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授課題目:《歸園田居·其一》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的生平經歷及創作風格,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 2.準確掌握詩中的字音、詞義,流暢誦讀并熟練背誦全詩。 3.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其意境,感受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的厭棄之情,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中描寫田園生活的詩句,體會田園生活的美好與寧靜。 2.把握詩人的情感脈絡,深入體會詩人回歸田園的欣喜與對官場束縛的掙脫之感。 3.學習詩歌中白描等藝術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1.理解詩人在當時社會環境下選擇歸隱田園的復雜心境,包括對理想與現實矛盾的思考。 2.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如對自然、自由和本真生活的追求在現代社會的啟示。教學引入 展示一系列田園風光的圖片或視頻片段,如金黃的麥浪、幽靜的村莊、裊裊的炊煙等,引導學生描述所看到的畫面,營造出田園生活的氛圍。然后提問:“在古代,有一位詩人,他遠離官場,投身于這樣的田園生活之中,用詩歌記錄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你們知道他是誰嗎?” 由此引出陶淵明和他的《歸園田居 其一》。教學內容 與設計 一、知人論世 陶淵明(約 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 “五柳先生”,私謚 “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出生于一個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頻繁、政治黑暗的時代。 曾先后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小官,因不滿官場的黑暗腐敗,最終棄官歸隱,躬耕田園。他的作品多描繪田園風光與農村生活,表現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污濁官場的憎惡,開創了田園詩派,其詩風平淡自然,韻味醇厚,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學生回答所學知識:青蓮居士、少陵野老 二、新知講解 不為五斗米折腰 晉朝時陶潛(字淵明)先后做過幾次官,因當時吏治非常腐敗,他不愿同流合污,更不愿為五斗米官俸而自取屈辱,就辭官歸隱。他隱居山澗,穿粗麻布衣,自己勞作,晚年貧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濟請他去做官,他婉言拒絕。 田園詩派 田園詩派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流派,最重要代表人物為東晉詩人陶淵明。古往今來,陶淵明的詩作及藝術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田園詩自成流派、一直影響后世詩人創作的發展。陶淵明的詩大部分取材于田園生活,來源于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語,有的近似歌謠: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熱愛躬耕生活之情,語言平淡而自然,樸實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給人一種清新、淳美的感覺、詩情畫意的感受。 學生背誦所學詩文:《歸園田居·其三》 三、創作背景 東晉時期,門閥制度森嚴,政治腐敗。陶淵明懷著 “大濟蒼生” 的抱負踏入仕途,卻發現官場充滿了虛偽、欺詐與勾心斗角。他在彭澤縣令任上,因不愿 “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毅然辭官歸田,時年 41 歲。《歸園田居 其一》便是他歸隱初期所作,表達了他脫離官場、回歸田園后的欣喜與釋然,以及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與熱愛。 四、整體感知 1.字音糾正:羈(jī)鳥 曖(ài)曖 墟(xū)里 樊(fán)籠 蔭(yìn)后檐 拙(zhuō) 2.播放朗誦視頻 3.學生展示 五、走進文本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釋義: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氣質性格,本性喜愛大自然的山水。 分析:詩人開篇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從小就與世俗格格不入,“少無” 強調了這種天性的與生俱來。“適俗韻” 指適應世俗的性情、氣質,“丘山” 指代自然山水,這里不僅寫出了詩人對田園的喜愛,更暗示了他對自由、本真生活的向往。此句為全詩奠定了基調,揭示了詩人歸隱田園的根本原因是其天性使然。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釋義:錯誤地陷入塵世的羅網中,一離開田園就是十三年(從初仕到歸隱共十三年)。 分析:“塵網” 形象地比喻官場,將官場比作一張束縛人的大網,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的強烈厭惡。“誤落” 一詞體現了詩人的悔恨之情,他意識到自己踏入官場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三十年” 并非實數,而是以夸張的手法突出時間之長,表現出詩人在官場中煎熬的漫長與痛苦。