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三第三次月考試題地 理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 3 分,共 45 分)云貴高原與四川盆地交界地帶常形成“錮囚低渦”天氣系統。較強的偏北風遇到秦嶺 阻擋分兩支南下,分別繞流四川盆地與江漢平原后,在貴州北部輻合,形成強度較小的“ 錮 囚低渦” ,給當地帶來豐沛降水。下圖為某次“錮囚低渦”控制下的天氣形勢圖。據此完成1~2 題。1 .圖示時刻,控制四川盆地的氣團的性質是 ( )A .冷干 B .冷濕 C .暖干 D .暖濕2 .導致貴州北部的“錮囚低渦”強度小但降水量大的原因是 ( )①受地形影響,冷空氣勢力較強 ②上升氣流強烈③本地暖氣流濕度較大 ④“低渦”控制時間較長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下圖表示某月海平面氣壓沿 170°E 分布情況, 甲、乙兩個氣壓帶成因相同。據此完成 3~5 題。3 .圖示甲處氣流運動方向是 ( )A .向南 B .向北 C .向上 D .向下4 .圖示月份 ( )①甲氣壓帶發生北移 ②乙氣壓帶發生南移③甲氣壓帶被陸地熱低壓切斷 ④乙氣壓帶被陸地熱低壓切斷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5 .與 F 處相比,圖示月份 E 處 ( )①風力較小 ②風力較大 ③白晝較長 ④白晝較短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下圖甲示意某河流水系,圖乙中曲線示意該區域某次上游降水過程中降水量、P 地 河流徑流量、Q 地河流徑流量、Q 地地下徑流量的變化。讀圖,完成6~7 題。6 .表示降水量變化的曲線是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7 .與 P 地相比,Q 地 ( )A .流量峰值較高 B .出現峰值時間較早C .流量變化較小 D .海拔較高研究發現,在全球變暖過程中,氣溫變化幅度最大的是北極地區,這與北極海冰減 少對氣溫增幅的放大作用密切相關。差值=當月海冰面積-上月海冰面積。下圖為某年各 月北極海冰面積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8~9 題。差值(104km2)8 .關于該年北極海冰面積的變化特點的說法,錯誤的是 ( ) . .A .3 月面積最大 B .5 月縮小最快C .9 月面積最小 D .10 月增長最快9 .根據海—氣相互作用,北極海冰面積減少會導致 ( )A .海面蒸發減弱,熱量損失減少 B .大氣對海面逆輻射減弱C .極地東風和極地高壓均減弱 D .海面對大氣的輻射減弱南太行形成于燕山運動時期,東側是大斷裂帶,斷裂帶以西隆升成高原,以東沉 降為平原,中間則是絕壁林立、山峰巍峨的太行斷崖;因地下水資源豐富、地表泉水 眾多,有“華北地下水庫”的美稱。下圖為南太行地質與地貌典型結構示意圖,據此完 成 10~11 題。10 .據圖判斷太行山的構造地貌類型是 ( )A .背斜山 B .向斜山 C .斷塊山 D .火山11.林州盆地所處斷裂帶發生的時間是 ( )A .石灰巖與河流沉積物之間 B .紅色嶂石巖與石灰巖之間C .古老嶂石巖與紅色嶂石巖之間 D .泥沙碎屑與河流沉積物之間“碳匯”來源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是指從大 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碳源與碳匯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碳源是指向大 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下表示意 2010 年我國某地區各土地利用類型碳 排放量(單位:104t)。據此完成 12~13 題。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凈排放總量43.10 -28.19 -0.13 -10.78 1190.41 -0.03 1194.3812 .2010 年該地區碳源與碳匯的比值約 ( )A .31.52 B .0.03 C .30.42 D .0.9613 .為實現該地區碳達峰和碳中和,可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 .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積 B .加快城市化發展進程C .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 D .降低工業化發展速度北京時間 2017 年 5 月 14 日上午,“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平主席發表重要演講,5 月 15 日下午 5 時進入閉幕環節。下圖為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重要港口示意圖。據此完成 14~15 題。14 .威尼斯的觀眾若要觀看開幕式直播,至少應在當地時間幾時以前 ( )A .4 ∶00 B .6 ∶00 C .8 ∶00 D .12 ∶0015 .閉幕時屬于 5 月 15 日的地區范圍約占全球的 ( )A .1/5 B .1/6 C .1/7 D .7/8二、綜合題(共4 題,共 55 分)16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分析圖中陰影區過度灌溉對河流下游自然環境的影響。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厚田沙漠位于江西贛江下游西岸,多沙山和沙洲,距離南昌市區 28 公里,號稱“ 江南第一沙漠”。