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5年高考二輪復習 地理(通用版)專題突破練(共12份,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5年高考二輪復習 地理(通用版)專題突破練(共12份,含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突破練一 地球運動規律
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山東青島一模)下圖示意某地6月22日太陽周日視運動。據此完成1~2題。
1.代表正北方方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該地可能位于(  )
A.阿特格爾(20.5°N,85.6°E)
B.弗朗卡(20.5°S,47.4°W)
C.康奧斯(67.5°N,22.7°E)
D.斯科特島(67.5°S,180°)
我國D市(46.5°N,125°E)某公司辦公樓周圍有多處露天停車位,2023年6月某日天氣晴好,公司小李8時到單位時僅剩余a、b、c、d四個車位(如圖),他泊車于辦公樓剛好為汽車擋住陽光的車位。完成3~4題。
3.小李選擇的車位是(  )
A.車位a B.車位b
C.車位c D.車位d
4.為確保18時下班前愛車不被陽光暴曬,他應該(  )
A.最遲11:40左右挪車位
B.最遲12時左右挪車位
C.最遲15:20左右挪車位
D.最遲16時左右挪車
(2024·山東聊城一模)2023年10月26日北京時間10:50,某同學在學校操場(36°N,119°E)(圖1)拍攝了一張照片(圖2)。據此完成5~7題。
圖1
圖2
5.此時該同學的影子正逐漸與哪條邊重合 (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6.該日再經過多長時間影長與此時的影長相同(  )
A.2小時20分鐘 B.2小時28分鐘
C.2小時12分鐘 D.2小時36分鐘
7.這一年中大致哪一天與該日此時影子等長 (  )
A.10月18日 B.8月23日
C.4月23日 D.2月16日
(2024·廣東湛江一模)8月份某日,W先生于日出時分在起點站登上某列車,到達終點站時發現太陽高懸于東南天空。該次列車每日發車1趟,硬座全程票價不到30元。下表為W先生所乘列車途經站點的時間與里程統計表。據此完成8~9題。
站點 到達時間/北京時間 里程/km
起點站 8:12 0
第2站 8:54 66
第3站 10:06 187
第4站 10:50 246
第5站 12:39 426
第6站 13:08 468
終點站 13:23 485
8.W先生所乘列車途經的主要省級行政區是(  )
A.黑龍江 B.山西
C.新疆 D.福建
9.該次列車途經地區(  )
A.城鎮分布密集 B.植被較為稀疏
C.地勢起伏較大 D.河網湖泊密布
(2024·廣東深圳一模)下表示意世界某城市2023年8月1—3日日出與日落時間統計(北京時間)。據此完成10~11題。
日期 日出 日落 晝長 天亮 天黑
8月1日 17:28:47 08:31:11 15時02分24秒 16:55:40 09:04:18
8月2日 17:29:18 08:31:02 15時01分44秒 16:56:14 09:04:06
8月3日 17:29:51 08:30:51 15時01分00秒 16:56:50 09:03:53
10.該城市天黑時間比日落時間要晚,主要是因為(  )
A.大氣散射作用 B.日出方位的變化
C.大氣反射作用 D.天空云量的變化
11.該城市最可能位于(  )
A.印度 B.俄羅斯
C.加拿大 D.巴西
(2024·江蘇泰州一模)2023年12月22日,北京時間11:27:09,我們迎來冬至時刻。下圖為2000—2030年平均地軸傾角(黃赤交角)與實際的瞬時地軸傾角關系圖(含預測)。據此完成12~14題。
12.此時西半球與北京同屬一天的地區,約占全球范圍的(  )
A.15% B.20%
C.25% D.30%
13.黃赤交角實際并非是固定值,影響其短期瞬時變化的因子可能是(  )
A.火山地震 B.隕石撞擊
C.月球引力 D.太陽黑子
14.根據圖中平均黃赤交角的變化趨勢,2000年至2030年,冬至日(  )
A.泰州晝長變長 B.北京日落位置更偏南
C.極夜范圍變大 D.悉尼的太陽高度變大
(2024·廣西南寧一模)不同日期,中國最早日出的地點不同。2023年1月1日,南沙群島東部海馬灘附近迎來中國的新年第一縷陽光。下圖示意2023年1月1日海馬灘日出時刻晨昏線及我國部分地點位置、日出時間(北京時間)。據此完成15~16題。
15.在二分日,中國最早日出的地點為(  )
A.玉山主峰 B.黑瞎子島
C.海馬灘 D.舟山群島
16.不考慮海拔、天氣差異,2023年1月1日位于西南邊陲的瑞麗(24°N,98°E)迎接當地新年第一縷陽光的時間比海馬灘晚(  )
A.1小時35分鐘 B.1小時28分鐘
C.1小時15分鐘 D.1小時8分鐘
(2024·山東煙臺一模)2023年1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74°56'S,163°42'E)開始建設,2024年2月7日開站。秦嶺站填補了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完成17~18題。
17.建站期間,作息采用北京時間,建設人員早飯時(8時)太陽位于秦嶺站的(  )
A.東南 B.西南
C.西北 D.東北
18.為期兩個月的建站過程中,秦嶺站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最接近(  )
A.4° B.8.5°
C.12.5° D.23.5°
專題突破練一 地球運動規律
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山東青島一模)下圖示意某地6月22日太陽周日視運動。據此完成1~2題。
1.代表正北方方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該地可能位于(  )
A.阿特格爾(20.5°N,85.6°E)
B.弗朗卡(20.5°S,47.4°W)
C.康奧斯(67.5°N,22.7°E)
D.斯科特島(67.5°S,180°)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題,結合材料信息可知,該地為6月22日太陽周日視運動,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全球除極晝極夜范圍外地區,日出東北,日落西北,且該地當日夜長大于晝長,因此可以推測甲為正北,乙為正東,丙為正南,丁為正西。第2題,結合上題可知,甲為正北,太陽視運動軌跡全天偏北,因此該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地區,同時該地正午太陽高度為46°,根據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H=90°-緯度差(當地緯度與太陽直射點的差值)計算可得,該地緯度約為20.5°S。
我國D市(46.5°N,125°E)某公司辦公樓周圍有多處露天停車位,2023年6月某日天氣晴好,公司小李8時到單位時僅剩余a、b、c、d四個車位(如圖),他泊車于辦公樓剛好為汽車擋住陽光的車位。完成3~4題。
3.小李選擇的車位是(  )
A.車位a B.車位b
C.車位c D.車位d
4.為確保18時下班前愛車不被陽光暴曬,他應該(  )
A.最遲11:40左右挪車位
B.最遲12時左右挪車位
C.最遲15:20左右挪車位
D.最遲16時左右挪車位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題,據材料所知,該地經度為125°E,當北京時間8時時,當地地方時為8:20,太陽在東南方向,此時辦公樓擋住陽光的車位有車位a和車位d。依據材料信息“他泊車于辦公樓剛好為汽車擋住陽光的車位”,而車位a上午沒有陽光照射,車位d為剛好為擋住陽光的車位;車位b、車位c上午一直被陽光照射。第4題,由材料可知,該地經度為125°E,當北京時間8時時,當地時間為8:20,此時辦公樓剛好擋住車位d的陽光,下午與上午光照對稱,從當地時間8:20到正午12時,有3小時40分鐘,當地時間15:40陽光剛好照射到車位d,因此要在當地時間15:40即北京時間15:20之前移動車位才能避免陽光暴曬。
(2024·山東聊城一模)2023年10月26日北京時間10:50,某同學在學校操場(36°N,119°E)(圖1)拍攝了一張照片(圖2)。據此完成5~7題。
圖1
圖2
5.此時該同學的影子正逐漸與哪條邊重合 (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6.該日再經過多長時間影長與此時的影長相同(  )
A.2小時20分鐘 B.2小時28分鐘
C.2小時12分鐘 D.2小時36分鐘
7.這一年中大致哪一天與該日此時影子等長 (  )
A.10月18日 B.8月23日
C.4月23日 D.2月16日
答案 5.D 6.B 7.D
解析 第5題,依據圖文材料可推知,此同學在操場所站位置為丁處(如下圖),正前方該同學的影子投向西北方向,說明太陽位于東南方向,此時為10:50,因此隨著地球自西向東轉,影子在太陽的照射下會順時針向東轉,此時快到正午,所以影子逐漸與正北重合,即與丁甲重合。
圖1
圖2
第6題,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該日內影子長度會隨著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先變短后變長,正午最短,正午兩側時間段距正午相同的地方影子長短一樣。首先,從材料中可知,該日出現此影子的時間點為北京時間10:50,當地位于(36°N,119°E),與北京時間所在的經線相差1°,即相差4分鐘,求出當地時間為10:46,此時與正午時間12時相差1小時14分鐘,從而推知,影子長度相同的時間為13:14,此段時間間隔2小時28分鐘。第7題,依據材料可知,該日為10月26日,與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相差57天,而冬至日57天后的2月16日太陽直射點回到同一位置,兩個日期關于冬至日對稱,故影子等長。
(2024·廣東湛江一模)8月份某日,W先生于日出時分在起點站登上某列車,到達終點站時發現太陽高懸于東南天空。該次列車每日發車1趟,硬座全程票價不到30元。下表為W先生所乘列車途經站點的時間與里程統計表。據此完成8~9題。
站點 到達時間/北京時間 里程/km
起點站 8:12 0
第2站 8:54 66
第3站 10:06 187
第4站 10:50 246
第5站 12:39 426
第6站 13:08 468
終點站 13:23 485
8.W先生所乘列車途經的主要省級行政區是(  )
A.黑龍江 B.山西
C.新疆 D.福建
9.該次列車途經地區(  )
A.城鎮分布密集 B.植被較為稀疏
C.地勢起伏較大 D.河網湖泊密布
答案 8.C 9.B
解析 第8題,8月份北半球晝長夜短,日出時刻在地方時6時之前。W先生于日出時分在起點站登車,此時北京時間為8:12,說明該地地方時與北京時間相差2個小時以上(或根據到達終點站時北京時間為13:23,此時太陽高懸于東南天空,說明此時地方時仍在12時之前,與北京時間相差在1小時23分鐘以上)。據此推測,火車途經的主要省級行政區最可能是新疆。第9題,根據上題結論,該列車主要途經新疆,新疆以溫帶荒漠為主,植被稀疏,地廣人稀,聚落稀少;新疆的鐵路一般修筑在山麓地帶,山麓地勢起伏較小;新疆氣候干旱,河湖稀少。
(2024·廣東深圳一模)下表示意世界某城市2023年8月1—3日日出與日落時間統計(北京時間)。據此完成10~11題。
日期 日出 日落 晝長 天亮 天黑
8月1日 17:28:47 08:31:11 15時02分24秒 16:55:40 09:04:18
8月2日 17:29:18 08:31:02 15時01分44秒 16:56:14 09:04:06
8月3日 17:29:51 08:30:51 15時01分00秒 16:56:50 09:03:53
10.該城市天黑時間比日落時間要晚,主要是因為(  )
A.大氣散射作用 B.日出方位的變化
C.大氣反射作用 D.天空云量的變化
11.該城市最可能位于(  )
A.印度 B.俄羅斯
C.加拿大 D.巴西
答案 10.A 11.C
解析 第10題,由于大氣對陽光的散射作用,太陽在地平線以下但接近地平線時,天空仍然是明亮的;與大氣反射作用、日出方位、天空云量的變化無關。第11題,根據8月份該城市晝長大于12小時可知,該城市位于北半球,且晝長達到15小時,說明了地處北半球中高緯度,印度位于北半球低緯度,巴西位于南半球;根據計算,當北京時間為8月2日1時時,該地為8月1日12時,可以推測,當地經度大致位于75°W,只有加拿大符合,俄羅斯不符合。
(2024·江蘇泰州一模)2023年12月22日,北京時間11:27:09,我們迎來冬至時刻。下圖為2000—2030年平均地軸傾角(黃赤交角)與實際的瞬時地軸傾角關系圖(含預測)。據此完成12~14題。
12.此時西半球與北京同屬一天的地區,約占全球范圍的(  )
A.15% B.20%
C.25% D.30%
13.黃赤交角實際并非是固定值,影響其短期瞬時變化的因子可能是(  )
A.火山地震 B.隕石撞擊
C.月球引力 D.太陽黑子
14.根據圖中平均黃赤交角的變化趨勢,2000年至2030年,冬至日(  )
A.泰州晝長變長 B.北京日落位置更偏南
C.極夜范圍變大 D.悉尼的太陽高度變大
答案 12.A 13.C 14.A
解析 第12題,北京位于東八區,此時北京時間為2023年12月22日11:27:09,西三區時間為12月22日0:27:09。全球同為一天的時間范圍是西三區向東到東十二區,即52.5°W向東至180°,西半球的范圍是20°W以西、160°E以東,則此時西半球與北京同屬一天的地區范圍為:52.5°W向東至20°W,160°E以東至180°,共(32.5°+20°)÷360°≈14.58%。第13題,讀圖可以看出,黃赤交角短期瞬時變化具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火山地震和隕石撞擊不具有這樣的規律。讀圖可知,黃赤交角短期瞬時變化周期約為18年,太陽黑子爆發的變化周期為11年。其短期瞬時變化的因子可能是月球引力。第14題,圖中平均黃赤交角的變化趨勢為逐漸減小,即2000年至2030年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的位置逐漸北移,泰州位于北半球,晝長逐漸變長。隨著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的位置逐漸北移,當天太陽日出日落逐年位置偏北,當天極晝極夜的范圍變小。悉尼位于南回歸線以南地區,冬至日太陽直射點位置北移,同一時刻悉尼的太陽高度減小。
(2024·廣西南寧一模)不同日期,中國最早日出的地點不同。2023年1月1日,南沙群島東部海馬灘附近迎來中國的新年第一縷陽光。下圖示意2023年1月1日海馬灘日出時刻晨昏線及我國部分地點位置、日出時間(北京時間)。據此完成15~16題。
15.在二分日,中國最早日出的地點為(  )
A.玉山主峰 B.黑瞎子島
C.海馬灘 D.舟山群島
16.不考慮海拔、天氣差異,2023年1月1日位于西南邊陲的瑞麗(24°N,98°E)迎接當地新年第一縷陽光的時間比海馬灘晚(  )
A.1小時35分鐘 B.1小時28分鐘
C.1小時15分鐘 D.1小時8分鐘
答案 15.B 16.A
解析 第15題,每年二分日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二分日時所在經線位置越偏東則日出越早。故而,在中國領土最東端的黑瞎子島最早迎來二分日的日出。第16題,海馬灘日出的北京時間為6:27,此時瑞麗(98°E)的地方時為4:59。瑞麗與玉山主峰的緯度相同,不考慮海拔、天氣的差異,則兩地當日日出地方時相同。玉山主峰(121°E)的日出北京時間為6:30,則瑞麗日出地方時為6:34。在瑞麗地方時4:59后,再過1小時35分鐘迎來日出。
(2024·山東煙臺一模)2023年1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74°56'S,163°42'E)開始建設,2024年2月7日開站。秦嶺站填補了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完成17~18題。
17.建站期間,作息采用北京時間,建設人員早飯時(8時)太陽位于秦嶺站的(  )
A.東南 B.西南
C.西北 D.東北
18.為期兩個月的建站過程中,秦嶺站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最接近(  )
A.4° B.8.5°
C.12.5° D.23.5°
答案 17.D 18.C
解析 第17題,由材料可知,秦嶺站位于163°42'E,位于東十一區,采用的北京時間是8時,此時當地時間為11時,秦嶺站(74°56'S)位于南極圈內,12月7日出現極晝現象,正午太陽在正北,此時(當地11:00)未到正午,太陽應在東偏北。第18題,由所學知識可知,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范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1月大約移動8°,當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值是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90°-(74°56'-23°26')≈39°。2月7日太陽直射點大約位于12°S,此時的正午太陽高度是最小值=90°-(74°56'-12°)≈27°。故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最接近12.5°。專題突破練二 大氣運動規律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山東菏澤一模)蜃景俗稱“海市蜃樓”,是指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后發生顯著折射,使遠處景物在半空或地面“出現”的奇異幻景。當底層空氣密度大于上層空氣時,形成高于實際物體的虛像,稱為上蜃,反之則在地面形成倒影,稱為下蜃。圖1示意某時刻沙漠中蜃景的形成原理,圖2為某游客在海邊拍攝的“霧伴蜃”照片。據此完成1~2題。
圖1
圖2
1.圖1所示蜃景最可能出現在(  )
A.6:00—7:00 B.10:00—11:00
C.13:00—14:00 D.17:00—18:00
2.“霧伴蜃”發生時,此海域(  )
A.海水蒸發強烈
B.海上風力較大
C.空氣對流旺盛
D.大氣較為穩定
(2024·山東實驗中學一模)龍泉山脈位于成都平原東部,是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狹長山脈。受山脈屏障作用及陰陽坡的影響,易引發熱力性越山氣流。2016年12月7日,龍泉山西部的成都平原大氣出現重污染,該區域的溫度場呈現特殊的分布狀況。下圖為2016年12月7日10:00該區域等溫面分布圖。據此完成3~5題。
3.與同一海拔西坡相比,此時龍泉山東坡(  )
A.氣溫較高,形成上坡風
B.氣溫較低,形成上坡風
C.氣溫較高,形成下坡風
D.氣溫較低,形成下坡風
4.相較于東側平原,此時成都平原近地風力較弱,其根本原因是(  )
A.太陽輻射較弱 B.平原面積更小
C.背景風力更強 D.大氣逆溫更強
5.龍泉山脈(  )
①起伏平緩 ②高聳崎嶇 ③地形破碎 ④山體完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4·山東煙臺一模)我國某地11月5—7日經歷了一次暴雪天氣過程,此次暴雪的形成與冷鋒活動和暖平流(空氣由相對高溫區水平運動到相對低溫區)關系密切。下圖示意此期間該地相關氣象要素的變化情況(風向標表示對應時刻對應高度的風向和風力;等值線表示對應時刻對應高度大氣溫度變化,用溫度平流單位10-5·℃·s-1表示,實線為正值,虛線為負值)。完成6~7題。
6.圖示時段,該地(  )
A.300百帕處氣溫一直在增加
B.500百帕處風力持續變大
C.800百帕處暖平流持續存在
D.近地面共有兩次升溫過程
7.在此次暴雪過程中,圖中鋒面所在處的氣壓值約是(  )
A.300百帕 B.500百帕
C.800百帕 D.900百帕
(2024·廣東湛江二模)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是存在于對流層或平流層的強西風帶,對天氣系統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將未能形成暴雨天氣的低空急流稱為空急流。研究發現,塔里木東風低空急流對南疆暴雨有重要作用,南疆一半以上的大雨和暴雨日中都伴有塔里木東風低空急流。圖1示意南疆地區暴雨過程,塔里木東風低空急流向西推進至78°E,與翻越帕米爾高原的低空西風氣流相遇。圖2示意空急流過程,其是從圖1發展而來的。據此完成8~10題。
圖1
圖2
8.圖中的甲、乙、丙三區分別代表(  )
A.干區、干區、濕區 B.濕區、干區、濕區
C.濕區、濕區、濕區 D.濕區、濕區、干區
9.在南疆暴雨過程中,空氣濕度最大的地區是南疆(  )
A.東部 B.西部
C.北部 D.南部
10.在空急流過程中,塔里木盆地西部降水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汽條件較差 B.逆溫層厚度較大
C.伊朗高壓東伸 D.氣流垂直上升弱
(2024·廣東韶關一模)三峽水庫蓄水前后岸區及周邊區域的降水發生了變化(如圖所示),這種變化與局部地區的空氣濕度和熱力環流變化關系密切。據此完成11~12題。
11.三峽水庫蓄水后,庫區及周邊區域年降水量(  )
A.南部增多 B.腹地增多
C.西北部增多 D.均值都增多
12.三峽水庫蓄水后,導致其西北部實際年降水量均值明顯變化的原因是(  )
①東南風增強 ②庫區氣溫上升 ③空氣濕度增加 ④地形使對流增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綜合題(共32分)
13.(2024·山東聊城統考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云南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 000—4 000米,地勢向南和西南緩陷,河谷逐漸寬廣;在南部、西南部邊境,地勢漸趨和緩,山勢較矮、寬谷盆地較多,海拔在800—1 000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云南是我國夜雨較多的地區。下圖分別為云南省全年、夏季、冬季多年平均夜雨頻次空間分布示意圖。
(1)描述云南夏季和冬季夜雨空間分布特征的差異。
(2)分析云南多夜雨的原因。
(3)在答題區域相應位置繪出云南某谷地出現夜雨時的等溫面和等壓面。要求:按圖例繪制,等溫面和等壓面各繪一條示意即可。
14.(2024·山東濟寧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阿留申低壓是白令海冬季天氣、氣候變化重要的影響因素,當其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島東側(圖1),此時的氣旋型風場有利于海冰向外擴展。研究表明,近年來阿留申低壓中心位置明顯偏西(圖2),是導致白令海海冰面積顯著減小的重要原因之一。白令海海冰面積的變化也對區域水文、大氣、生態系統等造成巨大影響。圖3示意1979—2021年白令海海冰融冰開始日、結冰開始日的變化。
圖1
圖2
圖3
(1)概括1979—2021年白令海冰情的變化特征。
(2)解釋當阿留申低壓中心位置明顯偏西時,白令海海冰覆蓋減少的原因。
(3)說明海冰大面積消融對白令海海水、大氣的影響。
專題突破練二 大氣運動規律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山東菏澤一模)蜃景俗稱“海市蜃樓”,是指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后發生顯著折射,使遠處景物在半空或地面“出現”的奇異幻景。當底層空氣密度大于上層空氣時,形成高于實際物體的虛像,稱為上蜃,反之則在地面形成倒影,稱為下蜃。圖1示意某時刻沙漠中蜃景的形成原理,圖2為某游客在海邊拍攝的“霧伴蜃”照片。據此完成1~2題。
圖1
圖2
1.圖1所示蜃景最可能出現在(  )
A.6:00—7:00 B.10:00—11:00
C.13:00—14:00 D.17:00—18:00
2.“霧伴蜃”發生時,此海域(  )
A.海水蒸發強烈
B.海上風力較大
C.空氣對流旺盛
D.大氣較為穩定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題,圖1沙漠中的椰樹圖片顯示路徑在下,應該為“下蜃景”,沙漠地區晴天多,夏季太陽輻射強,沙子的比熱容小,13:00-14:00沙子吸收太陽輻射后迅速增溫,沙漠近地面空氣溫度較高;近地面空氣受熱膨脹,密度變小,而高空空氣溫度較低,密度相對較大;光線自上而下由密度較大的空氣進入密度小的空氣,折射角變大。當折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會發生全反射,形成“下蜃景”。第2題,依據材料給出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蜃景及霧的出現和維持都要求大氣層比較穩定,只有這樣景觀才能長時間存在;海水蒸發強烈說明空氣對流旺盛,大氣呈不穩定狀態,不易形成“霧伴蜃”現象;大風有利于霧的快速擴散,且大風會使蜃景消失。
(2024·山東實驗中學一模)龍泉山脈位于成都平原東部,是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狹長山脈。受山脈屏障作用及陰陽坡的影響,易引發熱力性越山氣流。2016年12月7日,龍泉山西部的成都平原大氣出現重污染,該區域的溫度場呈現特殊的分布狀況。下圖為2016年12月7日10:00該區域等溫面分布圖。據此完成3~5題。
3.與同一海拔西坡相比,此時龍泉山東坡(  )
A.氣溫較高,形成上坡風
B.氣溫較低,形成上坡風
C.氣溫較高,形成下坡風
D.氣溫較低,形成下坡風
4.相較于東側平原,此時成都平原近地風力較弱,其根本原因是(  )
A.太陽輻射較弱 B.平原面積更小
C.背景風力更強 D.大氣逆溫更強
5.龍泉山脈(  )
①起伏平緩 ②高聳崎嶇 ③地形破碎 ④山體完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3.C 4.A 5.C
解析 第3題,由圖可知,龍泉山東坡等溫面向氣溫低值處凸出,表明相同海拔,東坡氣溫比西坡高;圖中東坡等溫線向海拔低處彎曲,應是受山脈屏障作用的影響,引發了熱力性越山氣流,西坡氣流越過山地后在東坡下沉,并在下沉過程中增溫,導致相同海拔,東坡氣溫比西坡高,因此東坡為下坡氣流。第4題,相較于東側平原,該日西側成都平原的近地風較弱,主要原因是成都平原大氣污染嚴重,大氣污染物通過削弱太陽輻射,使成都平原在日出后加熱速率慢于東側平原,冷空氣聚集于地表,使近地大氣層結相對更穩定。因此其根本原因是太陽輻射較弱;成都平原面積廣闊;成都平原大氣出現重污染,說明背景風影響小;大氣逆溫更強不是成都平原近地風力較弱的根本原因。第5題,由材料可知,龍泉山脈越山氣流是在近地面氣流不流通的情況下,山體兩側熱力差異所導致的小尺度的大氣運動。龍泉山脈山體完整,無東西向低矮的山間缺口,才能有效屏障成都平原西部與東部平原的近地面氣流的流通,③錯誤,④正確。同時其山體總體較低,起伏平緩,才能出現陰陽坡之間的熱力差異所導致的越山氣流。如果龍泉山脈為高大山體,則區域表現為以山體與平原之間的熱力差異為主,山體兩側熱力差異不能夠成環流系統。同時,高大的山體會使越山氣流難以發生,①正確,②錯誤。
(2024·山東煙臺一模)我國某地11月5—7日經歷了一次暴雪天氣過程,此次暴雪的形成與冷鋒活動和暖平流(空氣由相對高溫區水平運動到相對低溫區)關系密切。下圖示意此期間該地相關氣象要素的變化情況(風向標表示對應時刻對應高度的風向和風力;等值線表示對應時刻對應高度大氣溫度變化,用溫度平流單位10-5·℃·s-1表示,實線為正值,虛線為負值)。完成6~7題。
6.圖示時段,該地(  )
A.300百帕處氣溫一直在增加
B.500百帕處風力持續變大
C.800百帕處暖平流持續存在
D.近地面共有兩次升溫過程
7.在此次暴雪過程中,圖中鋒面所在處的氣壓值約是(  )
A.300百帕 B.500百帕
C.800百帕 D.900百帕
答案 6.D 7.C
解析 第6題,閱讀此期間該地相關氣象要素的變化情況,在300百帕處氣溫存在降溫時段;結合風向標,500百帕處風力先增后減;800百帕處,氣溫增溫后降溫,暖平流并未一直存在;結合近地面等溫線變化情況,在08時、14時后,近地面有兩次升溫過程。第7題,結合冷暖氣團位置,暖氣團為暖平流,冷氣團氣溫較低,暖氣團主動爬升至冷氣團上方,判斷出鋒面大致處在800百帕處。
(2024·廣東湛江二模)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是存在于對流層或平流層的強西風帶,對天氣系統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將未能形成暴雨天氣的低空急流稱為空急流。研究發現,塔里木東風低空急流對南疆暴雨有重要作用,南疆一半以上的大雨和暴雨日中都伴有塔里木東風低空急流。圖1示意南疆地區暴雨過程,塔里木東風低空急流向西推進至78°E,與翻越帕米爾高原的低空西風氣流相遇。圖2示意空急流過程,其是從圖1發展而來的。據此完成8~10題。
圖1
圖2
8.圖中的甲、乙、丙三區分別代表(  )
A.干區、干區、濕區 B.濕區、干區、濕區
C.濕區、濕區、濕區 D.濕區、濕區、干區
9.在南疆暴雨過程中,空氣濕度最大的地區是南疆(  )
A.東部 B.西部
C.北部 D.南部
10.在空急流過程中,塔里木盆地西部降水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汽條件較差 B.逆溫層厚度較大
C.伊朗高壓東伸 D.氣流垂直上升弱
答案 8.D 9.B 10.D
解析 第8題,由材料可知,甲區位于急流交匯區,該處氣流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暴雨,故為濕區;乙區是在甲區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應為濕區;受低層北風影響,丙區處于干旱區,且此次降水較少,水汽較少,加之蒸發旺盛,應為干區。第9題,結合所學知識,由于南疆三面環山,在該地區暴雨過程中,塔里木東風低空急流從南疆東部推進至南疆西部,與翻越帕米爾高原的低空西風氣流相遇,加之受地形抬升作用,濕潤氣流垂直上升運動強烈,水汽冷卻凝結,成云致雨,因此南疆西部空氣濕度最大。第10題,由材料可知,在空急流過程中,塔里木盆地中部出現一支較強的偏北氣流,切斷了塔里木東風低空急流的西伸趨勢,使其主要維持在南疆東部。南疆西部雖然水汽條件較好,但與之配合的氣流垂直上升運動較弱,導致降水較少;該地未形成明顯逆溫層;伊朗高壓位于西部,對塔里木盆地影響較小。
(2024·廣東韶關一模)三峽水庫蓄水前后岸區及周邊區域的降水發生了變化(如圖所示),這種變化與局部地區的空氣濕度和熱力環流變化關系密切。據此完成11~12題。
11.三峽水庫蓄水后,庫區及周邊區域年降水量(  )
A.南部增多 B.腹地增多
C.西北部增多 D.均值都增多
12.三峽水庫蓄水后,導致其西北部實際年降水量均值明顯變化的原因是(  )
①東南風增強 ②庫區氣溫上升 ③空氣濕度增加 ④地形使對流增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1.C 12.C
解析 第11題,由圖可看出,三峽水庫庫區西北部的降水量明顯增加且較為穩定,腹地的降水量有所下降,南部降水量先下降后上升,實際年降水量均值減少,故三峽蓄水后,庫區及周邊區域年降水量西北部增多。第12題,結合上一題分析可知,三峽水庫蓄水后庫區西北部年降水量增多,與東南風增強,西北部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有關,①正確;水的比熱容大,受水體影響,冬季庫區氣溫較高,夏季庫區氣溫較低,故②錯誤;三峽水庫蓄水后,水體面積增加,蒸發增加,空氣濕度增加,導致庫區西北部年降水量增多,故③正確;三峽水庫蓄水對西北部的地形沒有影響,地形不能使對流增強,④錯誤。
二、綜合題(共32分)
13.(2024·山東聊城統考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云南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 000—4 000米,地勢向南和西南緩陷,河谷逐漸寬廣;在南部、西南部邊境,地勢漸趨和緩,山勢較矮、寬谷盆地較多,海拔在800—1 000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云南是我國夜雨較多的地區。下圖分別為云南省全年、夏季、冬季多年平均夜雨頻次空間分布示意圖。
