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夜曲》音樂教案教材內容課型新授課課時1 課時(40 分鐘)教材分析《小夜曲》是湘藝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的一首經典作品,本曲為海頓所作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后被改編為多種形式。樂曲旋律優美寧靜,節奏舒緩,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風格。其音樂主題簡潔而動人,通過流暢的旋律線和和諧的和聲,營造出寧靜、溫馨的氛圍,展現了夜晚的寧靜與美好,有助于培養學生對音樂意境的感受力和對古典音樂的欣賞能力。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他們在之前的學習中接觸過多種音樂風格和形式,對旋律、節奏等音樂要素有了初步的認識。然而,對于古典音樂的欣賞和理解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在這個階段好奇心旺盛,具有一定的創造力和表現欲,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他們對《小夜曲》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深入感受音樂的魅力,培養其音樂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力。教學目標審美感知引導學生聆聽《小夜曲》,感受其優美寧靜的旋律、舒緩的節奏,體驗音樂所描繪的夜晚寧靜氛圍,培養學生對古典音樂的審美感知能力。藝術表現鼓勵學生用輕柔連貫的聲音哼唱音樂主題,通過哼唱和簡單的表演動作,表現出音樂的寧靜優美,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創意實踐組織學生分組為《小夜曲》創編簡單的舞蹈動作或配樂朗誦,激發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文化理解介紹小夜曲的音樂體裁特點和海頓的生平及創作風格,讓學生了解《小夜曲》的文化內涵,增進學生對古典音樂文化的理解。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小夜曲》的優美意境,用輕柔的聲音哼唱音樂主題,體會其寧靜優美的音樂風格。教學難點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力,為樂曲創編出符合意境的舞蹈動作或配樂朗誦,并在表演中準確體現音樂的情感。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鋼琴、自制簡易樂器(如皮筋琴)、教學道具(如星星、月亮等裝飾道具)教學過程初步感知(5 分鐘)播放一段夜晚寧靜的視頻畫面,畫面中有星星閃爍、月亮高掛、微風輕拂草地等場景,同時輕聲播放《小夜曲》作為背景音樂,營造出寧靜的氛圍,引導學生安靜地進入教室,坐好后閉上眼睛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帶來的初步印象。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同學們,在剛才的音樂和畫面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氛圍?仿佛置身于怎樣的場景之中?” 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從而引入本節課要欣賞的《小夜曲》。探究音樂(20 分鐘)再次播放《小夜曲》,引導學生在聆聽過程中輕輕晃動身體,感受音樂的節奏特點,思考樂曲的速度是怎樣的,是快還是慢?這種速度給人帶來怎樣的感覺?教師范唱音樂主題,同時用手勢引導學生感受旋律的起伏,唱完后讓學生模仿教師的手勢,再次聆聽音樂主題,感受旋律的高低變化。發放簡單的樂譜,帶領學生視唱音樂主題,引導學生注意音符的高低和長短,唱準音高和節奏,用輕柔的聲音演唱,如 “lu” 音,體會小夜曲寧靜優美的意境。展示自制的簡易樂器(如皮筋琴),向學生介紹其發聲原理,示范如何用皮筋琴演奏簡單的節奏型,為《小夜曲》進行伴奏,邀請學生嘗試用皮筋琴為音樂主題伴奏,感受和聲的效果。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根據音樂的旋律和節奏特點,設計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或表演形式,表現夜晚的寧靜與美好,教師巡視并給予指導,提醒學生動作要輕柔、舒緩,與音樂的風格相契合。鞏固延伸(10 分鐘)請各小組展示創編的舞蹈動作或表演,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教師引導學生從動作與音樂的配合、創意性、表現力等方面進行評價,給予積極的反饋和鼓勵。結合音樂主題,教師展示一段配樂朗誦的示例,如 “夜深了,星星在天空中眨著眼睛,彎彎的月兒像小船一樣,悄悄地掛在樹梢。微風吹過草地,蟲兒們唱起了動聽的歌謠。在這寧靜的夜晚,讓我們一起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中。” 然后組織學生分組進行配樂朗誦的練習,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加入自己的情感和創意,教師巡視并給予指導,注意朗誦的節奏和語調要與音樂相協調。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場景可以用《小夜曲》來配樂,拓展學生對音樂的應用和理解,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課堂總結(5 分鐘)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欣賞的《小夜曲》,總結其音樂特點和欣賞感受,強調音樂所表達的寧靜、美好的意境。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和創意,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欣賞古典音樂,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課堂總結: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海頓的《小夜曲》,通過聆聽、哼唱、創編等活動,感受到了這首樂曲優美寧靜的旋律和舒緩的節奏,體會到了夜晚的寧靜與美好。同學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表現得非常出色。評價:對學生在各個環節中的表現進行點評,如在哼唱音樂主題時,同學們的聲音輕柔優美,很好地表現了音樂的意境;在創編舞蹈動作和配樂朗誦時,大家的創意十足,團隊合作也很默契。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保持對音樂的熱愛,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欣賞和表現能力。作業回家后,完整地聆聽《小夜曲》,可以和家人一起分享自己對這首樂曲的感受。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繪畫、寫作等)表達對《小夜曲》的理解和感受,下節課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設計意圖初步感知環節通過播放視頻和音樂,營造出與《小夜曲》相契合的氛圍,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初步感受音樂的情緒和意境,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提問環節旨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探究音樂環節多次聆聽和哼唱音樂主題,幫助學生熟悉旋律,培養學生的音準和節奏感。用手勢引導學生感受旋律起伏,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走向。視唱樂譜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記憶。自制樂器伴奏環節不僅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還讓學生體驗到和聲的效果,豐富了音樂表現形式。分組創編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理解音樂,提高藝術表現能力。鞏固延伸環節小組展示和評價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同時通過相互評價,學生可以從他人的作品中學習和借鑒,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評價能力。配樂朗誦練習進一步拓展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綜合素養。思考音樂的應用場景,引導學生將音樂與生活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實際運用能力。課堂總結環節回顧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化學生對《小夜曲》的理解和記憶。對學生的積極評價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探索音樂的世界。板書課題:《小夜曲》藝術特點:旋律:優美寧靜,起伏流暢。節奏:舒緩平穩。和聲:和諧美妙。意境:描繪出夜晚的寧靜與美好。創作過程:作者:海頓。創作背景:為弦樂四重奏而作,后被改編為多種形式。音樂體裁:小夜曲,常用于向心愛的人表達情意或在特定場合演奏。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小夜曲》的優美旋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通過多種形式的參與,較好地感受了音樂的意境。但在創編環節,部分學生的創意發揮不夠充分,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給予更多的啟發和引導。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進一步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給予每個學生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課堂中獲得成長和進步。—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