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第3強化練習題--第三章 第四節 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第3強化練習題--第三章 第四節 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第3
第三章 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
第四節 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
  為建設一個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城市環境,防止城市噪聲污染,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活環境,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和《甘肅省環境保護條例》,特制定《酒泉市市區噪聲污染綜合治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據此完成下面三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中的各條款不能與下列哪一法律中的有關條款相抵觸(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B.《國際環境保護公約》
C.《甘肅省環境保護條例》
D.《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2.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直接依據的法律是(  )
A.《刑法》
B.《國際環境保護公約》
C.《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3.下列法規是為了方便執行該類《規定》而制定的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區域噪聲標準》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D.《甘肅省環境保護條例》
  城鄉居民有70%以上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故室內空氣質量與人們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為此,我國制定了《室內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衛生標準》(GB/T 17095—1997)。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4.該標準屬于(  )
①專門性規范  ②強制性標準
③推薦性標準  ④綜合性法規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5.為確定某小區的室內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是否符合標準,可采取抽樣法進行檢測。這種方法是為   而制定的(  )
A.確定環境質量標準  
B.確定污染物排放標準
C.提高環保基礎  
D.方便環保工作
  (2023黑龍江西北部八校期中聯考)《生物多樣性公約》于1992年6月1日由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在內羅畢通過,我國于1992年6月11日簽署該公約。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6.該公約(  )
①在我國具有法律效力
②規定了我國應盡的國際義務
③構成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④是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依據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為保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而加入的國際環境公約有(  )
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②《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
③《國際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中心章程》
④《京都議定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題組二 環境保護的政策體系
  在解決當前面臨的各類環境問題時,必須實行科學有效的環境管理。據此回答下面兩題。
8.要實行環境管理的原因是(  )
A.技術手段具有局限性
B.環境管理能杜絕環境問題的產生
C.環境問題的形成源于自然環境的惡化
D.環境管理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有效途徑
9.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①單靠技術方法能夠完全解決環境問題
②環境管理就是對人類損害自然環境質量的活動施加影響
③環境管理的執行主體應該是國家和政府
④企業影響環境的行為主要是生產全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對指定區域的重點環境問題采取的強制性措施。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10.限期治理制度的治理要求是限定(  )
①治理時間  ②治理內容
③治理效果  ④治理措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限期治理制度的治理類型有(  )
①區域或流域的限期治理
②行業的限期治理
③點源的限期治理
④目標的限期治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我國已將“環境保護”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管理原則、制度和政策。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12.“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三同步”屬于(  )
①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原則
②“誰污染,誰治理”和“誰開發,誰保護”政策
③環境管理的主要原則
④環境管理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截至2022年2月,重慶市建成城鄉污水處理廠900多座,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貫徹了(  )
A.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原則
B.“誰污染,誰治理”和“誰開發,誰保護”政策
C.“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政策
D.“先污染,后治理”政策
