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國家好 大家才會好教學內容分析 《國家好 大家才會好》是部編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四單元《維護國家利益》第八課《國家利益至上》中的第一框。 第一框《國家好 大家才會好》,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什么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包括哪些內容,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是什么關系。首先通過思考“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引導學生認識到國家發展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國家安定、繁榮,不允許國家利益受到任何褻瀆和損害。其次,通過對“國”字解讀以及對國家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采取的各種舉措的目的和意義的探討,引導學生認識到國家利益關系到民族生存、國家興亡,國家利益涉及國家的各個領域,把握國家利益的內涵和外延。最后,通過探究“孟晚舟回國”事件,引導學生認識到國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輔相成,高度統一。學情分析 初中階段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國家利益觀,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好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對初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后,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夠開始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分析國家和社會現象。但是,他們思想還不成熟,社會經驗比較欠缺,對國家利益的認識存在不少誤區。基于以上考慮。教材第八課設計了“國家好 大家才會好”、“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兩框內容,其立意在于幫助學生認識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性,正確認識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的關系,提高維護國家利益的意識,樹立正確的國家利益觀,提高辨析各種愛國觀念和行為的能力,使自己的愛國情感更加理性、深沉。目標確定 1、通過探究篆書“國”字,知道國家利益的含義、重要性; 2、通過交流“成立三沙市政府”等舉措的目的和意義,了解國家利益、國家核心利益的內容; 3、通過思考孟晚舟事件,正確認識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之間的關系,增強維護國家利益的責任感。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國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現。 難點:國家利益的內涵和外延;國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現。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導入新課教師活動 播放歌曲《國家》。 正如《國家》這首歌中所說: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但是中國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斗爭史,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愛國學生悲憤發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的吶喊。 你如何理解“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這句話。學生活動 齊唱歌曲《國家》。 觀看材料,思考如何理解“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這句話。 環節二:講授新課:教師活動 2019年以來,孟晚舟牽動著無數國人的心,在被非法拘禁1028天后,孟晚舟獲釋即將回國,她說:感謝親愛的祖國,正是那一抹絢麗的中國紅,引領我回家的漫長路途。輕舟雖晚,終回家國。 從孟晚舟的話語中,你有哪些感悟。學生活動 觀看材料和圖片,思考從孟晚舟的話語中,有哪些感悟。環節三:探究分享一:結合篆書“國”字分析國家生存和發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教師活動 接下來讓我們結合課本P87頁的探究分享,從漢字篆書“國”字的構成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國家生存和發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學生活動 從漢字篆書“國”字的構成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國家生存和發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環節四:探究分享二:“成立三沙市政府”等舉措的目的和意義教師活動 國家利益關系民族生存、國家興亡。國家利益涉及國家的方方面面,接下來請大家結合教材P88頁內容,思考下列舉措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學生活動 學生思考教材P88頁內容,思考下列舉措的目的和意義。 環節五:探究分享三:思考孟晚舟事件,正確認識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之間的關系教師活動 在國家利益面前,身為華為掌舵人的任正非曾說:華為不會犧牲國家利益換取孟晚舟的自由。接下來讓我們結合教材P89,通過孟晚舟回國機場演講的視頻,分享你的感受。 孟晚舟女士平安回國,說明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什么關系學生活動 結合任正非的話和孟晚舟回國機場演講的視頻,分享感受,回答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之間的關系。環節六:易錯警示教師活動 出示本節課易錯知識點,引導學生辨別糾正;設置游戲進行檢測評價。學生活動 辨別糾正易誤知識點;參與游戲進行檢測。板書設計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1、走讀生:收集以“愛國”為主題的詩句、名人名言; 2、住宿生:利用新聞聯播時間收集關于“維護國家利益,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時政新聞。教學反思與改進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本節課緊密結合時政熱點,通過“孟晚舟事件”,豐富了教材內容,培養了學生更好地理解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的關系。 2、在互動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碰撞的不夠,問題提出后,沒有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草草得出結論,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后要注意學習和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