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模擬作文寫作: “積極做事,拒絕拖延”寫作指導與范文展示【試題回放】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2024年11月濟寧一中高三期中)有人說,做你沒做過的事叫成長,做你不愿意做的事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叫突破,做你做不到的事叫挑戰……最可怕的是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把一切留給明天。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寫作指導】做你沒做過的事叫成長做你不愿意做的事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叫突破做你做不到的事叫挑戰……最可怕的是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把一切留給明天材料由兩部分構成,省略號前是第一部分,用“做你……事叫……”四個排比句列舉了有人主張要做的幾種事;省略號后是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構成對比關系。“做你沒做過的事叫成長”——“做你沒做過的事”與“成長”之間是什么關系呢?顯然,前者是行為做法,后者是價值意義。因此,四個排比句我們可以表述為:做你沒做過的事、不愿意做的事、不敢做的事、做不到的事,從而收獲成長、改變、突破與挑戰。作文材料的核心關鍵詞是什么?很多學生寫“成長”“改變”“突破”“拖延”等,是否偏離題意?——“做事”是核心關鍵詞。“成長”“改變”“突破”“挑戰”是做事的價值意義,從屬于“做事”。“一天到晚什么都不走,把一切留給明天”,是反面現象,與積極做事者形成對比。寫作時應給予關注,并分析原因,但不能作為分析論證的重點。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脫離材料籠統地論述為什么做事和怎樣做事,要結合作文材料所給的四句話進行分析。從寫作策略上看,可以兼顧這四句話,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兩句或兩三句進行寫作。從寫作思路上看,可以運用步步追問法縱向展開議論:(1)我們要做哪些事?——做你沒做過的事、不愿意做的事、不敢做的事、做不到的事。(2)為什么要做這些事?——可以收獲成長、改變、突破和挑戰。(3)既然如此,為什么有些人不去做這些事?——因為不愿意做、不敢做、做不到,因為“把一切留給明天”,因為拖延、懶惰、畏懼……需要強調的是,寫好這篇作文的關鍵在于結合具體的事例和現象進行思辨,而不能泛泛而談。譬如,“做你沒做過的事叫成長”——“你是誰?”“沒做過哪些事情?”“獲得了怎樣的成長?”這些問題明確后,議論更有針對性。【寫作價值】1.考查學生的審題能力。從考場作文看,很多學生偏離題意,原因在于斷章取義,不能整體把握材料;也可能對個別字詞敏感,而沒有充分考慮它是不是作文材料中的核心關鍵詞。2.培養學生針對具體對象進行具體思辨的意識。做你不愿意做的事叫改變——可以聯系自身,我有哪些不愿意做、懶得做的事情?我怎樣才能去做這些事情?當我開始做以及做完以后,我會獲得哪些方面的改變?3.發揮寫作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高中生正是三觀形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引導學生反思不愿做事、不敢做事的原因,激發積極做沒做過的事、勇于做做不到事的意識,善莫大焉!【題好一半文】《莫等閑,立出發》《能做敢做,方立潮頭》《乘行動之舟,見未知之?!?br/>《行動始于當下,收獲留給明天》《以行動之泉灌溉成長之花》《莫讓“不做”毀了你的明天》《勿因“不做”囿原地,勇敢行動促進步》【優秀作文】撐行動長篙,達曠野未來時代發展猶如滔滔江水,奔涌著向未來前進。世間你我如撐起長篙隨波浪起伏,有人瑟縮不前,終被危機裹挾、被進步遺落;有人無畏進取,突破困難乘風破浪。須知,若要抵達光明美好之未來,應以從容心態不斷行動,以行動長篙,達曠野未來。視野因登高遠眺而開闊,舞臺因放手去做而寬廣。前段時間在互聯網爆火“出圈”的一句格言在你我心底時常響起:媽媽,人生是曠野而非軌道。如其所言,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我們擁有更加寬廣的眼界、更加優質的環境,這些條件無一不支撐著我們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恰如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寄語青年讀者:“你的想象就是全宇宙。”懷揣滿腔熱情,不負韶華時光,從古代學者萬戶以“飛天”之念獻身,到當代中國航空航天工程屢創佳績;從破敗山洼無人贊同女娃讀書,到華坪女高書寫新時代教育史詩……因為葆有對深藍穹蒼的探索欲,所以放手去做,將“手可摘星辰”化為現實;因為不愿看無知黑暗籠罩女孩兒天空,所以張桂梅校長敢開女高之先路,點亮走出大山的路途。做沒做過的事,叫成長。歷史的車輪正是因為“想做”的支撐才能不斷向前。