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北省名校聯盟2024年高三年級12月聯考地理試卷考試時間: 2024年12月13 日14:30-17:05 時長: 75分鐘 試卷滿分: 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要求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和七大領域(如圖1)。其中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和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據此完成1~3題。1. 與俗稱“鐵公基”的鐵路、公路、橋梁和水利工程等傳統基建相比,我國新基建面臨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A. 資金 B. 市場 C. 技術 D. 政策2. 新基建給社會發展帶來的主要影響有①提升政府的現代化治理水平 ②促進科技創新和能力提升③提高城際大宗貨運速度和能力 ④改變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 創新基礎設施對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最主要作用是A. 擴大市場范圍 B. 加快地產開發速度C. 提升產品質量 D. 實現城市綜合提升近年來,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城郊悄然興起了“共享菜園”產業,為市民提供租地種菜的服務,傳統的農耕業正在逐漸向新型服務業轉變。據此完成4~6題。4. 共享菜園多分布在城市郊區,主要影響因素是A.市場 B.科技 C.勞動力 D.政策5. 與傳統的農耕業相比,共享菜園產業A.種植成本高 B.產品種類少 C.單產收益低 D.種植規模大6. 共享菜園爆火后,對上述城郊地區帶來的影響是①盤活閑置土地 ②鄉村人口增加 ③增加農民收入 ④鄉村規模擴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4年8月28日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沙漠洪水”場景(如圖2) ,對油田基地造成一定威脅,甚至出現了眾多湖泊,也影響當地自然地理環境。據此完成7~9題。7. 導致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沙漠洪水”出現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 天氣 B. 河湖C. 植被 D. 凍土8. 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出現眾多湖泊后,湖區周邊出現的現象有A. 生物物種減少 B. 鹽堿化加劇C. 地下水位下降 D. 日溫差增大9. 若沙漠洪水會導致當地油田基地內澇,為減輕內澇影響,基地可采取的最合理措施是A. 喬木種植 B. 表土置換 C. 工程排水 D. 道路改造某地質考察專家進行野外地質考查時,繪制了某地的地質剖面圖(如圖3)。研究發現,該地石灰巖形成于古生代淺海環境。圖4為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據此完成10~12題。10. 下列搭配正確的是A. ①→乙 B. ②→甲 C. ③→丙 D. ⑤→丁11. 圖中斷層的形成A. 早于花崗巖 B. 晚于安山巖 C. 早于侵蝕面 D. 早于背斜12. 圖中A. 背斜處河谷適合修建水庫 B. ④處巖層為新生代陸相沉積C. 斷層為水平張力作用形成 D. ①處巖層可發現三葉蟲化石2024年9月6日下午第11號臺風“摩羯”在海南島登陸,為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秋臺風。圖5為2024年9月4~6日臺風“摩羯”位置示意圖。 據此完成13~15題。13. 有關本次臺風說法正確的是A. 中心氣溫最低 B. 氣流呈逆時針輻合C. 中心氣壓最高 D. 海口風力逐漸變小14. 西北太平洋秋季臺風生成的緯度偏低,主要是因為較低緯海區A. 海域面積大 B. 海面摩擦力小C. 海面水溫高 D. 地轉偏向力大15. 在此次臺風災害中可以A. 用導航系統監測臺風的形成過程B. 用地理信息系統模擬臺風的路徑C. 用遙感技術分析臺風的氣壓變化D. 用數字地球判斷臺風的風速大小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5分。16 .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萊茵河是西歐第一大河,穿越了瑞士、德國、法國和荷蘭等九個國家(如圖6)。2023年夏季,百年一遇的熱浪肆虐歐洲,萊茵河水位下降,部分河段水位僅34厘米左右,嚴重影響歐洲經濟。(1) 分析2023年夏季萊茵河水位極低的自然原因。 (6分)(2) 簡述萊茵河水位下降對歐洲制造業的影響。 (6分)(3) 從水量調控角度,為萊茵河流域治理提出合理措施。 (8分)17 .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分)雙季稻是指一年內在同一塊土地上播種并收獲兩次的水稻。