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第3第一章 資源、環境與人類活動綜合拔高練五年高考練考點1 自然資源 (2022浙江1月選考,7—8)下圖為北美洲局部地區略圖。完成下面兩題。1.與舊金山相比,洛杉磯水資源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氣溫較高,蒸發量大 B.山脈阻擋,降水量小C.洋流影響,降溫減濕 D.河流短少,徑流量小2.從區域外調水對洛杉磯的影響有( )A.減少城市水分蒸發 B.減輕城市地質災害C.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D.增加城市內澇風險考點2 人們對自然資源的認識和利用歷程 (2023全國甲,4—5)技術進步對人口分布有重要影響。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隨著蒸汽機等技術的應用,美國人口更加趨向臨河分布;1870年后隨著電力、機械等技術進步,美國的用水來源結構隨之變化,河流對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對減弱。據此完成下面兩題。3.影響1790—1870年美國人口分布變化趨勢的主要因素是( )①工業 ②農業③內河運輸 ④公路運輸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1870年后,美國用水來源結構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 )A.河流水比例上升 B.河流水用量減少C.地下水比例上升 D.地下水用量最多5.(2021全國甲,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下圖中陰影示意的M地區曾經是濕地(沼澤),年降水量是年蒸發量的1.2~1.5倍,遠低于英國西部和北部。在羅馬時代,人們對M地區濕地進行了排水嘗試,濕地僅得到零星開墾。17世紀,該地引入荷蘭風車與水利工程技術,濕地得到成片開墾。經過幾百年的開發,M地區已經成為英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但也存在諸多問題。(1)分析M地區排水后能夠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8分)(2)分析羅馬時代和17世紀對M地區濕地開墾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8分)(3)推測M地區當前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6分)考點3 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022山東,6—7)嘉峪關地處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該地區發現鐵礦,1958年依托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建立鋼鐵廠,1965年設嘉峪關市。隨著鋼鐵工業的發展,嘉峪關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為主的工業體系。2019年,該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7∶62.8∶35.5。據此完成下面兩題。6.該市第一產業比重較低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交通運輸 B.自然資源C.市場需求 D.勞動力7.該市在推進工業結構優化過程中宜重點發展( )A.造紙工業 B.紡織工業C.食品加工工業 D.裝備制造工業8.[2024湖南,17(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印度尼西亞的沙哇倫多是十九世紀末因荷蘭人開采煤炭而興起的一座城市,吸引了印度尼西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口遷入。隨著該地區煤炭資源枯竭,城市發展陷入困境。為擺脫困境,該城市依托煤炭開采的遺產發展旅游業,逐漸成為印度尼西亞著名的采礦文化旅游城市。下圖示意沙哇倫多城市發展生命周期。(1)說明“煤炭開采”在該城市不同發展階段的作用。(6分)(2)該城市選擇采礦文化旅游作為城市轉型發展的方向,試分析其獨特條件。(4分)考點4 生態系統功能及生態破壞治理 (2023浙江1月選考,5—6)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是指生態系統能夠為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提供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由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構成。2019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GEP高達2 045億元,其各項價值量占比如圖所示。完成下面兩題。9.屬于圖中“其他”項目的是( )A.農林產品 B.科普教育C.休閑旅游 D.凈化空氣10.該公園GEP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力高 B.科研價值高C.森林面積大 D.緯度跨度大三年模擬練 (2024安徽皖南八校期初)農業生態系統的養分(尤其是氮、磷)平衡狀態,是影響作物產量、土壤肥力以及地表水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太湖流域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宜興市、長興縣丘陵地區立體農業較為發達。