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考點解讀課標主題 知識考點 命題趨勢大洲和大洋 海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 此部分內容常結合某種地理現象以選擇題形式考查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及洲界,也會結合火山、地震等災害性事件進行考查,主要以地圖和材料分析的形式呈現海陸變遷 海陸變遷;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學說@考點梳理海陸分布1.海陸分布概況地球表面陸地面積占29%,海洋面積占71%。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2.海陸分布特點(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① 和東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和② 。(2)北極周圍是③ ,南極周圍是④ 。(3)地球上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⑤ 陸地面積。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1)按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2)分布特點七大洲中,完全位于北半球的是歐洲和⑥ 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是南極洲;被赤道穿過的大陸是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同時被赤道和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是⑦ 洲和非洲;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⑧ 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⑨ 洲;跨緯度最廣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平均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別是⑩ 洲和 洲。(3)大洲分界線分界線A: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 、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分界線B: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運河,該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分界線C: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 運河,該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分界線D: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 海峽,該海峽溝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2.四大洋(1)按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 洋、北冰洋。(2)分布特點四大洋中,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 洋;全部位于東半球的是印度洋;跨東、西半球的是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跨南、北半球的是太平洋、 洋、印度洋。海陸變遷1.海陸變遷(1)原因: 、海平面升降及人類活動。(2)證據:喜馬拉雅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道遺跡;荷蘭為防止海水入侵而修建的圍海大壩;等等。2.大陸漂移說內容提出者 德國科學家 猜想依據 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內容 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證據 (1)大西洋兩岸的陸地輪廓相吻合 (2)大西洋兩岸的古老生物物種具有相似性 (3)大西洋兩岸的巖石、古老地層具有相似性和連續性3.板塊構造學說(1)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其中幾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塊是 ,大洋洲位于印度洋板塊。(2)在板塊的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山脈。世界上許多高大和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碰撞擠壓的地帶,例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3)一般來說,板塊 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地殼比較活躍的板塊交界地帶,例如, 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答案:①北半球 ②西半球 ③海洋 ④陸地 ⑤大于 ⑥北美 ⑦大洋 ⑧亞 ⑨南極 ⑩南極 歐 烏拉爾山脈 蘇伊士 巴拿馬 白令 印度 北冰 大西 地殼變動 魏格納 太平洋板塊 內部 環太平洋@重難點聚焦利用簡筆畫(幾何輪廓)識記七大洲和四大洋【典例1】(2024平邑二模)讀某手機品牌全球研發中心分布示意圖,完成(1)~(2)題。(1)該手機品牌研發中心主要分布在( )A.亞洲、歐洲、北美洲 B.非洲、大洋洲、亞洲C.非洲、北美洲、大洋洲 D.亞洲、歐洲、南美洲(2)該手機品牌研發中心( )A.南半球多于北半球 B.西半球多于東半球C.主要分布在北溫帶 D.集中分布在高緯度地區【典例2】(2023菏澤)中國和巴西同為金磚國家,兩國經濟互補性強。下圖示意從巴西到我國的某條海上運輸航線。讀圖,完成(1)~(2)題。(1)貨輪沿圖示航線從巴西航行到我國,途經的大洋依次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2)沿圖示航線駛往我國的貨輪,裝載的貨物最可能是( )①鐵礦石 ②大豆 ③汽車 ④石油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1)地中海不斷縮小: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面積不斷縮小。(2)紅海擴張: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張裂拉伸地帶,面積不斷擴大,可能形成新的大洋。(3)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地殼隆起,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4)臺灣島多地震:臺灣島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5)日本多溫泉: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巖漿活動多,地下水受熱形成溫泉。【典例3】(2024郯城二模)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4年5月6日17時52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23.7°N,121.57°E)發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25千米。下圖為臺灣島主要城市和鐵路線分布圖。讀圖,完成(1)~(3)題。(1)臺灣花蓮縣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B.人口數量劇增,過度采礦C.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D.位于板塊內部,地殼穩定(2)影響臺灣島主要城市和鐵路線呈環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緯度因素 B.海陸因素C.地形因素 D.季風影響(3)下列關于防震減災的措施,不正確的是( )A.加強地震監測和預警B.開展地震科普宣傳和防震演練C.設置應急避難場所D.聽到地震傳言,立即在網上傳播【典例4】(2023濟南)北京時間2023年4月14日17時55分,印度尼西亞的某島嶼附近發生7.1級地震。震中位于南緯6.3度,東經111.2度。圖1為印度尼西亞地理位置示意圖,圖2為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圖1 圖2(1)震中最接近( )A.蘇門答臘島 B.爪哇島C.加里曼丹島 D.蘇拉威西島(2)該地區地震頻發,是因為( )A.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B.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C.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D.