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第3強化練習題--第三章 第一節 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第3強化練習題--第三章 第一節 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第3
第三章 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
第一節 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碳循環
  (2024浙江浙南名校聯盟期末)下圖示意碳循環過程中的地表碳循環和深部碳循環模式。據此完成下面三題。
1.圖中地表碳循環中的甲環節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風化作用  
D.侵蝕作用
2.下列對圖示碳循環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地表碳循環周期長,深部碳循環周期短
B.地表碳循環總量大,深部碳循環總量小
C.地表碳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
D.參與地球碳循環的無機物量小于有機物
3.此圖可以說明(  )
A.人類對碳循環各環節都有明顯影響
B.碳循環各環節具有平衡和儲存功能
C.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在循環流動
D.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2023遼寧重點高中協作體聯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海—氣相互作用被沉積在海底不再進入碳循環,這一過程被稱為生物泵。如果生物泵被摧毀,會影響海洋的碳循環。研究地質時期海洋生物泵的演變,對理解現代海洋碳循環的過程和機制有重要意義。讀圖,完成下面兩題。
4.生物泵的過程是(  )
A.無機碳—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物理沉降
B.物理沉降—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無機碳
C.浮游植物—無機碳—浮游動物—物理沉降
D.無機碳—物理沉降—浮游動物—浮游植物
5.生物泵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
A.減輕溫室效應  
B.促進碳—氧平衡
C.促進煤炭形成  
D.減小臭氧空洞
題組二 碳排放與溫室效應
  (2024安徽江南十校聯考改編)下圖為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變化。讀圖,完成下面兩題。
6.圖中二氧化碳體積分數變化最快的時段是(  )
A.1740—1760年  
B.1840—1860年
C.1900—1920年  
D.1980—2000年
7.圖中二氧化碳體積分數變化的原因有(  )
①土地利用變化  
②燃燒化石燃料
③海平面的上升  
④陸地冰川融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題組三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2024河北衡水冀州期中)某高校在天山東部調查分析不同海拔的西伯利亞落葉松對氣候變暖的響應。采樣發現:在林地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的樹木徑向(直徑)生長呈現較大差異,表現為中、低海拔西伯利亞落葉松生長與氣溫相關系數呈負相關,而在高海拔則呈顯著正相關。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8.林地中、低海拔西伯利亞落葉松與氣溫相關系數呈負相關,其主要制約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熱量
9.氣候變暖對不同海拔西伯利亞落葉松的影響是 (  )
A.高海拔年輪更稀疏
B.中、低海拔長勢趨好
C.低海拔年輪更稀疏
D.中、高海拔長勢趨緩
  (2023浙江稽陽聯考改編)下表為2020年全球CO2排放量(僅化石燃料燃燒)前十以內的四個國家統計表。完成下面兩題。
國家 CO2排放量(百萬噸) 人均CO2排放量(噸/人)
甲 9 899.3 6.9
乙 4 457.2 13.5
丙 2 302.3 1.7
丁 570.8 16.4
10.甲、乙、丙、丁分別對應(  )
A.印度、沙特阿拉伯、美國、中國
B.印度、沙特阿拉伯、中國、美國
C.中國、美國、印度、沙特阿拉伯
D.中國、印度、沙特阿拉伯、美國
11.全球CO2過量排放的影響可能有(  )
①乞力馬扎羅山雪線上移
②大洋洲珊瑚島消失
③化石燃料的燃燒大量增加
④中國泰加林帶范圍變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題組四 國際減排合作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在南非德班召開,《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存續問題,是德班大會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大會通過決議,建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決定執行《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并啟動綠色氣候基金。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12.下列最急切盼望《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能早日執行的國家是(  )
A.俄羅斯  B.美國
C.中國  D.馬爾代夫
13.發達國家率先承擔先減多減的義務,說明(  )
