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模擬作文寫作:“德才兼備,方為棟梁”導寫及范文展示文題展示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紅樓夢》中的賈雨村剛出場時是個窮書生,他飽讀詩書,有真才實學,心懷大志,脂硯齋曾為他寫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語。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場后,他喪失了做人的良知與道德,逐漸變成了一個忘恩負義、喪盡天良的奸險小人。書中曾預言他“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脂硯齋曾十幾次怒批他為“奸雄”。熱播劇《狂飆》中的高啟盛出身寒微,從小學習刻苦,有較高的人生目標,憑借優異成績考上了重點大學。但是,由于畢業后長期遭到旁人的歧視,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扭曲,他貪慕錢、權與“勝”,失去了讀書人的信仰,逐漸淪為一個不擇手段、沒有道德底線的黑惡分子,最終墜入毀滅的深淵。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警示意義。請結合材料選取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寫作指導審題:這是一道記敘性材料作文題。第一段材料講述的是《紅樓夢》中賈雨村的人生軌跡。一個滿腹才華、抱負不凡的窮書生,因為在走入官場后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丟失了讀書時的雄心壯志,喪失了做人的良知與道德,最終從“英雄”蛻變為“奸雄”,讓人感嘆。第二段材料講述的是熱播劇《狂飆》中的高啟盛的人生軌跡。一個成績優異的學霸,在踏入社會后,開始執著于追求錢、權與“勝”,逐漸丟棄了學生時代的理想目標,拋棄了做人的道德底線,墮落為一個黑惡分子。兩段材料講述的都是學霸“黑化”的故事,雖然他們都是文藝作品中的人物,但其人生軌跡能給有為青年帶來深刻的啟示。綜觀兩則材料,關鍵詞十分明顯,如“良知”“道德”“信仰”“底線”。寫作時可由果溯因挖掘材料里人物“黑化”的原因,進而圍繞“立德樹人”來展開,思考作為新時代的有為青年,我們該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寫作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展開,選取自己最能把握的寫作角度,如分析“才”與“德”的關系,思考堅持理想、信仰、初心在成才路上的意義,思考讀書的意義,思考健全的人格與成才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功利心等等。若論述“才”與“德”的關系,可適當肯定“才”的重要意義,但依據材料的思想傾向來看,最重要的還是要強調“德”對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對此,可從個人人格健全、成長,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方面展開強調。最后,則應注意把握“有為”青年的內核,即擁有良好的專業技能,有理想,熱愛生活,有所作為的人。立意:1.立德廣才,方成其志。2.德才兼備,方為棟梁。3.德為才之本,才為德之力。4.以德為先,以才為后。5.成才路上,攜理想(信仰、初心)前行。6.讀書人不必有太多功利心。7.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成才。佳作展示且放青春“初心”間 莫因“功名”凋朱顏一考生星燧貿遷,“守初心”之信念如春風化雨潤澤萬物;“棄不義功名”之思想如星星之火燃永夜。故此,且放青春“初心”間,莫因“功名”凋朱顏乃青年所求。流光一瞬,華表千年。有賈雨村之輩飽讀詩書,青年之時心懷大志奮發有為,然步入官場,被世俗功名利祿蒙蔽雙眼,最終致其枷鎖杠上身;有高啟盛之流勤奮刻苦,年少卓有佳績,而后失去初心,淪為不法分子,走上歧途。青春正當時,堅守自我的初心和使命是必要的,我們應不斷詢問自身:“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義利觀是成人之根本。合法、正當的功名,足以成為前進的動力;違法、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功名,只會將我們推向深淵。心懷初心,行穩致遠。初心引領我們不斷向前,披荊斬棘,不畏艱難,毅然奔赴一片榮光。君不見,蘇武在貧寒之地牧羊,旌旗風雪飄揚,漫天飛舞,不變的是忠誠為國之心,縱使敵人百般威脅,也寧死不屈;君不見,錢學森不顧美方的重重阻撓,決絕地放棄優渥的工作待遇,只為國家奉獻一生,堅守著愛國的初心。無數仁人志士在“初心”和“功名”間選擇了“初心”,無怨無悔,任勞任怨。他們如一汩清泉,直擊每一個人的靈魂,滋養人們的心靈。君子如珩,羽衣昱耀。(君子好比是美玉,披上羽衣則會更加明亮耀眼。)在“魚和熊掌不可得兼”之時,君子舍利取義,小人則棄義保利,追名逐利。在時代浪潮中,有勤懇的志愿者幫助他人,給予溫暖,也有不法分子拐賣孩童、婦女,令人心寒;有不畏艱難,默默奉獻,反哺家鄉的黃文秀,也有追求名利、貪婪無恥、喪盡天良的貪官污吏。“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正道之途,君子之風,理應成為共識和全社會的共同價值標準。懷瑾握瑜,灌纓滄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身為青年應有“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自信與底氣,更應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理想信念,不被功名侵蝕,守住自我的初心,為實現人生理想而不斷奮斗拼搏,爭做有為青年!手執長纓,繪錦繡河山;明星熒熒,展未來畫卷。唯有且放青春“初心”間,莫因“功名”遮望眼,方能“直掛云帆濟滄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