  我國有關部門與某環保協會聯合提出:大氣污染罰款上限可設定為12萬元人民幣/日;水污染罰款上限不低于2 600元人民幣/日。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14.這兩條規定依據的環境管理政策是(  )
A.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B.誰污染,誰治理
C.強化環境管理  
D.環境保護
15.對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罰款,是因為這些企業利用了   資源(  )
A.水  B.大氣  C.環境  D.土壤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于2002年10月28日通過,自2003年9月1日起實施。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16.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規定,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包括(  )
①重大工程建設  
②區域開發
③自然資源開發
④防止不利于環境安全事件的發生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實施,體現了環境管理中的“   ”政策(  )
A.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B.誰污染,誰治理
C.強化環境管理   D.三同時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
  (2024山東德州期中)近日,銀川市某地有關部門依法取締一家噪聲擾民的洗車行,并將其吸塵器、洗車機等高噪聲設備依法暫扣。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銀川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不得在居民樓下、樓內進行高噪聲經營活動,而該洗車行屢次違反該《條例》,因此被從嚴處罰。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1.在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中,該《條例》屬于(  )
A.環境保護綜合性法規
B.環境保護單行法律
C.環境保護行政法規
D.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
2.下列行為中,會受到該《條例》處罰的有(  )
①校園的讀書聲
②正常行駛的汽車喇叭聲
③半夜建筑工地施工車輛的轟鳴聲
④居民區的“夜半歌聲”等噪聲擾民的現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4年4月23日上午,梧州市人大常委會召開《梧州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新聞發布會,新修訂《條例》于2024年3月28日經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批準,2024年5月1日起實施。據此完成下題。
3.該《條例》制定的基礎和依據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國際環境保護公約》
D.《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題組二 環境保護的政策體系
  排污交易權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即排污權(這種權利通常以排污許可證的形式呈現),并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那樣被買入和賣出,以此來進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三題。
4.“排污交易”依據的是(  )
A.排污收費制度
B.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時”制度
D.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5.“排污交易”對下列哪一類企業有利(  )
A.造紙  B.鋼鐵
C.有色冶金  D.微電子
6.“排污交易”運用的是環境管理中的   手段 (  )
A.法律  B.教育  C.經濟  D.行政
  下圖示意我國某地按《清潔生產標準制定技術導則》建立的清潔生產工業園。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兩題。
7.下列有關該清潔生產工業園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從該清潔生產工業園的規劃范圍看,其由第二產業拓展到第一、三產業
B.該清潔生產工業園效法的是自然生態系統,因此應著重發展第一產業
C.該清潔生產工業園應規劃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D.該清潔生產工業園內各個產業間形成了爭奪資源、相互競爭的態勢
8.該工業園的建設受到   等環境管理手段的制約 (  )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經濟手段  ④技術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黃河流域是具有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多種功能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隨著人口增多和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兩大突出問題日益明顯。2021年5月,河南省與山東省簽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協議》。該協議規定:水質年均值在Ⅲ類基礎上每改善一個水質類別,關鍵污染物指數與上年度的對比每減少一個百分點,山東省給予河南省對應補償資金;反之,河南省給予山東省補償資金。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9.黃河流域兩大突出問題有(  )
①中下游水資源供應緊張
②洪災發生頻次增多
③水質變差
④通航能力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該協議的簽訂主要有利于(  )
A.防治黃河下游山東段斷流
B.對河南省實現生態補水
C.確保防洪安全
D.形成生態保護協同機制
  2024年5月22日至28日,青島市以“踐行新時尚,分類志愿行”為主題開展了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活動。宣傳周期間,全市圍繞垃圾分類主題開展宣傳活動900余場,影響覆蓋人數達100萬以上。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11.城市垃圾分類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
B.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C.促進垃圾處理相關企業的發展
D.減少城市生活垃圾量
12.實現垃圾分類目的的最關鍵環節是(  )
A.制定法律法規  B.垃圾資源化處理
C.加強宣傳教育  D.推廣分類運輸
13.讀我國部分環境問題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16分)
