖像。若二氧化錳使用次數越多,催化效率越低,請在圖乙中畫出多次使用后的二氧化錳催化分解產生氧氣體積隨時間變化的大致圖像。■考點4 四大基本反應類型特點[典例4](2024八下·嵊州期末)用作漂白劑的過二硫酸鉀()在高于100℃的條件下能發生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中的硫元素顯+7價B.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C.生成物屬于氧化物D.反應前后固體中的硫元素質量不變◆變式訓練1.(2024八下·臨海期末)如圖是甲烷燃燒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微觀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的基本類型是化合反應 B.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發生改變C.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 D.該反應不遵循質量守恒定律■考點5 火災自救方法與安全意識的培養[典例5](2024八下·金東期末)成語“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著滅火的原理,下列滅火方法也依據這個原理的是( )A.森林著火開辟隔離帶 B.干粉滅火器撲滅電器火災C.用鍋蓋蓋滅著火的油鍋 D.消防隊員用高壓水槍滅火◆變式訓練1.(2024八下·蕭山期末)火災是最常見和最具威脅的公共安全事故之一。如圖是某新型投擲型液體滅火器,使距離滅火地點1米以外投擲該滅火器。當易碎塑料瓶遇到硬物撞擊或高溫燒烤便會自行破碎,釋放出“有效液體”,該液體與火焰接觸會發生吸熱反應。反應時會產生水蒸氣、二氧化碳和氮氣等5000倍以上體積的氣體,并產生大量泡沫。(1)液體中的有效成分之一是碳酸鈉和稀鹽酸,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2)請解釋該投擲型滅火器投擲于火場中能滅火還能防止復燃的原因。1.(2022·杭州)汽車開動和人的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種運動的量度。給汽車開動和人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兩個過程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都通過劇烈的氧化反應釋放出能量B.都將化學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C.都參與自然界的碳循環和氧循環D.都遵循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2.(2020·紹興)下列實驗中,能證明燃燒需要氧氣的是( )B. C. D.3.(2023·紹興)《天工開物》中記載燒制青磚時”火候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轉釉”。該過程的主要化學反應為:Fe2O3+CO2FeO+CO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B.CO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8克C.FeO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D.塞住磚窯的通氣孔,窯內柴火會較快熄滅,是由于缺少可燃物4.(2023·溫州)三碘化氮()輕輕一碰就產生紫色蒸氣,常用于特效表演。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該反應屬于( )A.分解反應 B.化合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5.(2022·蕭山)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如下表:物質 甲 乙 丙 丁反應前質量/g 4 8 16 32反應后質量/g 待測 10 20 0則該密閉容器中發生的化學反應類型為A.分解反應 B.化合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6.(2023·衢州)《天工開物》記載了水銀(汞)和硫反應制取銀朱(硫化汞)的方法,并厘清了轉化過程中物質間的質量關系。表現出的“質量守恒”思想,比其他國家早一百多年。