“想做”為“去做”筑基,“去做”為“想做”搭起雄偉的高樓,印證每一份想法與堅持的可貴。魯迅先生收世間昏暗疾苦于眼底,毅然棄醫從文,為彷徨社會高聲吶喊;北大考古系學生鐘芳蓉,自千萬人中“殺”出重圍,因為熱愛,所以耀眼的高考成績下她依然選擇了與古跡為伴;非遺傳承人李子柒,閉關三年再度“復出”,面對央視采訪淡然一笑,“只是想把從前許下的承諾做好”,繼續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之路……做不敢做的事叫突破,做以前做不好的事叫挑戰。把事情做好、做大、做強,是人生道路上難得的體驗,也將成為最難忘的本領。需要明確的是,擁有想做的欲望和去做的行動,并非是莽撞無知的試探與浪費,而是在明確自我目標、考察自我能力后的奔赴與堅定。北宋詞人蘇軾以“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的精神為人處事,即使前路未知,也應滿懷希望。同樣,我們必須承認,不是每個人都天生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與志氣,我們不應否認消極情緒的出現。顧慮與擔心,正是對自我考量的結果。先有這些,后能克服,才算真正完成的人生修煉。唯其躊躇不前、猶豫不定者,才會在他人成功時發出嘆息,懊惱之后仍然把一切留給明天,日復一日,萬事蹉跎。愿當代青年于時代長河中乘風破浪,撐行動長篙,達曠野未來,在波濤洶涌中自在前行。【簡評】這是我看到的寫得最好的一篇作文。從題目、開頭,到議論的展開、議論段的寫作,都可以成為學生練習寫作的范例。“視野因登高遠眺而開闊,舞臺因放手去做而寬廣?!薄啊胱觥癁椤プ觥?‘去做’為‘想做’搭起雄偉的高樓,印證每一份想法與堅持的可貴?!薄靶枰鞔_的是,擁有想做的欲望和去做的行動,并非是莽撞無知的試探與浪費,而是在明確自我目標、考察自我能力后的奔赴與堅定?!薄齻€分論點不是作文材料中四句話的同層次羅列,能夠從“做事的意義”“想去與去做的關系”“自我考量,勇敢奔赴”等不同角度展開論述,而且前后勾連,邏輯性強,表現出較高的思維水平和認知能力。讓行動,成為進行時有人說,“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真是太好了!”亦有人說:“最可怕的是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把一切留給明天?!?br/>“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看似一句慵懶而世俗的話,但事實上,正是那些“有事可做”的人才會希望忙里偷閑,因而發出感慨。真正什么都不做的人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明天的意義。人生來,是要做一些事的。做你沒做過的事情,去成長。正所謂“人生是曠野”,人生有太多我們未曾觸碰的領域,去嘗試,激發自己的潛力。網上50多歲退休的大爺王德順,他學潛水,學書法,玩滑冰,走T臺,當模特,將退休的日子經營得令眾多網友羨慕。他時刻嘗試未做過的事,行動,成為他后半生永遠的狀態。因此,不要讓借口阻礙成長的節拍,盡管行動,永遠在路上。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去改變。嘗試過后,會愛上某種感受,也會抵觸一些東西。成長的同時,也滋生了許多“不愿意”的情結。不愿意堅持慢跑,不愿意早起讀書,不愿意放下手機接近自然……“不愿意”背后是趨于懶惰的習慣,是固守“舒適區”的慣性。倘若學著變通,去改變自己的習慣,行動起來,學著像俞敏洪堅持十年晨跑,像王家衛決心轉向電視行業,像魯迅先生棄醫轉向文學,或許另有一番收獲。別讓固執成為阻礙改變的腳步的石子,只管去跨過“不愿”,奔向沃野。做你不敢做的事、做你做不到的事,去突破,去挑戰。改變教會了我們耐力、嘗試,充分給予自我以經驗、自信。那么再勇敢一點,去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自己做不到的事,迎來全新的體驗。如人比黃花瘦的才女李清照再嫁新夫,本想勇敢追愛卻遇人不淑。她冒著女子告發丈夫無論是否有罪都要下獄的風險,還是揭發了丈夫。她做到了突破封建觀念的束縛,大膽表達訴求,做到了本不敢行動的事,為世人留下不凡印象。回顧現代,中國航天的發展未嘗不是一種挑戰。三步走,齊心協力向星辰大海;七星北斗,奮發追夢,向萬丈闌冰前行。由此可見,成長、改變之后,突破、挑戰更深刻地激發了個人甚至國家社會的可能性,打破所謂“規矩良俗”、所謂技術封鎖?;蛉缗苏箻反蚱?秒記錄一般,突破框架,全面向好。從成長、改變,到突破、挑戰,我們一步步從沒做過到不愿做,再到大膽做,不知不覺中,啟發了更全面的思考、更無限的潛力,是成長發展最科學的路線,也是精神成長更迭必不可缺的棋面。去行動吧!讓行動成為一種進行時!【簡評】這是一篇有很多不足的優秀作文。題目不靚,分段過多,語言也談不上文采,但是,為什么又說它是值得學生讀一讀的優秀作文呢?因為這篇作文能夠圍繞作文材料中的關鍵詞句逐一展開論述,切合題意;因為這篇作文能夠聯系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歷、體驗等材料進行分析說理,給人啟發;因為這篇作文的三個分論點能夠前后勾連,呈現出一定的邏輯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