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 常用地理計算比例尺的計算計算比例尺 公式為“比例尺=”。上圖中教學(xué)樓實際長100米,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該圖的比例尺=2厘米/100米=1/5 000計算實地距離 公式為“實地距離=”。根據(jù)上面計算的比例尺,量算甲乙之間的圖上最近距離約2厘米,甲乙之間的實地最近距離=2厘米/(1/5 000)=10 000厘米=100米計算圖上距離 圖上距離=比例尺×實地距離注意事項 ①數(shù)字比例尺是個比值,計算出的圖上距離單位與實地距離的單位相同,要注意換算成厘米 ②用文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時,要把實地距離的單位換算成比例尺上標(biāo)注的實地距離單位,計算出的圖上距離單位要換算成厘米 【例1】 跨學(xué)科·數(shù)學(xué) 某中學(xué)(長200米、寬150米)的校長請你畫一張中學(xué)地理課本大小的校園平面圖,下列比例尺中較合適的是( D ) A.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50千米 B.1/200 000 C. D.1∶1 000等高線地形圖中海拔、相對高度的計算1.估算海拔分類 方法 距離某條等高線上點的海拔 與所在等高線的海拔相同 A點的海拔為 250米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點的海拔 介于兩條等高線的海拔之間 B點的海拔大于150米、小于200米2.估算相對高度分類 方法 舉例分別位于兩條等高線上的兩點的相對高度 兩條等高線的海拔差即為兩地的相對高度 A、E兩地的相對高度=250米-150米=100米估算兩山峰的相對高度 分別讀取或估算每個山峰的海拔,兩山峰的海拔差即為其相對高度 D山峰的海拔為375米,C山峰海拔大于300米、小于350米,C、D兩山峰的相對高度h為(375-350)米<h<(375-300)米,即25米<h<75米運用等高距估算陡崖的相對高度 (n-1)d<h<(n+1)d,其中h表示陡崖的相對高度,d表示等高距,n表示陡崖處重疊的不同等高線的條數(shù) 圖中陡崖的相對高度h為:(3-1)×50米<h<(3+1)×50米,即100米<h<200米 【例2】 右圖示意我國東南部某山區(qū)地形分布。為發(fā)展旅游業(yè),在圖中河流a-e段開設(shè)漂流活動。a-e河段落差可能為( C )A.300米 B.260米 C.200米 D.150米氣溫的計算項目 計算方法氣溫日較差 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氣溫年較差 最熱月平均氣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 各月平均氣溫之和/12海拔與氣溫的關(guān)系 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例3】 學(xué)校地理興趣小組在野外考察時,測得某日的氣溫數(shù)值如圖所示,則該日的氣溫日較差大約是( A ) A.9℃ B.20℃ C.38℃ D.5℃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的計算出生率 出生率=(年內(nèi)出生人數(shù)/總?cè)丝跀?shù))×100%死亡率 死亡率=(年內(nèi)死亡人數(shù)/總?cè)丝跀?shù))×100%自然增長率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年內(nèi)出生人數(shù)-年內(nèi)死亡人數(shù))/總?cè)丝跀?shù)×100%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某地總?cè)丝跀?shù)/該地總面積(單位:人/平方千米)【例4】 某鎮(zhèn)面積為100平方千米,2022年總?cè)丝跒?0 000人,出生并存活150個嬰兒,死亡30人。據(jù)此,完成(1)~(2)題。 (1)該年該鎮(zhèn)的人口密度約是( B ) A.10人/平方千米 B.100人/平方千米 C.1 000人/平方千米 D.10 000人/平方千米 (2)該鎮(zhèn)該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A ) A.1.2%專題二 常用地理計算比例尺的計算計算比例尺 公式為“比例尺=”。上圖中教學(xué)樓實際長100米,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該圖的比例尺=2厘米/100米=1/5 000計算實地距離 公式為“實地距離=”。根據(jù)上面計算的比例尺,量算甲乙之間的圖上最近距離約2厘米,甲乙之間的實地最近距離=2厘米/(1/5 000)=10 000厘米=100米計算圖上距離 圖上距離=比例尺×實地距離注意事項 ①數(shù)字比例尺是個比值,計算出的圖上距離單位與實地距離的單位相同,要注意換算成厘米 ②用文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時,要把實地距離的單位換算成比例尺上標(biāo)注的實地距離單位,計算出的圖上距離單位要換算成厘米 【例1】 跨學(xué)科·數(shù)學(xué) 某中學(xué)(長200米、寬150米)的校長請你畫一張中學(xué)地理課本大小的校園平面圖,下列比例尺中較合適的是( ) A.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50千米 B.1/200 000 C. D.1∶1 000等高線地形圖中海拔、相對高度的計算1.估算海拔分類 方法 距離某條等高線上點的海拔 與所在等高線的海拔相同 A點的海拔為 250米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點的海拔 介于兩條等高線的海拔之間 B點的海拔大于150米、小于200米2.估算相對高度分類 方法 舉例分別位于兩條等高線上的兩點的相對高度 兩條等高線的海拔差即為兩地的相對高度 A、E兩地的相對高度=250米-150米=100米估算兩山峰的相對高度 分別讀取或估算每個山峰的海拔,兩山峰的海拔差即為其相對高度 D山峰的海拔為375米,C山峰海拔大于300米、小于350米,C、D兩山峰的相對高度h為(375-350)米<h<(375-300)米,即25米<h<75米運用等高距估算陡崖的相對高度 (n-1)d<h<(n+1)d,其中h表示陡崖的相對高度,d表示等高距,n表示陡崖處重疊的不同等高線的條數(shù) 圖中陡崖的相對高度h為:(3-1)×50米<h<(3+1)×50米,即100米<h<200米 【例2】 右圖示意我國東南部某山區(qū)地形分布。為發(fā)展旅游業(yè),在圖中河流a-e段開設(shè)漂流活動。a-e河段落差可能為( )A.300米 B.260米 C.200米 D.150米氣溫的計算項目 計算方法氣溫日較差 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氣溫年較差 最熱月平均氣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 各月平均氣溫之和/12海拔與氣溫的關(guān)系 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例3】 學(xué)校地理興趣小組在野外考察時,測得某日的氣溫數(shù)值如圖所示,則該日的氣溫日較差大約是( ) A.9℃ B.20℃ C.38℃ D.5℃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的計算出生率 出生率=(年內(nèi)出生人數(shù)/總?cè)丝跀?shù))×100%死亡率 死亡率=(年內(nèi)死亡人數(shù)/總?cè)丝跀?shù))×100%自然增長率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年內(nèi)出生人數(shù)-年內(nèi)死亡人數(shù))/總?cè)丝跀?shù)×100%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某地總?cè)丝跀?shù)/該地總面積(單位:人/平方千米)【例4】 某鎮(zhèn)面積為100平方千米,2022年總?cè)丝跒?0 000人,出生并存活150個嬰兒,死亡30人。據(jù)此,完成(1)~(2)題。 (1)該年該鎮(zhèn)的人口密度約是( ) A.10人/平方千米 B.100人/平方千米 C.1 000人/平方千米 D.10 000人/平方千米 (2)該鎮(zhèn)該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 A.1.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二常用地理計算 - 學(xué)生版.docx 專題二常用地理計算.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