(1)描述云南夏季和冬季夜雨空間分布特征的差異。
(2)分析云南多夜雨的原因。
(3)在答題區域相應位置繪出云南某谷地出現夜雨時的等溫面和等壓面。要求:按圖例繪制,等溫面和等壓面各繪一條示意即可。
答案 (1)夜雨頻次季節差異較大;冬季頻次少,夏季頻次多。
(2)夏季為云南雨季期,大氣中蘊藏了大量夏季風帶來的水汽;云南山地較多,山高谷深,山谷風顯著,夜晚河谷中的暖濕空氣抬升,成云致雨。
(3)
解析 第(1)題,讀云南省夏季、冬季多年平均夜雨頻次空間分布示意圖可知,云南夏季的等值線分布更加密集,說明夜雨頻次在云南夏季不同地區變化更大,夜雨頻次季節差異較大;總體看夏季等值線數值大于冬季,說明冬季頻次少,夏季頻次多。第(2)題,云南主要為季風氣候,夏季是云南的雨季,由于降水多,且水汽輸送較多,大氣中蘊藏了大量夏季風帶來的水汽;云南地處云貴高原,地勢起伏大,山地較多,由于山高谷深,山谷風顯著。夜晚河谷中的暖濕空氣被冷空氣抬升,成云致雨。第(3)題,夜晚,山坡降溫快,氣溫偏低,同海拔山谷上空降溫慢,氣溫偏高,導致山谷中的等溫面向上凸起;夜晚由于山谷暖氣團上升,近地面氣壓較低,等壓面向下彎曲。
14.(2024·山東濟寧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阿留申低壓是白令海冬季天氣、氣候變化重要的影響因素,當其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島東側(圖1),此時的氣旋型風場有利于海冰向外擴展。研究表明,近年來阿留申低壓中心位置明顯偏西(圖2),是導致白令海海冰面積顯著減小的重要原因之一。白令海海冰面積的變化也對區域水文、大氣、生態系統等造成巨大影響。圖3示意1979—2021年白令海海冰融冰開始日、結冰開始日的變化。
圖1
圖2
圖3
(1)概括1979—2021年白令海冰情的變化特征。
(2)解釋當阿留申低壓中心位置明顯偏西時,白令海海冰覆蓋減少的原因。
(3)說明海冰大面積消融對白令海海水、大氣的影響。
答案 (1)結冰開始日延后,融冰開始日提前,融冰期延長(或結冰期縮短)。
(2)阿留申低壓位置偏西,低壓中心在白令海西南部,白令海東部盛行偏南風;偏南風驅動北太平洋暖濕空氣(暖海水)向北輸送進入白令海,海水溫度隨之升高,不利于白令海海冰的形成;且偏南風抑制了白令海北部海冰向南擴展,白令海海冰覆蓋面積減少。
(3)海冰大面積消融,導致局部海域海水鹽度下降;海冰大面積消融降低海域的反射率,海水吸收太陽輻射增多,海水升溫;海水升溫增加水汽(云量),加強大氣溫室效應,致使底層大氣溫度升高。
解析 第(1)題,讀圖3可知,實線是結冰日期,虛線是第二年的融冰日期。結冰日期整體延后,融冰日期(次年)整體提前。結冰期=融冰日期-結冰日期,結冰期變短。第(2)題,低壓中心氣流輻合,北半球的低壓中心,水平方向來看,低壓中心西側為偏北風,東側為偏南風。與常年位置相比,如果阿留申低壓中心位置偏西,說明東側的偏南風勢力強,而偏南風由緯度較低的海域吹拂而來,驅動北太平洋暖濕空氣(暖海水)向北輸送進入白令海,會使得該海域水溫隨之升高,不利于白令海海冰生成;同時偏南風勢力強,也不利于北側的海冰向南移動,抑制白令海北部的海冰向南擴展。所以,白令海海冰覆蓋范圍較常年減小。第(3)題,冰融化后是淡水,會稀釋海水中的鹽分,故海冰大面積消融會導致局部海域海水鹽度下降;冰的反射率高于水面,故海冰大面積消融會降低海域的反射率,下墊面反射率低則吸收率高,故海水吸收太陽輻射增多,海水升溫;海水升溫增加水汽(云量),增加大氣密度,從而使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多,進而大氣逆輻射增強,加強溫室效應,致使底層大氣溫度升高。專題突破練三 水體運動規律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山東淄博一模)地處中高緯度的波羅的海(下圖),在氣象、水文等方面不僅與外部海域差異顯著,而且內部的差異也很大。M表示波羅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N表示北海流入波羅的海的洋流。據此完成1~3題。
1.與同緯度的北海、挪威海海域相比,波羅的海冬季氣溫較低。該差異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太陽輻射 B.大氣環流
C.海水深度 D.洋流
2.與N洋流相比較,M洋流的特點是(  )
A.水量大、鹽度高 B.水量大、鹽度低
C.水量小、鹽度高 D.水量小、鹽度低
3.與乙海域相比較,甲海域年內通航特點是(  )
A.淤積少,通航時間長
B.風浪多,通航時間短
C.晴天多,通航時間長
D.冰期長,通航時間短
(2024·山東青島一模)2012年1-8月,我國大型拖網漁船在東大西洋漁區毛里塔尼亞海域進行海水中上層魚類捕撈。通過漁船收集該海域風向、風速、水溫、鹽度、密度、葉綠素等海洋環境要素,并對該海域月均捕撈量較多的中心漁場位置進行統計分析。下圖示意該海域中心漁場的月位置分布。據此完成4~5題。
4.與中心漁場漁獲量呈正相關的海洋環境要素是(  )
A.水溫 B.鹽度
C.密度 D.葉綠素
5.1-2月中心漁場位置向南移動,主要是由于南部海域(  )
A.太陽輻射增強 B.風場勢力增強
C.洋流向北延伸 D.徑流入海增多
(2024·湖南階段練習)泰安市地處魯中地區,主要含水層為古生代碳酸鹽巖,水循環模式受地層空間結構、巖溶裂隙發育深度、補給和徑流排泄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分為淺循環、中循環、深循環三種情況。讀圖,完成6~8題。
6.在圖中的碳酸鹽巖區域,巖溶水的主要補給方式是(  )
A.孔隙水下滲補給及斷塊周邊側向徑流補給
B.大氣降水及巖石裂隙水為主要補給來源
C.上層孔隙水補給及斷塊兩側的側向徑流補給
D.僅在地勢較高的小面積出露區有大氣降水補給
7.在圖中的碳酸鹽巖區域,水循環以中、深循環為主,地下水流動緩慢且水循環條件差,主要原因是(  )
A.巖溶水系統發育于魯中低山丘陵區,巖層大多深埋在松散沉積物以下
B.多次巖漿侵入形成高低起伏的地形地貌,發育了不同流域的地表水系
C.斷裂構造發育造成了地層錯動,形成復雜的地下淺循環和地表水循環
D.碳酸鹽巖構成了不透水地層,隔水地層相對阻水導致地下水流動緩慢
8.近年來,由于巖溶水資源被大量開采,地下水資源環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及對策分別是(  )
A.泉水流量增加,應該保護泉水排泄區
B.地下水位下降,應該強化泉水出流排泄
C.巖溶水流動特征改變,應該加強灌溉回滲
D.巖溶水水質退化,應該促進污水的人工凈化
(2024·河北張家口模擬)青藏高原西部多斷陷湖泊,湖泊周圍為斷層構造。最新監測結果表明,青藏高原西部湖泊在湖面結冰期水位顯著上漲,有些湖面水位上漲幅度達0.25—0.35米,冬季湖面結冰期水位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補給。對青藏高原西部湖泊全年水量平衡的計算結果表明,地下水補給占總入湖流量的59%—66%,說明地下水補給的增加對其水量平衡起到關鍵作用。據此完成9~10題。
9.青藏高原西部湖泊地下水補給增加的可能原因有(  )
①斷層裂隙發育,地表水下滲多 ②氣候變暖,高山冰雪大量融化 ③氣溫升高,凍土層加速消融 ④湖盆下陷,地下熱水大量噴發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地下水補給量的增加,對該區域湖泊水平衡的影響是(  )
A.收入量小于支出量
B.收入量大于支出量
C.收入量與支出量基本持平
D.水量盈余與虧損不斷波動
(2024·廣東深圳一模)昌昌古城(8°06'S,79°05'W)位于秘魯北部太平洋沿岸,為奇穆王國的首都,于公元850—1470年間逐漸建成,后被印加帝國及西班牙入侵者摧毀,成為世界上遺存最大的土坯城,1986年被列為世界瀕危遺產(核心區面積約6平方千米)。近幾十年來,頻繁的厄爾尼諾現象對昌昌古城的保護帶來重大威脅。下圖示意昌昌古城景觀。據此完成11~12題。
11.厄爾尼諾現象對昌昌古城保護帶來的重大威脅是(  )
①風力侵蝕增強 ②雨水沖刷加劇 ③吸濕塌陷崩解 ④低溫收縮開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為應對厄爾尼諾現象對昌昌古城的破壞,應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加全覆蓋遮雨棚 ②建設高立式沙障 ③合理開挖排水溝 ④涂用無害保護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綜合題(共32分)
13.(2024·遼寧沈陽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興凱湖位于黑龍江省密山市的中俄邊界,是6 500萬年前形成的火山口湖。松阿察河是興凱湖的唯一泄流通道,入湖河流中南部河流多而長、流量大,北部河流短促而流量小;湖水含沙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據水文記錄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20年內,興凱湖湖水水位逐年上升。圖1示意興凱湖水系,圖2示意湖水多年平均含沙量季節變化。
圖1
圖2
(1)從水循環的角度,分析興凱湖的湖水含鹽度較低的主要原因。
(2)分析興凱湖湖水夏季6月多年平均含沙量偏低的原因。
(3)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20年內,興凱湖湖水水位逐年上升,請說明原因。
14.(2024·廣東汕頭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巴倫支海位于北大西洋暖流進入北冰洋的重要通道,發揮著關鍵作用。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巴倫支海已經成為全球海區升溫速度最快的區域。海冰覆蓋區的海洋熱量呈現上升趨勢,且上升速率由南向北逐漸降低。由于其對穿越海域的北大西洋暖流具有顯著的冷卻效果,巴倫支海被譽為北冰洋的“冷卻器”。在這一過程中,海洋主要通過潛熱(包括水體蒸發、凝結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將大量熱能傳輸至大氣。下圖示意巴倫支海的位置及其不同海冰覆蓋區域。
(1)說出影響巴倫支海海洋熱量上升速率由南向北逐漸降低的因素。
(2)從海—氣熱量交換的角度,說明巴倫支海成為北冰洋“冷卻器”的理由。
(3)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分析巴倫支海長期冰區海洋熱量釋放增強的原因。
專題突破練三 水體運動規律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山東淄博一模)地處中高緯度的波羅的海(下圖),在氣象、水文等方面不僅與外部海域差異顯著,而且內部的差異也很大。M表示波羅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N表示北海流入波羅的海的洋流。據此完成1~3題。
1.與同緯度的北海、挪威海海域相比,波羅的海冬季氣溫較低。該差異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太陽輻射 B.大氣環流
C.海水深度 D.洋流
2.與N洋流相比較,M洋流的特點是(  )
A.水量大、鹽度高 B.水量大、鹽度低
C.水量小、鹽度高 D.水量小、鹽度低
3.與乙海域相比較,甲海域年內通航特點是(  )
A.淤積少,通航時間長
B.風浪多,通航時間短
C.晴天多,通航時間長
D.冰期長,通航時間短
答案 1.D 2.B 3.D
解析 第1題,北海、挪威海海域位于北大西洋暖流流經地區,冬季暖流經過,其增溫效果更為顯著,而波羅的海由于海峽幽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較小,增溫并不明顯;同緯度地區,又都為海洋下墊面,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差異較小;北海和波羅的海深度差異不大。第2題,由材料可知,M表示波羅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N表示北海流入波羅的海的洋流,波羅的海有大量河流注入,其海水鹽度較北海偏低;由于有大量河水注入,使得從波羅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水量更大。第3題,從圖中來看,甲海域位于波羅的海北部,而乙海域位于波羅的海南部,由于甲所處緯度更高,且波羅的海鹽度較低,甲處結冰時間更長,其通航時間遠短于南部的乙地區;甲處位于海灣北部,且此處海灣被陸地包圍,風浪并未多于乙地。
(2024·山東青島一模)2012年1-8月,我國大型拖網漁船在東大西洋漁區毛里塔尼亞海域進行海水中上層魚類捕撈。通過漁船收集該海域風向、風速、水溫、鹽度、密度、葉綠素等海洋環境要素,并對該海域月均捕撈量較多的中心漁場位置進行統計分析。下圖示意該海域中心漁場的月位置分布。據此完成4~5題。
4.與中心漁場漁獲量呈正相關的海洋環境要素是(  )
A.水溫 B.鹽度
C.密度 D.葉綠素
5.1-2月中心漁場位置向南移動,主要是由于南部海域(  )
A.太陽輻射增強 B.風場勢力增強
C.洋流向北延伸 D.徑流入海增多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題,由已學可知,葉綠素豐富,說明浮游生物(植物)眾多,能夠為魚群提供充足的飼料,故葉綠素與中心漁場漁獲量呈正相關;海洋生物要在一定范圍的溫度、鹽度和密度環境下才能更好地生長,與題干信息不符。第5題,讀圖可知,該漁場位于“東大西洋漁區毛里塔尼亞海域”,是由離岸風(東北信風)形成上升補償流,營養鹽類上泛,餌料豐富,魚群密集而形成。1—2月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東北信風位置偏南,風場勢力增強,上升流增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漁獲量增加;1—2月直射點在南半球,北半球太陽輻射弱;信風位置偏南,加那利寒流向南延伸;沿岸的熱帶草原氣候區正值干季,降水少,徑流入海減少。
(2024·湖南階段練習)泰安市地處魯中地區,主要含水層為古生代碳酸鹽巖,水循環模式受地層空間結構、巖溶裂隙發育深度、補給和徑流排泄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分為淺循環、中循環、深循環三種情況。讀圖,完成6~8題。
6.在圖中的碳酸鹽巖區域,巖溶水的主要補給方式是(  )
A.孔隙水下滲補給及斷塊周邊側向徑流補給
B.大氣降水及巖石裂隙水為主要補給來源
C.上層孔隙水補給及斷塊兩側的側向徑流補給
D.僅在地勢較高的小面積出露區有大氣降水補給
7.在圖中的碳酸鹽巖區域,水循環以中、深循環為主,地下水流動緩慢且水循環條件差,主要原因是(  )
A.巖溶水系統發育于魯中低山丘陵區,巖層大多深埋在松散沉積物以下
B.多次巖漿侵入形成高低起伏的地形地貌,發育了不同流域的地表水系
C.斷裂構造發育造成了地層錯動,形成復雜的地下淺循環和地表水循環
D.碳酸鹽巖構成了不透水地層,隔水地層相對阻水導致地下水流動緩慢
8.近年來,由于巖溶水資源被大量開采,地下水資源環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及對策分別是(  )
A.泉水流量增加,應該保護泉水排泄區
B.地下水位下降,應該強化泉水出流排泄
C.巖溶水流動特征改變,應該加強灌溉回滲
D.巖溶水水質退化,應該促進污水的人工凈化
答案 6.A 7.A 8.C
解析 第6題,在巖溶斷塊區域,灌溉回滲、河流入滲水是流入土壤中,土壤水下滲和側向徑流是巖溶水的主要補給方式,A正確;大氣降水直接降落到土壤表面,并滲入土壤中,形成河流、灌溉用水等,巖石裂隙水是巖溶水的組成部分;斷塊兩側分別是側向徑流補給和側向徑流排泄;大氣降水直接降落到巖溶斷塊區域的土壤表面。第7題,巖溶水系統發育于魯中低山丘陵區,巖層大多深埋在松散沉積物以下,土壤入滲水、巖石中的側向徑流補給水和側向徑流排泄水流動緩慢,地下水循環條件差;在巖溶斷塊區域的地下水與流域的地表水系不同;斷裂構造發育造成了地層錯動,地層斷裂往往會切割地下含水巖組,形成兩個沒有或只有少量物質交換的地下水流系統,導致地下水循環條件差;碳酸鹽巖中有側向徑流補給和側向徑流排泄,是透水地層。第8題,巖溶水資源被大量開采,導致泉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應該加強灌溉回滲;巖溶水資源被大量開采,產生地下水漏斗區,巖溶水流動特征改變,應該加強灌溉回滲;巖溶水水質退化,保護的內容應該是泉水水量或水位(流量越大,流速越快,自凈能力越強),通過對自然景觀與環境的保護來保護巖溶水水質。
(2024·河北張家口模擬)青藏高原西部多斷陷湖泊,湖泊周圍為斷層構造。最新監測結果表明,青藏高原西部湖泊在湖面結冰期水位顯著上漲,有些湖面水位上漲幅度達0.25—0.35米,冬季湖面結冰期水位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補給。對青藏高原西部湖泊全年水量平衡的計算結果表明,地下水補給占總入湖流量的59%—66%,說明地下水補給的增加對其水量平衡起到關鍵作用。據此完成9~10題。
9.青藏高原西部湖泊地下水補給增加的可能原因有(  )
①斷層裂隙發育,地表水下滲多 ②氣候變暖,高山冰雪大量融化 ③氣溫升高,凍土層加速消融 ④湖盆下陷,地下熱水大量噴發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地下水補給量的增加,對該區域湖泊水平衡的影響是(  )
A.收入量小于支出量
B.收入量大于支出量
C.收入量與支出量基本持平
D.水量盈余與虧損不斷波動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題,由材料可知,青藏高原西部多斷陷湖泊,湖泊周圍多斷層構造,斷層破碎帶利于地表水下滲,但地下水補給量增多還需地表水增多,斷裂發育是長期存在的,但水量補給增多是最新監測到的,①錯誤;高山冰雪的大量融化可以順著斷層破碎帶下滲為地下水,而后補給湖泊,增加地下水對湖泊的補給,②正確;氣候變暖,湖泊周圍凍土層大量消融,也會轉變為地下水補給湖泊,③正確;題目中沒有關于湖盆繼續下陷、大量熱水噴發的信息,④錯誤。第10題,由材料可知,近年來僅地下水補給就占到了入湖水量的59%—66%,說明影響湖泊水平衡的關鍵因素是地下水補給量的增加,既然地下水成為湖泊主要補給水源,則隨地下水補給量的增加,湖泊水的收入量增加,并大于支出量,湖泊得以擴張。
(2024·廣東深圳一模)昌昌古城(8°06'S,79°05'W)位于秘魯北部太平洋沿岸,為奇穆王國的首都,于公元850—1470年間逐漸建成,后被印加帝國及西班牙入侵者摧毀,成為世界上遺存最大的土坯城,1986年被列為世界瀕危遺產(核心區面積約6平方千米)。近幾十年來,頻繁的厄爾尼諾現象對昌昌古城的保護帶來重大威脅。下圖示意昌昌古城景觀。據此完成11~12題。
11.厄爾尼諾現象對昌昌古城保護帶來的重大威脅是(  )
①風力侵蝕增強 ②雨水沖刷加劇 ③吸濕塌陷崩解 ④低溫收縮開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為應對厄爾尼諾現象對昌昌古城的破壞,應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加全覆蓋遮雨棚 ②建設高立式沙障 ③合理開挖排水溝 ④涂用無害保護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1.C 12.D
解析 第11題,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太平洋東部水溫升高,氣流上升,降水增多,雨水沖刷加劇,古城建筑容易吸濕塌陷崩解,②③正確。溫度增加、降水增多,風力侵蝕減弱,流水侵蝕加強,收縮開裂減少,①④錯誤。第12題,昌昌古城面積大,加全覆蓋遮雨棚資金多,而且會破壞古城原始風貌,①錯誤;建設高立式沙障主要用于防治風沙,對防治雨水沖刷作用不大,②錯誤;合理開挖排水溝,涂用無害保護劑可以防止雨水對遺址的破壞,投資較少,對遺址的整體影響較小,③④正確。
二、綜合題(共32分)
13.(2024·遼寧沈陽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興凱湖位于黑龍江省密山市的中俄邊界,是6 500萬年前形成的火山口湖。松阿察河是興凱湖的唯一泄流通道,入湖河流中南部河流多而長、流量大,北部河流短促而流量小;湖水含沙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據水文記錄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20年內,興凱湖湖水水位逐年上升。圖1示意興凱湖水系,圖2示意湖水多年平均含沙量季節變化。
圖1
圖2
(1)從水循環的角度,分析興凱湖的湖水含鹽度較低的主要原因。
(2)分析興凱湖湖水夏季6月多年平均含沙量偏低的原因。
(3)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20年內,興凱湖湖水水位逐年上升,請說明原因。
答案 (1)興凱湖屬于外流湖,湖水更新較快;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量較小;入湖河流多,稀釋作用強等。
(2)興凱湖泥沙來源主要為入湖河流挾帶的泥沙。6月份我國主雨帶位于江淮地區,華北和東北地區降水偏少,湖岸河流徑流量小;6月份氣溫高,地表植被生長快,植被覆蓋增多,流水侵蝕較弱,6月份由地表徑流匯入湖泊的泥沙量較少。
(3)興凱湖沿岸人口增多,過度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劇,湖水含沙量不斷增加;泥沙在湖底長期堆積,湖床不斷抬高;泥沙不斷向湖口處運移,在湖口前淤積導致湖口抬高,泄洪能力降低,使興凱湖水位不斷上升。
解析 第(1)題,主要從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差值、淡水徑流注入、鹽分排出(與外界水量交換)等角度結合水循環環節展開分析。興凱湖位于黑龍江省,松阿察河是興凱湖的泄流通道,該湖泊為外流湖,湖水更新速度較快;緯度較高,年平均氣溫較低,不利于湖水的蒸發,蒸發量較小;有多條河流注入湖泊,稀釋湖泊中的鹽分,湖水的鹽度較低。第(2)題,湖水沙量主要來自流域內,可從流水侵蝕能力減弱或下墊面性質得到改善等角度展開分析。據材料可知,興凱湖的泥沙來源主要為河流入湖挾帶的泥沙,入湖挾帶泥沙量影響湖泊的含沙量。6月份影響我國降水的雨帶位于江淮地區,此時華北和東北地區降水偏少,入湖河流的徑流量較小;6月份,正值夏季,氣溫較高,地表植被生長快,植被覆蓋率較高,流水侵蝕作用較弱,下滲量較大,6月份由地表徑流匯入湖泊的泥沙量較少,湖泊的含沙量較低。第(3)題,可從湖床抬高或者水量增加等角度展開分析。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們從自然界獲得的資源量上升,過度地砍伐森林,植被覆蓋率降低,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流入湖泊的泥沙含量不斷增加;泥沙在湖底不斷堆積,導致湖床抬高;泥沙隨流水不斷向湖口處運移,泥沙在湖口前淤積導致湖口被抬高,湖泊的泄洪能力降低,興凱湖水位不斷上升。
14.(2024·廣東汕頭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巴倫支海位于北大西洋暖流進入北冰洋的重要通道,發揮著關鍵作用。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巴倫支海已經成為全球海區升溫速度最快的區域。海冰覆蓋區的海洋熱量呈現上升趨勢,且上升速率由南向北逐漸降低。由于其對穿越海域的北大西洋暖流具有顯著的冷卻效果,巴倫支海被譽為北冰洋的“冷卻器”。在這一過程中,海洋主要通過潛熱(包括水體蒸發、凝結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將大量熱能傳輸至大氣。下圖示意巴倫支海的位置及其不同海冰覆蓋區域。
(1)說出影響巴倫支海海洋熱量上升速率由南向北逐漸降低的因素。
(2)從海—氣熱量交換的角度,說明巴倫支海成為北冰洋“冷卻器”的理由。
(3)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分析巴倫支海長期冰區海洋熱量釋放增強的原因。
答案 (1)緯度/太陽輻射;海冰覆蓋度;大氣環流/西風/極地東風;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
(2)巴倫支海緯度高/受極地東風影響,大氣溫度低;北大西洋暖流挾帶大量海洋熱量進入巴倫支海,海水溫度較高,海氣溫差大;海洋潛熱釋放多(海水蒸發吸熱、遇冷凝結放熱多);海洋長波輻射較強,對流較強,將熱量傳遞給大氣,海水冷卻降溫。
(3)全球變暖,海水水溫升高,海冰融化,海面反射率下降,海水吸收太陽輻射增多,水溫升高;海冰融化,海冰對海—氣熱量交換的阻隔作用減弱;海水水溫升高,海水蒸發加劇,海水通過潛熱釋放的熱量增多。
解析 第(1)題,根據材料信息“海冰覆蓋區的海洋熱量呈現上升趨勢,且上升速率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可知,巴倫支海海洋熱量上升速率由南向北逐漸降低,緯度位置的差異導致由南向北獲取的太陽輻射減少;南部海域海冰覆蓋率較低,北部海域海冰覆蓋率較高,導致海水獲取的熱量不同;北部海域受極地東風影響,南部海域受西風影響,導致南北方向海水獲取熱量不同;南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北部海域受北冰洋南下冷水影響,導致南北方向海水熱量的差異等。第(2)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巴倫支海緯度位置較高,該地受極地東風影響較大,大氣溫度較低;該海域南部與北大西洋相連,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較大,海水的溫度較高,海氣溫差較大;海水蒸發吸收大量的熱量,遇到冷空氣凝結釋放大量的熱量,海洋通過潛熱的形式向大氣傳遞能量;海水溫度較高,作為熱源向外輻射的長波輻射較多,將熱量以輻射的形式傳遞給大氣,海水輻射出熱量之后,溫度降低。第(3)題,全球變暖,海水獲得的熱量增加,海水溫度升高,導致巴倫支海海冰大量融化,海冰覆蓋面積減小,導致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下降,海水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多,海水溫度升高;海冰大量融化,導致海水與大氣之間的熱量傳輸受到的阻礙作用減弱,加大了海—氣之間的熱量傳輸;海水溫度升高,導致海水的蒸發加劇,海水通過潛熱的形式傳遞給大氣的熱量增多,海水溫度升高,通過長波輻射的形式傳遞給大氣的熱量增多。專題突破練四 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湖南常德一模)地溫梯度指不受大氣溫度影響的地層,其溫度隨深度增加的增長率,通常用深度每增加100米的溫度增加值表示。地熱資源量一般用儲熱層(含地下熱水地層)厚度、地溫梯度、儲熱層面積等指標評估。不整合地層界限是指上、下地層間的層序發生間斷的界限。下圖示意我國北方某區域地質剖面。據此完成1~3題。
1.據圖推斷,盆地區下陷的地質年代是(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代
2.據圖分析,煤盆區地殼抬升的次數至少是(  )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3.圖示地區地熱資源豐富,其中開發潛力最大的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4·廣東梅州一模)青海省化隆縣出露大面積的紅層,不僅發育出典型的丹霞地貌,還發育了眾多的峽谷,峽谷險峻幽深,丹霞栩栩如生,成為極具典型性的“峽谷丹山”地貌組合。下圖為“峽谷丹山”地貌剖面示意圖。據此完成4~5題。
4.除流水侵蝕外,推測形成“峽谷丹山”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還可能有(  )
A.風化作用
B.冰川侵蝕
C.風力侵蝕
D.冰川沉積
5.圖中河流所在的區域是典型的峽谷地貌,該地貌形成時期(  )
A.板塊張裂明顯
B.板塊擠壓明顯
C.地殼抬升明顯
D.地殼下降明顯
(2024·廣東佛山二模)白堊紀時,陜北地區氣候干旱,該地區形成中細粒徑紅色砂巖層。晚白堊紀—新近紀,該地區地殼抬升,峽谷發育,流水侵蝕形成壺穴,后在內外力作用下壺穴演變為波浪峽谷,形成古丹霞地貌。第四紀時,風成黃土大量堆積于古丹霞地貌之上,最終發育成一片美麗的黃土覆蓋型丹霞地貌。下圖示意陜北丹霞地貌不同地質時期的發育特征。據此完成6~7題。
6.構成陜北黃土覆蓋型丹霞的主要巖石是由(  )
A.地殼運動巖漿凝固而成
B.黃土經過變質作用而成
C.波浪峽谷風化堆積而成
D.風力搬運砂粒固結而成
7.由晚白堊紀—新近紀到第四紀的陜北丹霞地貌發育過程,可反映該區域經歷了(  )
A.流水多次向下侵蝕 B.氣候濕潤程度增強
C.風蝕地貌不斷出現 D.地層持續斷裂下陷
(2024·江西萍鄉二模)陡坎是一種地表斷層地貌。河流上游盤海拔高于下游盤的陡坎為正向陡坎,反之為反向陡坎。某研究隊在新疆阿合別斗河出山口位置發現了正反向陡坎并存的特殊地貌,并繪制了陡坎沿線的地形剖面圖。據考察,阿合別斗河出山口反向陡坎形成后下游盤持續抬升,洪積扇Fan2晚于反向陡坎形成。下圖示意阿合別斗河出山口地貌示意圖。據此完成8~10題。
陡坎沿線地形剖面圖
8.四個觀測點中,最適宜用于觀察研究洪積扇Fan1沉積物分層規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推測阿合別斗河出山口正反向陡坎能夠共存的原因是(  )
①正向陡坎上覆Fan1 ②S2抬升幅度大于S1 ③正向陡坎錯斷Fan1 ④S2抬升幅度小于S1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據數據推測Fan2開始形成之前,陡坎①和④的高度分別可能是(  )
A.3.6米、4.2米
B.5.5米、4.4米
C.3.7米、6.3米
D.5.6米、3.2米
(2024·廣東惠州一模)江錯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流域內無冰川發育。通過對江錯湖心沉積物巖芯分析發現,其每年沉積物中均包含粗顆粒層和細顆粒層,顆粒物質主要來源于流域內的基巖。下圖示意1957—2015年江錯每年沉積物中粗顆粒層厚度百分比及流域6—9月年平均降水量變化。據此完成11~13題。
11.1957—2015年,江錯湖泊水量(  )
A.年內及年際變化均小
B.年內及年際變化均大
C.年內變化小,年際變化大
D.年內變化大,年際變化小
12.推測江錯湖泊粗顆粒物質的輸入主要由(  )
A.徑流搬運 B.風力搬運
C.海浪搬運 D.冰川搬運
13.粗顆粒層不形成于冬季,主要因為冬季(  )
①降水少 ②冰川融水少 ③湖面結冰 ④流域粗顆粒物質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二、綜合題(共32分)
14.(2024·山東臨沂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H島(25°N,119°E)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海岸沙地風蝕坑分布廣泛,每年9月至次年2月發育尤其強烈。為研究該島風蝕坑的發展變化,研究人員在一個風蝕坑內外設置了L1—L8八個風沙數據采集點(圖1)。圖2為階段性數據采集結果。
圖1
圖2
(1)分析H島每年9月至次年2月風蝕坑發育強烈的原因。
(2)研究人員發現,風蝕坑L7處風速比L4處大得多,但輸沙率卻更小。試分析其原因。
(3)說明風對海岸風蝕坑形態產生的主要影響。
15.(2024·山東泰安二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白楊河位于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形成了大規模深厚的山前沖積扇。沖積扇表面發育兩種不同類型的河道,一種為季節性河道,以河道徑流為主,占沖積扇表面面積2.1%,另一種為暫時性河道,以片流、泥石流為主,占沖積扇表面面積97.9%。下圖為白楊河陣發型洪水條件下辮狀河型沖積扇洪水期和間洪期模式圖。(圖中辮流帶、辮狀流島、辮狀流溝統稱為辮狀帶)