A.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是已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造成的
B.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低,不承擔減排限排的義務
C.國際環保合作中,無論國家大小,承擔的責任是相同的
D.國際環保合作中,應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碳循環與碳排放
  (2024浙江金華期中)碳匯是指通過一系列生態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農田生態系統既是碳排放源,又是重要的碳匯系統,在全球碳循環和碳平衡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下圖為農田碳循環系統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兩題。
1.農田碳循環系統中(  )
A.農作物通過呼吸作用實現了碳匯功能
B.農作物成為動物飼料,減輕了碳排放
C.土壤中根系越發達,固碳的效果越差
D.實施秸稈還田,使土壤中有機碳增加
2.提高農田碳匯的措施有(  )
①大力增施化肥
②增加生物質能源的使用
③使用地膜覆蓋
④輪作、休耕等保護性耕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4河南安陽林州統考)廣西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原料供應地,但工業技術水平低致使其碳排放顯著。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廣西在碳減排方面積極行動。下圖示意2003—2017年廣西碳排放強度變化。讀圖,完成下面三題。
3.2003—2017年廣西平均碳排放強度(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一直升高  D.逐漸降低
4.桂林市碳排放強度一直較低的主要原因是其(  )
A.人口密度小  
B.生產技術先進
C.以旅游業為主  
D.礦產資源少
5.亟須風能等清潔能源代替煤炭來降低碳排放強度的城市最可能是(  )
A.北海市  B.來賓市  C.梧州市  D.南寧市
6.(2024河北保定部分學校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碳排放影響因素對碳排放的影響涉及多個研究層面,與經濟特征、能源消費方式、地理位置等內外部環境因素有關,其空間、時間具有高度復雜性。碳排放對全球的碳循環、氣候變化產生影響,從而影響社會經濟、人類生產和生活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下圖為影響碳排放的因素統計圖。
(1)指出經濟因素影響碳排放量的主要表現。(6分)
(2)簡述全球碳排放量增加對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6分)
(3)從能源利用角度,為減少碳排放提出合理化建議。(6分)
題組二 全球氣候變暖
  (2024陜西西安期中)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1996年給糧食安全下的定義是“讓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獲得充足的、安全的和有營養的食物,來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下圖為某年全球糧食安全格局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7.下列區域中,該年糧食安全指數(指數越高越安全)最低的地區是(  )
A.歐洲東部   B.亞洲中部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拉丁美洲
8.有數據表明,全球氣候變暖會影響糧食安全,主要原因是(  )
A.極端天氣事件增加
B.作物品種減少
C.二氧化碳濃度升高
D.作物種植界線向高緯度擴展
  (2024浙江G7聯盟聯考)印度洋島國馬爾代夫于2022年3月宣布了一項“漂浮城市”計劃。“漂浮城市”由5 000個浮動單元組成,可供約2萬人在此生活(據統計,2021年馬爾代夫總人口約54.4萬人)。根據計劃,“漂浮城市”內會建設住宅、餐館、商店、學校等,中間有運河連通。完成下面兩題。
9.馬爾代夫建造“漂浮城市”主要是為了(  )
A.優化城市環境  
B.吸引外國移民
C.實施產業轉移  
D.應對氣候變化
10.馬爾代夫建造“漂浮城市”可能對當地產生的影響是(  )
A.旅游業受到沖擊  
B.生物多樣性減少
C.居民生活成本降低  
D.交通便捷度提升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第三章 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
第一節 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
基礎過關練
1.A 據圖可知,甲環節是二氧化碳轉化為沉積巖有機碳,而有機碳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種有機物質中,包括生物體、礦物和化石燃料等,而這些沉積巖有機碳的主要來源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為原料通過化學反應形成的,A正確;植物的呼吸作用會釋放二氧化碳,沒有形成類似于封存二氧化碳的作用,B錯誤;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幾乎不產生影響,C、D錯誤。
2.C 地表碳循環主要依靠太陽輻射能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變為有機碳,其中大部分通過呼吸作用重新氧化成為無機碳(二氧化碳),只有一小部分通過沉積作用進入巖石中的有機碳庫,而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是太陽輻射,C正確;地表碳循環周期短,深部碳循環由于與外界接觸極少,周期較長,A錯誤;據圖示信息無法判斷地表碳循環和深部碳循環總量大小,排除B;參與地球碳循環的無機物量應遠大于有機物,D錯誤。