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考點解讀課標主題 知識考點 命題趨勢大洲和大洋 海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 此部分內容常結合某種地理現象以選擇題形式考查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及洲界,也會結合火山、地震等災害性事件進行考查,主要以地圖和材料分析的形式呈現海陸變遷 海陸變遷;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學說@考點梳理海陸分布1.海陸分布概況地球表面陸地面積占29%,海洋面積占71%。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2.海陸分布特點(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① 北半球 和東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和② 西半球 。(2)北極周圍是③ 海洋 ,南極周圍是④ 陸地 。(3)地球上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⑤ 大于 陸地面積。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1)按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2)分布特點七大洲中,完全位于北半球的是歐洲和⑥ 北美 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是南極洲;被赤道穿過的大陸是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同時被赤道和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是⑦ 大洋 洲和非洲;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⑧ 亞 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⑨ 南極 洲;跨緯度最廣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平均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別是⑩ 南極 洲和 歐 洲。(3)大洲分界線分界線A: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 烏拉爾山脈 、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分界線B: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蘇伊士 運河,該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分界線C: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 巴拿馬 運河,該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分界線D: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 白令 海峽,該海峽溝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2.四大洋(1)按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 印度 洋、北冰洋。(2)分布特點四大洋中,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 北冰 洋;全部位于東半球的是印度洋;跨東、西半球的是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跨南、北半球的是太平洋、 大西 洋、印度洋。海陸變遷1.海陸變遷(1)原因: 地殼變動 、海平面升降及人類活動。(2)證據:喜馬拉雅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道遺跡;荷蘭為防止海水入侵而修建的圍海大壩;等等。2.大陸漂移說內容提出者 德國科學家 魏格納 猜想依據 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內容 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證據 (1)大西洋兩岸的陸地輪廓相吻合 (2)大西洋兩岸的古老生物物種具有相似性 (3)大西洋兩岸的巖石、古老地層具有相似性和連續性3.板塊構造學說(1)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其中幾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塊是 太平洋板塊 ,大洋洲位于印度洋板塊。(2)在板塊的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山脈。世界上許多高大和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碰撞擠壓的地帶,例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3)一般來說,板塊 內部 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地殼比較活躍的板塊交界地帶,例如, 環太平洋 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答案:①北半球 ②西半球 ③海洋 ④陸地 ⑤大于 ⑥北美 ⑦大洋 ⑧亞 ⑨南極 ⑩南極 歐 烏拉爾山脈 蘇伊士 巴拿馬 白令 印度 北冰 大西 地殼變動 魏格納 太平洋板塊 內部 環太平洋@重難點聚焦利用簡筆畫(幾何輪廓)識記七大洲和四大洋【典例1】(2024平邑二模)讀某手機品牌全球研發中心分布示意圖,完成(1)~(2)題。(1)該手機品牌研發中心主要分布在( A )A.亞洲、歐洲、北美洲 B.非洲、大洋洲、亞洲C.非洲、北美洲、大洋洲 D.亞洲、歐洲、南美洲(2)該手機品牌研發中心( C )A.南半球多于北半球 B.西半球多于東半球C.主要分布在北溫帶 D.集中分布在高緯度地區【典例2】(2023菏澤)中國和巴西同為金磚國家,兩國經濟互補性強。下圖示意從巴西到我國的某條海上運輸航線。讀圖,完成(1)~(2)題。(1)貨輪沿圖示航線從巴西航行到我國,途經的大洋依次是( D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2)沿圖示航線駛往我國的貨輪,裝載的貨物最可能是( A )①鐵礦石 ②大豆 ③汽車 ④石油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1)地中海不斷縮小: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面積不斷縮小。(2)紅海擴張: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張裂拉伸地帶,面積不斷擴大,可能形成新的大洋。(3)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地殼隆起,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4)臺灣島多地震:臺灣島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5)日本多溫泉: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巖漿活動多,地下水受熱形成溫泉。【典例3】(2024郯城二模)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4年5月6日17時52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23.7°N,121.57°E)發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25千米。下圖為臺灣島主要城市和鐵路線分布圖。讀圖,完成(1)~(3)題。(1)臺灣花蓮縣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C )A.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B.人口數量劇增,過度采礦C.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D.位于板塊內部,地殼穩定(2)影響臺灣島主要城市和鐵路線呈環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C )A.緯度因素 B.海陸因素C.地形因素 D.季風影響(3)下列關于防震減災的措施,不正確的是( D )A.加強地震監測和預警B.開展地震科普宣傳和防震演練C.設置應急避難場所D.聽到地震傳言,立即在網上傳播【典例4】(2023濟南)北京時間2023年4月14日17時55分,印度尼西亞的某島嶼附近發生7.1級地震。震中位于南緯6.3度,東經111.2度。圖1為印度尼西亞地理位置示意圖,圖2為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圖1 圖2(1)震中最接近( B )A.蘇門答臘島 B.爪哇島C.加里曼丹島 D.蘇拉威西島(2)該地區地震頻發,是因為( C )A.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B.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C.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D.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 學生版.docx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