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課時 居民與聚落 發展與合作2022課程標準 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并簡要歸納世界人口數量變化和人口空間分布特點。 通過閱讀圖像、觀看視頻或實地考察等,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及其變化。 運用反映人種、語言、宗教、習俗等內容的圖文資料,描述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樹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意識。 以某發達國家和某發展中國家為例,描述不同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結合實例,說明交通運輸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結合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考點一 人口與人種世界人口的增長(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世界人口將持續 ,每年新增人口數量較多。 (2)人口自然增長率= - 。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為 ,最低的大洲為 。 當人口自然增長率大于0時 人口正增長,表示人口增加當人口自然增長率等于0時 人口零增長,表示人口處于穩定狀態,既不增加也不減少當人口自然增長率小于0時 人口負增長,表示人口減少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 來表示,其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2)人口稠密區與人口稀疏區人口分布 分布成因特點 分布地區世界人口分 布不均勻, 主要分布在 人口 稠密區 優越,農業發展較早亞洲南部 工業發展較早, 北美洲東部人口 稀疏區 沙漠地區 極端 雨林地區 氣候過于 高緯度地區 終年 高原、山區 地勢 人口問題三大人種(1)人種的劃分依據: 的特征。 (2)三大人種的特征及分布人種 膚色 頭發 面部 體毛 分布地區白種人 鼻梁高, 嘴唇 較 洲、 洲、非洲北部、亞洲的西部和南部及 洲 黑種人 嘴唇較厚 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黃種人 黑直 面龐扁平 中等 亞洲 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考點二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主要語言及分布主要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漢語 中國和 英語 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和獨聯體的許多國家 法語 、非洲中部和西部的一些國家 西班牙語 西班牙和 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北部和 西部的許多國家 其中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 ,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是 。 三大宗教A B C三大宗教 發源地 主要分布區 建筑風格A 亞洲的西部 洲、美洲和大洋洲 教堂的頂 部是尖頂B 阿拉伯半島 亞洲的 和 、非洲北部和東部 清真寺的頂部 是圓頂C 古印度 亞洲的 和東南部 廟宇呈塔形 考點三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聚落的分類鄉村一般規模 ,人們一般從事 、放牧、捕魚等生產活動。城市規模 ,人們主要從事 、服務業等工作。 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 、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 、地勢平坦等。目前,在一些 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呈 狀或呈條帶狀。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聚落法國巴黎塞納河沿岸,意大利的 城,我國山西省的 古城、云南省的 古城、安徽省的 古村落、澳門歷史城區等。 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1)個人:文明旅游,保護文物古跡,維護環境衛生,遵守公共秩序等。(2)社會:控制客流量,減少工業污染,禁止在文化遺產周圍修建高大的現代建筑物,定期對文化遺產進行科學的修繕和維護。考點四 發展與合作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所在大洲 主要國家 所在半球發達 國家 洲、 洲、 洲 南半球的 、 ,亞洲的 、 ,北美洲的 、 ,其余發達國家大都在歐洲,如英國、法國、德國等 主要分布在 半 球的北部發展 中國家 非洲、 洲、 洲 中國、巴西、印度等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的 部 和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聯系重難點一 人口問題 (2024·河北三模)人口自然增長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長的趨勢和速度的指標。讀德國、中國、巴西和尼日利亞四個國家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柱狀圖,完成1~2題。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均為最高的國家是 ( )A.德國 B.中國 C.巴西 D.尼日利亞德國面臨的人口問題主要是 ( )A.交通擁擠 B.住房條件差 C.老齡化嚴重 D.就業困難人口問題的表現(1)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主要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①環境方面: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②資源方面:水資源短缺、耕地減少等。