3.D 人類活動集中在地表,對地球深部碳循環影響極小,并不是對碳循環各環節都有明顯影響,A錯誤;碳循環各環節中有碳釋放環節,也有碳儲存環節,但不是每個環節都有平衡作用,B錯誤;據圖示只能看出碳循環的過程,能體現物質的循環流動,但無法體現能量的循環流動,排除C;圖中涉及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等圈層,體現了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D正確。
4.A 結合材料可知,生物泵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海—氣相互作用被沉積在海底的過程,其主要環節為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被藻類等吸收—通過食物鏈進入浮游動物體內—物理沉降于海底。
5.A 通過生物泵沉降于海底的碳不再進入碳循環,而生物泵這個過程中會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因此生物泵利于減輕溫室效應,A正確;促進碳—氧平衡并非生物泵的主要作用,B錯誤;煤炭一般是陸地高等植物(主要是地質時期的蕨類、裸子植物)形成的,與生物泵的作用關系不大,C錯誤;生物泵固碳功能突出,但不具備吸收氯氟碳化物的功能,因此其與減小臭氧空洞關系不大,D錯誤。
易錯分析 生物泵過程的第一個環節中,底棲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碳—氧平衡;但在其后的各個環節中,都僅涉及碳的循環,而沒有涉及氧的循環,所以促進碳—氧平衡不是生物泵的主要作用。生物泵使得二氧化碳最終以碳酸鹽巖的形式儲存于海底,并且是長久地儲存,不再進入碳循環,從而減少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效減輕了溫室效應。
6.D 由圖中曲線斜率可知,1980—2000年曲線斜率最大,說明該時段二氧化碳體積分數變化最快,故D正確。
7.A 土地利用變化表現為雨林、森林等植被遭受破壞,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減弱,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增加,①正確;大量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會排放出大量溫室氣體,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增加,②正確;海平面的上升和陸地冰川融化是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增加的結果而不是原因,③④錯誤。故選A。
8.B 根據材料分析,林地中、低海拔西伯利亞落葉松生長會因氣候變暖,氣溫升高,而受到限制,最有可能是因為氣溫升高導致蒸發加劇,影響落葉松生長所需的水分條件,B正確;氣溫升高對光照和坡度影響不大,A、C錯誤;氣溫升高,熱量條件會變好,不會成為西伯利亞落葉松生長的制約因素,D錯誤。
9.A 據材料可知,林地中、低海拔西伯利亞落葉松生長與氣溫相關系數呈負相關,而在高海拔則呈顯著正相關。中、低海拔地區隨氣候變暖,水分條件變差,落葉松生長速度減慢,長勢會趨緩,年輪會更加密集,B、C錯誤;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高海拔地區的落葉松長勢(徑向生長)會趨好,年輪會更稀疏,A正確、D錯誤。
10.C 結合下面分析,選C。
11.A 全球CO2過量排放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溫度上升,使得乞力馬扎羅山雪線上移,①正確;全球CO2過量排放導致海水變酸,影響珊瑚生長,從而使得珊瑚死亡、珊瑚島消失,②正確;化石燃料的燃燒大量增加,是CO2過量排放的原因而不是影響,③錯誤;全球CO2過量排放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泰加林帶北移,泰加林可能移出中國邊界,中國泰加林帶范圍可能會變小,④錯誤。故選A。
12.D 馬爾代夫屬于地勢低平的島國,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對四個選項中的馬爾代夫危害最大,故馬爾代夫最急切盼望《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能早日執行。
13.D 從工業革命到現在,發達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多于發展中國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說明在國際環保合作中,世界各國應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能力提升練
1.D 農作物通過呼吸作用排放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實現碳匯功能,A錯誤。農作物成為動物飼料,最終以能源耗散的形式流向大氣,沒有減輕碳排放,B錯誤。土壤中根系越發達,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固碳的效果越好,C錯誤。動植物殘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過長時間作用,最終以有機碳的形式儲存在土壤中,即實施秸稈還田會使土壤中有機碳增加,D正確。
2.D 大力增施化肥會導致土壤污染且不能提高農田碳匯,①錯誤;增加生物質能源的使用,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②錯誤;使用地膜覆蓋,減少了根系所在土壤與外界空氣的交換,可以減少呼吸作用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③正確;輪作、休耕等保護性耕作可以減少農作物呼吸作用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④正確。故選D。
