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分析 《我愛這土地》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的抗戰初期,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詩人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詩人以一只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暴風雨等一系列內涵豐富、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襯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經過將近三年的初中學習,掌握了常用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學習欣賞了不少的詩歌,對詩歌有了一定理解感悟能力,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夠較好地理解詩歌,并且在語言文字功底上也有了一定積累,適宜進行簡單的詩歌寫作。但是,學生對貫穿全詩的象征手法還是比較陌生的,其意象的象征意義需要深入細致的分析,又由于學生缺乏對時代背景的了解,因此還是存在著難度。學習目標 1.能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能結合詩歌意象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3.能歸納詩歌的表達方式及手法,初步嘗試詩歌創作。重難點 (1)歸納詩歌意象特點,能說出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多層次誦讀,能夠有感情、有節奏的朗讀詩歌; (3)能歸納詩歌的表達方式及手法,初步嘗試詩歌創作。教學評活動過程環節一:導入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介紹艾青及其代表作品 2介紹《我愛這土地》創作背景,釋題導入新課 1.積累文學常識 2.閱讀了解創作背景設計意圖:積累文學知識,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環節二:展示學習目標1.能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能結合詩歌意象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3.能歸納詩歌的表達方式及手法,初步嘗試詩歌創作。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式。環節三:誦讀感知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提醒聽讀要求,播放朗讀音頻 2.巡視課堂,了解自由朗讀情況 3.挑同學朗讀,適時點評鼓勵 4.歸納概括詩歌兩節的主要內容 1.聽朗讀,初步感知詩歌情感 2.自由朗讀,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3.朗讀展示,其余學生聆聽,客觀評價優點及不足 4.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設計意圖:通過聽讀誦讀,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和情感環節四:找意象,品意境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出示問題,引導學生品析: 1.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2.詩歌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象征了什么? “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表現了什么? 指導朗讀,讀出情感。 1.分析交流“鳥”的特點,并展示 2.品析意象的象征意義,并結合修飾語感受意境特點 3.討論詩歌表達的情感,并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抓住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歌主旨,學習有感情的朗讀環節五:品析手法,嘗試創作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展示改寫后的直接抒發對祖國熱愛的詩作,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借助小鳥抒情的妙處 2.布置詩歌創作題目,并給出例句 假如你是一只鳥,聯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州飛船…… 3.展示優秀詩歌,引導學生點評賞析 1. 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討論借助小鳥抒情的妙處 2.詩歌創作 3.佳作欣賞板書設計 土地——祖國 鳥歌唱 河流、風——抗爭精神 我愛 黎明——光明未來 熱愛祖國 這土地 常含淚水 至死不渝 抒胸臆 深愛土地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 朗讀音頻既讓學生在聽讀中感知了詩歌內容及情感,展示臺出示學生寫作,使點評更為精彩高效— 4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