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第3第一章 資源、環境與人類活動本章復習提升易混易錯練易混點 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下圖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相關模式圖”。讀圖,回答下面兩題。1.圖中箭頭a表示的人類活動可能引起( )A.生物多樣性減少 B.地震、海嘯C.臺風、寒潮 D.城市火災2.圖中箭頭b表示的人類活動可能引起( )A.森林毀壞 B.水土流失C.公害病 D.土地荒漠化易錯點1 自然資源利用方式的時間演化 下圖為“人類文明進程及社會經濟增長主導因素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兩題。3.圖中d曲線代表( )A.土地 B.勞動力 C.資本 D.技術4.到工業文明時期,土地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突出表現為土地的 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 A.數量 B.質量 C.類型 D.區位易錯點2 不理解不同耕作方式影響下的土壤生產力差異 (2024湖南長沙質檢)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其主要的耕地資源是坡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60%。近半個世紀以來,坡耕地黑土層厚度下降了30~40厘米,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影響坡耕地黑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圖示意我國東北地區某黑土研究區不同沖刷強度下不同壟作方式產流時間(即受到沖刷后產生徑流的起始時間)變化。據此完成下面三題。5.甲、乙、丙、丁四種壟作方式分別是( )A.橫坡壟作、斜坡壟作、無壟作、順坡壟作B.斜坡壟作、橫坡壟作、無壟作、順坡壟作C.順坡壟作、無壟作、橫坡壟作、斜坡壟作D.順坡壟作、無壟作、斜坡壟作、橫坡壟作6.與甲壟作方式相比,丁壟作方式產流時間較短,則其( )①地表徑流較多 ②下滲較少③蒸發較多 ④降水較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7.據研究,當沖刷強度較大時橫坡壟作產沙量最大,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東北地區應( )A.將橫坡壟作改為順坡壟作B.對坡耕地均實施無壟耕作C.將橫坡壟的壟臺進行加固D.將坡耕地均改為林草地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第一章 資源、環境與人類活動本章復習提升易混易錯練1.A 圖中箭頭a表示人類社會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過度索取會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地震、臺風、海嘯、寒潮等災害的發生與人類活動關系不大;城市火災是人類的不安全行為或物品的不安全性導致的災害,不屬于人類社會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引起的問題。2.C 圖中箭頭b表示人類社會向自然環境中排放廢棄物,如果排放的廢棄物數量超過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自凈能力,可能會產生公害病等環境污染問題。森林毀壞、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是人類不合理的索取行為造成的。易混辨析 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區分 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都屬于人類不合理的行為造成的環境問題,可以通過人類行為的本質屬性來區分。環境污染是人類向自然環境排放過量廢棄物造成的,有污染物和污染源;生態破壞是人類從自然環境中過度索取物質和能量、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導致的,無污染物和污染源。3.D 讀圖可知,d曲線在工業文明時期的影響程度迅速提高,工業文明時期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技術,D正確。4.D 工業文明時期,產業布局要進行區位選擇,以求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故土地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突出表現為土地的區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易錯分析 在分析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時,要結合該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準確研究人類的生產活動具體利用了某自然資源的哪些方面。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同一種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并不相同。農業生產需要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來種植植物或飼養動物,所以土地的數量、質量和類型對農業文明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很大。工業文明時期,工業生產已經脫離了土地自身生產力的限制,主要是土地的區位(即土地的位置以及與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關系)影響社會經濟發展。5.A 讀圖可知,甲壟作方式產流時間最長,說明應是橫坡壟作阻擋水流,從而不易產生徑流;丁壟作方式產流時間最短,則丁應是順坡壟作,對水流起引導作用,從而易產生徑流。結合選項可知,A正確。6.A 由上題分析可知,與甲壟作方式(橫坡壟作)相比,丁壟作方式(順坡壟作)的產流時間較短,會使地表水更快地匯集成徑流,從而下滲較少,地表徑流較多。地表水匯集成徑流不利于蒸發,因此丁壟作方式蒸發較少。產流時間長短不影響降水量。7.C 由材料可知,順坡壟作易產流,對地表侵蝕作用較強,最易導致水土流失,不宜采用,A錯誤;無壟耕作對坡耕地起不到保持水土的作用,B錯誤;加固壟臺可以減少橫坡壟潰決情況的發生,從而保持水土,C正確;東北黑土區坡耕地多,應因地制宜,不應均改為林草地,D錯誤。易錯分析 不同的壟作方式通過改變地表形態,進而改變水流速度,最終影響水循環的下滲環節。橫坡壟作的壟臺可以攔水,壟溝可以蓄水,從而使得動態的水流流速降低,下滲增加,減少了徑流對地表的侵蝕。但是在降水強度較大時,由于大量水流被攔截于壟溝,且壟臺長時間處于被水浸泡的狀態,容易出現潰決現象,反而會出現異常偏大的水土流失現象。在分析不同壟作方式對應的水土流失強弱問題時,可以將耕作方式以圖示的形式顯性化呈現出來(如下圖),然后再分析水的變化,最終研究土的變化。此外,還要運用“量變到質變”的動態分析思維等辯證分析能力來展開分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