(1)制取銀朱的反應方程式為:Hg+S=HgS,該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2)書中記載:十六兩汞能制取十七兩五錢的硫化汞。增重的“一兩五錢”實際上是參加反應的 的質量。(“錢”“兩”是我國古代常用的質量單位)7.(2018·金華)中國是全球第一個實現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低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1)在常溫常壓下,“可燃冰”會發生反應:CH4·NH2O= CH4+nH2O,該反應屬于 (填基本反應類型);(2)甲烷可制成合成氣(CO,H2),再制成甲醇(CH3OH),代替日益供應緊張的燃油,由合成氣制甲醇的反應方程式為:CO+2H2CH3OH ,由甲烷制成合成氣有兩種方法:① CH4+H2OCO+3H2② 2CH4+O22CO+4H2從原料配比角度比較方法①和②,更適宜用于合成甲醇的方法是 (填序號)。8.(2023·杭州)酸堿滅火器是利用兩種“滅火劑”混合后噴出液體來撲滅火災的一種滅火器。小金擬制作一款簡易酸堿滅火器,進行了如下探究。(1)實驗一:滅火劑的選擇可供選擇的試劑:20%的鹽酸、20%的硫酸溶液、20%的硫酸鈉溶液和飽和碳酸鈉溶液。小金為了尋找反應最快的“滅火劑”組合,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和如表所示試劑進行實驗,裝置A和B中的注射器、橡膠塞、U形管、氣球的規格均相同,裝置A和B的氣密性良好,初始狀態均相同。裝置 A B注射器內試劑 10mL ▲ 10mL20%的鹽酸U形管內試劑 10mL飽和碳酸鈉溶液 10mL飽和碳酸鈉溶液裝置A中注射器盛放的試劑為 。(2)若實驗中同時將裝置A和B的注射器內試劑全部推入U形管,裝置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通過觀察 (填寫現象)比較兩組“滅火劑”反應的快慢。(3)實驗二:滅火器制作及使用小金制作了如圖乙所示滅火器,推動注射器活塞,噴嘴噴出液體將燃燒的蠟燭熄滅,蠟燭熄滅的原因是 。9.(2023·臺州)將燃燒的蠟燭放人圖甲裝置中,一段時間后,蠟燭會慢慢熄滅。興趣小組探究其原因的過程如下(氣體的含量用體積分數表示):(1)甲同學認為,蠟燭熄滅是裝置內的氧氣被消耗完了。他設計了圖乙的實驗裝置,待蠟燭熄滅后,用凸透鏡聚焦太陽光使白磷的溫度達到著火點,觀察到 現象,從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重新實驗,測得蠟燭燃燒過程中燭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從0.04%上升到7.4%,氧氣含量從21%下降到13.8%。(2)甲同學又認為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導致蠟燭熄滅。乙同學不贊同,他改變圖甲裝置中的氣體成分,只進行了一次實驗,就否定了甲同學的觀點。則乙同學進行的實驗是 。實驗 氧氣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蠟燭能否燃燒A 21% 8.4% 能B 21% 3.4% 能c 12.8% 3.4% 不能(3)還有一種觀點:隨著蠟燭的燃燒,氧氣含量下降,產熱速度變慢;當產熱量小于散熱量,燭芯的溫度下降至著火點以下,蠟燭熄滅。如果該觀點正確,將圖甲裝置置于溫度更低的環境中實驗,則測得燭焰附近的氧氣含量最小值會如何變化?并解釋原因。 10.(2023·臺州)市場上有一種“茶垢凈”,遇到熱水后會產生氧氣,并能深入微小的縫隙快速去除茶垢。(1)向“茶垢凈”中倒入熱水,收集一瓶氧氣,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能觀察到 。(2)如圖是一臺簡易制氧機,A瓶中裝有“茶垢凈”、二氧化錳和水,氧氣可從B瓶蓋子上的出氣孔排出,供人呼吸。A瓶的導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 (寫出一點)。(3)現有一瓶“茶垢凈”,其制氧量相當于119克過氧化氫分解產生的氧氣量。某人吸氧時需要制氧機提供每分鐘0.5升的氧氣,請計算用這瓶“茶垢凈”制得的氧氣,最多能供他持續吸氧多長時間?(氧氣密度取1.4克/升)11.(2023·舟山)如圖,小舟制作了一個簡易泡沫滅火器,為增加泡沫量,添加少量不參與反應的發泡劑。(1)使用滅火器時,只需將裝置倒置,濃鹽酸與碳酸鈉反應后噴出大量含有CO2的泡沫,當泡沫“粘附”在燃燒物表面后,起到隔絕 作用,即可滅火。選用CO2作為滅火氣體是因為該氣體具有的性質是 。(2)制作成本也是須考慮的重要指標。