(1)說出季節性河道和暫時性河道在沉積物來源、沉積物特點方面的區別。
(2)分析洪水期白楊河下切河谷形成的原因。
(3)說出與洪水期相比,間洪期辮狀帶的變化并分析原因。
專題突破練四 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湖南常德一模)地溫梯度指不受大氣溫度影響的地層,其溫度隨深度增加的增長率,通常用深度每增加100米的溫度增加值表示。地熱資源量一般用儲熱層(含地下熱水地層)厚度、地溫梯度、儲熱層面積等指標評估。不整合地層界限是指上、下地層間的層序發生間斷的界限。下圖示意我國北方某區域地質剖面。據此完成1~3題。
1.據圖推斷,盆地區下陷的地質年代是(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代
2.據圖分析,煤盆區地殼抬升的次數至少是(  )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3.圖示地區地熱資源豐富,其中開發潛力最大的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A 2.C 3.B
解析 第1題,根據材料“不整合地層界限是指上、下地層間的層序發生間斷的界限”可知,當出現不整合地層界限時表明在此時發生了地殼運動。據圖可知,在盆地區的第四系和新近系砂巖與太古界混合花崗巖之間缺失了寒武-奧陶系、石炭-二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等地層,即缺失了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但沉積有新生代中的第四系和新近系地層,說明盆地區在新生代下陷,接受了沉積。第2題,據圖可知,煤盆區共有K和J,J和C-P,C-P和E-O,E-O和Arsg四個不整合地層界限以及一個發生抬升的斷層。每個不整合地層界限表明至少發生了一次抬升(抬升后遭受侵蝕再接受新的沉積,導致出現不整合地層界限),所以此處至少發生了5次抬升。第3題,根據材料“地熱資源量一般用儲熱層(含地下熱水地層)厚度、地溫梯度、儲熱層面積等指標評估”和圖中觀測點地溫梯度的數值:①為3.5,②為4.0,③為3.5,④為4.0;圖中儲熱層(含地下熱水地層)厚度最厚的為②地區。故開發潛力最大的是②地區。
(2024·廣東梅州一模)青海省化隆縣出露大面積的紅層,不僅發育出典型的丹霞地貌,還發育了眾多的峽谷,峽谷險峻幽深,丹霞栩栩如生,成為極具典型性的“峽谷丹山”地貌組合。下圖為“峽谷丹山”地貌剖面示意圖。據此完成4~5題。
4.除流水侵蝕外,推測形成“峽谷丹山”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還可能有(  )
A.風化作用
B.冰川侵蝕
C.風力侵蝕
D.冰川沉積
5.圖中河流所在的區域是典型的峽谷地貌,該地貌形成時期(  )
A.板塊張裂明顯
B.板塊擠壓明顯
C.地殼抬升明顯
D.地殼下降明顯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題,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向下侵蝕,下層物質減少,上層物質受風化作用及重力崩塌而形成峽谷丹山的典型方山地貌;冰川侵蝕和風力侵蝕少有重力崩塌作用,與風化作用無關;沉積地貌地形相對平坦,與圖示景觀不符。第5題,圖示峽谷地貌屬于相對微觀的地貌單元,與宏觀的板塊運動關系不大;“峽谷丹山”是內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在地殼抬升作用下受到流水下蝕作用,形成險峻幽深的峽谷;兩岸地殼下降會導致地勢起伏減小,流水下切侵蝕也隨之減少,不會形成圖示的高山深谷景觀。
(2024·廣東佛山二模)白堊紀時,陜北地區氣候干旱,該地區形成中細粒徑紅色砂巖層。晚白堊紀—新近紀,該地區地殼抬升,峽谷發育,流水侵蝕形成壺穴,后在內外力作用下壺穴演變為波浪峽谷,形成古丹霞地貌。第四紀時,風成黃土大量堆積于古丹霞地貌之上,最終發育成一片美麗的黃土覆蓋型丹霞地貌。下圖示意陜北丹霞地貌不同地質時期的發育特征。據此完成6~7題。
6.構成陜北黃土覆蓋型丹霞的主要巖石是由(  )
A.地殼運動巖漿凝固而成
B.黃土經過變質作用而成
C.波浪峽谷風化堆積而成
D.風力搬運砂粒固結而成
7.由晚白堊紀—新近紀到第四紀的陜北丹霞地貌發育過程,可反映該區域經歷了(  )
A.流水多次向下侵蝕 B.氣候濕潤程度增強
C.風蝕地貌不斷出現 D.地層持續斷裂下陷
答案 6.D 7.A
解析 第6題,根據材料可知,第四紀時,風成黃土大量堆積于古丹霞地貌之上,最終發育成黃土覆蓋型丹霞,因此其主要是由風力搬運砂粒固結而成;因其主要是由風力搬運砂粒固結而成,應屬于沉積巖,與巖漿冷卻凝固和變質作用無關;黃土是外來物質,與波浪峽谷風化物質無關。第7題,根據材料可知,晚白堊紀該地區地殼抬升,峽谷發育,流水侵蝕形成壺穴,后又演變為波浪峽谷,反映了該區域經歷了流水多次向下侵蝕,與風力侵蝕無關;白堊紀時,陜北地區氣候干旱,在此之后,風成黃土大量堆積于古丹霞地貌之上,氣候濕潤程度并未增強。
(2024·江西萍鄉二模)陡坎是一種地表斷層地貌。河流上游盤海拔高于下游盤的陡坎為正向陡坎,反之為反向陡坎。某研究隊在新疆阿合別斗河出山口位置發現了正反向陡坎并存的特殊地貌,并繪制了陡坎沿線的地形剖面圖。據考察,阿合別斗河出山口反向陡坎形成后下游盤持續抬升,洪積扇Fan2晚于反向陡坎形成。下圖示意阿合別斗河出山口地貌示意圖。據此完成8~10題。
陡坎沿線地形剖面圖
8.四個觀測點中,最適宜用于觀察研究洪積扇Fan1沉積物分層規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推測阿合別斗河出山口正反向陡坎能夠共存的原因是(  )
①正向陡坎上覆Fan1 ②S2抬升幅度大于S1 ③正向陡坎錯斷Fan1 ④S2抬升幅度小于S1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據數據推測Fan2開始形成之前,陡坎①和④的高度分別可能是(  )
A.3.6米、4.2米
B.5.5米、4.4米
C.3.7米、6.3米
D.5.6米、3.2米
答案 8.A 9.B 10.C
解析 第8題,由地貌示意圖可知,上下游盤上均有Fan1分布,洪積扇中間厚兩邊薄,邊緣沉積物薄,不易觀察,④排除。②③部位位于河谷和河流階地,流水侵蝕嚴重,Fan1沉積物被破壞,排除。①處洪積扇沉積物厚度大,保存完整。第9題,由剖面圖知,下游盤Fan1中部高度高于上游盤Fan1高度,Fan1厚度更大,而洪積扇兩側高度低于上游盤,可推斷出Fan1在正向陡坎形成后發育覆蓋正向陡坎,后下游盤(S2)抬升錯斷Fan1,且抬升幅度小于上游盤(S1)。第10題,S2在反向陡坎形成后持續抬升,反向陡坎高度增加、正向陡坎高度減小,①為反向陡坎,④為正向陡坎,故Fan2開始形成前,①高度小于現代高度,④高度大于現代高度;僅考慮S1、S2的升降運動,①增加的高度等于④減小的高度,①②高度和不變;Fan2的發育僅降低④的高度,使①④高度和減小,故Fan2開始形成前,①④高度和大于現代高度和9.1米。
(2024·廣東惠州一模)江錯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流域內無冰川發育。通過對江錯湖心沉積物巖芯分析發現,其每年沉積物中均包含粗顆粒層和細顆粒層,顆粒物質主要來源于流域內的基巖。下圖示意1957—2015年江錯每年沉積物中粗顆粒層厚度百分比及流域6—9月年平均降水量變化。據此完成11~13題。
11.1957—2015年,江錯湖泊水量(  )
A.年內及年際變化均小
B.年內及年際變化均大
C.年內變化小,年際變化大
D.年內變化大,年際變化小
12.推測江錯湖泊粗顆粒物質的輸入主要由(  )
A.徑流搬運 B.風力搬運
C.海浪搬運 D.冰川搬運
13.粗顆粒層不形成于冬季,主要因為冬季(  )
①降水少 ②冰川融水少 ③湖面結冰 ④流域粗顆粒物質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11.B 12.A 13.B
解析 第11題,據圖可知,1957—2015年,江錯湖泊流域6—9月平均降水量有明顯差異,且年際差異大。根據材料“江錯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流域內無冰川發育”可知,江錯湖泊主要靠降水補給。所以1957—2015年,江錯湖泊水量年內及年際變化均大。第12題,據圖可知,粗顆粒層厚度百分比與6—9月年平均降水量大致呈正相關,故可知江錯湖泊粗顆粒物質的輸入主要由徑流搬運;雖然青藏高原地區風力作用較強,但風力搬運通常對細顆粒物質更為有效,風力作用不會使粗顆粒層厚度百分比與6—9月降水量大致呈正相關;江錯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流域內無冰川發育,這排除了冰川搬運作為粗顆粒物質輸入的主要方式;同時,江錯湖泊是一個內陸湖泊,不存在海浪搬運的條件。第13題,冬季氣溫低,青藏高原中部湖泊通常會結冰,這會限制水體的流動和混合,進而減少了由徑流搬運帶來的粗顆粒物質進入湖泊的可能性,③正確;青藏高原地區冬季氣候寒冷干燥,降水量相對較低,這就減少了通過徑流搬運作用將流域內的粗顆粒物質帶入湖泊的可能性,①正確;材料中已明確提到江錯湖泊流域內無冰川發育,因此冰川融水并不是影響粗顆粒物質輸入的因素,②錯誤;流域內粗顆粒物質的多少與季節無關,主要取決于流域的地質條件和地表物質的分布,④錯誤。
二、綜合題(共32分)
14.(2024·山東臨沂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H島(25°N,119°E)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海岸沙地風蝕坑分布廣泛,每年9月至次年2月發育尤其強烈。為研究該島風蝕坑的發展變化,研究人員在一個風蝕坑內外設置了L1—L8八個風沙數據采集點(圖1)。圖2為階段性數據采集結果。
圖1
圖2
(1)分析H島每年9月至次年2月風蝕坑發育強烈的原因。
(2)研究人員發現,風蝕坑L7處風速比L4處大得多,但輸沙率卻更小。試分析其原因。
(3)說明風對海岸風蝕坑形態產生的主要影響。
答案 (1)9月至次年2月,H島(受亞洲高壓影響)盛行東北風,風速大;降水較少,沙地濕度小(沙粒間粘連性變差),易被風吹蝕;植被覆蓋率低,沙地裸露多。
(2)L7處位于風蝕坑頂部邊緣,植被覆蓋率高,阻沙和固沙作用比L4處更強;(植被遮蓋)沙地表面蒸發較弱,水分較多,沙子不易被搬運。
(3)風速及作用時間影響風蝕坑的深度和規模;主導風向影響風蝕坑的走向(東北—西南)。
解析 第(1)題,風蝕坑發育強烈,可從植被稀疏、沙土干燥等基本條件、動力條件等方面展開分析。結合材料可知,該地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9月至次年2月受亞洲高壓影響,冬季風較強;此時受冬季風影響,降水較少,沙地濕度較小,容易被風蝕;此時為冬半年,植被覆蓋率較低,沙地裸露較多。第(2)題,風速較大,但輸沙率更小,說明不易揚沙,可從植被覆蓋率、沙土濕度等下墊面因素展開分析。據圖可知,L7地處風蝕坑的頂部邊緣地區,植被覆蓋率較L4高,故阻沙和固沙作用更強;L7處植被可阻擋太陽輻射,沙地接受太陽輻射較少,地表蒸發較弱,沙地水分多,不容易被風搬運。第(3)題,風蝕坑主要由風力侵蝕作用形成,故風力越大、影響時間越長,則風蝕作用越強,風蝕坑的深度和規模也就越大;風蝕坑受風力侵蝕形成,故當地的主導風向會影響風蝕坑的走向。
15.(2024·山東泰安二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白楊河位于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形成了大規模深厚的山前沖積扇。沖積扇表面發育兩種不同類型的河道,一種為季節性河道,以河道徑流為主,占沖積扇表面面積2.1%,另一種為暫時性河道,以片流、泥石流為主,占沖積扇表面面積97.9%。下圖為白楊河陣發型洪水條件下辮狀河型沖積扇洪水期和間洪期模式圖。(圖中辮流帶、辮狀流島、辮狀流溝統稱為辮狀帶)
(1)說出季節性河道和暫時性河道在沉積物來源、沉積物特點方面的區別。
(2)分析洪水期白楊河下切河谷形成的原因。
(3)說出與洪水期相比,間洪期辮狀帶的變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 (1)季節性河道沉積物主要來自上游較遠的地區,暫時性河道的沉積物來源于沖積扇(已形成的沉積物和風化產物)。季節性河道沉積物以礫石質為主,顆粒大、磨圓度高、分選性好,泥質含量低。暫時性河道沉積物以沙泥質為主,粒度相對較小,磨圓度低、分選性差、泥質含量高。
(2)山前沖積扇沉積物較為深厚;河谷上游盆地蓄水,補給量大;下切河谷地處斷層附近,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侵蝕力強。
(3)間洪期辮狀帶面積擴大并向上游發展。原因:間洪期水量減少,溝間灘出露,洪水期的片流帶變為辮狀帶。
解析 第(1)題,季節性河道常年存在,季節性河水有變化,沉積物主要來自上游較遠的地區,是異地產生的。暫時性河道僅在降水來臨時出現,沉積物來源于沖積扇自身已形成的沉積物和風化產物,來源于本地。季節性河道沉積物以礫石質為主,上游長距離搬運過程中,沉積物顆粒大、磨圓度高、分選性好的石頭沉積,因流速快,泥質含量低。暫時性河道由坡面流水形成,流速低,沉積物以沙泥質為主,粒度相對較小,搬運距離短,磨圓度低、分選性差、泥質含量高。第(2)題,山前沖積扇年代長,形成的沉積物較為深厚;河谷上游盆地蓄水,補給量大,形成穩定、量大的河流;下切河谷地處斷層附近,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侵蝕力強,強烈侵蝕沖積扇形成下切河谷。第(3)題,間洪期河流徑流量較低,流速慢,沉積物多,辮狀帶面積擴大并向上游發展。原因:間洪期水量減少,溝間灘出露,將河流中的水進行分流,洪水期的片流帶變為辮狀帶,沉積增多進一步促進辮狀帶形成,并隨著水流量進一步減少,向上游發展。專題突破練五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江西南昌一模)為了探究氮沉降和干旱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科研人員在我國南方地區通過施加氮肥與模擬干旱環境的試驗,來預測未來高氮沉降和干旱交互背景下亞熱帶森林生態功能的變化。本試驗設置了施氮肥和不施氮肥兩種處理,每種處理下設置不同的干旱程度。下圖表示試驗收集到的杉木幼樹根冠比和總生物量的相關數據,圖中根冠比=根系重量/樹冠重量。據此完成1~3題。
1.據圖可知,杉木幼樹根冠比(  )
A.與總生物量呈負相關
B.與干旱程度呈正相關
C.隨氮肥施加而增大
D.隨干旱加劇而減小
2.試驗顯示,杉木幼樹根冠比的提高可(  )
A.適應干旱環境
B.充分吸收氮肥
C.增強光合作用
D.調節水熱平衡
3.根據試驗數據可推斷,重度干旱條件下施加氮肥導致杉木幼樹(  )
A.根系的生長加快
B.樹冠的生長加快
C.根系的生長減慢
D.樹冠的生長減慢
(2024·廣東韶關一模)土壤有機質指腐殖質、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體的合稱,其中的碳元素含量為土壤有機碳。土壤含水量越小,表面溫度越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越強,越不利于土壤有機碳的積累。下圖示意祁連山排露溝流域同一海拔不同植被類型的土壤有機碳含量。完成4~6題。
4.三種植被類型0—60厘米土層土壤有機碳密度大小表現為(  )
A.青海云杉林>灌木林>草地
B.灌木林>青海云杉林>草地
C.青海云杉林>草地>灌木林
D.灌木林>草地>青海云杉林
5.青海云杉林在0—10厘米土層土壤有機碳密度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表面溫度較低
B.地表凋落物較少
C.土壤微生物活性較小
D.土壤含水量較高
6.祁連山排露溝流域的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  )
A.陽坡 B.陰坡
C.迎風坡 D.背風坡
(2024·廣東肇慶二模)由于沉積環境不同,沉積物的礦物組成及相關元素比例有所不同,通過研究相關指標,可以了解當時的沉積環境。自然伽馬(GR,單位:API)可用于判斷巖性、對比地層、估算泥質含量。氣候指數和SiO2/Al2O3可以反映氣候狀況,氣候指數越大說明氣候越濕潤,SiO2/Al2O3則相反。Sr/Ba可以指示沉積環境鹽度大小,值越大,鹽度越大。Rb/Sr可反映沉積環境水深狀況,值越大,水越深。下圖示意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須五段地層沉積環境演化。據此完成7~8題。
7.下列關于須五段地層沉積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整體:不同巖石相混雜,巖性單一
B.上部:微咸—深水環境,氣候干熱
C.中部:淡水—深水環境,氣候濕潤
D.下部:微咸—淺水環境,氣候濕潤
8.推測須五段地層中有機質富集的是(  )
A.上部巖層
B.中部巖層
C.下部巖層
D.無法確定
(2024·河南鄭州一模)我國天山南坡某山地坡地與谷地植被存在著較大差異。山坡風化作用強烈,森林帶以上有永久積雪帶,山地表層以砂巖層為主,受地形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谷地較少有人類活動干擾。下圖示意該山地地形剖面,Ⅰ、Ⅱ、Ⅲ為該山地的三個草甸區。全球變暖背景下,該山地的植被正在發生著較大的變化。據此完成9~11題。
9.影響谷地北坡1 500米自然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局地環流 B.土壤肥力
C.地形起伏 D.水分條件
10.圖中的三個草甸區(  )
A.Ⅰ區植被類型、數量較多
B.Ⅱ區范圍受地表徑流影響
C.Ⅲ區植被穩定性較差
D.Ⅲ區水分條件最為優越
11.全球持續變暖,推測該地植被帶的變化特點是(  )
A.山地森林帶下限持續降低
B.山谷草甸帶范圍可能變大
C.山地森林帶上限先升高后降低
D.谷地生物數量先減少后增多
(2024·山東泰安二模)某谷地位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的過渡地帶。下圖為該谷地植被分布示意圖。完成12~13題。
12.影響該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度 B.熱量
C.降水 D.土壤
13.該地地帶性植被的主要特征是(  )
A.群落結構復雜
B.植株粗壯茂密
C.季相變化明顯
D.葉面寬大肥厚
二、綜合題(共32分)
14.(2024·山東實驗中學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泥炭土是指在某些河湖沉積平原及山間谷地中,由于長期積水,水生植被茂密,在缺氧情況下,大量分解不充分的植物殘體積累并形成的泥炭層土壤。荷蘭西部的蘭斯塔德地區主要由農田、河湖、沼澤構成,多河由此入海。該地的圩田是在沿海低地筑堤、排水而成,其中泥炭牧場是由泥炭地改造而成(下圖)。泥炭牧場早期產量產值較低,后期經政府批準開溝排水,其產量產值明顯增加;但排水導致泥炭變干并加速氧化分解,從而導致泥炭地地面沉降,影響到圩田地區的自然環境。
(1)從自然環境整體性角度,簡析蘭斯塔德地區泥炭土的形成過程。
(2)推測開挖溝渠前,泥炭牧場產量產值較低的主要原因。
(3)說明蘭斯塔德地區圩田排水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5.(2024·山東菏澤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太白山地處秦嶺主脊,海拔3 767米,是秦嶺最高峰,其山地各林帶(圖)高于同屬秦嶺山區的其他山地。太白山林線高度在3 450米左右,南北兩坡相當。太白山發育了世界上帶幅(山地林帶上限和下限之間的距離)最寬的山地落葉闊葉林帶,被稱為“超級垂直帶”。秦嶺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帶上,具有物種最豐富的落葉木本植物,在垂直空間上形成較強競爭優勢。
(1)從大氣受熱過程角度解釋太白山各林帶海拔較高的原因。
(2)說明太白山南北兩坡林線高度相當的原因。
(3)分析物種豐富的落葉木本植物對太白山“超級垂直帶”形成的作用。
專題突破練五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江西南昌一模)為了探究氮沉降和干旱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科研人員在我國南方地區通過施加氮肥與模擬干旱環境的試驗,來預測未來高氮沉降和干旱交互背景下亞熱帶森林生態功能的變化。本試驗設置了施氮肥和不施氮肥兩種處理,每種處理下設置不同的干旱程度。下圖表示試驗收集到的杉木幼樹根冠比和總生物量的相關數據,圖中根冠比=根系重量/樹冠重量。據此完成1~3題。
1.據圖可知,杉木幼樹根冠比(  )
A.與總生物量呈負相關
B.與干旱程度呈正相關
C.隨氮肥施加而增大
D.隨干旱加劇而減小
2.試驗顯示,杉木幼樹根冠比的提高可(  )
A.適應干旱環境
B.充分吸收氮肥
C.增強光合作用
D.調節水熱平衡
3.根據試驗數據可推斷,重度干旱條件下施加氮肥導致杉木幼樹(  )
A.根系的生長加快
B.樹冠的生長加快
C.根系的生長減慢
D.樹冠的生長減慢
答案 1.B 2.A 3.B
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若杉木根冠比與總生物量呈負相關,那么總生物量越多,根冠比越低,施氮肥、輕度干旱的總生物量最多,但其根冠比并不是最低;干旱程度越重,根冠比越大,根冠比與干旱程度呈正相關,B正確;施氮肥后,重度干旱的根冠比下降,根冠比并沒有隨氮肥施加而增大;根冠比隨干旱加劇而增大。第2題,讀圖可知,杉木根冠比與干旱程度呈正相關,根冠比的提高可適應干旱環境;輕度干旱環境下,施用氮肥后,根冠比略有上升,說明根冠比的提高與吸收氮肥關系不大;由材料“圖中根冠比=根系重量/樹冠重量”可知,根冠比提高說明根系生長加快或樹冠生長減慢,故杉木幼樹根冠比的提高不能增強光合作用;試驗未顯示根冠比與調節水熱平衡的關系。第3題,讀圖可知,重度干旱條件下施加氮肥導致杉木根冠比降低,“根冠比=根系重量/樹冠重量”,說明其根系生長減慢或者樹冠生長加快;圖中顯示其總生物量有所增加,說明是樹冠生長加快。
(2024·廣東韶關一模)土壤有機質指腐殖質、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體的合稱,其中的碳元素含量為土壤有機碳。土壤含水量越小,表面溫度越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越強,越不利于土壤有機碳的積累。下圖示意祁連山排露溝流域同一海拔不同植被類型的土壤有機碳含量。完成4~6題。
4.三種植被類型0—60厘米土層土壤有機碳密度大小表現為(  )
A.青海云杉林>灌木林>草地
B.灌木林>青海云杉林>草地
C.青海云杉林>草地>灌木林
D.灌木林>草地>青海云杉林
5.青海云杉林在0—10厘米土層土壤有機碳密度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表面溫度較低
B.地表凋落物較少
C.土壤微生物活性較小
D.土壤含水量較高
6.祁連山排露溝流域的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  )
A.陽坡 B.陰坡
C.迎風坡 D.背風坡
答案 4.A 5.B 6.B
解析 第4題,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三種植被0—60厘米土層中,有機碳密度(各土層有機碳密度之和)最大的為青海云杉林,其次為灌木林,最后為草地。第5題,根據圖中信息可知,青海云杉林在0—10厘米土層土壤有機碳密度較小,主要原因在于云杉林生長在海拔高、氣溫低的地區,地表凋落物較少,有機物質來源較少;土壤表面溫度較低,微生物活性較小,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會減慢,有利于土壤有機碳的積累,不符合題意;土壤含水量較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較慢,有機物質較多。第6題,根據所學知識,青海云杉林生長緩慢,適應性強,可耐-30 ℃低溫,耐旱,耐瘠薄,喜寒冷潮濕環境,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祁連山排露溝流域的陰坡,氣溫較低,光照不足,蒸發弱,土壤較為潮濕,適宜其生長。
(2024·廣東肇慶二模)由于沉積環境不同,沉積物的礦物組成及相關元素比例有所不同,通過研究相關指標,可以了解當時的沉積環境。自然伽馬(GR,單位:API)可用于判斷巖性、對比地層、估算泥質含量。氣候指數和SiO2/Al2O3可以反映氣候狀況,氣候指數越大說明氣候越濕潤,SiO2/Al2O3則相反。Sr/Ba可以指示沉積環境鹽度大小,值越大,鹽度越大。Rb/Sr可反映沉積環境水深狀況,值越大,水越深。下圖示意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須五段地層沉積環境演化。據此完成7~8題。
7.下列關于須五段地層沉積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整體:不同巖石相混雜,巖性單一
B.上部:微咸—深水環境,氣候干熱
C.中部:淡水—深水環境,氣候濕潤
D.下部:微咸—淺水環境,氣候濕潤
8.推測須五段地層中有機質富集的是(  )
A.上部巖層
B.中部巖層
C.下部巖層
D.無法確定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題,由圖可知,整體上巖石自然伽馬數值波動較大,說明巖石種類多樣,巖性復雜;上部巖石Sr/Ba數值較小,說明沉積環境以淡水為主,Rb/Sr數值較小,說明水深較淺;中部氣候指數較大,SiO2/Al2O3較小,說明氣候較濕潤,Sr/Ba數值較小,說明沉積環境以淡水為主,Rb/Sr數值較大,說明水深較深;下部Sr/Ba數值較大,說明沉積環境水體鹽度較大,Rb/Sr數值較小,說明水深較淺,SiO2/Al2O3較大,說明氣候干熱。第8題,由圖可知,須五段地層中,中部巖層的氣候指數最大,SiO2/Al2O3最小,說明中部巖層對應的地理環境氣候最濕潤,植被生長最茂盛,有機質來源最充足,地層中有機質含量最高,上部巖層和下部巖層的氣候指數小于中部巖層,說明氣候不如中部巖層濕潤,有機質來源少于中部巖層。
(2024·河南鄭州一模)我國天山南坡某山地坡地與谷地植被存在著較大差異。山坡風化作用強烈,森林帶以上有永久積雪帶,山地表層以砂巖層為主,受地形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谷地較少有人類活動干擾。下圖示意該山地地形剖面,Ⅰ、Ⅱ、Ⅲ為該山地的三個草甸區。全球變暖背景下,該山地的植被正在發生著較大的變化。據此完成9~11題。
9.影響谷地北坡1 500米自然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局地環流 B.土壤肥力
C.地形起伏 D.水分條件
10.圖中的三個草甸區(  )
A.Ⅰ區植被類型、數量較多
B.Ⅱ區范圍受地表徑流影響
C.Ⅲ區植被穩定性較差
D.Ⅲ區水分條件最為優越
11.全球持續變暖,推測該地植被帶的變化特點是(  )
A.山地森林帶下限持續降低
B.山谷草甸帶范圍可能變大
C.山地森林帶上限先升高后降低
D.谷地生物數量先減少后增多
答案 9.D 10.B 11.C
解析 第9題,結合材料可知,該山地位于天山南坡,氣候干旱,降水少,山地自然帶的分布主要受山谷北坡天山冰雪融水的影響。冰雪融水形成地表徑流向下游逐漸減少,到達1 500米左右的山地坡地的水量少,且1 500米左右的坡地,表層砂巖層厚,地下水深,水分條件較差,導致無植被分布,與局地環流、土壤肥力、地形起伏關系不大。第10題,Ⅰ草甸區海拔較高,位于冰雪季節性消融區,熱量條件較差,且多礫石分布,植被的類型、數量較少;Ⅱ草甸區水分主要來自冰雪融水,Ⅱ區下限范圍受冰雪融水地表徑流長度影響;Ⅲ草甸區主要受冰雪融水地下徑流量影響,補給水量少,但較為穩定,故Ⅲ草甸區植被穩定性較好;Ⅰ草甸區臨近冰雪融水帶,且蒸發弱,水分條件最好。第11題,該山地位于天山南坡,氣候干旱,降水少,隨著全球持續變暖,南坡山地永久冰雪帶將持續融化,最終消失,因此,山地森林帶的下限應先降低后上升,最后隨著永久冰雪帶消失,森林帶可能消失;同理,山地森林帶上限也應先升高后降低;全球持續變暖,永久冰雪帶融水增多,地下徑流量增加,谷地中水分條件改善,山谷草甸帶面積變大,但最終隨著永久冰雪帶消失,面積萎縮;谷地中部水分條件改善,生物數量應先增多,永久冰雪帶融水減少,谷地生物量最終會減少。
(2024·山東泰安二模)某谷地位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的過渡地帶。下圖為該谷地植被分布示意圖。完成12~13題。
12.影響該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度 B.熱量
C.降水 D.土壤
13.該地地帶性植被的主要特征是(  )
A.群落結構復雜
B.植株粗壯茂密
C.季相變化明顯
D.葉面寬大肥厚
答案 12.D 13.C
解析 第12題,山坡地勢較高,而山谷地勢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較多,形成沼澤化土壤,生長水生植被,因此影響該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而與熱量、降水狀況和坡度陡緩關系不大。第13題,該區域位于溫帶,其地帶性喬木類型為落葉闊葉林,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而群落結構復雜,植株粗壯茂密,葉面寬大肥厚均指熱帶雨林地區的植被。
二、綜合題(共32分)
14.(2024·山東實驗中學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泥炭土是指在某些河湖沉積平原及山間谷地中,由于長期積水,水生植被茂密,在缺氧情況下,大量分解不充分的植物殘體積累并形成的泥炭層土壤。荷蘭西部的蘭斯塔德地區主要由農田、河湖、沼澤構成,多河由此入海。該地的圩田是在沿海低地筑堤、排水而成,其中泥炭牧場是由泥炭地改造而成(下圖)。泥炭牧場早期產量產值較低,后期經政府批準開溝排水,其產量產值明顯增加;但排水導致泥炭變干并加速氧化分解,從而導致泥炭地地面沉降,影響到圩田地區的自然環境。
(1)從自然環境整體性角度,簡析蘭斯塔德地區泥炭土的形成過程。
(2)推測開挖溝渠前,泥炭牧場產量產值較低的主要原因。
(3)說明蘭斯塔德地區圩田排水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答案 (1)位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降水較多,蒸發較弱,地表濕潤;沿海平原,地勢低平,多河入海,河水泛濫,長期積水;溫帶森林與草原分布(植物茂密),有機質來源豐富;緯度較高,氣溫較低,植物殘體分解不充分(有機質分解緩慢)而累積于土壤中,形成泥炭土。
(2)土壤過濕,積水面積大,可用牧場面積小;土壤含水量大,春季回溫慢、積溫不足(地溫低),牧草生長期短(牧草產量低),可放牧時間短。
(3)圩田排水導致地面沉降,地勢變得更低,發生內澇的可能性增加;排水導致泥炭氧化分解加劇,泥炭層變薄變干,使地下咸水更易向上運動,導致土地鹽堿化加劇;泥炭分解,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改變沼澤植物生存環境,危及區域生物多樣性。
解析 第(1)題,該地在荷蘭,位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降水較多,且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該地有多條河流入海,河水泛濫使得地表土壤濕潤;位于沿海地區,為沿海平原,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河水泛濫,長期積水;植被類型以溫帶落葉闊葉林與溫帶草原為主,枯枝落葉多,有機質來源豐富;緯度較高,氣溫較低,微生物不活躍,植物殘體分解速度較慢而累積于土壤中,在缺氧情況下,大量分解不充分的植物殘體積累,形成泥炭土。第(2)題,泥炭牧場早期由于土壤過濕、積水導致牧場產量產值較低。開挖溝渠前,泥炭牧場土壤積水過濕,可使用牧場面積小;土壤積水,含水量大,春季升溫慢、地溫較低,不利于牧草生長,牧草生長期短,可放牧時間短,導致產量低。第(3)題,排水導致地面沉降,地勢變得更低,又是臨海地區,地勢降低,容易導致海水入侵加劇,更容易發生內澇;圩田排水使得泥炭層裸露,造成泥炭層氧化分解加劇,泥炭層逐漸變干變薄,使得地表對下方的重力壓力減小,造成地下咸水更容易向上運動,從而加劇了土地鹽堿化;人工排水導致泥炭氧化分解加劇,泥炭分解,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加劇氣候變暖;圩田排水改變沼澤植物生存環境,使原有部分生物死亡,區域生物多樣性減少。