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釋義:被束縛的鳥兒思念原來的樹林,在池塘里的魚兒思念原來的深潭。 分析:這兩句詩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 “羈鳥”“池魚” 自比,以 “舊林”“故淵” 喻田園。詩人將自己在官場中的狀態比作被囚禁的鳥和被困的魚,生動地表現出他在官場中受到的束縛與壓抑,而對田園的思念則如鳥戀舊林、魚思故淵般強烈而自然。同時,這兩句詩也反映出詩人內心深處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回歸本真生活的急切期盼。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釋義:在南邊的田野間開墾荒地,固守住愚拙,回歸田園生活。 分析:“開荒” 描繪了詩人回歸田園后的勞作場景,展現了他親力親為、自力更生的田園生活態度。“守拙” 是此句的關鍵,“拙” 在這里并非笨拙之意,而是指詩人堅守自己質樸、純真的本性,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詩人認為在官場中需要迎合奉承、機巧鉆營,而這些違背了他的本心,所以他選擇回歸田園,以 “守拙” 來保持自己的操守和尊嚴,體現了他對田園生活所代表的質樸、寧靜生活方式的認同與追求。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釋義:住宅周圍有十余畝地,有八九間草屋。榆樹柳樹遮蔽著后檐,桃樹李樹排列在堂前。遠處的村落隱隱約約,村里的炊煙裊裊上升。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分析:這幾句詩運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寧靜、和諧、質樸的田園生活畫卷。“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等平常的田園景物,經詩人簡單描繪,便呈現出一種自然之美。“曖曖” 形容遠處村落的朦朧之態,“依依” 描繪炊煙輕柔上升的樣子,給畫面增添了幾分寧靜與祥和。“狗吠”“雞鳴” 則以動襯靜,使整個田園生活場景更加鮮活生動,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田園生活的寧靜與美好,也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生活的滿足與陶醉。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釋義:庭院內沒有世俗瑣事的煩擾,靜室里有很多閑適的時光。長久地被困在官場的牢籠里,如今終于又回歸到大自然中。 分析:前兩句寫田園生活的清凈與悠閑,“無塵雜” 與官場的繁雜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田園生活的純凈與安寧。“虛室” 不僅指空蕩的房間,更象征著詩人內心的空靈與純凈,擺脫了官場的功名利祿的羈絆,獲得了心靈的自由與閑適。最后兩句再次強調詩人對擺脫官場束縛、回歸自然的喜悅與慶幸之情,“樊籠” 與 “自然” 的對比,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生活的決絕摒棄。 六、回顧與總結 ①層次結構分析 全詩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前六句):追敘誤落官場的經歷,表達對官場的厭惡和對田園的向往。詩人以 “少無適俗韻” 起筆,敘述自己的天性與官場格格不入,然后用 “誤落塵網中” 形象地表達了對官場的悔恨,以 “羈鳥”“池魚” 為喻,強化了對自由田園生活的渴望。第二層(中間十二句):描寫田園生活的情景,展現田園生活的美好與寧靜。從 “開荒南野際” 到 “雞鳴桑樹顛”,詩人細致地描繪了田園的居住環境、自然風光和鄉村生活的場景,通過白描手法,使田園生活如在眼前,表達了詩人回歸田園后的欣喜與滿足。第三層(最后四句):總結全詩,抒發回歸田園后的愉悅心情和對自由生活的珍惜。“戶庭無塵雜” 與官場形成對比,突出田園生活的閑適,“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點明主旨,表達了詩人掙脫官場枷鎖、回歸自然的暢快與欣慰。 ②主旨總結 本詩通過回憶自己的仕途經歷,描繪田園生活的美好,表達了詩人對官場黑暗的厭棄,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以及回歸自然、堅守本真的高潔志趣。詩人以質樸的語言,抒發了內心深處對自由、寧靜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他對理想生活境界的不懈探索與實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與批判。 ③藝術手法 比喻:如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以鳥和魚比喻自己,形象地表達了在官場的束縛感和對田園的思念之情。 白描:“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用簡潔質樸的語言勾勒出田園生活的景象,不事雕琢,卻生動傳神,富有感染力。 對比:詩中多處運用對比,如 “塵網” 與 “田園”、“樊籠” 與 “自然”、“官場的塵雜” 與 “田園的閑適” 等,通過對比,鮮明地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棄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突出了詩歌的主旨。作業布置 1.背誦并默寫《歸園田居 其一》。 2.以 “我眼中的田園生活” 為題,寫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理解與向往。 3.閱讀陶淵明的其他田園詩,如《歸園田居 其三》等,比較其與本詩在內容、情感、手法上的異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