再生稻是在頭茬水稻收割后留短茬,利用稻樁上的休眠芽再生、抽穗成熟的水稻。在再生稻的種植中,頭季水稻收獲前7~10天斷水曬田利于機械收割和再生稻生長。研究表明,在我國南方水稻區,緯度越高,越適宜推行再生稻種植模式。圖7示意我國雙季稻主要種植范圍。(1) 判斷我國最適宜推行再生稻種植模式的主要省份并分析原因。 (5分)(2) 分析收割頭季水稻前7~10天需要斷水曬田的原因。 (4分)(3) 相比雙季稻,從生產成本角度,分析上述省份再生稻種植模式受青睞的原因。(8分)18 .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秦巴山區位于我國中西部,地勢西高東低,西陡東緩,山體效應(指山體內部氣溫高于外圍同海拔自由大氣溫度)對我國中部植被的非地帶性分布產生了重要影響。研究發現,秦巴山區土壤侵蝕問題嚴重,而植被林冠層對降雨的截留可以有效緩解當地土壤侵蝕。表1示意秦巴山區不同省份的侵蝕強度面積變化率,圖8示意2003~2020年秦巴山區葉面積指數與降雨截留率空間分布特征。表1侵蝕等級 侵蝕強度面積變化率河南 甘肅 湖北 四川輕度 2.81 -1.74 -3.13 -3.26中度 -2.56 -1.05 -4.04 -2.64強烈 -4.33 -0.59 -4.4 -1.57劇烈 -4.84 11.76 -4.09 9.98(1) 分析甘肅省和四川省劇烈等級的侵蝕強度面積變化率大的原因。 (6分)(2)指出植被冠層降雨截留率的空間變化特征,并分析在海拔2000m附近山區降雨截留率達到峰值的原因。 (6分)(3) 分析山體效應對秦巴山區植被的影響。 (6分)2024年湖北云學名校聯盟高三年級 12月聯考地理試卷評分細則1. C 2. A 3. D4. A 5. A 6. B7. A 8. B 9. C10. D 11. C 12. D13. B 14. C 15. B16. (20分)(1) 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導致降水過少(2分);且持續高溫,蒸發過多(2分);萊茵河流域內,支流徑流量大量減少,對萊茵河的補給過少(2分)。(2)萊茵河水位下降,水量減少,制造業用水成本增高(2分);航運能力減弱,運輸成本提高(2分);原料和產品運輸周期延長 (2分)。(3)上游地區進行生態修復,涵養水源(2分);在適宜地區修建水庫(2分);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統籌調度全流域水量(2分);利用各種措施節水(2分)。【16題 評分細則】(1) 按照評分標準給分(2) 水位下降,水量減少,制造業用水成本增加(2分);水位下降,航運能力減弱,運輸成本提高(2分);原料和產品運輸效率降低,運輸周期延長(2分)。(3) 按照評分標準給分【17題 評分細則】17、(17分)(1) 省份:四川、湖北、安徽 、重慶(任答一個得1分) (可答1-4個,只能答四個之中,多答一個判為0分)原因:上述省份地處亞熱帶北緣或者地處雙季稻種植區北緣,光熱條件或熱量條件滿足單季稻種植有富余,雙季稻種植略顯不足(2分);再生稻種植可以節省農時(2分)。(2) 增加土壤硬實度,①有利于頭季水稻的機械化收割; ②改良土壤(此點可適當擴展),促進根系發展,防倒伏; ③降低了株叢間的空氣濕度,破壞了蟲卵繁殖傳播條件,抑制了病蟲害發生。(任答兩點得4分)(3)在前茬稻樁上再生,①減少種子購買成本; 生長發育所需時間更短,②節約時間成本; ③減少翻耕田地、育秧插秧等流程所需的人力成本; 生長期氣溫較低,病蟲害少發,④減少農藥使用量; ⑤減少化肥投入。 (任答四點得8分)18. (18分)(1)地處西部,海拔較高,坡度較大,易被侵蝕(2分);經濟發展落后,人類活動導致植被覆蓋率明顯降低(2分);生態環境脆弱,地表植被破壞后恢復難度大(2分)。(2) 空間變化特征:隨海拔升高,先上升后下降 (2分)。人類活動較少,植被覆蓋率較高(2分);葉面積指數達到最大,降雨截留率最大(2分)。(3) 山體內部氣溫偏高,導致該區垂直帶譜上移(2分),植被多樣性增加(2分),植被的非地帶性分異增多 (2分)。【18題 評分細則】(1) 地處西部,海拔較高,坡度較大,易被侵蝕(或者是侵蝕作用強)(2分);經濟發展落后,人類活動導致植被覆蓋率明顯降低(或者植被遭破壞)(這個要點一定要體現出植被的變化,若是答成植被覆蓋率低不給分)(2分);生態環境脆弱,地表植被破壞后恢復難度大(2分)。(2) 空間變化特征:隨海拔升高,先上升后下降(或者海拔2000m以下隨海拔升高而上升,海拔2000m以上隨海拔升高而下降)(1分),在海拔2000m左右達最大值(1分);且變化幅度先小后大 (1分)。(任答2點,滿分2分)人類活動(干擾)較少(1分);植被覆蓋率(答“植被面積大”不得分)較高(1分);葉面積指數(答“葉面積大”不得分)達到最大(或者大)(1分);降雨截留率最大(或者大)(1分);(每點1分, 滿分4分)(3)1.標準答案“山體內部氣溫偏高,導致該區垂直帶譜上移(2分)”,有學生寫植被生長海拔上限(或林線) 上升,植被分布區域更廣,植被覆蓋率更高,類似答案都算正確;2.標準答案“植被多樣性增加(2分)”,有學生寫利于植被生長,或適宜植被成活,類似答案都給分;3.標準答案“植被的非地帶性分異增多”(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