20世紀80年代以來,太湖水質平均每十年下降一個等級,水體富營養化嚴重。下圖為太湖流域圖。據此完成下面三題。1.太湖流域成為我國著名“魚米之鄉”的關鍵在于( )A.光照充足,單產量高 B.經濟發達,資金充足C.降水較多,氣溫較高 D.地勢平坦,河網密布2.太湖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農業面源污染 B.重化工業發達C.氣候異常增加 D.洪災連年頻發3.太湖水質等級較低的位置及原因分別是( )A.東岸;降水集中,且多暴雨B.南岸;地勢低,排水不暢C.西岸;農業發達,地勢起伏大D.北岸;緯度高,氣溫較低 (2024河南南陽一中期中)葉尖速比是用來表述風電機特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參數,是指風輪葉片尖端線速度與風速之比。葉片越長,或者葉片轉速越快,同風速下的葉尖速比就越大。海上風電機組在海岸線附近形成風車森林,為固定風車,必須在海底打下一個個風電基座,形成人工島礁群,海上風電開發給海洋帶來很大的變化。下圖為我國陸地與海上風速剖面比較圖。據此完成下面三題。4.由我國陸地與海上風速剖面比較圖可知( )A.海陸風速差異隨高度升高持續變大B.隨高度升高海上風速增速更快C.隨高度升高陸地風速增速更快D.下墊面差異對風速影響大5.除風速更大外,我國海上風力發電的優勢不包括 ( )A.可發電時間更長 B.距離市場更近C.對環境影響更小 D.海洋空間更廣闊6.海上風力發電可能對海洋環境產生的影響有( )①海洋魚類、底棲生物的棲息地被破壞②海底電纜有利于海洋生物生存和繁殖③風電機組設備影響鳥類飛行④增強自然環境服務功能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下圖為陜西省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流程圖。據此完成下面三題。7.下列垃圾適合填埋處理的是( )A.廢舊金屬 B.廢舊電池C.建筑余土 D.廚余垃圾8.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適合用作垃圾專業填埋場的是( )A.棄耕地 B.廢棄礦坑C.山谷 D.山頂9.建陽光堆肥房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積極意義表現為防止( )①病蟲害泛濫 ②次生鹽堿化③土壤肥力下降 ④水土流失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湘豫名校二模)位于北冰洋沿岸的弗蘭格爾島生物多樣性較豐富,島上共有超過400種植物,是北極圈內其他地區植物種類總和的兩倍。1926年,該島曾建立過居民點,現在已經無人定居。下圖為弗蘭格爾島地理概況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兩題。10.原居民點位于圖示地區的主要優勢是( )A.暖流增溫增濕 B.風速變化較大C.緯度位置較低 D.地勢平坦開闊11.與該島近百年來生物多樣性較豐富關聯性最強的是( )A.地殼運動劇烈 B.氣候變暖增強C.冰覆變化較小 D.人類破壞減少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工業革命前英國的工業多布局在河流峽谷地帶。18世紀中期開始,工業布局逐漸集中于奔寧山區的河谷平原,形成了利物浦、曼徹斯特、設菲爾德等工業中心;19世紀70年代后期,由于電力的發明,伯明翰、倫敦的工業得到加強;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北海油田的開發,英國新興的石油工業移向蘇格蘭沿海;20世紀90年代,其高新技術產業移向自然、人文條件俱佳的蘇格蘭中部地區,逐漸形成歐洲的“硅谷”。如圖示意英國礦產及工業城市分布。(1)分析工業革命前影響英國工業布局的主要資源條件。(2分)(2)指出18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奔寧山區河谷平原吸引工業集聚的有利條件。(8分)(3)分析20世紀90年代后英國高新技術產業布局在蘇格蘭中部地區的原因。(6分)13.(2024河北部分學校期初)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海林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為牡丹江市的縣級市。境內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森林覆蓋率為72.4%。長期的森林“收割式”砍伐帶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也使林區經濟陷入困境。尋找生態保護之法,促進林區經濟轉型發展,成為當地的共識。下圖示意海林市位置。(1)推測長期的森林“收割式”砍伐給當地帶來的生態破壞問題。(6分)(2)說明在生態環境修復的基礎上,海林市經濟轉型的主要方向。(6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第一章 資源、環境與人類活動綜合拔高練五年高考練1.D 讀圖可知,兩城市都位于35°N附近大陸西岸,緯度相近,且都受加利福尼亞寒流的影響,氣溫相差不大,A、C錯誤;洛杉磯附近沒有山脈,其降水相對較少是因為緯度較舊金山低,受來自太平洋的西風影響時間短,B錯誤;舊金山處于兩河交匯處下游,河流徑流量大,洛杉磯所在地河流短少,徑流量小,水資源較少,D正確。2.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區域外調水對城市水分蒸發及水資源利用率影響不大,A、C錯誤;從區域外調水可以緩解因過度抽取地下水產生的地面沉降問題,減輕城市地質災害,B正確;城市內澇是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與從區域外調水關系不大,D錯誤。