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5.2 預防犯罪》議題式教學設計《預防犯罪》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 第五課、第二框《預防犯罪》是由“了解罪與罰”“加強自我防范”兩目展開,引導學生能夠判斷犯罪行為,能夠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二、素養目標政治認同: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法治觀念:通過視頻分析、情景練習,感受法律的尊嚴,能夠明辨是非,增強法治觀念,自我約束,遠離不良行為,防微杜漸。責任意識:通過《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關規定的了解,增強責任感,做負責任的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三、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觀看視頻《向校園欺凌說“不”》。 思考:五名未成年少女受到何種懲罰 她們的行為屬于哪種違法行為 提示:刑罰處罰;刑事違法行為。 教師:視頻中的五名當事人的行為不是一般違法行為,而是觸犯了刑法,構成了犯罪,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什么是犯罪、犯罪應受什么處分、如何預防犯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課第二框 《預防犯罪》(出示課題)。【新課講授】 展示環節一:自學 1.刑法的作用、內容? 2.犯罪的含義、基本特征? 3.刑罰的含義、種類? 4.我國刑法關于刑事責任的年齡規定? 5.如何加強自我防范,預防違法犯罪? 6.認識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 學生:自主完成后同桌對照 展示環節二:合作探究 (一)了解罪與罰 探究一:刑法的作用和內容 展示:圖片、《刑法》相關條款的內容和知識拓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犯罪類型。 思考:刑法的作用及內容? 展示歸納:筆記一、刑法的作用及內容? 探究二: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 展示材料: 行為一:毆打他人,造成輕微傷害的,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屬于一般違法行為。 行為二:毆打他人,導致其重傷甚至死亡的,觸犯了刑法,屬于犯罪行為。 思考:(1)說說為什么行為一是一般違法行為而行為二是犯罪行為? (2)結合以上行為說說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 教師:一般違法行為較犯罪而言,社會危害性較小;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展示歸納:筆記二:犯罪的含義和基本特征? 小練習: 情景判斷: 情景一:李一在高速路上開車,不小心超了速,則超速行駛的行為是犯罪。( 溫馨提示:高速公路超速行駛是交通違法行為,并且會按照違規情節進行扣分和處罰的。) 情景二:李二在高速路上開車,不小心撞死了李一,因害怕李二駕車逃走,則李二肇事逃逸的行為是犯罪。( 溫馨提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情景三:李三忙著上班,在紅燈亮時依舊前行,闖紅燈的行為是一般違法行為。 情景四:李四認為犯罪就是違法行為,違法行為就是犯罪。 探究三:什么是刑罰?刑罰的分類? 案件速遞: 震驚全國的校園霸凌案件--南通15歲少年被兩人毆打致死案。 思考:材料中的蔡某和范某的行為是一種什么行為?受到什么處罰? 學生:略 展示視頻:《刑罰》 展示歸納:筆記三:刑罰含義和種類小練習2案件速遞: 震驚全國的校園霸凌案件--南通15歲少年被兩人毆打致死案,于2021年5月11日上午,進行了一審判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最終20歲的犯罪嫌疑人蔡某被判處無期徒刑,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15歲的犯罪嫌疑人范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并處罰金一萬元。 思考:蔡某、范某受到的處罰是什么處罰?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知識拓展:打架成本? 打架的成本 打架直接成本=拘留+罰款+醫藥費+誤工費…… 打架風險成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無期徒刑甚至死刑 打架附加成本=心情低落+名譽形象受損+家人朋友擔心+工作、學習、生活可能蒙受的損失…… 教師:通過以上學習在我們應加強防范意識遠離違法犯罪。 (二)加強自我防范 展示:視頻《案例故意傷害》“中學生年齡還小,就算犯了罪也不要緊。”這個觀點對嗎? 探究四:如何加強自我防范,預防犯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展示總結:(1)犯罪是我們成長道路上最兇險的陷井。我們作為社會成員,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的危害,遠離犯罪。 卷宗解密: 本案犯罪嫌疑人之一:陳某 15歲的中學生陳某原本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自從結識了社會上一群游手好閑的“朋友”,他逐漸無心學習,經常曠課。他開始還有些自責,覺得對不起父母和老師,后來便放縱自己,并因偷東西、打罵同學等受到學校紀律處分。他非但沒有接受教訓,反而經常偷竊財物等,因此被公安機關拘留。但他仍不悔改。為了搞到錢去網吧玩游戲,他和另外兩個“朋友”竟攔路搶劫,在短短幾天內多次作案,最終因犯搶劫罪被判刑。 小組合作繪制陳某從“品學兼優”逐步走向“違法犯罪”深淵的路線圖。 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關規定。 展示總結:(2)預防犯罪,需要我們杜絕不良行為 。(3)我們應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4)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 環節三:課堂總結(板書) 環節四:鞏固測試 1.在法律家族中,刑法是比較特別的一種法律。下列對刑法認識正確的是( )①刑法和憲法處于同等地位,一樣重要 ②刑法是懲治犯罪、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③刑法明確規定了什么行為是犯罪 ④刑法規定了對犯罪應當判處什么樣的刑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某縣未滿18周歲的學生阿斌等三人,因父母工作忙,疏于管教,平時在校不認真學習,常與社會上的閑散青年交往,沉迷網絡游戲。為了獲得上網的費用,他們在某茶記附近多次對路過行人持刀搶劫。該縣人民法院依法分別判處三人有期徒刑二年三個月,緩刑三年,并處罰金20000元。 (1)阿斌等三人的持刀搶劫行為屬于哪一種性質的行為 請結合材料寫出你的判斷理由。 (2)為避免類似案件的發生,請你分別向學校和同齡人提兩點建議。 展學:拓展踐行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搜集不良行為或相關案例并針對“不良行為、產生原因、整改措施”等方面進行分析,與同學進行交流。 環節五:課后作業 拓展踐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搜集不良行為或相關案例并針對“不良行為、產生原因、整改措施”等方面進行分析,與同學進行交流。 環節六:教師寄語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我們要遠離違法犯罪。 做一名文明中學生,為社會和諧貢獻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