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背影》知識清單一、文學常識1.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后隨父定居揚州,是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代表作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等。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2. 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25年10月,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朱鴻鈞原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被解職后,家庭經濟陷入困頓。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車站惜別。 文中的“背影”是作者在家庭遭遇變故、父親處于困境時的一個形象特寫,它承載著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也反映出兒子對父親的感激、愧疚與思念之情。二、字詞積累1. 易錯字音 交卸(xiè):指舊時官吏卸職,向后任交代。 奔喪(sāng):從外地急忙趕回去料理長輩親屬的喪事。 狼藉(jí):亂七八糟的樣子。 簌簌(sù):紛紛落下的樣子。 賦閑(fù):指沒有職業在家閑著;失業在家。 躊躇(chóu chú):猶豫。 蹣跚(pán shān):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衰頹敗落。 瑣屑(xiè):細小而瑣碎的事。 惦記(diàn):心里牽掛,不能忘記。 箸(zhù):筷子。 柵欄(zhà):用鐵條、木條等做成的類似籬笆而較堅固的東西。2. 易錯字形(1)“藉”與“籍”:“狼藉”的“藉”是草字頭,本義是雜亂,引申為破敗、糟蹋等;“籍貫”的“籍”是竹字頭,有書籍、登記隸屬關系的簿冊等意思。(2)“拭”與“試”:“拭”是擦的意思,如“擦拭”;“試”有嘗試、考試等意思,如“試驗”“考試”。(3)“賦”與“斌”:“賦”有給予、征收等意思,如“賦予”“賦稅”;“斌”常用于人名,表示文武兼備。3. 重點詞語解釋 禍不單行:指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 變賣典質:(把自己的財產、衣物)出賣和典當出去。典,當。質,抵押。 慘淡:凄慘暗淡,不景氣。 勾留:短時間停留。 月臺:站臺。 情郁于中:感情積聚在心里。郁,(憂愁、氣憤等)積聚。 觸目傷懷: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里感到悲傷。懷,心。 已:停止。這里是“控制”的意思。三、文章結構1. 全文共分三部分(1)第一部分(第1段):開篇點題,“背影”在文章中出現四次,開篇即提到“背影”,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同時也設置了懸念,吸引讀者繼續閱讀。(2)第二部分(第2 - 6段):回憶往事,寫了父親在火車站為“我”送行的情景,具體細致地刻畫了父親的“背影”,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其中又可分為三層:①第一層(第2 - 3段):交代了父子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為寫“背影”渲染了悲涼的氣氛,也為下文父親對“我”的關愛做了鋪墊。②第二層(第4 - 5段):詳細描寫了父親為“我”爬月臺買橘子的“背影”,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通過一系列動詞如“蹣跚地走”“探”“攀”“縮”“傾”等,生動地展現了父親行動的艱難和對兒子的深切關愛。③第三層(第6段):寫“我”的流淚,表現了“我”對父親的感激和不舍,與父親的“背影”相呼應。(3)第三部分(第7段):別后思念,寫別后“我”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次浮現父親的“背影”作結,照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嚴謹,情感表達更加深沉。四、主題思想1. 主題概括文章通過回憶父親在火車站為“我”送別的情景,特別是細致地描寫了父親艱難地穿過鐵道為“我”買橘子的“背影”,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同時也抒發了兒子對父親的感激、愧疚與思念之情。2. 情感分析文中既有父子之間真摯的親情,又有當時社會背景下家庭困境所帶來的無奈與感傷。父親在艱難處境中仍竭盡全力關愛兒子,兒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理解并感激父親的付出,這種情感的交織使文章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五、寫作特色1. 白描手法的運用在描寫父親的“背影”時,作者運用了白描手法,如“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里沒有過多的修飾和渲染,只是用簡潔質樸的語言勾勒出父親的形象,卻將父親的動作、體態等描寫得十分真切,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父親的艱難與對兒子的愛。2. 細節描寫的作用文中的細節描寫十分細膩,如“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這些細節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還有父親為“我”買橘子時“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這一細節,生動地表現了父親為兒子做了事情后的欣慰之情,使父親的形象更加豐滿。3. 以“背影”為線索組織材料文章始終圍繞“背影”展開,開篇點出“背影”,中間詳細描寫“背影”,結尾又再次提及“背影”,使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背影”不僅是父親形象的特寫,也是父子情感的凝聚點,通過“背影”將父親的關愛和兒子的情感變化串聯起來,貫穿全文,使文章的主題更加突出。4. 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作者的語言平實自然,如“我再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等語句,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讓讀者深刻感受到父子之間真摯的情感,這種樸實的語言更能打動人心,使文章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六、重點句子理解1.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作用:開篇點題,總領全文,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思考為什么“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為下文描寫父親的“背影”以及表達父子之間的情感做鋪墊。2.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賞析:這是對父親爬月臺動作的細節描寫。“攀”字寫出了月臺的高度,父親需要用手用力抓住才能向上;“縮”字表現了父親爬月臺時的艱難,因為他肥胖的身子使得行動不便;“傾”字則突出了父親為了給“我”買橘子,不顧自己的安危,努力保持平衡的樣子。這些動詞生動地刻畫了父親的形象,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3. “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含義:這里的“聰明”是反語,實際上是說自己當時不懂事,不能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對父親的愛沒有體會和珍惜,表達了“我”對自己年少無知的自責和對父親的愧疚之情。4.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分析:此句寫出了“我”對父親的不舍之情。看著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意識到與父親的分別,心中充滿了惆悵和失落,“眼淚又來了”進一步表現了“我”對父親的感激和眷戀,也從側面烘托出父親“背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5. “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理解:結尾再次提到“背影”,與開頭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同時,“晶瑩的淚光”表達了“我”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則流露出“我”對父親的牽掛和渴望再次相見的心情,將父子之間的情感推向高潮,也讓讀者感受到這份情感的真摯和深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