3.A 結合材料,1790—1870年,隨著蒸汽機等技術的應用,美國人口更加趨向臨河分布。蒸汽機的使用需要大量的水,隨著蒸汽機的使用,推動了工業發展,原料和產品的運輸需求增加,內河航運的運能也隨蒸汽機的使用提升,因此工業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由此也影響了人口的分布,①③正確。故選A。4.C 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階段,人們依河而居,便于生產生活取用水,此階段主要利用的是河流水等地表水;1870年后隨著電力、機械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獲取地下水的能力不斷增強,地下水使用比例上升,河流對人口分布的影響相對減弱。5.答案 (1)與英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該地區降水量較少,光照條件較好。地勢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為沼澤,土層深厚肥沃,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2)M地區濕地面積廣,地勢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對動力要求高。羅馬時代以人力、畜力為主,排水能力有限,濕地僅得到零星開墾。17世紀,采用風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術進步,濕地得到成片開墾。(3)由于長期種植,土地肥力漸趨下降,作物病蟲害增多。經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溝。化肥、農藥的使用,污染水、土環境。解析 (1)農業生產自然條件主要包括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相對于英國大部分地區,M地區因位于西風背風坡,降水量較少,光照條件較好,又因其原為濕地(沼澤),地勢低平,土層深厚肥沃,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2)M地區地勢低平,排水對動力要求較高,不同生產力水平下,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能力不同,故羅馬時代和17世紀對M地區濕地開墾結果存在差異。(3)由題意可知該區域經過了幾百年的開發,因為開發時間長、強度大,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病蟲害增多;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導致環境污染;加上不斷排水耕作,導致水土流失等問題。6.B 由材料可知,該市以冶金為主的第二產業迅速發展,致使第一產業的比重較低,其主要影響因素是自然資源,B正確。交通運輸的發展雖然可以方便農產品的運輸,但并不是第一產業比重較低的主要影響因素,A錯誤。大量勞動力的遷入會使市場需求變大,不是第一產業比重較低的原因,C錯誤。該地有大量青壯年勞動力,D錯誤。7.D 針對該市以冶金為主的工業體系,可以在冶金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裝備制造工業,加大資金和科技的投入,延伸產業鏈,有利于優化工業結構,D正確。造紙工業污染較大,當地缺乏原料和工業基礎,不適宜重點發展,A錯誤。紡織工業和食品加工工業屬于輕工業,與當地已有的工業體系聯系不密切,無法促進工業結構優化,B、C錯誤。8.答案 (1)興起與繁榮期,煤炭開采業作為城市發展的支柱產業,有利于提高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增加就業機會和財政收入;衰退期,煤炭開采業及相關產業的衰落,使城市經濟下滑、環境惡化、失業人口增加;再興期,煤炭開采的遺跡,促進了采礦文化旅游的興起,進一步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沙哇倫多早期煤炭資源豐富,開采遺跡景觀豐富,礦業文化深厚,為采礦文化旅游提供了豐富的旅游資源;該城市遷入人口組成復雜,地方文化構成較為多樣,增強了該城市的旅游吸引力。解析 (1)結合圖中城市發展的三個階段,分析煤炭開采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作用。興起與繁榮期,煤炭作為重要的礦產資源,促進了煤炭開采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煤炭開采業作為城市發展的支柱產業,有利于提高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增加就業機會和財政收入;衰退期,煤炭資源趨于枯竭,煤炭開采業及相關產業也隨之衰落,導致城市經濟下滑、環境惡化、失業人口增加;再興期,煤炭開采的遺跡,如廢舊礦坑、煤炭工廠等,可以作為旅游資源,促進采礦文化旅游的興起與發展,進一步促進城市的轉型和發展。(2)結合材料可知,該城市早期煤炭資源豐富,煤炭開采業發達,因此礦業文化深厚,留下大量的煤炭開采遺跡,為采礦文化旅游提供豐富的資源;由材料可知,沙哇倫多吸引了印度尼西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口遷入,說明該城市人口組成復雜,地方文化構成較為多樣,有利于增強城市的旅游吸引力。9.D 圖中“其他”項目屬于調節服務。結合圖文材料可知,GEP包括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選項中農林產品屬于物質產品,科普教育和休閑旅游屬于文化服務,只有凈化空氣屬于調節服務。10.C 熱帶雨林下發育的土壤肥力較低,A錯誤;科研價值不是海南熱帶雨林的主要價值,B錯誤;該公園熱帶雨林廣布,森林面積大,生物量大,因而GEP高,C正確;海南熱帶雨林園家公園緯度跨度并不大,D錯誤。