③社會方面: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2)人口數量過少、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主要出現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如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社會撫養老年人的負擔加重等。人口問題的解決措施實行控制生育或鼓勵生育的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重難點二 聚落與自然環境 傳統民居是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杰作。下圖為兩所傳統民居,其中甲在南非,乙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讀圖,完成3~4題。甲、乙兩民居相比 ( )A.甲為半球形,以木板為材料B.乙以土石為材料,房頂坡度大C.甲為半球形,容易拆卸運輸D.乙以竹子為材料,房頂坡度大甲、乙兩民居在設計上的特點及目的是( )A.甲:無窗、門窄小,為抵御嚴寒B.乙:配有梯子,在積雪掩門時便于出入C.甲:簡單輕便,防止被洪水沖走D.乙:房屋低矮,防止干熱空氣進入室內傳統民居特點與當地自然環境的聯系 (2024·滄州三模) 假期小明跟父母出國旅游,他拍照記錄了當地的宗教建筑和居民。下圖為小明拍攝的照片和世界主要人種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小明拍照的建筑是 ( )A.教堂 B.清真寺 C.廟宇 D.道觀小明一家旅行的國家可能是 ( )A.埃及 B.印度 C.泰國 D.英國小明旅游中看到的當地人主要是 ( )A.白種人 B.黃種人 C.黑種人 D.混血種人 (2024·唐山模擬)福建泉州以“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有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據此完成4~6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寫道:“刺桐(即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里,貨物堆積如山。”這說明泉州 ( )①屬于鄉村 ②屬于城鎮 ③以漁業為主 ④對外貿易發達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宋代謝履寫有《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處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詩文大意是“泉州人口稠密、山谷貧瘠,雖然想耕種,但無處可開辟。泉州南面有大海浩瀚無窮,每年制造船只,通往不同地區。”由此可知 ( )A.泉州地勢較平坦 B.泉州造船技術落后C.泉州人口密度小 D.泉州海上交通便利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主要意義有 ( )①留存和保護地域文化 ②利于歷史研究和文化交流 ③增加旅游和商業收入 ④還原人們舊時的生活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青海)人口密度能夠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它是指一定時期內,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分析一個大洲、地區的人口密度往往要從自然環境和歷史、社會經濟條件等方面入手。圖1為世界局部人口密度分布圖。讀圖,完成1~2題。圖1圖2圖中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人口密度大,其原因是 ( )A.氣候溫和,水旱災害少B.科技先進,發達國家多C.歷史悠久,農業基礎好D.經濟發達,跨洲移民多人口數量過多或過少,人口增長過快或過慢,都可能會產生相應的人口問題。下列選項與圖2內容相符合的是 ( )A.①—就業困難 ②—鼓勵生育B.①—資源短缺 ②—控制人口數量C.①—住房緊張 ②—鼓勵生育D.①—兵源不足 ②—控制人口數量(2024·新疆)下列關于世界人口、人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亞洲人口最多,是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B.歐洲人口稀疏,是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C.黃色人種都分布在亞洲D.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2024·煙臺)我國科研人員長期進行雨燕的遷徙規律研究。下圖是北京雨燕某次遷徙路線圖。讀圖,完成4~6題。對北京雨燕此次遷徙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跨越了寒、溫、熱三帶B.總體飛行方向是向西、向南C.春天飛離北京,秋季返回北京D.與南、北半球季節相反有關8月份,甲地居民發現北京雨燕在圖示建筑附近活動,該建筑風格與哪種宗教建筑風格一致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蘭教 D.印度教我國研究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線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在此項研究中不可取的是 ( )民間鳥類愛好者自發觀察 → 鳥類學家和志愿者給雨燕戴上環志,觀察分析,繪制簡圖 → 中外研究團隊給雨燕戴上光敏定位儀,回收數據,分析軌跡A.堅持不懈 B.加強國際合作C.僅使用傳統的研究方法 D.借助科學技術【詳解答案】教材考點·深度梳理考點一1.(1)增長(2)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非洲歐洲2.(1)人口密度(2)(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中低緯度的平原地區和沿海地區 亞洲東部 自然條件 歐洲西部 經濟發達 干旱濕熱 嚴寒 高峻3.①環境 ②資源 ③老齡化 ④勞動力 ⑤國防兵源 ⑥資源 ⑦環境 ⑧社會 ⑨經濟4.(1)體質方面(2)(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淺 波狀 薄 多 歐 北美 大洋 黝黑 卷曲 很少 非 淡黃 東考點二1.東南亞 歐洲 俄羅斯 法國 拉丁美洲 非洲 亞洲 漢語 英語2.