15.(2024·山東菏澤一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太白山地處秦嶺主脊,海拔3 767米,是秦嶺最高峰,其山地各林帶(圖)高于同屬秦嶺山區的其他山地。太白山林線高度在3 450米左右,南北兩坡相當。太白山發育了世界上帶幅(山地林帶上限和下限之間的距離)最寬的山地落葉闊葉林帶,被稱為“超級垂直帶”。秦嶺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帶上,具有物種最豐富的落葉木本植物,在垂直空間上形成較強競爭優勢。
(1)從大氣受熱過程角度解釋太白山各林帶海拔較高的原因。
(2)說明太白山南北兩坡林線高度相當的原因。
(3)分析物種豐富的落葉木本植物對太白山“超級垂直帶”形成的作用。
答案 (1)太白山位于秦嶺主脊,且海拔最高,相同海拔上隆起地塊的表面積大;山體可吸收更多太陽輻射,并轉換成長波輻射被附近大氣吸收;從而使溫度高于同海拔其他山地,熱量條件好,使林帶發育的位置更高。
(2)太白山林線距離山頂較近,其山頂附近山體體積較小,山坡面積較小;南北兩坡水分和熱量交換充分,水熱條件差別小。
(3)物種豐富的木本植物為太白山落葉闊葉林帶提供了耐寒和耐熱物種;從而在林帶的上限和下限區域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拓寬了其垂直空間。
解析 第(1)題,依據圖文材料可知,太白山作為秦嶺最高峰,海拔高達3 767米,且相同海拔上隆起地塊的表面積大,使得山體能夠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能量。同時,高海拔地區的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較少,更多的熱量被傳遞給地面,山體可吸收更多太陽短波輻射,地面升溫后向外釋放的長波輻射被附近大氣吸收。因此,太白山地表比同緯度其他山地地表溫度高,熱量條件好。在這樣的條件下,林帶能夠發育到更高的海拔位置。第(2)題,由材料可知,太白山林線高度在3 450米左右,而太白山最高海拔在3 767米,說明太白山林線距離山頂較近,其山頂附近山體體積較小,山坡面積較小;太白山林線的南北兩坡相當,這說明南北兩坡氣候條件相似,水分和熱量交換較為充分,水熱條件差別小。此外,太白山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帶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有助于南北兩坡的水熱條件保持相對平衡。第(3)題,物種豐富的落葉木本植物為太白山落葉闊葉林帶提供了耐寒和耐熱物種,這些物種在垂直空間上形成較強競爭優勢,能夠在較大的海拔范圍內生存和繁衍。因此,落葉木本植物的豐富多樣使得林帶的上限和下限區域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優勢,從而拓寬了其垂直空間。此外,物種豐富的落葉木本植物還能夠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抗力,有助于維持“超級垂直帶”的穩定性。專題突破練六 自然災害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廣東梅州一模)云南省的寒潮主要出現在10月至次年5月,寒潮活動與鋒面活動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下圖為云南省多年平均寒潮日數的空間分布。完成1~2題。
1.云南寒潮頻次偏多區域主要位于(  )
A.冷鋒鋒前
B.暖鋒鋒后
C.準靜止鋒鋒前
D.準靜止鋒鋒后
2.導致云南省西部地區寒潮發生頻次較少的主要因素是(  )
A.緯度因素 B.地形起伏
C.大氣環流 D.海陸位置
(2024·天津五所重點校期末)下擊暴流是指雷暴云中局部的、小范圍的強下沉氣流引發的在地面及地面附近產生的強輻散風。下擊暴流的發生與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聯系緊密。其發生時,通常表現為一束強烈的氣流從天空沖向地面,而后氣流向周圍輻散,越接近地面風速越大,且往往伴隨有低空風切變。圖1為下擊暴流形成過程示意圖,圖2為江蘇省典型下擊暴流和雷暴大風發生頻率月變化圖。據此完成3~5題。
圖1
圖2
3.下擊暴流形成外流鋒面的直接條件是(  )
A.云底高,水汽擴散路徑長
B.地面風力偏弱
C.地表垂直運動顯著
D.云底低,短時降水強度大
4.江蘇省下擊暴流與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的關系是(  )
A.下擊暴流與強對流天氣發生次數較為一致
B.下擊暴流與強對流天氣發生頻率全年呈負相關
C.強對流天氣發生時強烈上升氣流誘發下擊暴流
D.下擊暴流與強對流天氣發生時間較為一致
5.下擊暴流對飛機起降安全影響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強烈雷暴干擾飛機通信
B.強降水影響操控視野
C.垂直風切變影響飛機姿態
D.下沉氣流導致地面濕滑
(2024·廣東潮州模擬)凍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組成,與溫度低于0 ℃的物體碰撞立即凍結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時節見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形成于特殊的溫度層結。逆溫層和融化層是凍雨產生的重要條件,常以700 hPa溫度≥0 ℃和850 hPa溫度<0 ℃作為凍雨出現的預報判據。下圖示意我國某地區溫度垂直剖面(單位:℃)。據此完成6~7題。
6.“融化層”位于圖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7.“游人屨凍蒼苔滑”說明凍雨最可能會造成(  )
A.農業減產
B.破壞輸電設施
C.高速路封閉
D.運動鞋銷量大增
答案 6.D 7.C
解析 第6題,冰融化時的溫度是0 ℃以上,因此“融化層”的溫度應大于0 ℃。圖中只有④溫度高于0 ℃(2—4 ℃),因此“融化層”位于④處;①②③地氣溫均低于0 ℃,不在融化層。第7題,“游人屨凍蒼苔滑”,說明地面結冰,人們出行不便。反映在本題中應是受凍雨影響,交通受阻,體現為道路封閉;農業減產、破壞輸電設施、運動鞋銷量大增與交通出行關系不大,不是最可能發生的。
(2024·山東濰坊一模)山體滑坡會導致地表樹木發生傾斜,滑坡體滑動速度與形成時間對樹木形態影響較大,馬刀樹(圖左)和醉漢樹(圖右)的形成通常與滑坡有關。據此完成8~9題。
8.馬刀樹形態可以指示(  )
A.滑坡體重量
B.滑坡發生時間
C.滑坡體體積
D.滑坡滑動方向
9.與馬刀樹所在滑坡體相比,醉漢樹所在滑坡體(  )
A.滑動速度慢,形成時間短
B.滑動速度慢,形成時間長
C.滑動速度快,形成時間短
D.滑動速度快,形成時間長
(2024·山東濟寧二模)石冰川是一種沿著谷地或者坡地緩慢蠕動的冰巖混合體,廣泛分布于高海拔和高緯度冰緣區。烏連溝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流域內石冰川導致的泥石流災害多發。下圖為烏連溝流域基巖、石冰川、泥石流活動區分布示意圖。完成10~12題。
10.烏連溝流域石冰川中巖石碎屑物質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凍融風化 B.風力侵蝕
C.流水侵蝕 D.重力崩塌
11.推測烏連溝流域泥石流的觸發條件是(  )
A.熱融凹陷積水外泄
B.地震導致坡度變陡
C.年降水量明顯增加
D.冰巖物質增多下滑
12.推測烏連溝流域泥石流最為多發的時段為(  )
A.3—4月
B.5—6月
C.9—10月
D.12—1月
二、綜合題(共10分)
13.(2024·山東濰坊一模)(1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東北三省春播玉米區是我國第一大玉米產區,玉米播種面積和產量的變化直接關系著國家糧食安全。東北三省年平均氣溫升溫速率遠高于全球近百年平均升溫速率和全國同期平均升溫速率,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該區域降水量呈現減少趨勢。氣候變化對東北三省玉米生產及品種布局影響較大,隨著熱量資源的不斷增加,進行春玉米品種熟型調整,大部分區域播種期提前,成熟期推遲,生長季延長。東北地區是我國受旱災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下圖為東北三省不同熟型春玉米種植北界變化情況。
(1)分析氣候變暖背景下東北春玉米種植受旱災影響嚴重的可能原因。
(2)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出東北三省春玉米種植應對氣候變暖可采取的措施。
專題突破練六 自然災害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廣東梅州一模)云南省的寒潮主要出現在10月至次年5月,寒潮活動與鋒面活動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下圖為云南省多年平均寒潮日數的空間分布。完成1~2題。
1.云南寒潮頻次偏多區域主要位于(  )
A.冷鋒鋒前
B.暖鋒鋒后
C.準靜止鋒鋒前
D.準靜止鋒鋒后
2.導致云南省西部地區寒潮發生頻次較少的主要因素是(  )
A.緯度因素 B.地形起伏
C.大氣環流 D.海陸位置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題,較冷空氣主要源自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冷空氣南下過程中與當地的暖空氣不斷交匯,在云貴高原受地形阻擋而形成準靜止鋒,與冷鋒和暖鋒無關;寒潮頻次偏多區域是受冷氣團控制,而冷氣團主要在準靜止鋒的鋒后位置。第2題,云南省地處云貴高原,受云南省東部地形的阻擋,冷暖氣團不斷交匯形成準靜止鋒,鋒面長時間停留于此,由于地形的阻擋作用導致冷空氣難以影響云南西部地區,云南西部地區在暖氣團一側,從而使云南西部受寒潮影響小;與緯度、大氣環流、海陸位置等因素關系不大。
(2024·天津五所重點校期末)下擊暴流是指雷暴云中局部的、小范圍的強下沉氣流引發的在地面及地面附近產生的強輻散風。下擊暴流的發生與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聯系緊密。其發生時,通常表現為一束強烈的氣流從天空沖向地面,而后氣流向周圍輻散,越接近地面風速越大,且往往伴隨有低空風切變。圖1為下擊暴流形成過程示意圖,圖2為江蘇省典型下擊暴流和雷暴大風發生頻率月變化圖。據此完成3~5題。
圖1
圖2
3.下擊暴流形成外流鋒面的直接條件是(  )
A.云底高,水汽擴散路徑長
B.地面風力偏弱
C.地表垂直運動顯著
D.云底低,短時降水強度大
4.江蘇省下擊暴流與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的關系是(  )
A.下擊暴流與強對流天氣發生次數較為一致
B.下擊暴流與強對流天氣發生頻率全年呈負相關
C.強對流天氣發生時強烈上升氣流誘發下擊暴流
D.下擊暴流與強對流天氣發生時間較為一致
5.下擊暴流對飛機起降安全影響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強烈雷暴干擾飛機通信
B.強降水影響操控視野
C.垂直風切變影響飛機姿態
D.下沉氣流導致地面濕滑
答案 3.D 4.D 5.C
解析 第3題,由圖文材料可知,下擊暴流發生時,云層水汽充足,距地面較近且形成降水的時間較短,降水強度大且分布集中,下沉氣流迅速接觸地面,產生較強輻散氣流,帶動水汽向四周擴散,從而形成外流鋒面,因此云底偏低,短時降水強度大是外流鋒面形成的直接條件;下沉氣流接觸地面后,向四周輻散,會在近地面產生強風;地表垂直運動顯著與外流鋒面的形成無關。第4題,讀圖可知,江蘇省下擊暴流與強對流天氣(雷暴大風)發生頻率較高的時間均為6—8月,時間較為一致,根據材料無法判斷二者的發生次數;下擊暴流與雷暴大風天氣發生頻率全年整體上呈正相關;由材料可知,誘發下擊暴流的是強對流云團中的小股強下沉氣流,而非上升氣流。第5題,下擊暴流常常伴隨有強輻散風,越接近地面風速越大,且有低空風切變(提示:飛機起降時需要平穩的氣流環境),易導致飛機顛簸,影響飛機飛行姿態,對飛機起降安全威脅最大;相對來講,A、B、D所述內容均不是下擊暴流對飛機起降安全影響大的主要原因。
(2024·廣東潮州模擬)凍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組成,與溫度低于0 ℃的物體碰撞立即凍結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時節見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形成于特殊的溫度層結。逆溫層和融化層是凍雨產生的重要條件,常以700 hPa溫度≥0 ℃和850 hPa溫度<0 ℃作為凍雨出現的預報判據。下圖示意我國某地區溫度垂直剖面(單位:℃)。據此完成6~7題。
6.“融化層”位于圖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7.“游人屨凍蒼苔滑”說明凍雨最可能會造成(  )
A.農業減產
B.破壞輸電設施
C.高速路封閉
D.運動鞋銷量大增
答案 6.D 7.C
解析 第6題,冰融化時的溫度是0 ℃以上,因此“融化層”的溫度應大于0 ℃。圖中只有④溫度高于0 ℃(2—4 ℃),因此“融化層”位于④處;①②③地氣溫均低于0 ℃,不在融化層。第7題,“游人屨凍蒼苔滑”,說明地面結冰,人們出行不便。反映在本題中應是受凍雨影響,交通受阻,體現為道路封閉;農業減產、破壞輸電設施、運動鞋銷量大增與交通出行關系不大,不是最可能發生的。
(2024·山東濰坊一模)山體滑坡會導致地表樹木發生傾斜,滑坡體滑動速度與形成時間對樹木形態影響較大,馬刀樹(圖左)和醉漢樹(圖右)的形成通常與滑坡有關。據此完成8~9題。
8.馬刀樹形態可以指示(  )
A.滑坡體重量
B.滑坡發生時間
C.滑坡體體積
D.滑坡滑動方向
9.與馬刀樹所在滑坡體相比,醉漢樹所在滑坡體(  )
A.滑動速度慢,形成時間短
B.滑動速度慢,形成時間長
C.滑動速度快,形成時間短
D.滑動速度快,形成時間長
答案 8.D 9.C
解析 第8題,馬刀樹是滑坡后當時樹木是傾斜的,隨著后期的生長逐漸變直,因此形成下部彎、上部直的形態,彎曲方向指向滑坡的下坡方向,所以,馬刀樹形態可以指示滑坡滑動方向;滑坡體重量、滑坡發生時間和滑坡體體積都無法指示。第9題,滑坡剛剛發生時,滑坡體上的樹木是東倒西歪的,因此形成醉漢樹的滑坡體形成時間短,滑坡速度快,導致樹木明顯傾倒;馬刀樹是滑坡后隨著后期的生長逐漸變直,因此形成馬刀樹的滑坡體形成時間長。
(2024·山東濟寧二模)石冰川是一種沿著谷地或者坡地緩慢蠕動的冰巖混合體,廣泛分布于高海拔和高緯度冰緣區。烏連溝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流域內石冰川導致的泥石流災害多發。下圖為烏連溝流域基巖、石冰川、泥石流活動區分布示意圖。完成10~12題。
10.烏連溝流域石冰川中巖石碎屑物質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凍融風化 B.風力侵蝕
C.流水侵蝕 D.重力崩塌
11.推測烏連溝流域泥石流的觸發條件是(  )
A.熱融凹陷積水外泄
B.地震導致坡度變陡
C.年降水量明顯增加
D.冰巖物質增多下滑
12.推測烏連溝流域泥石流最為多發的時段為(  )
A.3—4月
B.5—6月
C.9—10月
D.12—1月
答案 10.A 11.A 12.B
解析 第10題,石冰川中巖石碎屑物質形成于高山地區,主要受凍融風化影響,巖石崩解破碎;高山地區受風力、流水作用小;重力崩塌不是碎屑形成的原因。第11題,泥石流形成的條件是大量碎屑物、流水。全球變暖背景下,熱融凹陷積水外泄,形成大量流水,混合碎屑物,形成泥石流;該地坡度陡峭,不是由地震造成的;烏連溝流域處,大量流水主要是冰川消融帶來,而非年降水量明顯增加;冰巖物質增多下滑,不是觸發泥石流的最重要條件。第12題,烏連溝流域泥石流形成主要是冰川消融,大量流水觸發泥石流,5—6月溫度升高,冰川消融明顯,泥石流數量增多,其余時段冰川消融量較小。
二、綜合題(共10分)
13.(2024·山東濰坊一模)(1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東北三省春播玉米區是我國第一大玉米產區,玉米播種面積和產量的變化直接關系著國家糧食安全。東北三省年平均氣溫升溫速率遠高于全球近百年平均升溫速率和全國同期平均升溫速率,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該區域降水量呈現減少趨勢。氣候變化對東北三省玉米生產及品種布局影響較大,隨著熱量資源的不斷增加,進行春玉米品種熟型調整,大部分區域播種期提前,成熟期推遲,生長季延長。東北地區是我國受旱災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下圖為東北三省不同熟型春玉米種植北界變化情況。
(1)分析氣候變暖背景下東北春玉米種植受旱災影響嚴重的可能原因。
(2)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出東北三省春玉米種植應對氣候變暖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 (1)氣候變暖導致東北冬季降雪時間推遲、融雪時間提前,降雪量和積雪量減少,春季積雪融水補給減少;春玉米生長季降水量呈現減少趨勢(降水時間及降水量與春玉米需求時間不一致);春季氣溫升高,蒸發量加大,土壤水分減少;春玉米品種熟型調整,生長季延長,對水分需求量增加。
(2)在不改變耕作制度和更換更晚熟春玉米品種的前提下,應根據當地的熱量資源狀況適時調整播種期;為充分利用熱量資源,可在現有春玉米區種植(生長周期更長、所需熱量資源更多的)超晚熟高產品種;改變耕作制度,變一年一熟制為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制;將當前熟型春玉米品種適當北移東擴,擴大春玉米種植面積;加強農田基本建設,選育耐旱抗低溫品種,以提高春玉米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解析 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全球變暖導致東北地區氣溫升高,東北地區冬季降雪時間推遲,而融雪時間提前,降雪量和積雪量會減少,因此春季時積雪融水補給減少,河流流量有所減少;全球變暖背景下,該區域降水量呈減少趨勢,因此,玉米生長期間降水量減少,水資源供不應求,極易遭受旱災侵襲;同時,春季時氣溫升高,蒸發量增大,土壤含水量減少;隨著熱量資源的不斷增加,春玉米品種熟制調整,大部分區域播種期提前,成熟期推遲,生長季延長,對水分需求量增加。因此,受旱災影響更為嚴重。第(2)題,結合所學知識,為保障糧食安全,該地區在不改變工作制度和更換玉米品種的前提之下,可以根據當地的熱量狀況,合理調整播種期;充分利用全球變暖帶來的熱量資源,在現有的玉米播種區種植超晚熟高產品種,從而提高糧食產量;充分利用熱量資源,改變工作制度,由一年一熟變為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從而提高糧食產量;也可以將當前的春玉米品種適當北移東擴,從而擴大春玉米的種植面積;加強農田基本設施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選育耐旱、抗低溫的品種,以提高玉米品種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專題突破練七 人口與聚落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湖北黃石二模)加利福尼亞州簡稱加州,位于美國西海岸,是美國人口第一大州。下表是某年加利福尼亞州部分縣人口、面積統計表。據此完成1~2題。
縣名 縣人 口/人 面積/km2 縣首府 首府人 口/人 以首府為中心連同 一些其他小城市的 人口/人
洛杉磯 9 519 338 10 548 洛杉磯 3 694 820 12 365 627
圣迭戈 2 813 833 10 890 圣迭戈 1 223 400 2 813 833
圣弗朗 西斯科 (舊金山) 776 733 121 圣弗朗 西斯科 (舊金山) 776 733 4 123 740
沙斯塔 163 256 9 805 雷丁 80 865 163 256
1.下列關于加州人口及城市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加州各縣城鎮化水平相同
B.舊金山的城市輻射功能最強
C.加州各縣的人口密度差異大
D.從美國東北老工業區遷入加州的人口少
2.洛杉磯是加州第一大城市,制約洛杉磯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水資源 B.科技水平
C.消費水平 D.開放程度
(2024·黑吉遼卷)黃河三角洲村落空間形態具有明顯的水適應性特征。在“河、塘、田、路、居”五因子的數量、分布等長期影響下,黃河三角洲的村落表現出團狀、帶狀、指狀3種典型空間形態。圖1為黃河三角洲典型村落分布圖。圖2示意黃河三角洲村落空間形態。據此完成3~5題。
圖1
圖2
3.團狀村落的主要特征是(  )
A.前鄰農田,后依河堤
B.塘路環繞,結構分散
C.塘田較多,零散分布
D.塘田包圍,居路規整
4.影響帶狀村落主軸線和骨架形成的主導因子是(  )
A.河和田 B.河和路
C.路和居 D.路和田
5.指狀村落集中分布在(  )
A.遠離黃河的耕種區
B.臨近黃河的耕種區
C.遠離黃河的鹽荒區
D.臨近黃河的鹽荒區
(2024·廣東韶關二模)城市實際服務人口是指需城市提供居住、商服、就業、交通、休憩娛樂等城市基本服務以及公共管理的日均實有人口數量,含常住人口、入境短期駐留人口和城際短期駐留人口三部分。實際服務人口系數(實際服務人口與常住人口的比值)可以直觀、系統地表達城市實際服務人口規模。下表示意海口市、銀川市2017年常住人口數量與實際服務人口系數。據此完成6~7題。
城市 常住人口數量/萬人 實際服務人口系數
海口市 227.21 1.34
銀川市 222.54 1.17
6.與銀川市相比,海口市(  )
A.短期駐留人口多
B.短期駐留人口少
C.城市用地規模大
D.城市用地規模小
7.與短期駐留人口相比,常住人口對城市服務功能需求差異最大的是(  )
A.商服功能 B.就業功能
C.交通功能 D.娛樂功能
(2024·山東濰坊模擬預測)“點—軸系統”是現實中社會經濟客體經過長時間發展而形成的空間結構形態,“點”指各級居民點和中心城市,“軸”指由交通、通信干線和能源、水源通道連接起來的“基礎設施束”,社會經濟要素在“點”上集聚,并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在一起,是區域發展的最佳空間結構。下圖示意區域“點—軸系統”的形成過程。據此完成8~10題。
8.圖中發展階段表明(  )
A.a階段空間結構以小城鎮為主
B.b階段中心城鎮輻射作用明顯
C.c階段交通運輸網絡十分發達
D.d階段區域社會要素趨于均衡
9.點軸漸進擴散過程中,重點發展的城鎮的主要區位優勢是(  )
A.交通通達度高 B.接近原料地
C.土地面積大 D.勞動力豐富
10.“點—軸系統”中,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各縣級城市應該(  )
①大力發展科研產業 ②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③推動縣城增容擴建 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綜合題(共16分)
11.(2024·湖南婁底三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為依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城鎮及鄉村人口數據比較可得到變化率。下圖是全國312個主要城市地區人口數據變化率分布圖。出現城鎮和鄉村雙重負增長的城市有21個,其中城鎮人口縮減比例超過10%的城市達到14個。
(1)推測現階段我國出現城鎮和鄉村雙重負增長的城市分布較集中的地區并說出影響因素。
(2)指出有效遏制地區城鎮和鄉村雙重負增長可行性的措施。
(3)同為經濟強省,廣東省比江蘇省城鎮人口變化率增加明顯,試分析原因。
專題突破練七 人口與聚落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湖北黃石二模)加利福尼亞州簡稱加州,位于美國西海岸,是美國人口第一大州。下表是某年加利福尼亞州部分縣人口、面積統計表。據此完成1~2題。
縣名 縣人 口/人 面積/km2 縣首府 首府人 口/人 以首府為中心連同 一些其他小城市的 人口/人
洛杉磯 9 519 338 10 548 洛杉磯 3 694 820 12 365 627
圣迭戈 2 813 833 10 890 圣迭戈 1 223 400 2 813 833
圣弗朗 西斯科 (舊金山) 776 733 121 圣弗朗 西斯科 (舊金山) 776 733 4 123 740
沙斯塔 163 256 9 805 雷丁 80 865 163 256
1.下列關于加州人口及城市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加州各縣城鎮化水平相同
B.舊金山的城市輻射功能最強
C.加州各縣的人口密度差異大
D.從美國東北老工業區遷入加州的人口少
2.洛杉磯是加州第一大城市,制約洛杉磯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水資源 B.科技水平
C.消費水平 D.開放程度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題,由材料可知,加州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州,經濟發達,城鎮化水平很高,但各縣城鎮化水平不相同,A錯誤。洛杉磯的城市人口規模大,以該城市為中心連同一些其他小城市的人口規模也最大,城市腹地廣,城市輻射功能最強,B錯誤。由于加州地形、氣候、水源等自然條件差異大,故人口密度差異大,C正確。美國東北老工業區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油氣資源豐富、新興工業興起的“陽光地帶”,D錯誤。故選C。第2題,加州內地理條件懸殊:自北向南,從地中海氣候向熱帶沙漠氣候過渡,洛杉磯位于加州南部,水資源短缺是影響該地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原因,A正確。科技水平與開放程度高,會增加人口容量,B、D錯誤。消費水平與人口容量呈負相關,但不是制約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C錯誤。故選A。
(2024·黑吉遼卷)黃河三角洲村落空間形態具有明顯的水適應性特征。在“河、塘、田、路、居”五因子的數量、分布等長期影響下,黃河三角洲的村落表現出團狀、帶狀、指狀3種典型空間形態。圖1為黃河三角洲典型村落分布圖。圖2示意黃河三角洲村落空間形態。據此完成3~5題。
圖1
圖2
3.團狀村落的主要特征是(  )
A.前鄰農田,后依河堤
B.塘路環繞,結構分散
C.塘田較多,零散分布
D.塘田包圍,居路規整
4.影響帶狀村落主軸線和骨架形成的主導因子是(  )
A.河和田 B.河和路
C.路和居 D.路和田
5.指狀村落集中分布在(  )
A.遠離黃河的耕種區
B.臨近黃河的耕種區
C.遠離黃河的鹽荒區
D.臨近黃河的鹽荒區
答案 3.D 4.B 5.A
解析 第3題,考查鄉村聚落的空間形態。讀圖可知,團狀村落集中分布于中心,外部被塘田包圍,且道路縱橫交錯,民居和道路分布規整有序。第4題,考查鄉村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因素。讀圖可知,帶狀村落主軸線沿黃河河岸分布,主要街道與黃河河道平行,民居多沿河和道路分布,因此,影響帶狀村落主軸線和骨架形成的主導因子是河和路。第5題,考查鄉村聚落的空間分布。讀圖可知,圖中農田的面積分布較廣,可推斷其為耕種區;根據村落的分布形態可知,村落沿道路分布,受黃河河道的影響較小,因此推斷該村落位于遠離黃河的耕種區。
(2024·廣東韶關二模)城市實際服務人口是指需城市提供居住、商服、就業、交通、休憩娛樂等城市基本服務以及公共管理的日均實有人口數量,含常住人口、入境短期駐留人口和城際短期駐留人口三部分。實際服務人口系數(實際服務人口與常住人口的比值)可以直觀、系統地表達城市實際服務人口規模。下表示意海口市、銀川市2017年常住人口數量與實際服務人口系數。據此完成6~7題。
城市 常住人口數量/萬人 實際服務人口系數
海口市 227.21 1.34
銀川市 222.54 1.17
6.與銀川市相比,海口市(  )
A.短期駐留人口多
B.短期駐留人口少
C.城市用地規模大
D.城市用地規模小
7.與短期駐留人口相比,常住人口對城市服務功能需求差異最大的是(  )
A.商服功能 B.就業功能
C.交通功能 D.娛樂功能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題,實際服務人口系數表示實際服務人口與常住人口的比值,而城市實際服務人口含常住人口、入境短期駐留人口和城際短期駐留人口三部分。所以實際服務人口系數越大,短期駐留人口比重越高。海口市的常住人口數量和實際服務人口系數均比銀川大,說明海口市的城市實際服務人口大于銀川市,且短期駐流人口數量大于銀川市,A正確,B錯誤。兩地常住人口數量和實際服務人口系數相差不大,無法判斷兩地的城市用地規模,且城市用地規模還和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有關,C、D錯誤。故選A。第7題,常住人口在某地居住時間較長,需要在此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用以維持生活,但是短期駐留人口停留時間較短,對就業功能需求幾乎沒有,B正確;常住人口和短期駐留人口都需要進行生活,需要進行生活資料的購買和娛樂,所以都需要商服、交通和娛樂功能,A、C、D錯誤。故選B。
(2024·山東濰坊模擬預測)“點—軸系統”是現實中社會經濟客體經過長時間發展而形成的空間結構形態,“點”指各級居民點和中心城市,“軸”指由交通、通信干線和能源、水源通道連接起來的“基礎設施束”,社會經濟要素在“點”上集聚,并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在一起,是區域發展的最佳空間結構。下圖示意區域“點—軸系統”的形成過程。據此完成8~10題。
8.圖中發展階段表明(  )
A.a階段空間結構以小城鎮為主
B.b階段中心城鎮輻射作用明顯
C.c階段交通運輸網絡十分發達
D.d階段區域社會要素趨于均衡
9.點軸漸進擴散過程中,重點發展的城鎮的主要區位優勢是(  )
A.交通通達度高 B.接近原料地
C.土地面積大 D.勞動力豐富
10.“點—軸系統”中,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各縣級城市應該(  )
①大力發展科研產業 ②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③推動縣城增容擴建 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8.D 9.A 10.B