三年模擬練1.D “魚米之鄉”表明太湖流域農業(包括農耕業和漁業)發達。太湖流域地處平原,地勢平坦,為發展農耕業提供了條件;河網密布,為發展漁業生產提供了空間和水資源條件。故選D。2.A 太湖水體富營養化主要是農業生產中排放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引起的,A正確;重化工業發達,排放大量污水,使得水質嚴重惡化,水中藻類會大量死亡,不會產生水體富營養化,B錯誤;氣候異常和洪災連年頻發對水體富營養化影響很小,C、D錯誤。3.C 由材料可知,宜興市和長興縣丘陵地區立體農業較為發達,說明這里地勢起伏較大,農業生產中施用的氮、磷等會隨徑流匯入太湖,從而污染水體,因此太湖西岸水質等級較低。4.D 圖解如下:5.C 我國海上靜風期少,可發電時間更長,A不符合題意;我國東部地區能源需求量大,海上風力發電距離東部市場更近,B不符合題意;海上風力發電對海洋環境影響較大,C符合題意;我國海洋空間廣闊,有利于布局風電機組,D不符合題意。6.A 海上風力發電為固定風車,必須在海底打下一個個風電基座,形成人工島礁群,使得海洋魚類、底棲生物的棲息地被破壞,①正確;海底電纜的電磁輻射不利于海洋生物生存和繁殖,②錯誤;風電機組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可能會導致鳥類直接碰撞,影響鳥類飛行,③正確;受海上風力發電的影響,海洋環境的自然環境服務功能可能下降,④錯誤。故選A。7.C 廢舊金屬應回收重復利用,A錯誤;廢舊電池對環境污染大,不適合填埋處理,B錯誤;建筑余土適合填埋處理,C正確;廚余垃圾應堆肥生產有機肥,D錯誤。8.B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廢棄礦坑可利用垃圾回填,適合用作垃圾專業填埋場,B正確;棄耕地離人類居住地較近,且地形較平坦,不適合用作垃圾專業填埋場,A錯誤;山谷為集水區域,用作垃圾專業填埋場易造成水污染,C錯誤;山頂海拔較高,運輸不便,且面積相對較小,不適合用作垃圾專業填埋場,D錯誤。9.A 建陽光堆肥房集中處理垃圾可防止病蟲害泛濫,通過堆肥并施有機肥可防止土壤肥力下降,①③正確;建陽光堆肥房對防止次生鹽堿化和水土流失無明顯作用,②④錯誤。故選A。10.A 圖中原居民點主要位于島嶼南側,此處有暖流北上東進,對沿岸起到增溫增濕作用,可緩解酷寒,同時島嶼南側處于極地東風的背風地帶,風速較小,A正確、B錯誤;原居民點所處地區位于北極圈以內,緯度并不低,C錯誤;原居民點位于海拔200米以下的狹窄沿海平原地區,面積狹小,D錯誤。11.C 地殼運動劇烈,會破壞生物多樣性,A錯誤;氣候變暖增強,環境隨之發生變化,會危害生物多樣性,B錯誤;冰覆變化較小,說明其現在出露于冰川的陸地在冰期也保持出露狀態,這為生物生存提供了空間場所,也為其他地區生物提供了庇護所(其他地區被冰川覆蓋,生物被迫遷移至此),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持和發展,C正確;人類破壞減少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樣性,但這不是該島近百年來生物多樣性較豐富的主要原因,D錯誤。12.答案 (1)水資源和水能資源。(2)隨著蒸汽機的發明,煤炭成為最重要的工業能源,奔寧山區煤、鐵資源豐富,可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和能源;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道路修建,交通便利;河谷地區人口稠密,農業發展的條件優越,為工業發展提供糧食、副食、勞動力。(3)傳統工業密度較小,污染少,環境質量好;交通便利;國家政策引導,基礎設施健全。解析 (1)工業革命前,生產活動主要依靠自然界的能量,英國的工業多布局在河流峽谷地帶,峽谷地帶水能豐富,同時河流還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水資源。(2)18世紀中期以后,煤炭成為最重要的能源,煤炭、鋼鐵等工業部門開始興起,這類工業部門運輸量大,勞動力需求多。具體分析如下:(3)自然資源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小,影響該類產業布局的因素主要是環境質量、交通、政策等。13.答案 (1)長期的森林“收割式”砍伐使海林市植被覆蓋率下降,生物棲息地和繁衍地縮小,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減少,裸地增多,地表徑流沖刷和侵蝕作用增強,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貧瘠;森林減少,植被涵養水源功能下降,造成旱澇災害、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2)建立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游業;發揮森林生態優勢,發展中草藥材種植與加工業;采集松子、榛子,培育蘑菇、木耳等,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解析 (1)長期的森林“收割式”砍伐帶來的生態破壞問題,可以以森林的生態功能作為切入點來分析,森林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則相應的生態破壞問題包括氣候異常、水土流失加劇、滑坡和泥石流增多、生物多樣性受損等。(2)經濟轉型應涵蓋三次產業。產業類型 具體方向第一產業 發展林下種植業,如中草藥材、木耳、蘑菇等第二產業 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等,以提高產品附加值第三產業 發展生態旅游業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