將含有10.6克溶質的飽和碳酸鈉溶液裝入吸濾瓶,理論上需要質量分數為36.5%的濃鹽酸多少克,才能恰好完全反應。(已知;Na2CO3+2HCl=2NaCl+H2O+CO2↑)12.(2021·麗水)學校組織春游,小科準備了一份“自熱火鍋”(圖甲),他撕開包裝看到了內部結構(圖乙),并了解到相關信息(圖丙)。小科按食用方法進行如下操作:①加熱盒中倒入適量冷水,將發熱包放入冷水中:②放上食盒,加入食材并倒入適量的飲用水,扣緊盒蓋。在等待食物煮熟過程中,小科發現加熱盒逐漸變燙、盒內傳出“嘶嘶”的聲音、盒蓋小孔的上方有水汽。請結合火鍋“自熱”過程解釋盒蓋上小孔的作用。1.(2024·杭州模擬) 12月9 日“天宮課堂”壓軸實驗圓滿成功。實驗中往漂浮在空中的水球注入幾滴類似藍色墨水的液體,水球迅速變藍色,往藍色水球中放入半片泡騰片[主要成分是檸檬酸 和碳酸氫鈉 泡騰片與水作用,不斷產生小氣泡,且氣泡不逸出水球,水球逐漸變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水球變藍色發生的是物理變化B.產生的氣體可能是C.氣泡不逸出水球是因為分子不運動D.水球變大是因為水分子的間隔變大2.(2024·溫州三模)我國有許多特色美食,下列食品制作過程中主要發生化學變化的是()A.磨碎豆子 B.釀制米酒 C.壓榨甘蔗 D.采摘茶葉3.(2024·浙江模擬) 小州同學將一粒黃豆大的鈉放入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到鈉在溶液表面不停旋轉,發出嘶嘶聲,鈉經過處出現藍色痕跡,同時還出現黑色固體。根據該實驗現象,同學們得出了不少觀點,其中現象、化學方程式、基本反應類型都正確的是 ( ) 現象 化學方程式 基本反應類型A 出現氣泡 2Na+2H2O═2NaOH+H2↑ 置換反應B 產生藍色沉淀 2NaOH+CuSO4點燃Na2SO4+ Cu(OH)2↓ 復分解反應C 氣體發出嘶嘶聲 2H2+O2═2H2O 氧化反應D 出現黑色物質 Cu(OH)2═CuO+H2O 還原反應A.A B.B C.C D.D4.(2024·浙江模擬)鐵粉和硫粉以適當的質量比混合,堆放在坩堝里(如圖),然后用燒紅的玻璃棒一端接觸混合物,這時部分混合物迅速變紅熱狀態,迅速撤離玻璃棒后,反應繼續進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紅熱的狀態,冷卻后得到一種黑色不能被磁化的固態物質。下列有關該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 )A.該反應是吸熱反應B.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C.該實驗過程中可能會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D.該黑色無磁性的固態物質在物質分類上屬于鹽5.(2024·寧波模擬)小明在生活中觀察到:點燃的小木棒燃燒端朝上,往往沒燃盡就熄滅,而燃燒端朝下,往往不易熄滅。從燃燒的條件來看,你認為燃燒端朝上的小木棒,沒燃盡就熄滅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小木棒溫度不易達到著火點B.小木棒比較潮濕C.受到重力影響上端沒有足夠氧氣D.火柴質量比較差6.(2024·金東模擬)2024年4月15日,是第9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引領10周年”。下列關于安全的做法正確的是A.煤礦的礦井要加強通風,嚴禁煙火,防止發生瓦斯爆炸B.大型節日演出時,可以噴撒黃色玉米粉等來制造舞臺氣氛C.廚房煤氣泄漏時,須立即打開油煙機排氣,防止煤氣中毒D.久未開啟的地窖,通過燈火燃燒可防過高濃度二氧化碳中毒7.(2024·寧波模擬)“火上澆油”能滅火嗎 某科普節目中,消防隊員將冷的食用油沿著鍋邊緣緩慢倒入正在燃燒著的油鍋中,一段時間后火焰熄滅了。“火 上澆油”能滅火的主要原理是( )A.可燃物的著火點降低 B.清除可燃物,阻止燃燒C.使可燃物與氧氣隔絕 D.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8.(2024·浙江模擬)對比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圖所示實驗均用到了對比的方法.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圖1 圖2 圖3 圖4A.圖1實驗能驗證二氧化碳與水發生了反應B.圖2實驗能說明紅磷的著火點比白磷的高C.圖3實驗能驗證金屬活動性順序為D.圖4實驗能說明硝酸銨固體溶于水會吸收熱量9.