解析 第8題,a階段是城市的離散階段,對應自給自足模式,是以農業為主的階段,缺少大中城市,沒有核心結構,構不成等級系統,A錯誤;b階段對應的是工業化初期,區位條件優越的地方出現了城鎮,城鎮之間建設的交通線用來滿足經濟和社會聯系的需要,由于處在成長階段,中心城鎮輻射作用并不明顯,B錯誤;c階段出現新的集聚點,交通網絡開始形成,但并不發達,C錯誤;d階段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更大的集聚點,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交通網絡更加密集,區域生產力向均衡化發展,區域內部的資源、要素得到有效配置,區域經濟發展由非均衡發展向均衡方向發展,D正確。故選D。第9題,點軸漸進擴散過程中,通過交通路線及網絡進行區域間的聯系、資源的調配及要素的流動,A正確,排除B、C、D。故選A。第10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實現共同發展,應積極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綜合服務能力,改善投資環境,②④正確;科研產業應建在科技發達、人才較多的城市,才能起到創新作用,單純推動縣城增容擴建并不能實現區域協調發展,①③錯誤。故選B。
二、綜合題(共16分)
11.(2024·湖南婁底三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為依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城鎮及鄉村人口數據比較可得到變化率。下圖是全國312個主要城市地區人口數據變化率分布圖。出現城鎮和鄉村雙重負增長的城市有21個,其中城鎮人口縮減比例超過10%的城市達到14個。
(1)推測現階段我國出現城鎮和鄉村雙重負增長的城市分布較集中的地區并說出影響因素。
(2)指出有效遏制地區城鎮和鄉村雙重負增長可行性的措施。
(3)同為經濟強省,廣東省比江蘇省城鎮人口變化率增加明顯,試分析原因。
答案 (1)地區:東北地區。影響因素:①資源枯竭,主體產業類型轉型調整中;②城鎮經濟增長速度放緩;③城鎮對鄉村的吸引力弱;④國內其他地區發展速度快,對勞動力吸引力大。
(2)①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②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吸引投資者投資,擴大就業;③實施積極的人口生育政策;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理順政商合作渠道;⑤發展積極穩妥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⑥加快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助力。
(3)①廣東省珠三角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吸引勞動力數量多;②與珠三角相比,長三角經濟發展較均衡,人口流入地更分散;③廣東省工業發展歷史晚,區域經濟差異大,農村人口流出意愿強;④長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大,對人才素質要求高。
解析 第(1)題,根據所學可知,現階段我國出現城鎮和鄉村雙重負增長的城市分布較集中的地區是東北地區。影響因素包括,東北地區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現階段資源枯竭,主體產業類型轉型調整中;產業發展停滯不前,城鎮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就業機會減少,收入下降,城鎮對鄉村的吸引力弱;國內其他地區發展速度快,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對勞動力吸引力大。第(2)題,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加快經濟發展;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吸引投資者投資,增加就業機會,擴大就業;實施積極的人口生育政策,增加人口總量;出臺優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理順政商合作渠道;發展積極穩妥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加快基本養老服務發展;加快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助力。第(3)題,與江蘇省相比,廣東省珠三角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吸引勞動力數量多;與珠三角相比,長三角經濟發展較均衡,人口流入地更分散,流入江蘇省比例相對降低;與長三角地區相比,廣東省工業發展歷史晚,區域經濟差異大,農村人口流出意愿強,城市人口變化率增加更明顯;長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大,對人才素質要求高,人口流入比例較低。專題突破練八 產業區位與產業發展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河北唐山一模)2024年初,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清遠)展示中心在廣州開業,它是集產業科普、產品展示、文創設計等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平臺。這將為清遠市從粵北“菜園子”到大灣區“菜籃子”搭建起一座農業領域交流合作的嶄新橋梁,使27種擁有地理標志產品的“清遠味道”走向大灣區。下圖為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清遠市“菜籃子”展示中心設立在廣州主要是為了(  )
A.擴大銷售市場
B.提高保鮮水平
C.提升運輸效率
D.增加倉儲能力
2.具有“清遠味道”的農特產品走進粵港澳大灣區主要依賴于(  )
A.較高的單產 B.低廉的價格
C.優良的品質 D.多樣的品種
(2024·山東卷)平貝(如下圖)是一種鱗莖入藥的名貴中藥材,生長周期長,種植投入大。黑龍江省鐵力市H村平貝種植歷史悠久。在起收平貝后,村民將大鱗莖出售、中小鱗莖作為種莖分級分區栽植,實現逐年輪流起收。起收的鱗莖附著大量泥土,過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鱗莖。近年來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動清洗場,將清洗鱗莖后沉淀的泥土重新還田。在H村的帶動下,鐵力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平貝栽培和集散基地。據此完成3~5題。
3.“逐年輪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  )
A.減少產品損耗
B.應對市場風險
C.保護種質資源
D.降低勞動投入
4.與傳統清洗方式相比,采用沉淀式自動方式清洗鱗莖有利于(  )
A.提高清洗效果
B.減少清洗工序
C.保持土壤肥力
D.提高產品品質
5.為打造全國平貝產業高地,鐵力市宜重點布局(  )
A.醫療器械企業
B.醫藥制造企業
C.食品加工企業
D.農機裝備企業
(2024·浙江臺州模擬預測)近年來,以互聯網零售為主業的消費互聯網企業發展遭遇瓶頸。我國某廉價消費互聯網企業積極創新,近幾年在發展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下表為該企業不同階段的發展概況表。據此完成6~7題。
階段 主業 特征
第一 階段 廉價商品網絡團購 利用公眾號、社交軟件、營銷號、地鐵廣告等吸引消費群體參與團購
第二 階段 廉價商品網絡銷售 利用互聯網信息抓取目標客戶,以返利等形式推送廉價商品。期間赴美上市
第三 階段 廉價商品網絡銷售和引領物美價廉商品制造 利用互聯網信息加強市場分析,支持鄉鎮企業開展原創性制造物美價廉產品,形成了產業集群
6.該企業在第一、二階段通過不同形式吸引大量客戶,主要意圖是(  )
A.培育消費市場
B.降低運營成本
C.獲取上市融資
D.實現產業集群
7.該企業發展模式的突破(  )
A.弱化了第三產業地位
B.降低了生產成本并提高產品附加值
C.降低了科技研發成本
D.實現了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相互促進
(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二模)工業氣體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原料,工業氣體產業是我國產業政策重點支持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杭州某公司是中國氣體產業的開拓者和引領者。該公司與云南玉溪開展合作,在玉溪鋼鐵廠旁共建工業氣體基地,建設四套空氣分離設備及稀有氣體粗提取裝置。據此完成8~9題。
8.推測杭州企業為玉溪工業氣體基地建設主要提供(  )
A.市場 B.能源
C.原料 D.設備
9.玉溪工業氣體基地緊鄰玉溪鋼鐵廠,主要是為了(  )
A.便于污染處置 B.促進創新交流
C.降低運輸成本 D.增強品牌影響
(2024·廣東卷)1984年以來,賀蘭山東麓地區葡萄酒產業發展經歷了萌發停滯(Ⅰ)、緩慢發展(Ⅱ)、快速發展(Ⅲ)和高速發展(Ⅳ)4個階段,葡萄種植面積持續增加,葡萄酒生產集群規模不斷擴大且重心向東南方向移動。下圖反映4個階段葡萄種植區自然要素變化。據此完成10~11題。
10.1984年以來,賀蘭山東麓地區新增葡萄種植區趨向(  )
A.土壤更貧瘠地區
B.黃河兩側平原區
C.暖濕化加劇地區
D.賀蘭山高海拔區
11.驅動該地區葡萄酒生產集群規模不斷擴大的主要因素有(  )
①勞動力大量回流 ②政策支持與激勵 ③肥沃的土地資源多 ④旺盛的市場需求 ⑤適宜的氣候條件 ⑥企業示范效應顯著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2024·河南南陽期末)衡水市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為適應京津冀一體化和衡水市長遠發展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協調城鄉建設,實現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該市特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形成“一核三軸三區”的城鎮空間結構。下圖為衡水市都市圈規劃圖。據此完成12~13題。
12.結合材料信息推斷下列適合衡水市中心城區未來發展方向的是(  )
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②改善環境質量 ③建設物流中心 ④提升綜合服務功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成為近年來城市產業發展的主力軍,該區域規劃中的大生態心區域適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下列促進該產業發展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引進高端人才
B.遍地開花,全面發展
C.政府政策支持
D.擴大招商引資
二、綜合題(共30分)
14.(2024·山東卷)(1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吉林省遼源市曾經是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煤炭城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一直由遼源礦業公司經營。20世紀80年代末期,該市煤炭資源漸近枯竭。2001年以來,遼源礦業公司堅持“以煤為主、多種經營”的理念,通過開發域外煤礦,使原煤產量不降反增,逐漸發展成為一家集煤炭生產、裝備制造、建筑建材、新能源于一體的現代煤炭企業。
材料二 20世紀60至70年代,遼源市紡織襪業較為發達。80年代末期,該市國營襪廠效益不斷下降。2000年遼源市“十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突出紡織、輕工業地位”“壯大襪子產業”,將紡織襪業作為煤炭產業的接續替代產業之一。遼源市東北襪業園于2005年開工建設,現已發展為全國最大的棉襪生產基地,園區內企業由最初的40家增至1 200余家,通過打造“七天供應鏈”(如下圖),園區完成10萬雙以下訂單的時間較常規節省10余天。
(1)說明遼源礦業公司域外煤礦開發對遼源市產業轉型的益處。
(2)分析紡織襪業作為遼源市接續替代產業的主要優勢。
(3)從企業生產的角度,分析東北襪業園是如何通過“七天供應鏈”縮短訂單完成時間的。
15.(2024·九省適應性測試黑龍江地理)(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固陽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大青山西段,是我國優質蒙古黃芪種植區。蒙古黃芪夏季生長慢,秋季生長快,萌芽期和幼苗期需充足水分,成年植株喜充足光照,種植周期分為兩年和兩年半(下圖),蒙古黃芪具有較高的藥用、食用價值。2022年,固陽縣成為“藥食同源”試點地區,11家試點企業推出黃芪酒系列、黃芪超細代茶粉等產品。2023年11月,黃芪被列入“藥食同源”物質目錄。固陽縣黃芪深加工產業將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兩年種植周期
兩年半種植周期
(1)分析固陽縣適宜蒙古黃芪種植的自然條件。
(2)與春季播種相比,說明秋季播種對黃芪育苗的益處。
(3)推測黃芪被列入“藥食同源”物質目錄給固陽縣黃芪加工產業帶來的變化。
專題突破練八 產業區位與產業發展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河北唐山一模)2024年初,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清遠)展示中心在廣州開業,它是集產業科普、產品展示、文創設計等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平臺。這將為清遠市從粵北“菜園子”到大灣區“菜籃子”搭建起一座農業領域交流合作的嶄新橋梁,使27種擁有地理標志產品的“清遠味道”走向大灣區。下圖為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清遠市“菜籃子”展示中心設立在廣州主要是為了(  )
A.擴大銷售市場
B.提高保鮮水平
C.提升運輸效率
D.增加倉儲能力
2.具有“清遠味道”的農特產品走進粵港澳大灣區主要依賴于(  )
A.較高的單產 B.低廉的價格
C.優良的品質 D.多樣的品種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題,清遠市“菜籃子”展示中心設立在廣州的主要目的是擴大銷售市場。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人口眾多,消費能力強,為清遠市農產品提供了廣闊的銷售市場。同時,展示中心集產業科普、產品展示、文創設計等于一體,能吸引更多人關注和購買清遠市的農產品,進一步促進銷售,A正確。展示中心雖然有助于宣傳清遠農產品,但并不能直接提高保鮮水平,保鮮水平主要取決于農產品自身的特性和保鮮技術的運用,與展示中心的位置關系不大,B錯誤。展示中心設立在廣州并不能直接提升清遠農產品的運輸效率,運輸效率主要取決于交通條件和物流體系的完善程度,與展示中心的位置關系不大,C錯誤。展示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和銷售,而非倉儲,因此它并不能直接增加倉儲能力,D錯誤。故選A。第2題,具有“清遠味道”的農特產品走進粵港澳大灣區主要依賴于其優良的品質。品質是農產品贏得消費者認可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清遠市地理位置優越,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其農產品具有獨特的口感和品質,受到消費者的喜愛,C正確。較高的單產并不是農特產品走進大灣區的主要依賴因素。雖然單產高可以降低成本,但消費者更看重的是產品的品質和口感,A錯誤。低廉的價格雖然能吸引部分消費者,但并非長久之計。隨著消費者對品質的要求提高,單純依賴低價格的產品很難在市場上立足,B錯誤。多樣的品種雖然可以提供更多選擇,但也不是農特產品走進大灣區的主要依賴因素。消費者更關注的是產品的品質和口感,而不僅僅是品種的數量,D錯誤。故選C。
(2024·山東卷)平貝(如下圖)是一種鱗莖入藥的名貴中藥材,生長周期長,種植投入大。黑龍江省鐵力市H村平貝種植歷史悠久。在起收平貝后,村民將大鱗莖出售、中小鱗莖作為種莖分級分區栽植,實現逐年輪流起收。起收的鱗莖附著大量泥土,過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鱗莖。近年來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動清洗場,將清洗鱗莖后沉淀的泥土重新還田。在H村的帶動下,鐵力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平貝栽培和集散基地。據此完成3~5題。
3.“逐年輪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  )
A.減少產品損耗
B.應對市場風險
C.保護種質資源
D.降低勞動投入
4.與傳統清洗方式相比,采用沉淀式自動方式清洗鱗莖有利于(  )
A.提高清洗效果
B.減少清洗工序
C.保持土壤肥力
D.提高產品品質
5.為打造全國平貝產業高地,鐵力市宜重點布局(  )
A.醫療器械企業
B.醫藥制造企業
C.食品加工企業
D.農機裝備企業
答案 3.B 4.C 5.B
解析 第3題,由材料“在起收平貝后,村民將大鱗莖出售、中小鱗莖作為種莖分級分區栽植,實現逐年輪流起收”可知,“逐年輪流起收”是起收平貝的一種方式,而產品損耗是起收后產品在儲存、運輸等過程中的損耗,與“逐年輪流起收”這種方式關系不大,A錯誤;“逐年輪流起收”能靈活應對市場需求,在市場需求量大、價格高時多起收、多銷售,在市場需求量小、價格低時少起收,這樣可以應對市場風險,B正確;由材料可知,平貝在鐵力市栽培規模大,說明平貝不是稀缺的種質資源,而“逐年輪流起收”是起收平貝的一種方式,與保護種質資源關系不大,C錯誤;“逐年輪流起收”,每年都要投入一定的勞動力,不能降低勞動投入,D錯誤。故選B。第4題,根據材料信息“起收的鱗莖附著大量泥土,過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鱗莖。近年來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動清洗場,將清洗鱗莖后沉淀的泥土重新還田”可知,與傳統清洗方式相比,采用沉淀式自動方式清洗鱗莖可以將鱗莖上附帶的泥土還田,減少土壤肥力的流失,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C正確;采用傳統清洗方式和沉淀式自動方式清洗鱗莖,均需要保障清洗效果,不損壞產品,保障產品品質,故沉淀式自動方式不能提高清洗效果和產品品質,A、D錯誤;與傳統手工清洗相比,沉淀式自動方式可能會增加清洗工序,B錯誤。所以選C。第5題,根據材料信息“平貝(如下圖)是一種鱗莖入藥的名貴中藥材,生長周期長,種植投入大”可知,平貝是名貴中藥材,應依托平貝種植業發展醫藥制造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B正確;醫療器械對科技要求較高,與平貝產業相關性較小,鐵力市也無明顯技術優勢,A錯誤;平貝屬于中藥材,不是食品,且食品加工企業附加值也較低,C錯誤;農機裝備企業與平貝產業相關性較小,D錯誤。所以選B。
(2024·浙江臺州模擬預測)近年來,以互聯網零售為主業的消費互聯網企業發展遭遇瓶頸。我國某廉價消費互聯網企業積極創新,近幾年在發展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下表為該企業不同階段的發展概況表。據此完成6~7題。
階段 主業 特征
第一 階段 廉價商品網絡團購 利用公眾號、社交軟件、營銷號、地鐵廣告等吸引消費群體參與團購
第二 階段 廉價商品網絡銷售 利用互聯網信息抓取目標客戶,以返利等形式推送廉價商品。期間赴美上市
第三 階段 廉價商品網絡銷售和引領物美價廉商品制造 利用互聯網信息加強市場分析,支持鄉鎮企業開展原創性制造物美價廉產品,形成了產業集群
6.該企業在第一、二階段通過不同形式吸引大量客戶,主要意圖是(  )
A.培育消費市場
B.降低運營成本
C.獲取上市融資
D.實現產業集群
7.該企業發展模式的突破(  )
A.弱化了第三產業地位
B.降低了生產成本并提高產品附加值
C.降低了科技研發成本
D.實現了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相互促進
答案 6.A 7.D
解析 第6題,材料強調了該企業在第一、二階段發展重點放在大量吸引客戶上,并不能降低運營成本、獲得融資、實現產業集群,而通過不同形式吸引大量客戶,提高客戶對其銷售平臺的忠誠度,目的在于培育消費市場,A正確;降低運營成本、獲取上市融資、實現產業集群都不是主要意圖,B、C、D錯誤。故選A。第7題,該企業發展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體現在第三階段,即利用互聯網信息加強市場分析,支持鄉鎮企業開展原創性制造物美價廉產品,形成了產業集群,充分體現了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相互促進作用,D正確。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加強了第三產業地位,A錯誤;該模式強調廉價商品網絡銷售和引領物美價廉商品制造,并未直接參與生產,沒有體現降低生產成本,B錯誤;利用互聯網信息加強市場分析,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需增加科技研發成本,C錯誤。故選D。
(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二模)工業氣體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原料,工業氣體產業是我國產業政策重點支持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杭州某公司是中國氣體產業的開拓者和引領者。該公司與云南玉溪開展合作,在玉溪鋼鐵廠旁共建工業氣體基地,建設四套空氣分離設備及稀有氣體粗提取裝置。據此完成8~9題。
8.推測杭州企業為玉溪工業氣體基地建設主要提供(  )
A.市場 B.能源
C.原料 D.設備
9.玉溪工業氣體基地緊鄰玉溪鋼鐵廠,主要是為了(  )
A.便于污染處置 B.促進創新交流
C.降低運輸成本 D.增強品牌影響
答案 8.D 9.A
解析 第8題,由材料可知,該公司與云南玉溪開展合作,在玉溪鋼鐵廠旁共建工業氣體基地,建設四套空氣分離設備及稀有氣體粗提取裝置,故杭州企業為玉溪工業氣體基地建設主要提供設備,D正確,A、B、C錯誤。故選D。第9題,由所學知識可知,鋼鐵廠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氣,由材料可知,工業氣體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原料,故玉溪工業氣體基地緊鄰玉溪鋼鐵廠,主要是為了便于收集廢氣,進行污染處置,A正確;與促進創新交流、降低運輸成本、增強品牌影響的關系不大,B、C、D錯誤。故選A。
(2024·廣東卷)1984年以來,賀蘭山東麓地區葡萄酒產業發展經歷了萌發停滯(Ⅰ)、緩慢發展(Ⅱ)、快速發展(Ⅲ)和高速發展(Ⅳ)4個階段,葡萄種植面積持續增加,葡萄酒生產集群規模不斷擴大且重心向東南方向移動。下圖反映4個階段葡萄種植區自然要素變化。據此完成10~11題。
10.1984年以來,賀蘭山東麓地區新增葡萄種植區趨向(  )
A.土壤更貧瘠地區
B.黃河兩側平原區
C.暖濕化加劇地區
D.賀蘭山高海拔區
11.驅動該地區葡萄酒生產集群規模不斷擴大的主要因素有(  )
①勞動力大量回流 ②政策支持與激勵 ③肥沃的土地資源多 ④旺盛的市場需求 ⑤適宜的氣候條件 ⑥企業示范效應顯著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答案 10.A 11.D
解析 第10題,據a有機質含量圖可知,從階段Ⅰ到階段Ⅳ葡萄種植區域的平均土壤有機質含量越來越低,而這四個階段當地的葡萄種植面積持續增加,這說明賀蘭山東麓新增葡萄種植區趨向土壤更貧瘠地區,A正確;據b礫石含量圖可知,從階段Ⅰ到階段Ⅳ葡萄種植區域的礫石含量占比越來越高,而黃河兩側平原區土壤中的礫石占比很小,所以新增葡萄種植區不應向黃河兩側平原區拓展,B錯誤;據c年均降水量和d年均氣溫圖可知,從階段Ⅰ到階段Ⅳ葡萄種植區域的年均降水量不斷增加、年均氣溫以下降趨勢為主,說明新增種植區域氣候冷濕化加劇,C錯誤;從d年均氣溫圖可知,葡萄種植區年均氣溫由9.6—9.9 ℃降為9.0—9.3 ℃,氣溫變化不顯著,說明其海拔變化不大,且葡萄生長需要一定的熱量條件,賀蘭山高海拔地區熱量條件較差,新增區域不應向高海拔地區拓展,D錯誤。故選A。第11題,葡萄酒生產并不需要大量勞動力,且題目中沒有信息表明有勞動力大量回流,排除①;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生產已成為寧夏的重要產業,1984年以來葡萄種植規模和葡萄酒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與鼓勵,②正確;據上題分析得知,新增葡萄種植區域是向土壤貧瘠地區拓展,與當地肥沃的土壤資源多無關,③錯誤;葡萄酒旺盛的市場需求使得葡萄酒產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④正確;當地氣候條件是相對穩定因素,且氣候對葡萄酒生產過程影響較小,⑤錯誤;葡萄酒生產集群規模不斷擴大,說明從階段Ⅰ開始一些葡萄酒企業的盈利能力產生了示范效應,影響力增強,從而使更多的企業投入到當地的葡萄酒生產,擴大了葡萄酒生產規模,⑥正確。故選D。
(2024·河南南陽期末)衡水市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為適應京津冀一體化和衡水市長遠發展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協調城鄉建設,實現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該市特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形成“一核三軸三區”的城鎮空間結構。下圖為衡水市都市圈規劃圖。據此完成12~13題。
12.結合材料信息推斷下列適合衡水市中心城區未來發展方向的是(  )
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②改善環境質量 ③建設物流中心 ④提升綜合服務功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成為近年來城市產業發展的主力軍,該區域規劃中的大生態心區域適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下列促進該產業發展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引進高端人才
B.遍地開花,全面發展
C.政府政策支持
D.擴大招商引資
答案 12.C 13.B
解析 第12題,衡水市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集聚程度高,土地空間不足導致地價較高,未來不適宜發展占地面積大的物流中心,并且物流中心運輸需求大,在中心城區容易造成交通擁堵,可以在衡水市中心城區完善本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綜合服務功能,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環境質量,因此①②④正確,③錯。故選C。第13題,文化創意產業屬于技術含量較高和文化底蘊較高的產業,其發展需要文化程度較高的人才,需要政策支持,需要大量資金投入,A、C、D不符合題意。一個地區資源和優勢有限,應因地制宜明確重點發展方向,集中全部優勢和資源,建設一種或幾種特色主導產業;而不應遍地開花,全面發展,這樣容易重復投資、浪費資源和惡性競爭,并且不容易形成比較優勢,B符合題意。故選B。
二、綜合題(共30分)
14.(2024·山東卷)(1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吉林省遼源市曾經是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煤炭城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一直由遼源礦業公司經營。20世紀80年代末期,該市煤炭資源漸近枯竭。2001年以來,遼源礦業公司堅持“以煤為主、多種經營”的理念,通過開發域外煤礦,使原煤產量不降反增,逐漸發展成為一家集煤炭生產、裝備制造、建筑建材、新能源于一體的現代煤炭企業。
材料二 20世紀60至70年代,遼源市紡織襪業較為發達。80年代末期,該市國營襪廠效益不斷下降。2000年遼源市“十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突出紡織、輕工業地位”“壯大襪子產業”,將紡織襪業作為煤炭產業的接續替代產業之一。遼源市東北襪業園于2005年開工建設,現已發展為全國最大的棉襪生產基地,園區內企業由最初的40家增至1 200余家,通過打造“七天供應鏈”(如下圖),園區完成10萬雙以下訂單的時間較常規節省10余天。
(1)說明遼源礦業公司域外煤礦開發對遼源市產業轉型的益處。
(2)分析紡織襪業作為遼源市接續替代產業的主要優勢。
(3)從企業生產的角度,分析東北襪業園是如何通過“七天供應鏈”縮短訂單完成時間的。
答案 (1)鞏固了煤炭產業的基礎地位,推動經濟轉型;積極拓展新能源建設,促進綠色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完善,推動企業從傳統能源企業向新型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轉變;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2)發展歷史悠久,產業基礎扎實;全鏈條發展,匯聚產業發展動能;國內消費升級,對高檔襪子的消費需求增加;科學技術進步,新材料不斷應用;電商不斷發展,拓展銷售渠道;政策大力支持。
(3)全鏈條發展,提高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減少采購時間,快速準備原料;以技術創新逐步實現智能化,加大機械化、科技化投入,襪業織造流程實現自動化生產,極大地縮短了供應時間成本;快速便捷的全國供應物流網絡,引入其他物流平臺相互配合,打造快速供貨專線,縮短配送時間。
解析 第(1)題,遼源市作為一個因煤而興的城市,隨著資源的枯竭,經濟轉型成為必然選擇,遼源礦業公司通過域外煤礦開發,不僅鞏固了煤炭產業的基礎地位,還積極拓展了新能源建設,如光伏發電站和風力發電項目的建設,這些舉措有助于遼源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企業從傳統能源企業向新型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轉變,推動經濟轉型,促進綠色發展。遼源礦業公司通過域外煤礦開發,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生產能力和效率,還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為遼源市的產業轉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第(2)題,材料提及“20世紀60至70年代,遼源市紡織襪業較為發達”,說明其襪子產業發展歷史悠久,產業基礎扎實;遼源市東北襪業園于2005年開工建設,現已發展為全國最大的棉襪生產基地,全產業鏈條發展,匯聚產業發展動能;伴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國內消費水平升級,對高檔襪子的消費需求增加,市場前景好;同時科學技術進步,新材料不斷應用于襪子產業,也大大促進產業快速發展;電商平臺增多,快速物流不斷發展,拓展銷售渠道,擴大銷售范圍;產業接續,政策大力支持。第(3)題,由材料可知,東北襪業園是全國最大的棉襪生產基地,園區內企業由最初的40家增至1 200余家,產業全鏈條發展,大大提高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減少采購時間,快速準備原料;同時積極發展科技應用,以技術創新逐步實現智能化,加大生產工廠機械化、科技化投入,襪業織造流程實現自動化生產,極大地縮短了供應時間成本;借助電商平臺,以及快速便捷的全國供應物流網絡,除專線運輸外,還積極引入其他物流平臺相互配合,打造快速供貨專線,縮短配送時間。綜合快速反應機制、快速制造體系、快捷物流配送,實現“七天供應鏈”,縮短訂單完成時間。