(1)寫出圖例A、B分別表示的環境問題。(2分)
(2)簡述圖例C所表示的環境問題造成的主要危害。(8分)
(3)簡述我國實施的環境管理政策。(6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第三章 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
第四節 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
基礎過關練
1.A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的環境保護條款,確立了我國環境保護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是環境立法的基礎和依據。
2.C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是我國環境保護的綜合性法規,也是制定其他環境保護法規的依據。
3.A 該類《規定》是一種專門性環境保護法規,為了方便執行該類《規定》而制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區域噪聲標準》。
歸納總結 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中各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
  (1)憲法中的環境保護條款,在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中處于最高的地位,是環境立法的基礎,是各種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制定的依據。
(2)環境保護基本法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中,除憲法外占有核心地位。
(3)環境保護單行法律是針對特定的保護對象或者環境要素頒布的法律,是憲法和環境保護基本法的具體化,其地位和效力次于環境保護基本法。
(4)環境保護行政法規是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即國務院頒布的有關環境保護的法規,其效力低于環境保護基本法和環境保護單行法律。
(5)環境保護部門規章是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其他有關行政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授權制定的關于環境保護的行政規章,效力低于環境保護行政法規。
(6)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位階較低,其內容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
(7)環境保護標準是為了執行各種專門的環境法而制定的技術規范,是衡量環境質量狀況和控制污染物排放行為的法律尺度,其作用主要是:①環境質量標準是確認環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據;②污染物排放標準是確認某排污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③環境基礎標準和環境方法標準是環境糾紛中確認各方所出示的證據是否合法的根據;④環境樣品標準是標定環境監測儀器和檢驗環境保護設備性能的法律依據。
(8)國際環境保護公約與我國環境法有不同規定的,優先適用國際環境保護公約的規定,但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4.B 該標準主要是針對室內空氣質量而制定的,屬于專門性規范;“GB/T”說明其是推薦性標準。
5.D 抽樣法是環保工作中獲取樣本的一種方法。
6.D 結合材料可知,《生物多樣性公約》是政府間談判之后達成的,且我國簽署了該公約,故其在我國具有法律效力,規定了我國應盡的國際義務,和其他法律一起構成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但其不是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依據。①②③正確,④錯誤。故選D。
7.D 為保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而加入的國際環境公約有《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和《國際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中心章程》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訂立的條約。②③符合題意,①④不符合題意,選D。
8.A 環境問題的產生既有技術上的原因,也有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缺失的原因,因此除依靠技術外,還需要利用環境管理措施來解決環境問題,A正確;實行科學有效的環境管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環境問題的產生,但無法杜絕環境問題的產生,B錯誤;環境問題的產生源于人們的社會經濟活動,特別是社會經濟活動目標的純經濟性和行為的無約束性,C錯誤;環境管理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但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有效途徑,D錯誤。
9.D 環境管理就是對人類損害自然環境質量的活動施加影響,環境管理的執行主體應該是國家和政府,企業影響環境的行為主要是生產全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環境問題不是單靠技術所能解決的,還必須借助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手段。故②③④正確,①錯誤,選D。
10.D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對污染嚴重的項目、行業和區域,由有關國家機關依法限定在一定期限內完成治理任務并達到治理目標的規定的總稱。故限期治理制度的治理要求是限定治理時間、治理內容及治理效果。
11.D 限期治理包括污染嚴重的排放源(設施、單位)的限期治理、污染性行業的限期治理和污染嚴重的區域或流域的限期治理。
12.C 本著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我國提出了“三同步”“三統一”的環境保護戰略方針,其也是環境管理的主要原則。
13.C 建污水處理廠屬于從源頭處理,預先采取措施,有利于避免或減少污水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14.B 對污染企業罰款依據的是“誰污染,誰治理”政策中的排污收費制度。
15.C 環境不僅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的空間,還提供資源和消納廢物的場所,說明環境也是一種資源。
16.D 重大工程建設、區域開發、自然資源開發,都屬于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①②③正確;防止不利于環境安全事件的發生屬于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目的,不是其評價的范圍,④錯誤。故選D。
