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研習任務--單元導寫及范文:運用理性 深入思考——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文題運用理性思維深入思考,有理有據地把道理說清楚,是發表言論、闡述見解的基本要求。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項完成,并與同學交流。交流前擬一個提綱,列出自己的主要觀點和依據;交流過程中注意記錄不同意見并加以思考。1.認識事物時,我們的判斷常常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如篤信古人、權威和書本,聽信大多數人的意見等。“自古以來”“著名專家表示”“書上說”“大多數人認為”等常見說法,就體現了這些影響。圍繞這樣的短語,延伸思考,充實依據,選取合適的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寫作導引“運用理性,深入思考”是議論文寫作的重要方法。所謂“運用理性”,即運用邏輯來推導出結論的過程,而非完全憑借情緒和感覺來表態或決斷。“深入思考”則強調思考不能滿足于獲得表層的結論,而要圍繞問題的核心,不斷持續追問和探究,從而得出全面、辯證而深刻的認識。一、把握命題材料議論文寫作的關鍵是把握命題材料的核心。具體而言,包括全面概括材料的內容、分析材料的層次、提煉材料的核心三個方面。這道題目的材料屬于現象述評,材料表述有三層意思,一是現象的一般概述,二是現象的具體舉例,三是寫作要求和提示。材料的核心便是思考外部因素對我們認識事物的影響。二、構建行文思路構思主要是構建行文思路。一般而言,現象述評可以遵循“概括現象——分析原因——指出結果——解決方法——闡釋意義”的思路展開。題目中的“延伸思考”即要求我們不能停留在就事論事的階段,而要深入思考這些因素造成影響背后的實質。我們不難發現,材料提及的因素對我們認識事物既有借鑒和幫助,也可能造成限制和困擾,進一步而言,認識事物的決定要素并不在于外部因素,而在于作為主體的人自身的意志和行動。因此,在解決方法部分的論述中,就需要圍繞主觀因素對外部因素的自由駕馭來展開。三、適當充實論據材料中列舉了一些影響因素,現象本身可以作為辯證分析的論據,比如有哪些“自古以來”已經不再適用?“著名專家表示”是否也存在漏洞?“書上說”是否還符合實際 在正面論述中,我們也可以通過例證和印證的方式豐富論證內容,提升論證效果。比如魯迅的“拿來主義”,存在主義哲學中的“自由意志”等,人類思想、科學、文化成果中對前人的超越、對權威的推翻、對書上內容的修正和對大眾的反思引領等,都可以作為寫作中援引的材料。四、契合時代語境現象類作文題是時代的切片,我們通過對一個點的寫作可以聯系到一條線乃至一個面。“認識事物”在當下還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本文提出的中心論點對于回應當下相關問題具有哪些價值,都可以在文章最后加以引申和探討,從而體現出作者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范文獨立思考,探求真知認識事物時,我們的判斷常常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如篤信古人、權威和書本,聽信大多數人的意見等。我認為我們在認識事物時應始終以獲取真理為目的,獨立思考,探尋真知。(引入材料,開宗明義,亮出觀點。)認識事物是指對事物本質、概念等進行理解和剖析,得出主觀看法的過程,其中難免受到前人看法、權威以及主流觀點的影響,從而改變了自身原有的觀點。如果不能合理認識和妥善處理這些外界因素,可能會阻礙我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界定核心概念“認識事物”,將篤信古人、權威和書本準確概括為“外在因素”,并指出它們對認識事物可能帶來的影響。)當下生活中,我們之所以會被大多數人的觀點影響,正是因為相較于以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被極大地改變了。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更容易與他人溝通交流并為他們的觀點所左右。就像《烏合之眾》中提到的,處于群體中的個體會被大眾的觀點裹挾著前行。(先分析大多數人的意見帶來的影響。)當然,我們也常受書本、權威和古人的影響。這主要是出于厚古薄今和崇拜權威的文化心理。再者,這也符合人們天然的惰性與尋求穩妥的需要:循規蹈矩看上去總是最不會出錯的選項。(簡要分析其他外界要素造成影響的原因。)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外界因素的影響呢?(過渡,引出后文。)這些外界因素的影響誠然對我們認識事物有一定裨益。古人和書本權威的觀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們重新認識事物的成本,這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為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進一步說,它們可以讓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對事物進一步探究,為我們提供更豐富的視角、更深入的理解,以及更為寶貴的靈感。而大多數人的觀點得到如此多人的認同,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主流,理解社會。(從正面論述外界因素對認識事物提供的積極作用,但不過分夸大。)但是,我們不能放棄獨立思考。(轉向正面論述。)“篤信古人”中的“篤”也許代表了沉迷過往,從而落后于時代發展的節奏。例如亞里士多德學派的物理學并不適用于今日,正是通過推翻他的理論,西方物理學才得以開啟全新篇章。同時,事物本身也在不斷變化,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應與時俱進,而不是一味守舊。類似的,“完全相信書本”的人可能落入紙上談兵,無法將理論與實際結合,違反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辯證法原則,從而不能做到實事求是。“聽信大多數人觀點”可能導致放任群體思想占據統治地位,令自己的認識低智化、情緒化,無法做到客觀全面,而“盲從權威”也會使我們喪失獨立思考、辨別真偽的能力,形成依賴心理,成為任人擺布的傀儡。(結合作文材料中所給出的外界因素,分類討論其弊端。)當然,獨立思考并不排斥在認識事物時適當參考外部因素。魯迅提出“拿來主義”: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在廣泛了解來自前人、權威、眾人、書本等各種理論、觀點和信息的基礎上,我們更要通過獨立思考,利用揚棄的方法,拋棄其中落后、過時、偏狹的看法,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最終形成自我的認識,達到探求真理的目的。(將“拿來主義”的理論引入本題的情境中,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放眼當下,除了上述具有代表性的外界影響因素外,難免還有其他因素影響我們認識事物,人當然無法完全脫離環境帶來的影響。(強調以上分析主要針對材料所給的例子,但影響認識事物的因素還有很多,論證更嚴密更周全。)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謹記,一切認識都是為了實踐,一切實踐都是為了真理。愿每個人都可以獨立思考,探求真知。(總結全文,重申論點。)【點評】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作者先引入材料,在界定概念的基礎上分正反兩面分析外界因素對認識事物的影響,思考辯證全面。尤其是能針對材料中所給的例子,逐一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很好地回應了材料給出的情境,在論述過程中既分析了各種外界因素的個性,又能提煉它們的共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