15.(2024·九省適應性測試黑龍江地理)(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固陽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大青山西段,是我國優質蒙古黃芪種植區。蒙古黃芪夏季生長慢,秋季生長快,萌芽期和幼苗期需充足水分,成年植株喜充足光照,種植周期分為兩年和兩年半(下圖),蒙古黃芪具有較高的藥用、食用價值。2022年,固陽縣成為“藥食同源”試點地區,11家試點企業推出黃芪酒系列、黃芪超細代茶粉等產品。2023年11月,黃芪被列入“藥食同源”物質目錄。固陽縣黃芪深加工產業將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兩年種植周期
兩年半種植周期
(1)分析固陽縣適宜蒙古黃芪種植的自然條件。
(2)與春季播種相比,說明秋季播種對黃芪育苗的益處。
(3)推測黃芪被列入“藥食同源”物質目錄給固陽縣黃芪加工產業帶來的變化。
答案 (1)地處半干旱地區,光照充足,利于成年植株生長;晝夜溫差大,利于營養物質積累;秋冬季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水分條件較好;山地廣闊,種植空間大;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避免澇漬;冬季寒冷干燥,病蟲害少,黃芪品質高。
(2)秋季氣溫降低,蒸發較弱,土壤水分條件較好,滿足黃芪萌芽期和幼苗期對水分的需求;秋季播種育苗,種苗生長期更長,利于養分積累;幼苗期經歷冬季,氣溫低,病蟲害少。
(3)黃芪種植面積擴大,黃芪加工業原料來源增加;黃芪產品市場需求增長,黃芪加工業規模擴大、產值提高;黃芪產品種類增加,黃芪加工業產業鏈延長,附加值提高;取得規模效應,黃芪加工業生產成本下降,利潤增加;品牌知名度提高,黃芪加工業競爭力增強;黃芪加工業吸納就業人數增加,對鄉村振興的意義更深遠。
解析 第(1)題,根據材料信息“成年植株喜充足光照”可知,蒙古黃芪成年植株喜歡充足的光照,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固陽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處半干旱地區,降水量較少,光照充足,適宜蒙古黃芪成年植株的生長;當地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植物有機質的積累,作物品質較高;當地緯度位置較高,秋冬季氣溫較低,蒸發作用較弱,水分條件較好;根據材料信息“固陽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大青山西段”可知,該地地處山區,適宜種植蒙古黃芪的面積廣闊;山地有一定的坡度,適宜排水,避免澇漬對黃芪的影響;該地冬季氣溫較低,病蟲害較少。第(2)題,根據材料信息“蒙古黃芪夏季生長慢,秋季生長快,萌芽期和幼苗期需充足水分,成年植株喜充足光照,種植周期分為兩年和兩年半”可知,蒙古黃芪萌芽期和幼苗期需要充足的水分,該地秋季氣溫較低,蒸發較弱,土壤水分條件較好,能夠滿足萌芽期和幼苗期黃芪對水分的需求;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秋季播種育苗,種苗的生長期更長,有利于植物有機質的積累,品質更高;秋季播種,黃芪的幼苗期經歷冬季,該地冬季氣溫較低,病蟲害較少,對幼苗期植株的影響較小。第(3)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固陽縣黃芪種植面積較大,黃芪產量較高,能夠為黃芪加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料;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黃芪是“藥食同源”,黃芪的市場需求量較大,黃芪加工規模不斷擴大,產值不斷提高;根據材料信息“11家試點企業推出黃芪酒系列、黃芪超細代茶粉等產品”可知,黃芪深加工產品不斷增多,產品種類增多,產業鏈延長,附加值提高;黃芪加工業在固陽縣集聚,獲取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降低黃芪加工的成本,利潤明顯提高;能夠提高固陽縣黃芪及制品的市場知名度,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黃芪加工業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促進當地居民就業,提高當地居民經濟收入,促進鄉村振興;等等。專題突破練九 交通運輸與國家發展戰略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湖北卷)下圖為四個大城市的街道方向玫瑰圖。不同方向的長度,代表該方向街道出現的相對頻率。據此完成1~3題。
1.推測圖中最容易迷路的城市是(  )
A.上海 B.夏洛特
C.溫哥華 D.迪拜
2.由圖可知,以下描述合理的是(  )
A.上海街道密度和平均寬度最大
B.夏洛特街道面積最大
C.溫哥華街道網絡大致呈“棋盤狀”
D.迪拜街道總長度最長
3.影響上海街道主要方向形成的關鍵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氣候
C.河流 D.植被
(2024·浙江臺州二模)2023年9月26日8時30分,廣汕高鐵(廣州新塘站至汕尾)首趟高鐵G9726次從廣州東站緩緩開出,在新建成的廣汕高鐵上東行約70分鐘后,抵達位于粵東的汕尾站。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和粵東地區的第二條高鐵大通道至此正式開通運營。下圖為廣汕高鐵線路圖。據此完成4~5題。
4.廣汕高鐵選擇繞過東莞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起伏大,施工困難
B.平衡各地區交通,連接更多的區域
C.減少環境污染
D.縮短線路長度,確保高鐵運行速度
5.廣汕高鐵建成后帶來一系列有利影響,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一條煤炭輸送專線:緩解粵港澳能源緊張問題
B.一條百業興旺線: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C.一條旅游專線:推動沿線旅游轉型大發展
D.一條黃金聯絡線:構建高鐵聯絡大通道
(2024·廣東佛山二模)通達指數可評估跨海通道建設節約的旅行時間。2022年,滬舟甬、滬甬兩大生態型跨海通道均被納入國家級交通規劃。下圖示意滬舟甬、滬甬跨海通道建成后對私家車可達性影響分布。據此完成6~7題。
6.相比于滬舟甬跨海通道,滬甬跨海通道建成后(  )
A.寧波、上海的受益更大
B.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
C.更便于游客到舟山旅行
D.縮短南京市通勤時間
7.生態型滬舟甬跨海通道建設難點不包括(  )
A.施工水域交通安全風險大
B.海域較封閉,自凈能力差
C.破壞海底生物的棲息環境
D.板塊交界處,地質不穩定
(2024·江蘇鹽城一模)依據自然條件、經濟開發強度及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中蒙俄合作范圍被分為優化發展區、重點發展區和保育發展區(在生態保護中適度發展經濟的地區)等三個區域(下圖)。據此完成8~9題。
8.T1、T2、T3分別為(  )
A.重點發展區、保育發展區、優化發展區
B.優化發展區、保育發展區、重點發展區
C.優化發展區、重點發展區、保育發展區
D.重點發展區、優化發展區、保育發展區
9.與T2相比,T3區域(  )
A.自然環境更優越
B.經濟發展水平更高
C.礦產資源更豐富
D.生態保護更優先
(2024·福建莆田模擬預測)2022年10月19日,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以下簡稱“馬東鐵路”)迎來新突破,2.8千米長的關丹隧道實現貫通。馬東鐵路是中國和馬來西亞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也是中國企業海外在建的最大單體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規劃總長688千米,總投資約853億元,該鐵路將貫穿馬來半島的東西兩岸。讀圖,完成10~12題。
10.馬東鐵路建成后,受影響最大的國家是(  )
A.埃及 B.新加坡
C.南非 D.巴拿馬
11.修建馬東鐵路最可能導致沿線出現(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濕地減少
D.生物多樣性受損
12.共建“一帶一路”可以充分利用(  )
A.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的技術優勢
B.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銷售市場
C.相關國家擁有巨大的資源潛力
D.中國的資金優勢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強項
二、綜合題(共16分)
13.(2024·湖南婁底二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麗江至香格里拉鐵路(以下簡稱“麗香鐵路”)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滇藏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鐵路2014年開工建設,歷時9年的不懈努力建成通車。麗香鐵路全長139.7千米,從海拔2 400米的麗江盆地一路向北爬升至海拔3 400米的香格里拉盆地,沿線經過哈巴雪山、玉龍雪山、拉市海等多個自然保護區。全線共設13個車站,其中香格里拉站是云南唯一安設了地暖的車站。
滇藏鐵路麗香段通車后,迪慶藏族自治州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歷史,不僅讓人們實現了坐著火車去香格里拉的夢想,還為沿線地區各族群眾打通了一條暢達路、致富路、團結路、幸福路、和諧路……
材料二 麗香鐵路線和沿線景觀圖。
(1)簡析在香格里拉站安裝地暖的原因。
(2)分析修建麗香鐵路施工時間長的原因。
(3)簡述修建麗香鐵路的意義。
專題突破練九 交通運輸與國家發展戰略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湖北卷)下圖為四個大城市的街道方向玫瑰圖。不同方向的長度,代表該方向街道出現的相對頻率。據此完成1~3題。
1.推測圖中最容易迷路的城市是(  )
A.上海 B.夏洛特
C.溫哥華 D.迪拜
2.由圖可知,以下描述合理的是(  )
A.上海街道密度和平均寬度最大
B.夏洛特街道面積最大
C.溫哥華街道網絡大致呈“棋盤狀”
D.迪拜街道總長度最長
3.影響上海街道主要方向形成的關鍵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氣候
C.河流 D.植被
答案 1.B 2.C 3.C
解析 第1題,通過比較四個城市的街道方向玫瑰圖,可以看出夏洛特的街道方向分布最為復雜和多樣,沒有明顯的主導方向,這增加了在該城市迷路的可能性。因此,夏洛特是這些城市中最容易迷路的。B正確。第2題,通過觀察四個城市的街道方向玫瑰圖,可以發現溫哥華的街道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的分布相對均勻,這通常表明其街道網絡大致呈“棋盤狀”,C正確。方向玫瑰圖僅表示街道方向,不能表示密度、面積、長度和寬度,A、B、D錯誤。第3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海位于長江三角洲,河網密布,其街道布局受到河流流向的顯著影響,C正確。
(2024·浙江臺州二模)2023年9月26日8時30分,廣汕高鐵(廣州新塘站至汕尾)首趟高鐵G9726次從廣州東站緩緩開出,在新建成的廣汕高鐵上東行約70分鐘后,抵達位于粵東的汕尾站。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和粵東地區的第二條高鐵大通道至此正式開通運營。下圖為廣汕高鐵線路圖。據此完成4~5題。
4.廣汕高鐵選擇繞過東莞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起伏大,施工困難
B.平衡各地區交通,連接更多的區域
C.減少環境污染
D.縮短線路長度,確保高鐵運行速度
5.廣汕高鐵建成后帶來一系列有利影響,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一條煤炭輸送專線:緩解粵港澳能源緊張問題
B.一條百業興旺線: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C.一條旅游專線:推動沿線旅游轉型大發展
D.一條黃金聯絡線:構建高鐵聯絡大通道
答案 4.B 5.A
解析 第4題,東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其交通網絡發達,而汕尾的交通并沒有那么完善,廣汕高鐵可以連接更多城市,可以平衡各地區交通,連接更多的區域。故選B。第5題,高鐵屬于客運專線,不是運輸煤炭的,A符合題意;廣汕高鐵可以助推這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提升發展質量,帶動沿線旅游資源的開發,完善區域的交通網絡,構建高鐵聯絡大通道。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
(2024·廣東佛山二模)通達指數可評估跨海通道建設節約的旅行時間。2022年,滬舟甬、滬甬兩大生態型跨海通道均被納入國家級交通規劃。下圖示意滬舟甬、滬甬跨海通道建成后對私家車可達性影響分布。據此完成6~7題。
6.相比于滬舟甬跨海通道,滬甬跨海通道建成后(  )
A.寧波、上海的受益更大
B.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
C.更便于游客到舟山旅行
D.縮短南京市通勤時間
7.生態型滬舟甬跨海通道建設難點不包括(  )
A.施工水域交通安全風險大
B.海域較封閉,自凈能力差
C.破壞海底生物的棲息環境
D.板塊交界處,地質不穩定
答案 6.A 7.D
解析 第6題,讀圖可知,相比于滬舟甬跨海通道,滬甬跨海通道建成后,寧波、上海處通達指數增大,說明寧波、上海的受益更大,A正確;影響范圍北部有所減小,B錯誤;滬舟甬跨海通道更便于游客到舟山旅行,C錯誤;滬舟甬跨海通道縮短南京市通勤時間,D錯誤。故選A。第7題,讀圖可知,生態型滬舟甬跨海通道跨越杭州灣,易受潮汐的影響,施工水域交通安全風險大,海域較封閉,自凈能力差,建設易造成水污染;跨海修建,易破壞海底生物的棲息環境,A、B、C不符合題意;該地位于板塊內部,地質穩定,D符合題意。故選D。
(2024·江蘇鹽城一模)依據自然條件、經濟開發強度及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中蒙俄合作范圍被分為優化發展區、重點發展區和保育發展區(在生態保護中適度發展經濟的地區)等三個區域(下圖)。據此完成8~9題。
8.T1、T2、T3分別為(  )
A.重點發展區、保育發展區、優化發展區
B.優化發展區、保育發展區、重點發展區
C.優化發展區、重點發展區、保育發展區
D.重點發展區、優化發展區、保育發展區
9.與T2相比,T3區域(  )
A.自然環境更優越
B.經濟發展水平更高
C.礦產資源更豐富
D.生態保護更優先
答案 8.C 9.D
解析 第8題,T1位于東歐平原,T1區域內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綜合實力較強,經濟規模較大,內在經濟聯系緊密,區域一體化基礎較好,故為優化發展區;T2位于西西伯利亞平原、中國東北平原等地,T2區域內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等工業區具有一定經濟基礎,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故為重點發展區;T3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森林向草原過渡地帶,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環保意義重大,故為保育發展區。由此可知,C正確,A、B、D錯誤。故選C。第9題,T2位于西西伯利亞平原和中國東北平原及鄰近地區,擁有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和遼中南工業區等工業區,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礦產資源更豐富;T3區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森林向草原過渡地帶,生態環境脆弱,緯度高,氣候比較寒冷,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分布有原始森林,生態保護更優先。由此可知,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024·福建莆田模擬預測)2022年10月19日,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以下簡稱“馬東鐵路”)迎來新突破,2.8千米長的關丹隧道實現貫通。馬東鐵路是中國和馬來西亞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也是中國企業海外在建的最大單體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規劃總長688千米,總投資約853億元,該鐵路將貫穿馬來半島的東西兩岸。讀圖,完成10~12題。
10.馬東鐵路建成后,受影響最大的國家是(  )
A.埃及 B.新加坡
C.南非 D.巴拿馬
11.修建馬東鐵路最可能導致沿線出現(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濕地減少
D.生物多樣性受損
12.共建“一帶一路”可以充分利用(  )
A.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的技術優勢
B.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銷售市場
C.相關國家擁有巨大的資源潛力
D.中國的資金優勢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強項
答案 10.B 11.D 12.D
解析 第10題,根據材料可知,馬東鐵路將貫穿馬來半島的東西兩岸。馬東鐵路建成后,將打破馬六甲海峽的壟斷地位,受影響最大的國家是新加坡,B正確;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南非位于非洲,巴拿馬位于南美洲,均受其影響較小。故選B。第11題,馬東鐵路沿線主要有熱帶雨林和動物等,修建鐵路可能會破壞沿線的原生環境,導致生物多樣性受損,D正確;沿線植被茂密,鐵路修建影響沿線地區,而不是影響大面積區域,出現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較小,A錯誤;沿線地區降水豐富,不會出現土地荒漠化,B錯誤;修建鐵路對濕地減少的影響小,C錯誤。故選D。第12題,共建“一帶一路”可以充分利用相關國家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與中國的資金優勢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強項。故選D。
二、綜合題(共16分)
13.(2024·湖南婁底二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麗江至香格里拉鐵路(以下簡稱“麗香鐵路”)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滇藏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鐵路2014年開工建設,歷時9年的不懈努力建成通車。麗香鐵路全長139.7千米,從海拔2 400米的麗江盆地一路向北爬升至海拔3 400米的香格里拉盆地,沿線經過哈巴雪山、玉龍雪山、拉市海等多個自然保護區。全線共設13個車站,其中香格里拉站是云南唯一安設了地暖的車站。
滇藏鐵路麗香段通車后,迪慶藏族自治州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歷史,不僅讓人們實現了坐著火車去香格里拉的夢想,還為沿線地區各族群眾打通了一條暢達路、致富路、團結路、幸福路、和諧路……
材料二 麗香鐵路線和沿線景觀圖。
(1)簡析在香格里拉站安裝地暖的原因。
(2)分析修建麗香鐵路施工時間長的原因。
(3)簡述修建麗香鐵路的意義。
答案 (1)地處山區,海拔高,氣溫低;空氣稀薄,保溫作用差,晝夜溫差大,夜間氣溫低;冬季時間長,平均氣溫低。
(2)鐵路沿線地形復雜,相對高度大,橋隧比高;沿線位于高海拔地區,氣壓低、晝夜溫差大,氣候惡劣,不利于施工;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質條件復雜;鐵路連接多個著名生態保護區,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要求高。
(3)麗香鐵路建成后,將完善滇西北地區的鐵路網布局,提高當地運輸能力;優化區域間資源配置,推動沿線眾多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帶動經濟發展,推動沿線鄉村人民致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強滇西北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促進當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解析 第(1)題,安裝地暖,說明氣溫低,可從晝夜溫差大(夜晚氣溫低)、年溫差大(冬季氣溫低)及年均溫低等角度展開分析。結合材料“從海拔2 400米的麗江盆地一路向北爬升至海拔3 400米的香格里拉盆地”可知,香格里拉站地處山區,海拔高,氣溫低;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差,晝夜溫差大,夜間氣溫低,需要供暖;由于海拔高,年平均氣溫偏低,冬季時間長,平均氣溫低。第(2)題,可從里程、技術難度、自然環境等角度展開分析。結合材料“麗香鐵路全長139.7千米,從海拔2 400米的麗江盆地一路向北爬升至海拔3 400米的香格里拉盆地”可知,鐵路沿線地形復雜,相對高度大,橋隧比高,工程量大;沿線位于高海拔地區,氣壓低、晝夜溫差大,氣候惡劣,鐵路工人施工過程中可能面臨凍土、缺氧等問題,不利于施工;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質條件復雜,加劇了修建難度;沿線經過哈巴雪山、玉龍雪山、拉市海等多個自然保護區,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要求高。第(3)題,麗香鐵路連接了麗江和香格里拉,建成后將完善滇西北地區的鐵路網布局,改善交通條件,提高當地運輸能力;鐵路通車便利了兩地的經濟聯系,利于優化區域間資源配置,推動沿線眾多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鐵路通車可以帶動經濟發展,推動沿線鄉村人民致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便利了該區域的對外聯系,有利于加強滇西北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該地少數民族眾多,鐵路通車可以促進當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專題突破練十 環境與發展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湖南株洲二模)托克托縣坐落在黃河北岸、陰山南麓的土默川平原上,黃河的強烈下切作用,導致托克托縣境內大部分黃河沿岸土地幾乎寸草不生,沙塵天氣極為嚴重。托克托縣政府為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以講好“黃河故事”為主線,通過產業融合和調整,奮力開辟出一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下圖為調整后的托克托縣產業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托克托縣黃河沿岸幾乎寸草不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的年變率大 B.農業活動影響
C.水文環境特殊性 D.大氣活躍度強
2.托克托縣生態環境治理成功的關鍵條件是(  )
A.用水環境改善 B.旅游業的驅動
C.產業的高度融合 D.農業結構調整
(2024·廣東肇慶二模)黑龍江省國營農場九三農管局所屬各農場地處黑土帶,地形獨特,加上以往沿襲傳統順坡耕種方法,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為解決該生態問題,九三農管局基建水利處,采用回填—砌垡—插柳一次性快速治理方法,取得了成功。下圖示意回填—砌垡—插柳治溝模式斷面。據此完成3~4題。
3.推測九三農管局所屬各農場所處的地形為(  )
A.低矮高原
B.陡峭山嶺
C.平緩丘陵
D.廣闊平原
4.九三農管局采用回填—砌垡—插柳方法,主要治理當地的(  )
A.土地石漠化
B.土地沙漠化
C.土壤鹽漬化
D.水土流失
(2024·江蘇南通模擬)陜西省榆林市是我國能源化工“金三角”的核心城市之一,近年來,該市在探索產業轉型優化升級,下圖示意其產業轉型優化升級路徑。據此完成5~6題。
5.榆林市的產業轉型優化升級主要得益于(  )
A.資源稟賦優越
B.現代技術先進
C.產業部門齊全
D.配套設施完善
6.榆林市產業轉型優化升級的路徑可以概括為(  )
A.夯實傳統部門,鞏固能源地位
B.突破封閉經濟,實現開放發展
C.培育多元產業,縱向延伸價值
D.重視現代服務,替代重化工業
(2024·山東濟寧二模)某市“因煤而興、緣煤而建”,現已被國家列入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該市前期經濟發展主要圍繞煤炭產業進行,2000年后開始轉型升級,發展方式隨之發生改變。在發展過程中,該市城鄉聚落經歷了如下圖所示的演變。據此完成7~9題。
7.該地城鄉聚落演變過程中,主城區(  )
A.在階段一主導區域發展
B.在階段二功能開始疏解
C.在階段三面積急速擴張
D.輻射帶動作用總體增強
8.與階段一相比,該市在階段二的特征是(  )
A.產業結構多元
B.人口流動性弱
C.礦區收益穩定
D.城鄉差距變小
9.城郊礦業城鎮是該市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鎮,采空塌陷區多,亦是大型工業園區聚集地。其轉型發展可采取的策略有(  )
①加強土地復墾,擴大糧食生產規模 ②治理采空塌陷區,發展生態旅游業 ③加大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④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煤炭循環產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綜合題(共16分)
10.(2024·湖南卷)(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印度尼西亞的沙哇倫多是十九世紀末因荷蘭人開采煤炭而興起的一座城市,吸引了印度尼西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口遷入。隨著該地區煤炭資源枯竭,城市發展陷入困境。為擺脫困境,該城市依托煤炭開采的遺產發展旅游業,逐漸成為印度尼西亞著名的采礦文化旅游城市。下圖示意沙哇倫多城市發展生命周期。
(1)說明“煤炭開采”在該城市不同發展階段的作用。
(2)該城市選擇采礦文化旅游作為城市轉型發展的方向,試分析其獨特條件。
(3)指出該城市成功轉型為采礦文化旅游城市所帶來的好處。
專題突破練十 環境與發展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湖南株洲二模)托克托縣坐落在黃河北岸、陰山南麓的土默川平原上,黃河的強烈下切作用,導致托克托縣境內大部分黃河沿岸土地幾乎寸草不生,沙塵天氣極為嚴重。托克托縣政府為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以講好“黃河故事”為主線,通過產業融合和調整,奮力開辟出一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下圖為調整后的托克托縣產業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托克托縣黃河沿岸幾乎寸草不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的年變率大 B.農業活動影響
C.水文環境特殊性 D.大氣活躍度強
2.托克托縣生態環境治理成功的關鍵條件是(  )
A.用水環境改善 B.旅游業的驅動
C.產業的高度融合 D.農業結構調整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題,結合材料“托克托縣坐落在黃河北岸、陰山南麓的土默川平原上,黃河的強烈下切作用,導致托克托縣境內大部分黃河沿岸土地幾乎寸草不生”可知,此地氣候干旱,蒸發旺盛,加之黃河下切侵蝕導致河床下降,河水距離河岸高度變大,使得河水無法補給兩岸地下水,導致地下水單向補給河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兩岸土壤缺少河水補給,兩岸植物因缺少水分而難以生長,導致沙灘裸露,冬春風沙災害較為嚴重。故選C。第2題,根據上題分析可知,因黃河的強烈下切作用,托克托縣兩岸生態用水環境較差,兩岸植物因缺少水分而難以生長,導致沙灘裸露,加之冬春大風天氣多,風力侵蝕作用強,兩岸沙化現象較為嚴重;托克托縣生態環境治理成功的關鍵條件是用水環境的改善,利用黃河水做文章,水利工程引水上高地,為兩岸提供充足的生態用水和農業、旅游用水。故選A。
(2024·廣東肇慶二模)黑龍江省國營農場九三農管局所屬各農場地處黑土帶,地形獨特,加上以往沿襲傳統順坡耕種方法,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為解決該生態問題,九三農管局基建水利處,采用回填—砌垡—插柳一次性快速治理方法,取得了成功。下圖示意回填—砌垡—插柳治溝模式斷面。據此完成3~4題。
3.推測九三農管局所屬各農場所處的地形為(  )
A.低矮高原
B.陡峭山嶺
C.平緩丘陵
D.廣闊平原
4.九三農管局采用回填—砌垡—插柳方法,主要治理當地的(  )
A.土地石漠化
B.土地沙漠化
C.土壤鹽漬化