(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基督教 歐 伊斯蘭教 西部 東南部 佛教 東部考點三1.較小 耕作 較大 工業2.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 河流中下游平原 團塊3.威尼斯 平遙 麗江 皖南考點四1.(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歐 北美 大洋 澳大利亞 新西蘭 日本 韓國美國 加拿大 北 南美 亞 南 南半球2.①南北對話 ②南南合作練講重難·提升能力1.D 解析:結合柱狀統計圖可看出,尼日利亞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最高。故選D 。2.C 解析:結合柱狀統計圖可知,德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呈負值,說明德國人口數量在減少,表現出的人口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嚴重,C正確;交通擁擠、住房條件差、就業困難是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A、B、D錯誤。故選C。3.C 解析:甲、乙兩種傳統民居分別在南非和俄羅斯,甲民居為半球形的茅草屋,茅草屋通風散熱,其建筑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容易拆卸運輸;乙民居以木頭作為建筑材料,防寒保溫,由于冬季降雪多,屋頂坡度大。故選C。4.B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甲位于南非,屬于亞熱帶和熱帶氣候,乙位于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氣候寒冷,A、D錯誤。乙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這里冬季寒冷漫長,降雪多,房屋配有梯子便于人們在積雪掩門時出入,B正確。南非為熱帶草原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主要災害是旱災,不是洪災,C錯誤。故選B。真實情境·學科實踐1.A 解析:圖中建筑上有十字架標志,說明該建筑為基督教的教堂,A正確,排除B、C、D。故選A。2.D 解析:圖中建筑為基督教的教堂,位于歐洲的英國主要信仰基督教,D正確;位于北非的埃及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位于南亞的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位于東南亞的泰國主要信仰佛教,A、B、C錯誤。故選D。3.A 解析:圖中建筑為基督教的教堂,基督教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這些地區以白色人種為主,A正確,排除B、C、D。故選A。4.B 解析:“刺桐(即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里,貨物堆積如山”說明當時的泉州以商業活動為主,對外貿易發達,屬于城鎮,不屬于從事耕作、放牧、捕魚等生產活動的鄉村聚落,②④正確,①③錯誤。故選B。5.D 解析:根據題干可知,“山谷瘠”代表當地有高山、谷地,地勢崎嶇,A錯誤;“每歲造舟通異域”說明泉州造船技術先進,B錯誤;“泉州人稠”說明泉州人口稠密,C錯誤;“泉州南面有大海浩瀚無窮,每年制造船只,通往不同地區”說明泉州臨近海洋,海上交通便利,D正確。故選D。6.A 解析: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主要意義:留存和保護地域文化,①正確;提高旅游的環境質量,利于歷史研究和文化交流,②正確;增加旅游和商業收入不是其主要意義,③錯誤;“還原人們舊時的生活方式”不符合實際情況,④錯誤。故選A。拓寬視野·真題體驗1.C 解析:讀圖可知,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人口密度大,其原因是歷史悠久,農業基礎好,C正確;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以季風氣候為主,雨熱同期,水旱災害嚴重,A錯誤;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發達國家較少,經濟不是很發達,B、D錯誤。故選C。2.B 解析: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個地區人口數量過多或過少,人口增長過快或過慢,都可能會產生相應的人口問題。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會給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壓力,產生就業困難、饑餓貧困、居住條件差、交通壓力增大、資源短缺等問題,對此可以采取控制人口數量的措施。故選B。3.D 解析:非洲是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A錯誤;歐洲人口分布稠密,B錯誤;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也屬于黃色人種,C錯誤;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D正確。故選D。4.D 解析:讀圖可知,北京雨燕此次遷徙跨越了溫帶和熱帶,沒有經過寒帶,A錯誤;北京雨燕此次遷徙的總體飛行方向是先向西、向南,再向北向東,B錯誤;讀圖可知,北京雨燕此次返回時間為2015年4月15日,即在春天返回北京,C錯誤;北京雨燕是一種候鳥,每年冬天飛往非洲越冬,夏天飛回北京繁殖,這種遷徙模式與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密切相關,當北半球進入冬季時,南半球進入夏季,北京雨燕正是利用這種季節差異進行遷徙,D正確。故選D。5.C 解析:讀圖可知,北京雨燕在8月份途經阿拉伯半島,當地居民發現北京雨燕在圖示建筑清真寺附近活動,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建筑物,C正確,排除A、B、D。故選C。6.C 解析:我國研究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線工作中,除了需要工作人員堅持不懈的精神,還要借助科學技術,更要加強國際合作,僅使用傳統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線是遠遠不夠的。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