3.D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2003—2017年廣西平均碳排放強度整體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故選D。
4.C 表解如下:
具體分析 結論
人口密度小,碳排放強度不一定低 A錯誤
結合材料分析可知,廣西工業技術水平低,生產技術不先進 B錯誤
碳排放強度主要與產業結構和能源利用方式有關。桂林市作為著名的旅游城市,產業結構以旅游業為主,能耗低,碳排放強度低 C正確
礦產資源少,可能會減少某些類型的碳排放,但不一定碳排放強度低 D錯誤
5.B 讀圖可知,來賓市碳排放強度最高。來賓市作為廣西的工業城市,其工業發展相對依賴煤炭等傳統能源,因此相對于其他城市,來賓市亟須風能等清潔能源代替煤炭來降低碳排放強度。故選B。
6.答案 (1)人均生產總值增大,增加碳排放量;人均生產總值增長越快,碳排放量增加越快;傳統產業結構增加了碳排放量;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越高,碳排放量越少。(任答三點即可)
(2)碳排放量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和城市;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增加,影響工農業生產,威脅國家穩定;生態環境惡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通過多種途徑威脅人體健康。(任答三點即可)
(3)優化產業結構,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量;開發利用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減輕傳統能源的開發強度。(任答三點即可)
解析 (1)由材料可知,經濟因素包含人均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增長率和產業結構等,所以經濟因素影響碳排放量的主要表現包括人均生產總值增大,導致碳排放量增加,人均生產總值增長越快,碳排放量增長也越快。在產業結構上,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產業會增加碳排放量,而高新技術產業的碳排放量則較少,所以其比重越高,碳排放量越少。(2)碳排放量增加會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增強大氣的保溫作用,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和城市;碳排放量增加還會誘發一些極端天氣,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加,從而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通過多種途徑威脅人體健康。在自然環境方面,碳排放量的增加會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3)在能源利用方面,結合材料分析,可從能源消耗、能源強度、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方面提出建議。在能源消耗方面,可以優化產業結構,減少能源消耗;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可以加大技術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量;在能源消費結構上,可以開發利用新能源,減少傳統能源的消費,減輕傳統能源的開發強度。
7.C 讀圖可知,歐洲的糧食安全格局主要為安全、較安全;亞洲中部的糧食安全格局主要為安全、較安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糧食安全格局主要為極不安全、不安全、一般;拉丁美洲的糧食安全格局主要為不安全、一般。因此,糧食安全指數最低的地區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C正確。
8.A 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干旱、暴雨、洪澇等災害事件發生,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影響糧食產量,A正確;全球氣候變暖并不會導致作物品種減少,B錯誤;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不是影響糧食安全的原因,C錯誤;作物種植界線向高緯度擴展,會導致糧食種植面積擴大,不是影響糧食安全的原因,D錯誤。
9.D 結合下面分析,選D。
10.B 結合材料可知,“漂浮城市”是由5 000個浮動單元組成的,“漂浮城市”建成后會改變海洋環境,可能會破壞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B正確;馬爾代夫本身就屬于島國,修建“漂浮城市”并不會使其旅游業受到沖擊,排除A;建造“漂浮城市”能夠解決人口居住問題,結合材料并不能判斷建造“漂浮城市”是否能夠降低人們的生活成本,排除C;結合材料可知,“漂浮城市”內部主要靠運河連通,交通便捷度并不高,排除D。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安县| 柘城县| 湘潭市| 梨树县| 辉县市| 台中市| 闸北区| 花垣县| 楚雄市| 灵石县| 东乌| 榆社县| 红河县| 揭西县| 新安县| 凉城县| 昆明市| 江西省| 丰顺县| 宜良县| 囊谦县| 九台市| 石门县| 遂宁市| 乌恰县| 盐池县| 灵台县| 镇康县| 岳阳市| 长泰县| 界首市| 济南市| 洮南市| 奎屯市| 万年县| 曲麻莱县| 阳信县| 亚东县| 治县。| 龙门县| 葵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