D.水土流失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題,由圖可以看出,溝頂與溝底有一定的高度差,不是平原和高原。多為傳統順坡耕種方法,坡度應該不大,且位于我國東北地區,地形應為平緩的丘陵。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第4題,結合上題可知,該地位于黑龍江平緩的丘陵地區,夏季降水比較多,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流失。這種治溝模式就地取材,方法簡單易行,治溝速度快,植被恢復快,抗沖、減蝕、排洪效益十分顯著,可有效地緩解當地水土流失問題,保持當地的土壤肥力。D正確。故選D。
(2024·江蘇南通模擬)陜西省榆林市是我國能源化工“金三角”的核心城市之一,近年來,該市在探索產業轉型優化升級,下圖示意其產業轉型優化升級路徑。據此完成5~6題。
5.榆林市的產業轉型優化升級主要得益于(  )
A.資源稟賦優越
B.現代技術先進
C.產業部門齊全
D.配套設施完善
6.榆林市產業轉型優化升級的路徑可以概括為(  )
A.夯實傳統部門,鞏固能源地位
B.突破封閉經濟,實現開放發展
C.培育多元產業,縱向延伸價值
D.重視現代服務,替代重化工業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題,礦產資源作為榆林市發展的基石,為榆林市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且圖中顯示的清潔能源發電、生物醫藥業等也是在當地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規劃的,A正確;長期以來,榆林市的發展以資源產業為主,產業部門并不齊全,現代技術也并不先進,B、C錯誤;由圖可知,轉型之后產業門類眾多,轉型之前以重化工業為主的資源產業的配套設施未必適用于新興產業,D錯誤。故選A。第6題,榆林市不應再進一步強化傳統能源產業的地位,應該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降低對單一產業的依賴,A錯誤;原本的資源經濟也不是封閉的,而是將資源銷往國內外市場,B錯誤;由圖示信息可知,在其產業轉型優化升級路徑中,多種產業門類共同發展,同一產業下的產業鏈得以延長,C正確;榆林市資源條件好,并以工業發展為基礎,應在原來工業發展的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而不是替代原有產業,D錯誤。故選C。
(2024·山東濟寧二模)某市“因煤而興、緣煤而建”,現已被國家列入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該市前期經濟發展主要圍繞煤炭產業進行,2000年后開始轉型升級,發展方式隨之發生改變。在發展過程中,該市城鄉聚落經歷了如下圖所示的演變。據此完成7~9題。
7.該地城鄉聚落演變過程中,主城區(  )
A.在階段一主導區域發展
B.在階段二功能開始疏解
C.在階段三面積急速擴張
D.輻射帶動作用總體增強
8.與階段一相比,該市在階段二的特征是(  )
A.產業結構多元
B.人口流動性弱
C.礦區收益穩定
D.城鄉差距變小
9.城郊礦業城鎮是該市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鎮,采空塌陷區多,亦是大型工業園區聚集地。其轉型發展可采取的策略有(  )
①加強土地復墾,擴大糧食生產規模 ②治理采空塌陷區,發展生態旅游業 ③加大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④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煤炭循環產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7.D 8.A 9.B
解析 第7題,據圖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地城鄉聚落演變過程中,從階段一到階段三,主城區和周邊地區的人口、產業等要素流動越來越明顯,主城區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總體增強,D正確。第8題,該市在階段一以礦業為主,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階段二主城區城鎮空間面積明顯擴大,急速擴張,產業結構呈現出多元化,A正確;階段二主城區規模大,人口流動性更強,周邊礦業城鎮衰落,礦區萎縮,收益下降,城鄉差距變大,B、C、D錯誤。故選A。第9題,城郊礦業城鎮是該市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鎮,采空塌陷區多,亦是大型工業園區聚集地,不適合擴大糧食生產規模,①錯誤;可以治理采空塌陷區,發展生態旅游業,②正確;可以加大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③正確;可以調整產業結構,但不能發展煤炭循環產業,④錯誤。故選B。
二、綜合題(共16分)
10.(2024·湖南卷)(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印度尼西亞的沙哇倫多是十九世紀末因荷蘭人開采煤炭而興起的一座城市,吸引了印度尼西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口遷入。隨著該地區煤炭資源枯竭,城市發展陷入困境。為擺脫困境,該城市依托煤炭開采的遺產發展旅游業,逐漸成為印度尼西亞著名的采礦文化旅游城市。下圖示意沙哇倫多城市發展生命周期。
(1)說明“煤炭開采”在該城市不同發展階段的作用。
(2)該城市選擇采礦文化旅游作為城市轉型發展的方向,試分析其獨特條件。
(3)指出該城市成功轉型為采礦文化旅游城市所帶來的好處。
答案 (1)興起與繁榮期:煤炭開采促進人口遷入,加快區域城鎮化進程,帶動礦產加工等相關產業發展。衰退期:煤炭開采導致資源枯竭,且長期以來形成的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轉型困難,人口流失,經濟衰退。再興期:煤炭開采遺留的工業遺產成為特色旅游的資源稟賦,促進人口回流與經濟轉型。
(2)歷史上的大型煤礦提供特色旅游資源,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利用廢棄礦山、工廠等設施,滿足基礎設施利用需求;廢棄礦山的土地成本較低,降低旅游開發成本;與東南亞傳統旅游資源差異較大,吸引力強。
(3)擺脫對非可再生資源的依賴,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吸引人口回流與增長,帶動就業,促進區域活力提升;減輕對自然環境的污染破壞,保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傳承當地的礦產開采歷史和文化;促進資金回籠,帶動基礎設施修復與建設。
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該城市發展經歷了興起與繁榮期、衰退期、再興期三個階段。該城市是因為開采煤炭而興起的,興起與繁榮期,煤炭開采吸引了印度尼西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口遷入,加快區域城鎮化進程,帶動礦產加工等相關產業發展。煤炭屬于非可再生資源,衰竭期,隨著煤炭不斷開采,煤炭資源逐漸枯竭,且長期以來經濟發展過度依賴煤炭開采,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單一,轉型困難,導致人口流失,經濟出現衰退。再興期,為擺脫困境,該城市依托煤炭開采的遺產發展旅游業,煤炭開采遺留的工業遺產成為特色旅游的資源稟賦,使該城市逐漸成為印度尼西亞著名的采礦文化旅游城市,促進了人口回流與經濟轉型。第(2)題,該城市是一座因煤而興的城市,歷史上的大型煤礦遺留了很多工業遺跡,提供了特色旅游資源,可以反映該城市煤炭工業的興衰歷程,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利用廢棄礦山、工廠等設施,滿足基礎設施利用需求,減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廢棄礦山的土地成本較低,利用廢棄礦坑進行旅游開發不僅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還可以降低旅游開發成本;東南亞采礦文化旅游資源較少,與東南亞傳統旅游資源差異較大,對游客有較強的吸引力。第(3)題,采礦文化旅游為第三產業,附加值較高,對資源的消耗小,其成功轉型擺脫了城市對非可再生資源的依賴,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該城市在衰退期出現人口流失,成功轉型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吸引了人口回流與增長,帶動就業,促進區域活力提升;曾經重工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而發展旅游業對環境的破壞小,可以減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保護城市生態環境;轉型為采礦文化旅游城市,可以保護當地的工業遺跡,傳承當地的礦產開采歷史和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美化環境,因此可以促進資金回籠,帶動基礎設施修復與建設。專題突破練十一 區域發展與區際聯系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江西宜春模擬預測)徑流發電是一種借助少量的水(不需儲存大量的水)來進行發電的水力發電形式,下圖為某日晴天挪威與瑞典平均發電按來源劃分的統計圖。據此完成1~2題。
1.相對于瑞典,挪威水力發電比重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勢起伏大 B.徑流量大
C.技術水平高 D.能源缺乏
2.挪威南部徑流發電全年較穩定,主要得益于(  )
①用電量穩定 ②徑流量穩定 ③無結冰期 ④河流眾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河南三門峽二模)三門峽水庫運用后庫區迅速淤積,同時引起渭河下游和黃河小北干流回水淤積嚴重。為減輕上游淤積、減小上游河道的防洪壓力,水庫先后采用了1960—1961年蓄水攔沙、1962—1973年滯洪排沙、1974年至今的蓄清排渾等不同的運用方式。下圖是三門峽水庫沖淤變化示意圖,下表是三門峽水庫年均入庫水沙量情況。據此完成3~4題。
時段 入庫水量/108 m3 入庫平均含沙量/(kg·m-3)
全年 汛期 汛期占比/% 全年 汛期
1960—1973 1974—1985 1986—2002 2003—2016 411 401 248 238 232 236 111 114 34.8 26.1 28.5 91 34.8 26.1 285 9.1 53.3 37.6 47.4 15.0
3.蓄清排渾運用以來,水庫年內的沖淤演變特點呈現出(  )
A.先沖刷后淤積
B.汛期沖刷,非汛期淤積
C.先淤積后沖刷
D.非汛期沖刷,汛期淤積
4.推測蓄清排渾運用以來,三門峽庫區整體淤積變緩的原因可能不是(  )
A.氣候異常,暴雨頻次減少
B.中游植被增加,入河泥沙減少
C.上游水庫攔水使來水減少
D.嚴格控制水位,利于水沙排泄
(2024·遼寧錦州一模)2023年4月,我國首條“西氫東送(綠氫)”管道(始于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終于北京市燕山石化)建設項目正式啟動。線路完工后,輸送的綠氫(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氫氣)將用于替代京津冀地區現有的灰氫(通過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氫氣)及交通用氫。讀圖,完成5~6題。
5.烏蘭察布市能成為“西氫東送”工程起點的根本原因是(  )
A.煤炭資源豐富
B.臨近河流、水資源豐富
C.風、光資源豐富
D.市場需求量大
6.建設“西氫東送”工程有助于京津冀地區(  )
A.促進氫能開發
B.改善東部各地大氣質量
C.根治環境污染
D.實現減排目標
(2024·福建漳州二模)2023年7月16日,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漢濟渭工程(下圖)實現先期通水,使長江和黃河在關中大地成功“握手”。全長98.3千米的秦嶺輸水隧洞以三河口水利樞紐壩后泵站控制閘為界,分為黃三段和越嶺段。水源地受季風氣候影響,水量不穩定,但關中平原(受水區)需水量較穩定。據此完成7~8題。
7.該工程線路初期設計為從黃金峽水利樞紐直接調水入三河口水利樞紐,然后經越嶺段入黃池溝。最終線路相較于初期設計線路的優點是(  )
A.初期建設成本低
B.輸水階段能耗低
C.建設技術難度高
D.水源穩定性較低
8.建設三河口水利樞紐的首要作用是(  )
A.水力發電 B.調蓄水量
C.發展航運 D.水產養殖
(2024·山西晉中二模)高校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高地,高校技術轉移成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一環,能夠促進產學研的結合。我國長期存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下的問題。下圖示意我國高校技術轉移網絡演化機制。據此完成9~11題。
9.與高校技術轉移強度呈反相關的是(  )
A.高校科研經費投入
B.高校等級
C.城市吸收能力
D.空間距離
10.高校技術異地城市轉移,最可能發生在(  )
①北京—上海 ②南京—蘇州 ③沈陽—昆明 ④西寧—蘭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高校等級和城市吸收能力對技術轉移強度的影響向不同方向變化,為提高高校技術轉移能力,最應該(  )
A.繼續鞏固優勢高校地位
B.不斷培育高等級高校
C.推動城市科技產業發展
D.增強高校之間的交流
(2024·廣東韶關二模)我國某品牌手機的研發和制造合作關系呈現全球化網絡特征(下圖)。近些年全球化進程放緩,全球經濟地理格局發生了強烈變化。據此完成12~13題。
12.該品牌手機的研發與制造全球化網絡中(  )
A.中國研發與制造產業鏈最完整
B.中國與北美技術合作聯系最緊密
C.歐盟僅研發高等價值的零部件
D.中國與法國物質材料聯系最緊密
13.在該品牌手機研發與制造中,東南亞國家具有的顯著優勢是(  )
A.技術水平先進 B.市場需求量大
C.自然資源豐富 D.廉價勞動力充足
二、綜合題(共33分)
14.(2024·河南洛陽二模)(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利比亞全境95%以上地區是沙漠和半沙漠,境內無常年性河流和湖泊。1953年,人們在利比亞南部地區的地下發現厚度為140—230米的含水層,其儲存的淡水總量達15萬立方千米。下圖示意利比亞調水工程路線分布及年等降水量線分布。
(1)指出利比亞夏季跨流域調水的方向,并說明理由。
(2)推測利比亞調水工程建設面臨的困難。
(3)利比亞調水工程全線采用密封管道輸水,分析主要原因。
(4)簡述利比亞調水工程給調入地帶來的積極影響。
15.(2024·山東卷)(15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防洪限制水位是水庫在汛期允許蓄水的上限水位。受防洪限制水位的約束,汛期降雨徑流經水庫調節后,仍有大量徑流未得到充分利用,作為棄水排放。
(1)分別指出防洪限制水位的高低與汛期水庫蓄水量大小、預留防洪庫容大小的關系。
材料二 近年來,丹江口水庫以《丹江口水利樞紐調度規程(試行)》為基礎,主要從汛前水位消落、汛期水位控制、汛末蓄水三個方面進行優化調度的探索。2021年,基于精準的降水、洪水預報,丹江口水庫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優化調度超額完成供水計劃,并首次蓄水至設計蓄水位170 m。圖1示意漢江流域概況。圖2示意優化調度方式與規程調度方式的對比。
圖1
圖2
(2)以保證防洪安全為前提,優化調度過程中,水庫汛期運行水位可在防洪限制水位的基礎上適度上浮。說明丹江口水庫汛期運行水位可適度上浮的主要保障條件。
(3)分析與規程調度方式相比,優化調度方式的供水優勢。
專題突破練十一 區域發展與區際聯系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江西宜春模擬預測)徑流發電是一種借助少量的水(不需儲存大量的水)來進行發電的水力發電形式,下圖為某日晴天挪威與瑞典平均發電按來源劃分的統計圖。據此完成1~2題。
1.相對于瑞典,挪威水力發電比重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勢起伏大 B.徑流量大
C.技術水平高 D.能源缺乏
2.挪威南部徑流發電全年較穩定,主要得益于(  )
①用電量穩定 ②徑流量穩定 ③無結冰期 ④河流眾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題,挪威和瑞典都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挪威位于瑞典西部,受西風帶以及暖流影響,挪威降水多于瑞典,水能資源豐富,所以水力發電量大,占比高,B正確;兩國河流都是發源于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地勢落差差異不大,A錯誤;兩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水平差異不大,C錯誤;能源都相對豐富,D錯誤。故選B。第2題,徑流發電是一種借助少量的水(不需儲存大量的水)來進行發電的水力發電形式。挪威南部徑流發電全年較穩定,主要得益于徑流量穩定,徑流量穩定主要得益于降水穩定,挪威南部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季節變化小,且冬季河流無結冰期,有利于徑流發電,②③正確;用電量穩定和河流眾多對發電是否穩定影響小,①④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024·河南三門峽二模)三門峽水庫運用后庫區迅速淤積,同時引起渭河下游和黃河小北干流回水淤積嚴重。為減輕上游淤積、減小上游河道的防洪壓力,水庫先后采用了1960—1961年蓄水攔沙、1962—1973年滯洪排沙、1974年至今的蓄清排渾等不同的運用方式。下圖是三門峽水庫沖淤變化示意圖,下表是三門峽水庫年均入庫水沙量情況。據此完成3~4題。
時段 入庫水量/108 m3 入庫平均含沙量/(kg·m-3)
全年 汛期 汛期占比/% 全年 汛期
1960—1973 1974—1985 1986—2002 2003—2016 411 401 248 238 232 236 111 114 34.8 26.1 28.5 91 34.8 26.1 285 9.1 53.3 37.6 47.4 15.0
3.蓄清排渾運用以來,水庫年內的沖淤演變特點呈現出(  )
A.先沖刷后淤積
B.汛期沖刷,非汛期淤積
C.先淤積后沖刷
D.非汛期沖刷,汛期淤積
4.推測蓄清排渾運用以來,三門峽庫區整體淤積變緩的原因可能不是(  )
A.氣候異常,暴雨頻次減少
B.中游植被增加,入河泥沙減少
C.上游水庫攔水使來水減少
D.嚴格控制水位,利于水沙排泄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974年至今采用蓄清排渾的方式,結合圖示信息可知,整體而言,1974年后,汛期沖淤量大多為負值,非汛期沖淤量為正值。沖淤量是一個河段淤積量與沖刷量的差值,沖淤量>0,以淤積作用為主;反之則以沖刷作用為主。由此可知,蓄清排渾運用以來,水庫年內的沖淤演變呈現出汛期沖刷、非汛期淤積的特點,故選B。第4題,蓄清排渾的方式從1974年至今采用,時間跨度相對不大,氣候異常導致暴雨頻次減少的可能性不大,A符合題意。中游植被增加,水土流失減弱,入河泥沙減少;黃河上游水庫攔水,使得來水來沙量減少;流域嚴格控制水位,有利于人工對水沙的調節和排泄,這些措施均會促使三門峽庫區整體淤積變緩,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
(2024·遼寧錦州一模)2023年4月,我國首條“西氫東送(綠氫)”管道(始于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終于北京市燕山石化)建設項目正式啟動。線路完工后,輸送的綠氫(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氫氣)將用于替代京津冀地區現有的灰氫(通過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氫氣)及交通用氫。讀圖,完成5~6題。
5.烏蘭察布市能成為“西氫東送”工程起點的根本原因是(  )
A.煤炭資源豐富
B.臨近河流、水資源豐富
C.風、光資源豐富
D.市場需求量大
6.建設“西氫東送”工程有助于京津冀地區(  )
A.促進氫能開發
B.改善東部各地大氣質量
C.根治環境污染
D.實現減排目標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內蒙古烏蘭察布大力發展綠氫,綠氫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的氫氣,本地大力發展綠氫主要原因在于本地擁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其可發電,為綠氫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C正確;煤炭資源屬于非可再生能源,A錯誤;該地位于內蒙古地區,水資源并不豐富,B錯誤;本地市場需求量較小,主要運往其他地區,D錯誤。故選C。第6題,“西氫東送”沒有在京津冀開發氫能,A錯誤;可以改善沿線和東部部分地區的大氣質量,并非東部各地區,說法不準確,B錯誤;環境污染得到緩解,但不能根治,C錯誤;“西氫東送”可為京津冀地區提供清潔能源,減少當地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耗,減少碳排放,實現減排目標,D正確。故選D。
(2024·福建漳州二模)2023年7月16日,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漢濟渭工程(下圖)實現先期通水,使長江和黃河在關中大地成功“握手”。全長98.3千米的秦嶺輸水隧洞以三河口水利樞紐壩后泵站控制閘為界,分為黃三段和越嶺段。水源地受季風氣候影響,水量不穩定,但關中平原(受水區)需水量較穩定。據此完成7~8題。
7.該工程線路初期設計為從黃金峽水利樞紐直接調水入三河口水利樞紐,然后經越嶺段入黃池溝。最終線路相較于初期設計線路的優點是(  )
A.初期建設成本低
B.輸水階段能耗低
C.建設技術難度高
D.水源穩定性較低
8.建設三河口水利樞紐的首要作用是(  )
A.水力發電 B.調蓄水量
C.發展航運 D.水產養殖
答案 7.B 8.B
解析 第7題,由題干可知,該工程線路初期設計為從黃金峽水利樞紐直接調水入三河口水利樞紐,但并未提及施工方式,因此無法比較其與最終線路建設成本的高低,A錯誤;依據圖文材料可知,黃金峽水利樞紐正常水位為450米,三河口水利樞紐正常水位為643米,調水線路高差大,初期設計線路由低處向高處直接調水,需要提供足夠的動力,而由黃金峽水利樞紐經黃三段隧洞調水至控制閘再到黃池溝的最終線路高差小,調水需提供的動力相對初期設計線路小,輸水階段能耗較低,B正確;建設技術難度高,不屬于優點,C錯誤;由材料可知,水源地受季風氣候影響,水量不穩定,水源穩定性較低,兩種設計線路未改變水源地,水源穩定性沒有變化,D錯誤。故選B。第8題,三河口水利樞紐屬于引漢濟渭調水工程的一部分,其首要作用應與調水工程的目的契合,水力發電及發展航運并不是該調水工程的目的,A、C錯誤;調水工程需保證水質,不適宜發展水產養殖,D錯誤;由材料可知,引漢濟渭工程水源地受季風氣候影響,水量不穩定,但關中平原(受水區)需水量大且較穩定,因此需要修建配套水利工程來調蓄水量,保障跨流域調水的穩定性,B正確。故選B。
(2024·山西晉中二模)高校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高地,高校技術轉移成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一環,能夠促進產學研的結合。我國長期存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下的問題。下圖示意我國高校技術轉移網絡演化機制。據此完成9~11題。
9.與高校技術轉移強度呈反相關的是(  )
A.高校科研經費投入
B.高校等級
C.城市吸收能力
D.空間距離
10.高校技術異地城市轉移,最可能發生在(  )
①北京—上海 ②南京—蘇州 ③沈陽—昆明 ④西寧—蘭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高校等級和城市吸收能力對技術轉移強度的影響向不同方向變化,為提高高校技術轉移能力,最應該(  )
A.繼續鞏固優勢高校地位
B.不斷培育高等級高校
C.推動城市科技產業發展
D.增強高校之間的交流
答案 9.D 10.A 11.C
解析 第9題,高校科研經費投入越高,越有利于產出更多的技術成果,為技術轉移提供技術源;高校等級越高,一般情況下,產出的技術成果越多;城市吸收能力越強,越能有效承接高校技術轉移,A、B、C不符合題意;空間距離越大,越不利于實現高校技術轉移,D符合題意。故選D。第10題,北京和上海都是高校眾多、產業發達的一線城市,聯系密切,互相合作機會多,高校技術異地城市轉移的可能性大,①正確;南京和蘇州同為江蘇省內城市,南京為省級行政中心,是科教中心,蘇州產業發達,有利于高校技術異地城市轉移,②正確;沈陽和昆明兩城市距離較遠,且聯系較弱,③錯誤;蘭州和西寧高校規模及城市產業水平有限,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第11題,由圖可知,高校等級的影響逐漸減弱,城市吸收能力的影響逐漸增強,因此需要提高城市吸收能力,即發展城市的科技產業,為產學研相結合提供產業載體,C正確;讀圖可知,高校等級對高校技術轉移的影響逐漸減弱,繼續鞏固優勢高校地位、不斷培育高等級高校、增強高校之間的交流對提高高校技術轉移能力的影響較小,A、B、D錯誤。故選C。
(2024·廣東韶關二模)我國某品牌手機的研發和制造合作關系呈現全球化網絡特征(下圖)。近些年全球化進程放緩,全球經濟地理格局發生了強烈變化。據此完成12~13題。
12.該品牌手機的研發與制造全球化網絡中(  )
A.中國研發與制造產業鏈最完整
B.中國與北美技術合作聯系最緊密
C.歐盟僅研發高等價值的零部件
D.中國與法國物質材料聯系最緊密
13.在該品牌手機研發與制造中,東南亞國家具有的顯著優勢是(  )
A.技術水平先進 B.市場需求量大
C.自然資源豐富 D.廉價勞動力充足
答案 12.A 13.D
解析 第12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中國該品牌手機有高價值研發零部件、中等價值專業化零部件、低價值標準化零部件以及代工組裝,產業鏈最完整,其他國家沒有完整的產業鏈,A正確;中國與歐洲的技術合作聯系最緊密,B錯誤;歐盟也有中等價值專業化零部件,C錯誤;無法判斷中國與法國物質材料聯系的緊密程度,D錯誤。所以選A。第13題,由圖可知,東南亞國家在該品牌手機研發與制造中主要進行代工組裝,處于產業分工中的加工環節,其主要優勢是勞動力充足且價格低,D正確。
二、綜合題(共33分)
14.(2024·河南洛陽二模)(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利比亞全境95%以上地區是沙漠和半沙漠,境內無常年性河流和湖泊。1953年,人們在利比亞南部地區的地下發現厚度為140—230米的含水層,其儲存的淡水總量達15萬立方千米。下圖示意利比亞調水工程路線分布及年等降水量線分布。
(1)指出利比亞夏季跨流域調水的方向,并說明理由。
(2)推測利比亞調水工程建設面臨的困難。
(3)利比亞調水工程全線采用密封管道輸水,分析主要原因。
(4)簡述利比亞調水工程給調入地帶來的積極影響。
答案 (1)方向:自南向北。理由:利比亞北部沿海地區位于地中海氣候區,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干燥少雨;地中海沿岸地區人口、城市密集,需水量大;南部地區地下水資源豐富,但人口、城市分布少,需水量小。
(2)途經沙漠和半沙漠區,環境惡劣,多風沙等天氣,施工難度大;沿線地表缺少淡水,高溫天氣多發,不利于施工人員正常建設;相關基礎設施缺乏,影響工程建設進度;等等。
(3)調水工程沿線氣候干旱,蒸發量大,使用密封管道輸水能夠減少蒸發,保障水量供應;防止風沙、污染物等侵擾水體,保證水質安全;密封管道防滲性能好;耐久性好,減少維護工作量,管理方便;等等。
(4)緩解沿海地區水資源緊張狀況;滿足工農業發展及人們生活用水需求;減少沿海地區地下水開采量,緩解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程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等等。
解析 第(1)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利比亞北部沿海地區位于地中海氣候區,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干燥少雨;地中海沿岸地區人口、城市密集,需水量大;由材料可知,南部地下有厚度為140—230米的含水層,其儲存的淡水總量達15萬立方千米,南部地區地下水資源豐富,但人口、城市分布少,需水量小,水資源有盈余。因此,夏季調水方向為自南向北。第(2)題,由材料可知,利比亞全境95%以上地區是沙漠和半沙漠,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環境惡劣,多風沙等天氣,施工難度大;境內無常年性河流和湖泊,沿線地表缺少淡水;位于回歸線附近,南部常年受副熱帶高壓帶影響,高溫天氣多發,不利于施工人員正常建設;利比亞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相關基礎設施缺乏,影響工程建設進度;等等。第(3)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調水工程沿線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氣候干旱,蒸發量大,采用密封管道輸水能夠減少蒸發,保障水量供應;氣候干旱,多風沙,采用密封管道輸水能夠防止風沙、污染物等侵擾水體,保證水質安全;沙漠地區下滲強烈,密封管道防滲性能好;用密封管道輸水,耐久性好,減少維護工作量,管理方便,降低運營成本;等等。第(4)題,利比亞調水工程給調入地帶來的積極影響:增加了調入地的水資源量,緩解了沿海地區水資源緊張狀況;水資源增加,能夠更好地滿足工農業發展及人們生活用水需求,促進經濟發展;減少沿海地區地下水開采量,緩解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程度,緩解地面沉降;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保證經濟持續發展,有利于地區可持續發展;等等。
15.(2024·山東卷)(15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防洪限制水位是水庫在汛期允許蓄水的上限水位。受防洪限制水位的約束,汛期降雨徑流經水庫調節后,仍有大量徑流未得到充分利用,作為棄水排放。
(1)分別指出防洪限制水位的高低與汛期水庫蓄水量大小、預留防洪庫容大小的關系。
材料二 近年來,丹江口水庫以《丹江口水利樞紐調度規程(試行)》為基礎,主要從汛前水位消落、汛期水位控制、汛末蓄水三個方面進行優化調度的探索。2021年,基于精準的降水、洪水預報,丹江口水庫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優化調度超額完成供水計劃,并首次蓄水至設計蓄水位170 m。圖1示意漢江流域概況。圖2示意優化調度方式與規程調度方式的對比。
圖1
圖2
(2)以保證防洪安全為前提,優化調度過程中,水庫汛期運行水位可在防洪限制水位的基礎上適度上浮。說明丹江口水庫汛期運行水位可適度上浮的主要保障條件。
(3)分析與規程調度方式相比,優化調度方式的供水優勢。
答案 (1)防洪限制水位越低,汛期水庫蓄水量越小,預留防洪庫容越大。
(2)降水和洪水預報準確性的提高,確保汛情來臨時能滿足防洪需求;流域內上游水庫的建設,梯級攔蓄洪峰,降低了丹江口水庫的防洪壓力,完善的防洪工程體系和應急處置措施,確保在水位上浮情況下防洪安全仍有保障。
