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第二章 聲的世界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課程導入課程講授習題解析課堂總結課程導入思考: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模仿大師—琴鳥》課程講授聲音的產生知識點一探究1:如圖所示,撥動張緊的橡皮筋,然后再捏住橡皮筋,觀察橡皮筋的變化。現象:橡皮筋嗡嗡作響,能看到橡皮筋在振動;用手捏住橡皮筋后,橡皮筋不再振動,聽不到聲音。探究2:用手摸喉頭,同時發出“啊——”的聲音,感受聲帶的變化。現象:發聲時,聲帶在振動;停止發聲后,振動也隨之停止。探究3:將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用另一只手撥動鋼尺。現象:鋼尺上下振動時,有聲音產生。綜合以上現象,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呢?特征: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產生的原因: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停止。正在發聲的物體稱為聲源。實驗1:揚聲器播放音樂時,放在紙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會不斷跳動。實驗2:將正在發聲的音叉輕輕插入水中,會看到水花四濺。轉換法把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轉換成可以明顯觀察到的現象。聲音的產生及其特點①“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不能理解為“振動停止,聲音也消失”,因為振動停止,只是不再發聲,原來發出的聲音仍繼續存在并傳播。②固體、液體、氣體都能發聲,都可以成為聲源。琴弦振動——固體發聲水流振動——液體發聲管內空氣振動——氣體發聲聲音的傳播知識點二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注意聲音的變化。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真空不能傳播實驗現象:隨著玻璃罩內空氣被抽出,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小,最后幾乎聽不見聲音;再逐漸充入空氣,隨著空氣越來越多,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大。結論: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實驗中不能實現真空,這一結論是通過“實驗推理法”得出的。兩位同學通過土電話進行溝通,土電話通過繃直的線傳播聲音。將正在發生的防水音樂芯片置于水缸中,仍能聽到音樂聲,說明水可以傳聲。大量實驗表明: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那么,聲音在介質中是怎樣傳播的呢?舉例:鼓面振動時,引起周圍空氣振動,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間的波動,向四周傳播。類比法:聲的傳播過程跟水波傳播相似。聲波: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在氣體、液體、固體中以波的形式傳播,我們把它叫聲波。聲速知識點三夏天雷雨天,遠處一道閃電劃過漆黑的夜空,過一會才聽到隆隆的雷聲。這個現象說明什么呢?聲音從遠處傳到我們的耳朵需要時間。聲速:人們用聲速來描述聲音在不同物質中的傳播快慢,它的大小等于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物質名稱 傳播速度/m·s-1 物質名稱 傳播速度/m·s-1空氣(0℃) 331 水(常溫) 1500空氣(15℃) 340 鋼鐵 5200空氣(25℃) 346 大理石 3320影響因素①介質的種類:聲音在不同物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大于在氣體中的傳播速度,小于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②介質的溫度:15 ℃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0 ℃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31 m/s。回聲知識點四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回來,這種現象是聲音的反射,通常稱為回聲(或回音)。聽到回聲的條件:發聲物體發出的聲音,只要遇到障礙物就存在回音。但只有當回音到達人耳的時間比原聲到達人耳的時間晚0.1 s以上時,人們才能將回音與原聲區分開。回聲的應用①可以利用回聲測量距離。發聲物體到障礙物的距離等于聲音傳播路的一半,即 ,其中t 表示聲音從發聲物體發出到聽到回聲返回的時間。②可以利用回聲增強原聲。教室的空間相對較小,我們無法區分出原聲與回聲,兩者疊加使得我們聽到的聲音更響。1.玻璃魚缸中養有金魚,用細棍輕輕敲擊魚缸上沿,金魚立即受驚,這時魚接收到聲波的主要途徑是( )A.魚缸→空氣→水→魚B.空氣→水→魚C.魚缸→水→魚D.水→魚C習題解析2.利用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及聽到回聲的條件,請你算一算,障礙物至少和聲源相距多少m,能把回聲和原聲才可以區分開?人耳能把回聲和原聲分開的條件:回聲到達耳朵比原聲晚0.1s以上,距發聲體至少17m。課堂總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①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②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傳聲。③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①15 ℃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②回聲測距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