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白楊禮贊》知識清單一、文學常識1. 作者簡介茅盾(1896 - 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散文《白楊禮贊》《風景談》等。2. 寫作背景《白楊禮贊》寫于 1941 年 3 月,當時抗日戰爭正處于艱苦的相持階段。茅盾在 1938 年底到新疆學院文學院講學,1940 年 5 月離開新疆返回內地,途中在延安停留了幾個月,親身體驗了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斗爭生活,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和光明前景,深受鼓舞,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借助白楊樹來贊美北方抗日軍民的精神和意志。二、字詞積累1. 字音字形(1)易錯讀音: 開墾(kěn) 主宰(zǎi) 倦?。╠ài) 丫枝(yā) 倔強(jué jiàng) 婆娑(pó suō) 虬枝(qiú) 偉岸(àn) 傲然(ào) 宛然(wǎn) 秀頎(qí)(2)易錯字形: 開墾:“墾”不能寫成“懇”。 主宰:“宰”下面是“辛”,不是“幸”。 丫枝:“丫”不要寫成“椏”。 倔強:注意“倔”和“強”的寫法。 婆娑:兩個字都是左右結構,注意書寫順序。 虬枝:“虬”的右半部分不要寫錯。 秀頎:“頎”的右邊是“斤”,不要寫成“斥”。2. 詞語釋義 禮贊:懷著敬意地贊揚。 視野: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間范圍。 錯綜:縱橫交叉。 妙手偶得:指文學素養深的人出于靈感,即可偶然間得到妙語佳句。 無邊無垠(yín):形容范圍極為廣闊。同“無邊無際”。 坦蕩如砥(dǐ):寬廣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潛滋暗長:暗暗地生長。滋,生長。 懨懨(yān)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樣子。 旁逸斜出:指(樹枝)從樹干的旁邊斜伸出來。逸,逃,逃跑。 不折不撓:在壓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頑強。撓,彎曲,屈服。 楠木(nán):常綠喬木,木質堅硬,是貴重的木材。三、文章結構1. 第一部分(第 1 段):開篇點題,直接抒發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贊美之情,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2. 第二部分(第 2 - 4 段):描寫西北高原的壯麗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環境,從側面烘托白楊樹的不平凡。3. 第三部分(第 5 - 6 段):具體描繪白楊樹的外形,突出其筆直、向上、團結的特點,展現白楊樹的不平凡。4. 第四部分(第 7 - 8 段):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通過聯想和對比,由樹及人,贊美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戰的北方農民,歌頌他們質樸、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進而贊美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5. 第五部分(第 9 段):再次強調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與開頭相呼應,深化主題。四、主題思想本文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為抒情線索,運用象征手法,通過對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外形特征以及內在氣質的描寫,熱情歌頌了北方抗日軍民團結抗戰、奮發向上的精神品質,進而歌頌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崇敬和贊美之情。五、寫作特色1. 象征手法的運用白楊樹象征了北方抗日軍民以及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作者通過描寫白楊樹的外形特征(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參天聳立,不折不撓),揭示其象征意義(正直、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象征北方抗日軍民的精神和意志),使抽象的精神品質變得具體可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2. 欲揚先抑的寫法文章開頭先寫白楊樹生長環境的“單調”,給讀者一種“不喜歡”的感覺,這是“抑”;接著描寫白楊樹的外形和氣質,突出其不平凡,進而揭示其象征意義,表達贊美之情,這是“揚”。這種寫法使文章波瀾起伏,更能吸引讀者,突出了白楊樹的形象,也強化了文章的主題。3. 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文章在描寫西北高原景色和白楊樹外形時,運用了生動的描寫手法,如“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等,使描寫對象栩栩如生。同時,文中穿插了抒情和議論,如“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抒情真摯深沉,議論深刻有力,使文章情理交融,增強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感染力。4. 語言凝練優美文中用詞準確、生動,如“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中的“撲”字,生動地寫出了高原景色給人的視覺沖擊;句式多變,長短句結合,整散句交錯,如“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整句使語言富有節奏感和氣勢,散句使表達更自由靈活,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六、重點句子賞析1. “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此句為全文的抒情線索,開篇直抒胸臆,奠定了全文贊美白楊樹的感情基調,“實在”一詞強調了白楊樹的不平凡,表達了作者對白楊樹由衷的崇敬和贊美之情,同時也引起讀者的興趣,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下文,探究白楊樹不平凡之處。2. “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是土,未開墾的荒地,幾十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和風吹送,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這時你會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兩個字‘麥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確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br/>運用了比喻和視覺描寫的手法。將高原景色比作“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高原廣闊無垠、色彩斑斕的特點;“撲”字寫出了汽車行駛速度之快,以及高原景色給人的突然的、強烈的視覺沖擊;描寫麥田時,“綠波”“麥浪”等詞語展現出麥田隨風起伏的動態美,表達了作者對高原景色的欣賞和贊美之情,同時也為白楊樹的生長環境作了鋪墊,烘托出白楊樹生長環境的雄渾壯闊。3.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br/>運用了細節描寫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詳細描寫了白楊樹的干、枝、葉、皮等外形特征,“力爭上游”“一律向上”“緊緊靠攏”“倔強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撓”等詞語,賦予白楊樹以人的性格和精神,生動地表現了白楊樹的筆直、團結、堅強不屈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同時也為下文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作了鋪墊。4. “難道你就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運用了排比和反問的修辭手法。層層遞進,由樹聯想到人,由白楊樹的品質聯想到北方農民、抗日哨兵以及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增強了語氣,強調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引發讀者深入思考,使文章的主題得到了升華,表達了作者對北方抗日軍民以及整個中華民族的崇敬和贊美之情。七、閱讀理解常見題型及答題思路1. 概括文章內容答題思路:按照“什么人(事物)+在什么情況下+做了什么事+結果如何”的模式進行概括。例如,本文通過描寫西北高原上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外形特點,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贊美了北方抗日軍民的精神品質。2. 分析象征手法答題思路:先指出象征手法,然后闡述象征物(白楊樹)的特點,接著分析被象征物(北方抗日軍民、中華民族精神等)的特點,后說明兩者之間的聯系以及象征手法的作用(使抽象的精神品質變得具體可感,增強感染力等)。例如,白楊樹象征北方抗日軍民,白楊樹筆直、向上、團結、堅強不屈的特點,象征著北方抗日軍民正直、質樸、團結一心、頑強抗爭的精神,通過象征手法,作者將抽象的精神品質寄托在具體的白楊樹形象上,使讀者更易理解和感受。3. 賞析句子答題思路:(1)先判斷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反問等)或表達方式(描寫、抒情、議論等)或表現手法(欲揚先抑、對比等)。(2)結合句子內容分析該手法或表達方式的具體體現(如何運用該手法的,如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的關系等)。(3)闡述運用該手法或表達方式的作用(如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表達了……情感,突出了……主題等)。例如,“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運用了抒情的表達方式,直接表達了作者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開篇點題,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4. 分析文章結構答題思路:先劃分文章層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然后分析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總分總、總分、分總等)以及這樣安排結構的作用(如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突出主題等)。例如,本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開頭總說白楊樹不平凡并贊美它,中間分別從生長環境、外形特點和象征意義等方面具體闡述其不平凡,結尾再次強調贊美,這樣的結構使文章層次清晰,主題突出。5. 理解文章主題答題思路:結合文章寫作背景、內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態度來理解主題。本文寫于抗日戰爭時期,作者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歌頌了北方抗日軍民以及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表達了對他們的崇敬和贊美之情,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抗戰勝利的堅定信心和對民族未來的美好期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