距今 1 萬年前,這片區域曾是贛江古河床所在,后因贛江下切使兩岸抬升 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強烈的風力作用下沙化面積不斷擴大。厚田沙地大風日數多且 集中于冬季(位置和風頻見下左圖)。結合材料和所學原理分析厚田沙漠的形成原因。18 .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入海口處表層海水鹽度受徑流、潮汐、島嶼等諸多因素影響。長江多年平均徑流量 為 9.513×1011 m3,最大洪峰流量在 5×104 m3/s 以上,每年向近海區域輸運了約 9.24×1011 m3 的淡水。紅衛鹽場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六橫島東南部,居東海之濱,三面環海,海 岸線長,地勢平坦開闊,該鹽場東面多個島嶼地勢偏高。下圖示意夏季長江 口、錢塘江 口及附近海域表層海水鹽度分布。(1)描述長江口至外海夏季表層海水鹽度 的分布規律,并分析其原因。(6 分)(2)分析舟山市紅衛鹽場形成的有利自然 條件。(9 分)19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材料一:麗江至香格里拉鐵路(以下簡稱“麗香鐵路”)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滇藏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鐵路 2014 年開工建設,歷時 9 年的不懈努力下建成通車。麗 香鐵路全長 139.7 千米,從海拔 2400 米的麗江盆地一路向北爬升至海拔3400 米的香格 里拉盆地,沿線經過哈巴雪山、玉龍雪山、拉市海等多個自然保護區。全線共設 13 個車 站,其中香格里拉站是云南唯一安設了地暖的車站。滇藏鐵路麗香段通車后,迪慶藏族自治州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不僅讓人們實現坐 著火車去香格里拉的夢想,還為沿線地區各族群眾打通了一條暢達路、致富路、團結路、 幸福路、和諧路 … …材料二:麗香鐵路線和沿線景觀圖。(1)簡析在香格里拉站安裝地暖的原因。(6 分)(2)分析修建麗香鐵路施工時間長的原因。(6 分)(3)簡述修建麗香鐵路的意義。(8 分)2024—2025 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三第三次月考答案 地 理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 3 分,共 45 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A D D B D D C B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C C A A C A D二、綜合題(共4 題,共 55 分)16.(10 分)地理環境是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整體。過度灌溉導致下游 地表徑流減少,地下水水位下降(2 分);河口處出現海水倒灌,水質變差(2 分); 河口附近海域營養物質減少,漁業資源減少(2 分);來水來沙量減少,土壤鹽堿化 加劇,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2 分);河流流量減少,導致海水入侵,海岸線侵蝕加 劇(2 分);下游水資源缺乏,導致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下游生態系統遭到 破壞(2 分)。(任答出 5 點得 10 分)17.(10 分)1 萬年前,泥沙沉積于古河床(2 分),河岸抬升,干旱缺水而慢慢沙化(2 分); 鄰近沙洲,沙源物質豐富(2 分);冬季盛行東北風,將沙洲沙源物質帶至厚田沙地, 使沙化的土地面積不斷擴大(2 分);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濫砍濫伐、過度開墾)加 劇沙化,促使沙漠形成(2 分)。18.(15 分)(1)分布規律:從長江口向東南方向,表層海水鹽度逐漸升高(2 分)。原因:長江 徑流量大,向近海區域輸送的淡水多,對海水的稀釋作用強,導致鹽度較低(2 分);離長江口越遠,淡水稀釋作用越弱,鹽度逐漸升高(2 分)。(2)位于東海之濱,三面環海,海岸線長,海水資源豐富(3 分);地勢平坦開闊, 利于曬鹽(3 分);東面多個島嶼地勢偏高,有利于阻擋夏季風,減少降水對曬 鹽的影響(3分)。(其他答案酌情給分)19.(20 分)(1)地處山區,海拔高,氣溫低;空氣稀薄,保溫作用差,晝夜溫差大,夜間氣溫 低;冬季時間長,平均氣溫低。(6 分)(2)鐵路沿線地形復雜,相對高差大,橋隧比高;沿線位于高海拔地區,氣壓低、 晝夜溫差大,氣候惡劣,不利于施工;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質 條件復雜;鐵路連接多個著名生態保護區,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要求高。(任答出3 點得 6 分)(3)麗香鐵路建成后,將完善滇西北地區的鐵路網布局,提高當地運輸能力;優化 區域間資源配置,推動沿線眾多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帶動經濟發展,推動沿 線鄉村人民脫貧致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強滇西北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 促進當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8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