17.A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對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人類活動事先作出預測和評估,論證工程建設項目能否立項的制度,其實施體現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政策。
能力提升練
1.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條例》是針對城市噪聲擾民而制定的,屬于專門性法規,不屬于綜合性法規和行政法規,不屬于法律,故D項正確。
2.B 半夜建筑工地施工車輛的轟鳴聲、居民區的“夜半歌聲”等噪聲會嚴重影響居民休息,危害居民身體健康,所以其會受到該《條例》的處罰,③④符合題意;校園的讀書聲以及正常行駛的汽車喇叭聲屬于正常生活活動所需,并不會對居民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不會受到該《條例》處罰,①②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B項正確。
3.B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憲法中的環境保護條款,確立了我國環境保護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是環境立法的基礎和依據。故選B。
4.A “排污交易”依據的是排污收費制度。
5.D “排污交易”對產生污染物比較少的企業如微電子企業有利,該類企業可以將排污權轉讓以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
6.C “排污交易”是對污染物排放進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種經濟手段,其實質是通過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并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那樣被買入和賣出來進行排放控制。
7.A 該清潔生產工業園的主導產業為第二產業,但是在發展第二產業的同時,也帶動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一產業主要為其提供原料,第三產業主要為其提供服務。因此從該清潔生產工業園的規劃范圍看,其由第二產業拓展到第一、三產業,A正確;該清潔生產工業園效法的是自然生態系統,但是其著重發展的是第二產業,B錯誤;該清潔生產工業園對于技術的要求不高,不能規劃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C錯誤;該清潔生產工業園內各個產業間相互協作,未形成爭奪資源、相互競爭的態勢,D錯誤。
8.D 《清潔生產標準制定技術導則》是環保部門根據國家行政法規所賦予的組織和指揮權力制定的實際操作導則,屬于行政手段范疇,①正確;該工業園的建設依據了該導則中所規定的技術標準,屬于技術手段范疇,④正確;該工業園的建設沒有體現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的制約,②③錯誤。故選D。
9.C 由材料“隨著人口增多和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兩大突出問題日益明顯”可推知,隨著人口增多和經濟發展,水資源需求量增加,會造成中下游水資源供應緊張,①正確;材料中補償協議是關于水質方面的,由此可知黃河流域水質變差問題突出,③正確;材料中沒有信息顯示洪災發生頻次增多和通航能力降低,②④錯誤。故選C。
10.D 由材料可知,河南省與山東省簽訂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主要是關于水質保護的,A、C錯誤;協議具體內容中沒有體現對河南省實現生態補水,B錯誤;協議具體內容中體現了河南省保護水質可從其下游地區山東省得到補償金,污染水質需給山東省補償金,說明簽訂該協議的主要目的是保護黃河流域的水質,兩省通過協議促進水質保護,形成生態保護協同機制,D正確。
知識拓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協議》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是黃河流域第一份省際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實施范圍為河南省、山東省黃河干流流域(豫魯段),其中河南省為上游區域、山東省為下游區域。實施期限為2021年至2022年,協議到期后,由兩省根據補償機制運行評估情況及國家要求另行協商后續事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最高資金規模1億元,分為水質基本補償和水質變化補償兩部分。若河南省完成水質保護目標,則可以得到山東省的經濟補償;反之,河南省需要向山東省進行經濟補償。
11.A 可回收物可以回收利用,廚余垃圾等可以堆肥,對垃圾的合理分類可以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A正確;垃圾分類對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有一定影響,但城市的文明程度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人口的素質等),故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城市垃圾分類的主要目的,B錯誤;促進垃圾處理相關企業的發展不是城市垃圾分類的主要目的,C錯誤;垃圾分類并沒有減少城市生活垃圾量,D錯誤。
12.B 垃圾分類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因此對分類后的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是實現垃圾分類目的的最關鍵環節,B正確。制定法律法規、加強宣傳教育、推廣分類運輸均為垃圾分類提供了有效保障,但不是實現垃圾分類目的的最關鍵環節,A、C、D項錯誤。
13.答案 (1)A:荒漠化。B:森林破壞。
(2)使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乃至使魚類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造成養分淋失,影響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下降,導致農作物減產;腐蝕樹木,使其光合作用受阻,影響樹木生長,導致林木成片死亡;腐蝕石材、鋼材,造成建筑物、橋梁和文物古跡的損壞;等。
(3)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
解析 (1)由圖例A的主要分布區可知,圖例A表示的環境問題為荒漠化;圖例B主要分布于東北林區和西南林區,表示的環境問題為森林破壞。
(2)由圖例C的分布地區可知,其應表示酸雨,酸雨對水體、建筑、土壤及生物等都會產生影響。
(3)我國實施的環境管理政策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都市| 东辽县| 迁西县| 如皋市| 永兴县| 梧州市| 清河县| 喀什市| 宜都市| 灵寿县| 宜宾县| 东阳市| 东乡族自治县| 微博| 金乡县| 东乡| 进贤县| 英德市| 子长县| 旬阳县| 萝北县| 襄城县| 湘潭市| 富源县| 佛教| 和田县| 石渠县| 比如县| 桑植县| 和林格尔县| 邹平县| 曲阳县| 石屏县| 庐江县| 昌图县| 莆田市| 翁源县| 潞西市| 甘肃省| 金阳县|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