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圓《圓》教學設計說明佛山市華英學校 鄭義一、學生起點分析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生在小學已經學習過圓的相關知識,對弦、弧、直徑、半徑、半圓、等圓的相關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還沒有抽象出“平面上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所有點組成的圖形叫做圓”的概念.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在圓的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經歷了利用圓規畫圓的活動,利用公式求圓的周長和面積,求扇形的弧長和面積等簡單的現實問題.感受到了學習圓的必要性和作用,獲得了進一步學習圓的相關知識必須的一些數學活動經驗的基礎.二、教學任務分析本節課的具體學習任務:經歷形成圓的概念的過程,經歷探索點與圓位置關系的過程.理解圓的概念,理解點與圓的位置關系.一堂數學課,既要讓學生獲得具體的數學知識,又要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數學思維能力,掌握一些數學的分析方法,從而形成一定的數學素養.經歷形成圓的概念的過程有兩個目標,一是得到圓的概念,這是基礎目標;二是經歷由生活現象揭示其數學本質的過程,培養抽象思維,這是能力目標.經歷探索點與圓位置關系的過程,初步體會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之間的關系.為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經歷形成圓的概念的過程,經歷探索點與圓位置關系的過程.2.理解圓的概念,理解點與圓的位置關系.3.經歷由生活現象揭示其數學本質的過程,培養抽象思維和歸納概括的能力.4.經歷探索點與圓位置關系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定量分析對圖形性質的判定方法.三、教學設計分析本節課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課前準備——情境引入、動手操作、歸納定義、相關概念、點和圓、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第一環節 情境引入(獲取信息,體會特點)活動內容:一些學生正在做投圈游戲,他們呈“一”字排開.思考:這樣的隊形對每一人都公平嗎?你認為他們應當排成什么樣的隊形?活動目的:引導學生發現:每一人到玩具的距離相等時才公平.為抽象出“平面上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所有點組成的圖形叫做圓”的概念做準備.實際教學效果: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多數學生能夠發現關鍵條件是每一人到玩具的距離相等,對歸納圓的定義起到了很好地啟發作用.第三環節 動手操作活動內容:(1)請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在草稿紙上畫一個圓.要求:①嘗試用多種方法;②觀察、思考圓的形成過程.(2)教師演示用圓規和繩子畫圓.活動目的:增加對圓的感性認知,為抽象出圓的定義做準備.實際教學效果:利用繩子畫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繩子一端固定,一端系著粉筆,其長度不會改變,在畫出圓的過程中,學生對粉筆與固定點的距離始終沒有改變有著強烈的直觀認識,反響熱烈.第四環節 歸納定義活動內容:1. 嘗試給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寫下來.2.小組討論, 組內互相交流協商、組內統一意見.3.各組派代表上黑板寫出本組討論結果.4.對各組給圓下的定義展開討論.活動目的:此處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討論.并培養學生對某個問題作出正確判斷、合理決策的能力.使學生完整地經歷“表象——本質;粗放——準確”的活動過程,培養學生抓關鍵條件的能力和縝密描述的能力.實際教學效果:學生發言踴躍,思維得到了有效的激發,多數學生能抓住到定點的距離相等的條件,只是表達還不夠準確、完善.第五環節 相關概念活動內容:介紹弦、弧、直徑、半徑、半圓、等圓的相關概念.以教師介紹、學生認知為主.活動目的:豐富對圓的認識.實際教學效果:部分概念學生已有所了解,掌握較為順利.第六環節 點和圓的位置關系活動內容:⊙O是一個半徑為r的圓 ,在圓內、圓上、圓外分別取一點,點到圓心的距離為d,請你用r和d的大小關系刻畫點的位置特征.活動目的:通過此問題的探究,使學生理解點與圓的位置關系,并體會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實際教學效果:學生較順利的掌握了點和圓的位置特征對應的r與d的關系.第七環節 課堂小結1.(1)簡要回顧給圓下定義的探索過程;(2)簡述圓的相關概念;(3)點和圓的位置特征對應的r與d的關系.2.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四、教學設計反思1.形成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3.注意改進的方面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補充適當的習題,可以探究《讀一讀》“車輪為什么是圓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