(2023·溫州模擬)小科向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逐滴加入硝酸鋇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H2SO4+Ba(NO3)2=BaSO4↓+2HNO3(1)此時溶液的pH 7(選填“<”或“=”或“>”)(2)此反應為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反應。(3)如圖“●”“o”“△”表示燒杯內溶液中的不同離子,其中的“△”表示 離子。10.(2024·寧波模擬)保險粉(化學式 Na2S2O4)在工農業生產中有廣泛的用途,Na2S2O4 在堿性溶液中穩定,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極不穩定;在 NaCl 存在下,Na2S2O4 在水中溶解度顯著下降。Na2S2O4 制備流程如下:(1)反應Ⅰ的原理為:Zn+2SO2=ZnS2O4,該反應類型為 。(2)反應Ⅱ為復分解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操作a的名稱為 。11.(2024·杭州二模) 小金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燃燒的條件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裝置中注射器活塞與內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計。查閱資料發現:①當容器內的氧氣濃度低于一定值時,白磷無法繼續與氧氣反應。②“暖寶寶”能耗盡容器中少量的氧氣。實驗操作步驟如下:步驟1: ____;步驟2:將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燒匙放入空集氣瓶中,塞緊塞子,白磷不燃燒步驟3:打開集氣瓶塞子,往瓶中倒滿80℃的熱水,并塞緊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燒;步驟4:打開K1和K2,通過注射器從b管抽水,當注射器中水量達到V1毫升時,瓶中液面低于燃燒匙底部,此時立即關閉K1、K2,發現瓶中白磷燃燒;步驟5:待整個裝置冷卻至室溫時,打開K2,發現注射器中的水剩余 V2毫升。(1) 請補充步驟1 。(2)步驟 (填寫兩個數字編號)進行對照,說明白磷燃燒需要的條件是充足的氧氣;(3)該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為 。 (用V1、V2來表示)(4)小金多次重復上述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遠大于21%,原因是 。12.(2024·浙江模擬)火折子(如圖甲所示)是我國古代一種能夠隨時取火的小巧引火工具,使用時只需取下蓋子,然后用嘴一吹,火折子便點燃取火。項目化學習小組準備利用實驗室的常見材料自制一款火折子,并制定了評價表。評價指標 評價等級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吹氣后能快速生火,且不易熄滅 吹氣后生火較慢,但不易熄滅 吹氣后生火較慢,且較易熄滅指標二 蓋上蓋子,火種能保持很長時間 蓋上蓋子,火種能保持較長時間 蓋上蓋子,火種很快熄滅,保持時間很短【查閱構造】火折子一般由筒身、燃芯、筒蓋三部分組成,將燃芯放入由金屬或竹子做成的筒身中,筒蓋上一般打有小孔(如圖乙所示)。【設計制作】項目化學習小組選擇一個合適的竹筒,然后將粗糙的土紙按照竹筒的比例裁剪下來。接著,將棉花、硫黃、磷、硝酸鉀等材料放入土紙中,將土紙卷成竹筒般粗細,松緊度適中,然后插進竹筒中作為燃芯。最后,用火點燃土紙后,再將它吹滅留有火星,立刻蓋上竹筒的蓋子。【測試使用】打開火折子竹筒蓋子,對土紙卷吹氣,土紙卷馬上復燃且火焰穩定不易熄滅。蓋上蓋子后再次打開吹氣,土紙卷始終無法復燃。【評價改進】對照評價表,該火折子“指標一”為優秀,“指標二”為待改進。(1)打開蓋子,對火折子的土紙卷吹氣,土紙卷能重新燃燒的原因是 。(2)在土紙卷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吹氣后土紙卷更易重新燃燒,這可能是因為硝酸鉀具有怎樣的化學性質? 。(3)請提出一種改進方法使“指標二”達到優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課標·新思維】2.3物質變化的特征--2025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學案-學生版.docx 【新課標·新思維】2.3物質變化的特征--2025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