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三原色:紅、黃、藍。三間色:橙、綠、紫。 暖色:讓人感覺溫暖的色彩。如:紅、黃、橙。使人聯想到火焰、太陽。 冷色:讓人感覺寒冷的色彩。如:藍、綠、紫。使人聯想到水和冰。 三原色混合規律:紅+黃=橙、黃+藍=綠、藍+紅=紫在色相環上直線相對的兩種顏色(180°)稱為對比色或(互補色)。例如:紅對綠、黃對紫、藍對橙、黑對白。2、在色相環上相鄰近的顏色稱為鄰近色,如黃、黃綠、綠;紅紫、紫、藍紫等。3、一個圖形向(左右、上下)有規律地重復排列,就會形成一個新的圖案。表現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步驟:1、設計紋樣2、準備復印3、劃出骨架4、排列組合。 軸對稱圖形: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叫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是對稱軸。 中心對稱圖形:一個圖形繞著一個點旋轉180°后,能夠和原圖形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叫中心對稱圖形,這個點是對稱中心。4、美術字可分為(宋體、黑體、變體)三種。(黑體)美術字外形呈方形或長方形且筆畫粗狀,筆畫粗細基本相等。 (宋體)美術字,外形呈方形或長方形,筆畫橫細豎粗,變化統一。(變體)美術字,從字形、字義等方面進行變化,經過裝飾,美化形成有趣的字體。5、包裝紙上的紋樣,可以是點狀的裝飾,也可以呈面狀的排列裝飾。 制作方法:在廢舊紙盒上貼上白紙、畫出紋樣、加上文字,調整完成。6、刮蠟畫制作方法:1.蠟筆先畫底色(淺色)。2、覆蓋墨汁涂層(深色)。3、干后進行刮畫。4、完成作品。7、利用水彩色、水粉色等顏料的流動性和對印紋理的變化,可以制作抽象畫或裝飾畫。對印的方法:涂、灑色彩;注意色調和諧;反復對印;添畫完成。8、中國畫用筆方法:中鋒、側鋒、順鋒、逆鋒。用墨方法:焦、濃、重、淡、清。蘸墨法:筆頭蘸清水、筆尖蘸濃墨、在宣紙上涂抹。9、詩畫結合是在領會詩意的基礎上,用視覺形象來突出表現詩中的意思。10、京劇臉譜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變形、傳神、寓意三個方面。臉譜圖案大體分為額頭圖、眉形圖、眼眶圖、鼻窩圖、嘴下圖。臉譜的譜式主要有:三塊瓦臉、十字門臉、歪臉、象形臉等。臉譜通用色彩含義:紅臉——忠貞、英勇 。 黑臉——忠誠、耿直。藍臉——剛強、勇猛。紫臉——智勇、剛強。金銀臉——神、佛、鬼、怪。白(水白)臉——奸詐、狠毒、陰險。黃臉——殘暴、驍勇。彩墨畫以墨色為主、以墨顯色、以色助墨。11、泥塑技法主要有搓、盤、捏、壓、貼、刻、刮等方法,巧妙運用點、線、面去加工描繪創造陶藝作品。: 雕刻技巧有:透雕、浮雕。 12、燈謎活動流程:收集資料、欣賞了解、設計制作、布置展示、舉辦猜燈謎活動。13、建筑主要是由方體、圓柱體、球體、椎體組成的。14、天安門前的一對漢白玉柱子,叫華表建于明永樂年間,有近六百年的的歷史了。 華表分為;柱頭、柱身、基座三部分。15、對比色在電腦上的應用,通過鼠標點擊反色即可。16、電腦動畫步驟:1、鉛筆工具畫出形象。2、添色。3、選擇線條并清除。4、在動畫編輯面板上制作逐幀動畫(補間動畫)。改變形象的位置。1. 重復的形在畫面上形成秩序感和節奏感。2. 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重復的形美化生活中的陶罐了。3. 有規律的變化形成漸變的形。4. 紅色讓人興奮,藍色讓人沉靜,不同的色彩會引起不同的情緒。5. 平靜煩躁、高興沮喪、沉著驚惶都可以用點和線來表示。6. 用簡單的線條來描繪對象稱為速寫,繪畫時要注意線條的輕重、粗細、虛實的變化,才能豐富而有美感。7. 構圖是為了將畫面紛繁的局部組成統一、完整的作品。8. 三角形構圖——穩定。井字形構圖——嚴謹。S形構圖——回旋流動。滿構圖——熱鬧豐盛。9. 橫向構圖——左右兩邊不對稱,在顏色、人數、動態、面積等方面有變化,又要注意互相呼應和協調。10.斜線構圖——畫面要有主次、疏密的變化,主體之間要相互呼應,才能顯得生動有趣。11.正面人像一般畫在紙的中間偏上,主體占據畫面的大部分。上下左右的景物一般不對稱,后面的背景和顏色要能襯托主體。12.裝飾風景畫多了平面的秩序,少了自然的遠近,色彩也出于大膽的想象,不再是真實的風景。13.在山水畫中,用“點”法來表現樹葉,用“皴”法來表現山石。14.在前一遍墨色未干時就接著上色可以表現墨色滋潤的效果。而等前一遍干透后再上色可以讓墨線保持清晰有力的效果。15.非洲木雕選取紅木、烏木等優質木材,先用斧子等工具砍削出大輪廓,然后再精雕細刻而成。無論粗獷、夸張還是簡潔、概括,非洲木雕都充滿了土著生活特有的強烈節奏和奇異氣氛。16.非洲曾經有一個貝寧王國,珍藏著許多精美的銅、木、象牙雕刻。19世紀遭到英帝國主義的掠奪。17.非洲銅雕的制作,先用黏土做一個雕塑,干后在外面涂抹一層蠟。蠟干后,再在外面涂抹上一層黏土的外模。等外模干后,在上面開一個小孔,將它們在火中培燒,當蠟融化時,迅速將銅液灌進去。銅液冷卻后,將外模敲掉,銅雕就做成了。中國的春秋中期就已經用這種“失蠟法”做青銅制品了。18.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能造出木船,到了漢代,造船業逐漸成熟。在宋代處于世界的前列。到明朝發展到了頂峰。鄭和下西洋用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萬噸船,最遠達到了非洲的東岸。19.用一根木頭雕成的叫獨木舟,原始社會已經開始使用了。20.我國已經能造出一種大型油輪,長約330米,寬約60米,面積相當于3個足球場。高70米,相當于11層樓。全船只有30多人工作,初步實現了智能化航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