(3)汛前水位消落幅度加大,為南水北調提供更多水源;汛前利用來水充蓄,提高降水利用率;汛期運行水位適當上浮,減少棄水排放,充分利用雨洪水,增大供水儲備;提高汛末蓄水量,更好地保障枯水季節供水需求,調節水資源季節分配,優化調度方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供水,更好地滿足用水需求,而規程調度方式相對較為固定。
解析 第(1)題,關鍵理解防洪限制水位的高低,從而回答與汛期水庫蓄水量大小、預留防洪庫容大小的關系。第(2)題,回答本題主要是從材料和圖中提取信息,材料中“基于精準的降水、洪水預報”,可以確保汛情來臨時能滿足防洪需求;圖1中流域上游修建了若干水庫,可實現梯級攔蓄洪峰,降低了丹江口水庫的防洪壓力。第(3)題,提取材料信息回答。“若后期來水預期較好,適當調整汛前消落”,為南水北調提供更多水源;“利用來水充蓄”,提高降水利用率;“水位適度上浮運行”,減少棄水排放,充分利用雨洪水,增大供水儲備;“汛末蓄水”,更好地保障枯水季節供水需求,調節水資源季節分配。專題突破練十二 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江西上饒二模)鉭電容是現代高端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中必備的部件。江西省宜春市鉭鈮礦是我國可供工業用途開發的礦床之一,其查明具有內蘊經濟價值的資源量僅為1.4萬噸左右,但已占到全國鉭礦資源總量的28%以上。多年來,我國鉭礦、鉭電容產品始終處于凈進口狀態,而鉭產業的中低端鉭粉產品則保持著凈出口。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眾多中國礦產企業走出國門與非洲、南美洲等國家合作開發礦產資源。下圖示意“一帶一路”框架下托管式礦產資源開發國際合作模式。據此完成1~2題。
1.據材料分析,我國進口鉭礦、鉭電容產品,出口鉭粉的主要原因是(  )
①鉭礦開采成本較高 ②鉭產業技術水平低 ③鉭礦資源稟賦較差 ④鉭粉產品附加值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礦產企業在國際合作中采用托管式開發模式,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國外資源開發成本
B.提升我國選礦采礦技術
C.提高企業海外運營效率
D.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
(2024·廣東梅州二模)J石化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郊,是中國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大原油加工企業,具備1 800萬噸/年的原油加工能力,是該省第一大成品油生產企業。下圖示意2021年J石化原油生產網絡。據此完成3~4題。
3.圖中信息顯示,2021年J石化(  )
①以進口原油為主 ②與歐美國家的資金流動最大 ③主要原油進口國大多分布在西亞 ④與長三角的信息流動小于珠三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位于浙江寧波—舟山港的油庫對J石化發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  )
A.穩定國際原油價格
B.建立成品油儲備基地
C.減少原油運輸成本
D.保障原油的穩定供應
(2024·河南洛陽二模)糧食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某研究團隊構建的青藏高原三級糧食儲備體系由2個一級節點、15個二級節點以及114個三級節點構成。下圖示意該團隊繪制的青藏地區一級糧食儲備庫選址及空間分布。據此完成5~6題。
5.在同等規模下,青藏高原糧食儲備體系中儲備成本最高的糧食種類是(  )
A.青稞 B.燕麥
C.小麥 D.水稻
6.與一級節點糧食儲備庫相比,三級節點糧食儲備庫(  )
A.糧食種類更多 B.服務范圍更廣
C.相互距離更近 D.儲備量更大
(2024·河南南陽二模)藍碳,又稱“藍色碳匯”或“海洋碳匯”,是指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2023年2月28日,寧波市公共資源交易網舉行全國首單藍碳拍賣,象山西滬港約2 340.1噸藍碳成交額近25萬元。下圖為象山港海域海產養殖分布圖。據此完成7~8題。
7.象山縣發展藍碳經濟的主要有利條件是(  )
A.緯度較低,海冰影響時間短
B.臨近長三角,技術水平高
C.海域廣闊,海產養殖業發達
D.地處沿海,環境承載力小
8.推測下列不符合象山縣未來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是(  )
A.提高科學技術,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
B.規模填海造陸,創造更多發展空間
C.升級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海洋服務業
D.控制發展規模,維護海洋生態安全
(2024·北京海淀模擬)近年來,甲國發生數次嚴重霧霾事件。有研究認為該類事件的主要污染源來自乙國。下圖為甲國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
9.可作為推測甲國大氣污染源來自乙國的證據是該類事件多發生于(  )
A.工作日早晚高峰期 B.晴朗且風力小的夜晚
C.盛行夏季風的時期 D.東部海域出現氣旋時
10.該類事件可能對國家環境安全造成影響,甲國政府應對的合理措施是(  )
A.加強國家間協商與合作
B.立法禁止污染源入境
C.優化本國能源消費結構
D.沿海岸線建造防護林
(2024·遼寧錦州二模)2020年位于黃河三角洲濕地的300口油水井生產設施完成關停拆除,為生態環境保護讓路。下圖示意2000年和2020年黃河三角洲部分縣、區濕地生態安全狀況空間分布。據此完成11~12題。
2000年
2020年
11.關于2000—2020年該地生態安全狀況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安全區的區縣數量增加
B.不安全區域總體面積減少
C.預警區的區縣數量減少
D.非常不安全區域面積減少
12.2000—2020年該地生態安全狀況總體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水陸交錯地生態脆弱
B.新生陸地抗干擾力強
C.濕地較少,調節能力弱
D.拆除油水井生產設施
(2024·山東棗莊二模)近年來,東營市不斷推進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編制,綜合地理區位、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土地覆被、經濟社會、區域分異等各方面的特征,將東營市劃分為六類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如下圖)。據此完成13~14題。
13.濱海濕地恢復保育區生態相對脆弱,其原因不包括(  )
A.區域成土年幼 B.退養還灘工程
C.石油開采污染 D.風暴潮侵襲嚴重
14.東營市進行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布局規劃的目標主要有(  )
①調查生物多樣性本底 ②加強生物就地保護 ③防止外來物種入侵 ④合理進行遷地保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綜合題(共34分)
15.(2024·江蘇徐州二模)(18分)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鋰是一種重要的新型戰略資源,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等行業。我國鋰礦資源豐富,但約80%以高原鹽湖形式存在,且我國鹽湖中的鎂鋰比偏高,鹽湖提鋰技術難度大。我國汽車保有量世界第一,但傳統燃油車保有量占比高,給低碳發展帶來巨大壓力。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汽車領域低碳發展,目前我國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已居世界首位。202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加快推進充電樁、儲能等設施建設和配套電網改造;5月,工信部等5部門宣布自2023年7月1日起,全國范圍全面實施國六排放標準6b階段,禁止生產、進口、銷售不符合國六排放標準6b階段的汽車。我國汽車領域有望2027年左右實現碳達峰。
我國鋰礦分布示意圖
(1)簡述我國鹽湖鋰資源主要分布區開發利用的不利條件。
(2)從鋰資源供給的角度,簡述我國為保障新能源汽車持續發展可采取的措施。
(3)分析我國汽車領域可較早實現碳達峰的原因。
(4)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簡述我國鋰礦產業持續發展的可行性措施。
16.(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銅是一種重要的戰略性金屬資源。我國銅礦資源分布較為廣泛,多數省級行政區都有不同規模的銅礦山,其中西藏的探明儲量占到全國探明總儲量的23%,但我國銅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高達80%。我國銅材深加工企業則集中在東南沿海的省級行政區,其中銅礦資源儲量不足全國0.3%的浙江省銅材深加工量超過全國的1/3。近年來,浙江省積極回收廢雜銅資源再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及生態效益。下圖為銅產業鏈示意圖。
(1)解釋我國銅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的原因。
(2)簡述浙江省發展銅材深加工業的優勢。
(3)從國家安全角度說明浙江省積極回收廢雜銅資源再利用的意義。
專題突破練十二 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24·江西上饒二模)鉭電容是現代高端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中必備的部件。江西省宜春市鉭鈮礦是我國可供工業用途開發的礦床之一,其查明具有內蘊經濟價值的資源量僅為1.4萬噸左右,但已占到全國鉭礦資源總量的28%以上。多年來,我國鉭礦、鉭電容產品始終處于凈進口狀態,而鉭產業的中低端鉭粉產品則保持著凈出口。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眾多中國礦產企業走出國門與非洲、南美洲等國家合作開發礦產資源。下圖示意“一帶一路”框架下托管式礦產資源開發國際合作模式。據此完成1~2題。
1.據材料分析,我國進口鉭礦、鉭電容產品,出口鉭粉的主要原因是(  )
①鉭礦開采成本較高 ②鉭產業技術水平低 ③鉭礦資源稟賦較差 ④鉭粉產品附加值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礦產企業在國際合作中采用托管式開發模式,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國外資源開發成本
B.提升我國選礦采礦技術
C.提高企業海外運營效率
D.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題,從產業鏈來看,鉭礦開采為上游環節,鉭粉生產為中游環節,鉭電容產品為下游環節。由材料“江西省宜春市鉭鈮礦是我國可供工業用途開發的礦床之一,其查明具有內蘊經濟價值的資源量僅為1.4萬噸左右……多年來,我國鉭礦、鉭電容產品始終處于凈進口狀態”可知,我國鉭礦資源品質不高且極度稀缺,同時鉭產品自主開發能力不夠強大,產品大多為低端產品(如鉭粉),附加值低,高檔產品生產力不足,②③正確;鉭礦開采成本較高不利于鉭礦開采和鉭粉出口,①錯誤;鉭粉產品為初級產品,附加值低,④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2題,我國礦產企業在國際合作中采用托管式開發模式,在國外開發資源,成本較高,A錯誤;該模式有利于提高企業海外運營效率,從而快速得到產出和收益,C正確;該模式不能提升我國選礦采礦技術,主要目的也不是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B、D錯誤。故選C。
(2024·廣東梅州二模)J石化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郊,是中國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大原油加工企業,具備1 800萬噸/年的原油加工能力,是該省第一大成品油生產企業。下圖示意2021年J石化原油生產網絡。據此完成3~4題。
3.圖中信息顯示,2021年J石化(  )
①以進口原油為主 ②與歐美國家的資金流動最大 ③主要原油進口國大多分布在西亞 ④與長三角的信息流動小于珠三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位于浙江寧波—舟山港的油庫對J石化發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  )
A.穩定國際原油價格
B.建立成品油儲備基地
C.減少原油運輸成本
D.保障原油的穩定供應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題,據2021年J石化原油生產網絡圖可知,2021年J石化原油以進口為主,①正確;原油進口量大的國家包括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門、科威特五個國家,屬于西亞國家,③正確;J石化與歐美國家的資金流動少,在國內,其與長三角地區的信息流動大于珠三角地區,排除②④。故選A。第4題,結合材料信息可知,J石化原油消耗量大,且以國外進口原油為主。考慮到國際石油市場的不穩定性,在浙江寧波—舟山港建立儲備油庫,有利于保障J石化原油的穩定供應,D正確;在浙江建儲油庫對于穩定國際原油價格關聯性較小,排除A;建立儲備油庫主要是儲備原油,而不是成品油,排除B;并沒有減少原油運輸成本,排除C。故選D。
(2024·河南洛陽二模)糧食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某研究團隊構建的青藏高原三級糧食儲備體系由2個一級節點、15個二級節點以及114個三級節點構成。下圖示意該團隊繪制的青藏地區一級糧食儲備庫選址及空間分布。據此完成5~6題。
5.在同等規模下,青藏高原糧食儲備體系中儲備成本最高的糧食種類是(  )
A.青稞 B.燕麥
C.小麥 D.水稻
6.與一級節點糧食儲備庫相比,三級節點糧食儲備庫(  )
A.糧食種類更多 B.服務范圍更廣
C.相互距離更近 D.儲備量更大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題,青藏高原主要的糧食作物是青稞、小麥、燕麥,產量和存量較充足,存儲設施較充足,儲備成本較低,A、B、C錯誤;青藏高原水稻產量較小,儲量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米的消費量越來越大,大米需要從東部糧食產區調入,運輸成本高,增加了糧食儲備成本,D正確。故選D。第6題,一級節點糧食儲備庫在省級行政中心,級別最高,數量最少,且位于省級行政中心,其服務范圍可以覆蓋全省;三級節點糧食儲備庫級別更低、數量更多,相互之間距離更近,服務范圍更小,B錯誤,C正確。一級節點糧食儲備庫在省級行政中心,等級更高,儲備的糧食種類更多,A錯誤。一級節點糧食儲備庫級別最高,糧食儲備量更大,D錯誤。故選C。
(2024·河南南陽二模)藍碳,又稱“藍色碳匯”或“海洋碳匯”,是指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2023年2月28日,寧波市公共資源交易網舉行全國首單藍碳拍賣,象山西滬港約2 340.1噸藍碳成交額近25萬元。下圖為象山港海域海產養殖分布圖。據此完成7~8題。
7.象山縣發展藍碳經濟的主要有利條件是(  )
A.緯度較低,海冰影響時間短
B.臨近長三角,技術水平高
C.海域廣闊,海產養殖業發達
D.地處沿海,環境承載力小
8.推測下列不符合象山縣未來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是(  )
A.提高科學技術,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
B.規模填海造陸,創造更多發展空間
C.升級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海洋服務業
D.控制發展規模,維護海洋生態安全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題,由材料可知,藍碳是指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由圖可知,象山縣附近海域廣闊,海產養殖業發達,有利于發展藍碳經濟,因此C正確。由圖中緯度分布可知,象山縣緯度較低,位于秦嶺—淮河以南,冬季氣溫、水溫較高,沒有海冰,A錯誤。藍碳主要受海洋動植物的影響,簡單的海產養殖技術即可實現,對技術的要求不高,B錯誤。象山縣地處沿海,緯度較低,水熱條件好,自然條件優越,環境承載力大,D錯誤。故選C。第8題,象山縣未來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滿足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規模填海造陸會破壞海洋生態環境,所以B符合題目要求。提高科學技術,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升級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海洋服務業,控制發展規模,維護海洋生態安全,都有利于象山縣未來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因此A、C、D不符合題目要求。故選B。
(2024·北京海淀模擬)近年來,甲國發生數次嚴重霧霾事件。有研究認為該類事件的主要污染源來自乙國。下圖為甲國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
9.可作為推測甲國大氣污染源來自乙國的證據是該類事件多發生于(  )
A.工作日早晚高峰期 B.晴朗且風力小的夜晚
C.盛行夏季風的時期 D.東部海域出現氣旋時
10.該類事件可能對國家環境安全造成影響,甲國政府應對的合理措施是(  )
A.加強國家間協商與合作
B.立法禁止污染源入境
C.優化本國能源消費結構
D.沿海岸線建造防護林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題,當東部海域出現氣旋時,甲、乙在氣旋的西側,水平氣壓梯度力指向東,風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右偏轉成西北風,乙國在甲國的上風向,乙國產生的大氣污染物隨西北風擴散到甲國,D正確。第10題,該類事件隨大氣運動而擴散,甲國政府應加強國家間的協商與合作,減少異地污染源的產生才能減少本國該類事件發生,A正確;立法不能阻斷大氣的運動,因此禁止不了大氣污染物入境,B錯誤;優化本國能源消費結構只能減少本地污染源,異地產生的污染物仍可能隨風擴散過來,C錯誤;沿海岸線建造防護林可以削減近地面風浪,可部分吸煙滯塵,但仍不能阻斷風對大氣污染物的擴散,D錯誤。
(2024·遼寧錦州二模)2020年位于黃河三角洲濕地的300口油水井生產設施完成關停拆除,為生態環境保護讓路。下圖示意2000年和2020年黃河三角洲部分縣、區濕地生態安全狀況空間分布。據此完成11~12題。
2000年
2020年
11.關于2000—2020年該地生態安全狀況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安全區的區縣數量增加
B.不安全區域總體面積減少
C.預警區的區縣數量減少
D.非常不安全區域面積減少
12.2000—2020年該地生態安全狀況總體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水陸交錯地生態脆弱
B.新生陸地抗干擾力強
C.濕地較少,調節能力弱
D.拆除油水井生產設施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題,據圖可知,2000年安全區的區縣為東營區和廣饒縣,2020年安全區的區縣為無棣縣,故安全區的區縣數量減少,A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不安全區域總體面積減少,B正確;預警區的區縣從利津縣轉變為廣饒縣,數量沒有變化,C錯誤;非常不安全區域面積增加,D錯誤。故選B。第12題,總體看,該地2000—2020年生態安全狀況呈惡化趨勢,除無棣縣程度減輕之外,其他地區都不同程度加重了生態安全威脅,黃河三角洲屬于陸地、河流、海洋的水陸交錯地帶,環境復雜,演替頻繁,生態脆弱,A正確;黃河三角洲地區屬于河流堆積地貌,新生陸地沒有經過環境演替的穩定變化,抗干擾能力弱,B錯誤;黃河三角洲濕地遍布,濕地較多,C錯誤;拆除油水井生產設施有利于生態安全,與圖中所示結果不符,D錯誤。故選A。
(2024·山東棗莊二模)近年來,東營市不斷推進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編制,綜合地理區位、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土地覆被、經濟社會、區域分異等各方面的特征,將東營市劃分為六類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如下圖)。據此完成13~14題。
13.濱海濕地恢復保育區生態相對脆弱,其原因不包括(  )
A.區域成土年幼 B.退養還灘工程
C.石油開采污染 D.風暴潮侵襲嚴重
14.東營市進行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布局規劃的目標主要有(  )
①調查生物多樣性本底 ②加強生物就地保護 ③防止外來物種入侵 ④合理進行遷地保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13.B 14.D
解析 第13題,濱海濕地恢復保育區靠近渤海,沉積物沉積晚,土壤形成時間相對較短,A不符合題意;退養還灘工程是因為生態相對脆弱,不是造成生態脆弱的原因,B符合題意;沿海地區石油開采過程中可能發生石油泄漏,造成環境污染,C不符合題意;沿海地區受風暴潮影響,生態系統易受到自然災害擾動,D不符合題意。故選B。第14題,調查生物多樣性本底,防止外來物種入侵,不需要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布局規劃,①③錯誤;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布局規劃能夠較好地保護生物及其生存環境,保障生態系統整體性,調整部分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進行遷地保護,②④正確。故選D。
二、綜合題(共34分)
15.(2024·江蘇徐州二模)(18分)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鋰是一種重要的新型戰略資源,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等行業。我國鋰礦資源豐富,但約80%以高原鹽湖形式存在,且我國鹽湖中的鎂鋰比偏高,鹽湖提鋰技術難度大。我國汽車保有量世界第一,但傳統燃油車保有量占比高,給低碳發展帶來巨大壓力。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汽車領域低碳發展,目前我國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已居世界首位。202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加快推進充電樁、儲能等設施建設和配套電網改造;5月,工信部等5部門宣布自2023年7月1日起,全國范圍全面實施國六排放標準6b階段,禁止生產、進口、銷售不符合國六排放標準6b階段的汽車。我國汽車領域有望2027年左右實現碳達峰。
我國鋰礦分布示意圖
(1)簡述我國鹽湖鋰資源主要分布區開發利用的不利條件。
(2)從鋰資源供給的角度,簡述我國為保障新能源汽車持續發展可采取的措施。
(3)分析我國汽車領域可較早實現碳達峰的原因。
(4)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簡述我國鋰礦產業持續發展的可行性措施。
答案 (1)以鹽湖鋰為主,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等生態脆弱區,氣候寒冷干燥,自然條件惡劣;青藏高寒地區電力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對外交通不便,生產成本較高;鹽湖提鋰技術難度大,成本高。
(2)加大科技投入,改進鹽湖提鋰技術;加大國內勘探力度;加強鋰礦資源戰略儲備;倡導循環經濟,促進鋰產品回收循環利用;加大對外開放程度,加強國際合作,開辟國際鋰礦供應新源地,保障鋰礦多元化供給。
(3)我國汽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大、發展迅速;政府加快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施建設,政策支持力度大;嚴格汽車尾氣排放環保標準,提升傳統燃油車經濟效能,減少碳排放;汽車制造技術不斷進步,節能減排性能不斷提升。
(4)鋰礦開發由國內企業控制,外資公司限定于深加工產品的投資項目;合理控制開采量,加強鋰礦出口管控;推動本國鋰礦加工業的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增加經濟收入。
解析 第(1)是,讀圖可知,我國鹽湖鋰資源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區。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生態環境脆弱,自然條件惡劣,開發利用較為困難;同時,青藏高原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不便,電力設施不完善,生產成本較高;結合材料可知,鹽湖提鋰技術難度大,成本高,要求較高。第(2)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我國對于鋰資源需求量在不斷增加,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車發展利用方面,因此,為保障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可從科技投入、資源勘探、國際合作、資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加大科技投入,改進鹽湖提鋰技術,提升鋰礦資源的開采效率;加大國內勘探力度,加強鋰礦資源戰略儲備,保障鋰礦資源量;倡導循環經濟,促進鋰產品回收循環利用,提高鋰礦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浪費;加大對外開放程度,加強國際合作,促進技術交流,開辟國際鋰礦供應新源地,保障鋰礦多元化供給。第(3)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我國自2023年7月1日起,全國范圍禁止生產、進口、銷售不符合國六排放標準6b階段的汽車,嚴格汽車尾氣排放環保標準,提高傳統燃油車經濟效能,減少碳排放;我國汽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能源汽車產業結構規模擴大、發展迅速;我國政策支持推進充電樁、儲能等設施建設和配套電網改造,加快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施建設;我國汽車制造技術不斷進步,節能減排性能不斷提升,減少碳排放,從而使我國汽車領域可較早實現碳達峰。第(4)題,注意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主要從鋰礦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招商引資、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分析。鋰礦開發由國內企業控制,外資公司限定于深加工產品的投資項目,減少外部資本對鋰礦資源的控制;合理控制開采量,加強鋰礦出口管控,避免大量鋰礦資源浪費;推動本國鋰礦加工業的發展,布局相關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增加經濟收入。
16.(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銅是一種重要的戰略性金屬資源。我國銅礦資源分布較為廣泛,多數省級行政區都有不同規模的銅礦山,其中西藏的探明儲量占到全國探明總儲量的23%,但我國銅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高達80%。我國銅材深加工企業則集中在東南沿海的省級行政區,其中銅礦資源儲量不足全國0.3%的浙江省銅材深加工量超過全國的1/3。近年來,浙江省積極回收廢雜銅資源再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及生態效益。下圖為銅產業鏈示意圖。
(1)解釋我國銅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的原因。
(2)簡述浙江省發展銅材深加工業的優勢。
(3)從國家安全角度說明浙江省積極回收廢雜銅資源再利用的意義。
答案 (1)我國銅礦資源儲量不高且部分銅礦開采難度大(開發率低)等;我國電力、建筑、機械等產業規模大,銅產品需求量大。
(2)經濟發達,資金充足;消費市場大;技術先進;海運便利,便于進口銅原料等。
(3)緩解銅資源緊張局面,降低對外依存度,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節省能源消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減少廢棄物排放,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
解析 第(1)題,我國銅資源對外依存度高,可以從我國銅礦開采利用的難度以及銅產品需求量兩方面進行分析。第(2)題,從銅產業鏈示意圖以及材料“銅材深加工企業則集中在東南沿海的省級行政區”中可以看出,銅材深加工業對于技術、資金、市場、交通的要求較高,浙江省作為我國發達的省份之一,經濟發達,資金充足;銅材消費市場大;金屬加工技術先進;交通,尤其是海運便利,便于進口銅原料等優勢,可以很好地發展銅材深加工業。第(3)題,注意題干要求,從國家安全角度進行說明。一方面由于我國銅的對外依存度高,積極回收銅資源可以緩解銅資源緊張局面,降低對外依存度,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另一方面,銅加工過程能耗巨大,直接使用回收銅可以節省能源消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循環生產可以有效減少廢物排放,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来宾市| 荣成市| 呼玛县| 双桥区| 驻马店市| 修武县| 丹东市| 迁西县| 理塘县| 新和县| 碌曲县| 彭山县| 海门市| 务川| 太仓市| 定结县| 涟水县| 鹿泉市| 开封市| 广汉市| 介休市| 巴林左旗| 靖江市| 双鸭山市| 泉州市| 繁昌县| 原平市| 平凉市| 衡东县| 丹阳市| 芷江| 炉霍县| 山西省| 云安县| 秦皇岛市| 郧西县| 陵水| 晋中市| 乌审旗| 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