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十一課時 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 “白山黑水”——東北三省1.(2024·綏化)在我國,人們常把華北平原稱為 ( )A.“紅土地” B.“黃土地”C.“黑土地” D.“紫土地”2.(2024·龍東地區)北方地區是我國重要的 農業區 ( ) A.水田 B.灌溉C.旱作 D.河谷(2024·長春)“風吹麥浪穗飄香,遍地金黃收割忙”。2024年5月末華北平原夏麥豐產豐收,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華北平原易發生春旱,為緩解北方地區嚴重缺水的狀況,我國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圖1為華北平原某地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圖2為南水北調工程線路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圖1圖23.華北平原發生春旱的原因有 ( )①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量大?、诖杭窘邓^少 ③人口稀疏,工農業需水量小?、軞夂蛉暄谉岣稍?br/>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下列關于南水北調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北達北京B.西線方案利用京杭運河輸水C.徹底解決了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D.東線工程補充西北地區的水資源5.(2024·新疆)工作人員在長白山拍到了野生東北虎的清晰影像。下列自然特征與東北虎生存環境相吻合的是 ( )A.氣候溫和,四季如春B.氣候干旱,草場廣布C.地勢平坦,食物豐富D.氣候冷濕,森林茂密6.(2024·綏化)受氣候條件的限制,黑龍江省大多數農作物 ( )A.一年一熟 B.兩年三熟C.一年兩熟 D.一年三熟7.(2024·綏化)我國四大工業基地中,屬于東北三省的是 ( )A.京津唐工業基地B.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C.遼中南工業基地D.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8.(2024·重慶)威海和煙臺地區冬季常遭受冷空氣影響,出現冷流暴雪,且持續時間長,形成了獨特的海濱雪城風貌,被稱為“中國雪窩”。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目前,我國利用圖中的運河,將 流域的水資源調往 地區,其目的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的 問題。 (2)簡要分析威海和煙臺地區冬季成為“雪窩”的原因。(3)請說出降雪對威海和煙臺地區農業生產的兩點有利影響。(4)圖示黃河段每年初春和秋末都會出現凌汛現象,請簡述其產生的原因。 【新考法 傳統文化】(2024·連云港)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下圖為我國二十四節氣的劃分示意圖。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5月21日前后進入小滿節氣。讀圖,完成1~2題。1.小滿至芒種,太陽直射點 ( )A.北移,接近赤道B.北移,接近北回歸線C.南移,接近赤道D.南移,接近南回歸線2.小滿節氣,在河南省糧食主產區可以看到莊稼籽粒開始飽滿,該莊稼是 ( )A.青稞 B.水稻C.小麥 D.高粱(2024·臨沂)東北地區既是我國的“北大倉”,又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下圖為東北地區略圖。據此完成3~4題。3.三江平原濕地開發經歷了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階段,后來國家決定停止開荒。國家決定停止開荒的原因是 ( )A.開發礦產資源B.擴大工業用地C.保護環境,恢復生態D.面臨水資源不足的問題4.東北地區是我國重工業的搖籃,發展中面臨資源枯竭、設備技術落后以及優質人才外流等問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應該 ( )①更新設備?、诎l展高新技術產業 ③提高資源利用率 ④依托資源大力發展重工業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廣安)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近年來,東北三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5%以上,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讀圖,完成5~6題。5.下列對東北三省農業的描述,正確的是( )A.農作物熟制為一年兩熟B.地形以山地為主,不適合發展種植業C.有肥沃的黑土地,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D.大部分位于濕潤區,因此耕地類型主要為水田6.下列對東北三省的自然環境或行政區域的描述, 正確的是 ( )A.山環水繞,沃野千里B.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C.緯度較高,氣溫較低,氣候干旱D.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河北省7.【新考法 傳統文化】(2024·河北)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北陶瓷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邢窯、定窯和磁州窯久負盛名,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代陶瓷制作時通常以黏土為主要原料,以木柴或煤炭為燃料,需要經過選礦、制坯、在瓷窯中高溫燒制等環節,整個過程耗水較多。目前省內有大量承載著地域歷史文化的古瓷窯遺址,很多遺址分布在偏僻的鄉村。下圖示意河北省主要古瓷窯口分布。(1)歷史上,由于南部黃河和西部 山脈阻隔等,河北陶瓷保留了獨特風格。 (2)目前,河北省古瓷窯口空間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 部地區,為山區向 (填地形類型)的過渡地帶。 (3)指出歷史上河北陶瓷生產的優勢自然條件。【新考法 開放性設問】(4)你認為偏僻鄉村的古瓷窯遺址是否具有開發價值 請表明觀點并說明理由。8.(2024·龍東地區)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2024年1月11日,2024年第九屆哈爾濱亞洲冬季運動會口號、會徽、吉祥物正式發布。本屆亞冬會的口號是“冰雪同夢,亞洲同心(Dream of Winter,Love among Asia)”,本屆亞冬會的會徽為“超越”,賽會的吉祥物——東北虎“濱濱”和“妮妮”。材料二 圖1為東北三省簡圖。圖1材料三 圖2為哈爾濱市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圖2(1)哈爾濱亞冬會的口號是“ ”。 (2)北京的王小拓計劃觀看哈爾濱亞冬會開幕式,其應乘坐的鐵路線是 。 (3)流經哈爾濱的河流A是 。 (4)根據材料分析哈爾濱承辦亞冬會的自然優勢條件: 。 【新考法 開放性設問】(5)助力亞冬會,請你為哈爾濱設計一條宣傳語: 。 【詳解答案】基礎夯實1.B 解析:在我國,人們常把華北平原稱為“黃土地”,B正確;“紅土地”一般指我國東南丘陵,“黑土地”一般指我國東北地區,“紫土地”一般指我國四川盆地,A、C、D排除。故選B。2.C 解析:北方地區是旱作農業區,C正確;水田農業區位于南方地區,A錯誤;河谷農業區位于我國青藏地區,D錯誤;灌溉農業分布在西北地區,B錯誤。故選C。3.A 解析: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華北平原春季氣溫上升,導致水分蒸發加快,加劇干旱,①正確;該地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春季降水量不足,無法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②正確;華北平原人口稠密,工農業需水量大,③錯誤;華北平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④錯誤。故選A。4.A 解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北達北京,A正確;東線工程利用京杭運河輸水,B錯誤;沒有徹底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表述過于絕對,C錯誤;東線工程補充華北地區的水資源,D錯誤。故選A。5.D 解析:長白山地處東北地區,緯度高,氣溫低,氣候冷濕,森林茂密,D正確,A錯誤;地處季風區,夏季多雨,氣候不干旱,長白山地勢崎嶇,B、C錯誤。故選D。6.A 解析:黑龍江省位于我國最北部,由于這里大部分地處中溫帶,氣溫條件只能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故選A。7.C 解析:我國四大工業基地中,屬于東北三省的是位于遼寧中南部的遼中南工業基地,故C正確;京津唐工業基地位于渤海沿岸,地跨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故A錯誤; 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是綜合性工業基地,又稱滬寧杭工業基地,即以上海、南京、杭州為頂點的三角地帶,故B錯誤;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位于廣東省中南部,故D錯誤。故選C。8.(1)長江 華北(京津) 空間分布不均(2)該地區緯度較高,冬季氣溫在0 ℃以下,冬季盛行的偏北風穿越北面海域,水汽含量增多;再受山地地形阻擋,在迎風坡形成大量的降雪。(3)緩解春旱,減少病蟲害,利于農作物越冬。(4)該河段冬季有結冰現象;該河段水流由較低緯度地區流向較高緯度地區。能力提升1.B 解析:由圖可知,小滿至芒種位于春分與夏至之間,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且向北移動,接近北半球的夏至日即接近北回歸線。故選B。2.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方地區,耕地以旱地為主,主產區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為小麥,小滿節氣(5月21日前后),在河南省糧食主產區可以看到莊稼籽粒開始飽滿,該莊稼是小麥,C正確;青稞為青藏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為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高粱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地區,河南高粱一般在5—6月種植,A、B、D錯誤。故選C。3.C 解析:目前我國停止對三江平原的開發有利于保護當地的環境,恢復生態。故選C。4.A 解析: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應該更新設備、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資源利用率,①②③正確;應當擺脫對資源的依賴,④錯誤。故選A。5.C 解析:東北三省位于我國的北方地區,其主要的耕地類型是旱地,農作物熟制為一年一熟,A、D錯誤;這里有我國最大的東北平原,地勢平坦,有我國最大的黑土分布區,土壤肥沃,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雨熱同期,地廣人稀,適合發展種植業,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B錯誤,C正確。故選C。6.A 解析:東北三省山河特征是山環水繞,沃野千里,A正確;東北三省地形以平原和山地為主,東部為長白山脈,北部為小興安嶺,西倚大興安嶺,在山地之間分布著東北平原,B錯誤;東北三省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氣候冷濕,C錯誤;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D錯誤。故選A。7.(1)太行(2)西南(南) 平原(3)原料豐富,燃料豐富,氣候適宜,水源充足。(4)具有開發價值。理由:開發古瓷窯遺址有利于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或不具有開發價值。理由:偏僻鄉村交通不便,開發成本高。8.(1)冰雪同夢,亞洲同心(2)京哈線(3)松花江(4)冬季寒冷,降雪多(緯度高,氣溫低、降雪多)(5)大美龍江,喜迎亞冬(北國同心,冰城圓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