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點、線、面》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點、線、面的基本概念,準確區分它們的不同形態和特征。熟練掌握用各種材料和方法創作以點、線、面為元素的美術作品。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分析和實踐操作,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抽象藝術的審美感知能力和藝術鑒賞水平。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美術創作的濃厚興趣和熱愛之情,培養耐心細致的學習習慣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引導學生感受美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的意識。二、教學重難點1. 教學重點清晰透徹地理解點、線、面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如點的大小、線的寬窄、面的形狀等變化所產生的不同視覺效果。熟練運用多種材料和技巧進行點、線、面的排列組合,創作出富有創意和美感的美術作品,例如用彩紙剪貼、顏料繪制、廢舊物品拼貼等方式。2. 教學難點能夠巧妙地運用點、線、面元素來傳達特定的情感、主題或意境,使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如通過密集的點表現緊張感,流暢的線體現動感等。在創作過程中,能夠突破常規思維,大膽創新,展現出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創意視角,避免作品的千篇一律。三、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相結合四、教學過程1. 導入教師在教室前方的展示區域擺放一些簡單的點、線、面元素構成的實物,如一串珠子(點的排列)、一根繩子(線)、一塊方形手帕(面)。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物品,提問:“同學們,你們在這些物品中看到了哪些形狀?它們有什么特點?”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從而引出點、線、面的課題。講述:“在一個靜謐的夜晚,一間神秘的畫室里即將開啟一場奇妙的表演。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個充滿驚喜的藝術世界。”設置這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2. 教授新課2.1點、線、面知識講解教師拿起一顆珠子,問道:“同學們,像這樣單獨的、小小的物體,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點。那大家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稱之為點呢?”引導學生舉例,如星星、雨滴、紐扣等,加深對點的概念理解。接著,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畫出不同大小的點,從極小的點到稍大一些的點,解釋道:“點不僅有位置,還有大小的變化,不同大小的點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比如,小的點可能會讓我們感覺精致、細膩,而大的點則可能更具存在感和沖擊力?!?br/>教師拿起繩子,將其拉直,提問:“那這根繩子像什么呢?當它有了長度和方向,就變成了線。那線又有哪些種類呢?”展示不同類型的線,如直線、曲線、折線等,讓學生直觀感受線的多樣性。教師用繩子在黑板上演示直線的筆直、曲線的柔和以及折線的轉折,同時講解:“直線給人一種穩定、簡潔的感覺,常用于表現挺拔的建筑、規整的圖案;曲線則富有動感和韻律,像流淌的河流、飄動的發絲;折線帶有轉折和變化,能傳達出一種緊張或靈動的情緒?!?br/>最后,教師展開手帕,說:“這塊手帕占據了一定的空間,有了形狀和面積,它就是面。那面可以由哪些元素組成呢?”引導學生思考點和線如何構成面,如無數個點密集排列可形成面,線的平移或旋轉也能形成面。教師在黑板上通過點的密集排列逐漸形成一個面,以及用線條的平移畫出一個矩形面,展示面的形成過程,并強調:“面有不同的形狀,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狀的面也有著不同的性格特征。圓形面柔和、親切,方形面穩重、端莊,三角形面則具有穩定性和銳利感?!?br/>2.2運用小物品制作點、線、面方法介紹及抽象畫審美感知教師展示一些用小物品制作點、線、面的示例作品,如用彩色紙剪成的小碎片粘貼成的一幅畫(點的運用)、用毛線纏繞出的圖案(線的運用)、用各種形狀的卡片拼貼的畫面(面的運用)。提問:“看著這些畫面,你們有什么樣的感受?如果你們是畫家,在創作這些畫的時候會思考些什么呢?”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養他們的審美感知和想象力。學生可能會回答感覺畫面很有節奏感、很有趣、很有創意等,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和補充,引導學生從色彩、構圖、元素組合等方面去感受作品的美感。教師進一步引導:“那除了這些材料和方法,我們還能想到哪些不同的材料和方式來創作呢?”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如用樹葉、花瓣制作點,用樹枝、鐵絲制作線,用廢舊布料制作面等,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巡視各小組,參與討論并適時給予啟發,例如提醒學生可以利用物品的紋理、顏色等特點來創作。2.3明確課堂學習任務教師充滿激情地說:“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已經打開了美術世界的一扇新大門。現在,歡迎每一位同學登上點、線、面的創意舞臺,用你們的雙手和無限的想象力,為大家帶來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請將你們心中的奇妙想象,用獨特的畫面展現出來吧!”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作業任務是運用點、線、面元素進行創作。3. 布置課堂作業教師詳細說明作業要求:“同學們,請選擇一張你心儀的彩色紙作為作品的‘舞臺’背景。然后,利用課桌上現有的材料,比如各類廢棄物品、幾何形的彩色卡紙等,巧妙地組織‘點、線、面’元素進行‘表演’。首先,在彩色紙上精心排列好你所選擇的元素,確定畫面的構圖和布局,比如你可以將點集中在某個區域形成視覺焦點,或者用線條引導觀眾的視線;然后使用膠水或膠棒將它們粘貼固定,使作品更加牢固和完整。完成創作后,我們將對大家的作業進行評選,分別設置創新獎、制作獎、評價獎,期待大家都能創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教師在教室中巡回走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和指導,解答學生在準備材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確保每位學生都能順利開展創作。對于一些創意不足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啟發他們,如“你能不能把這個廢舊物品變成一種獨特的線或者面呢?”對于動手能力稍弱的學生,教師可以示范一些粘貼或制作技巧,如“膠水不要涂太多,一點點就好,然后快速粘貼。”4. 作業評價組織學生將完成的作品依次展示在教室前方的展示區域。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同學們,現在我們眼前呈現的是一個個充滿創意和想象力的藝術世界,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顆璀璨的星星,散發著獨特的光芒。讓我們用心去感受這些作品,說說你最欣賞哪一幅作品?它的哪些地方吸引了你?你又能從這些作品中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想法呢?”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評價和感想,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可能會從作品的色彩搭配、元素組合、創意新穎度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進行引導和補充,例如學生說喜歡某幅作品的色彩,教師可以追問“那這些色彩是如何通過點、線、面的形式展現出來的呢?”教師對每一幅作品進行簡要點評,肯定學生的創意和努力,同時針對作品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如點的分布是否均勻、線的運用是否流暢、面的組合是否協調等,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創作水平。對于一些優秀作品,教師可以邀請作者分享創作思路和過程,讓其他學生學習借鑒。組織學生進行投票,評選出創新獎、制作獎、評價獎的獲得者,并頒發小獎品以資鼓勵,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競爭意識。5. 拓展教師展示教材中德國女畫家康定斯基的《繪畫 201 號》、凡高的《向日葵》《抽象畫》以及照片《故宮城門》《現代城市》等,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中的點、線、面元素的運用以及它們所營造的獨特氛圍和意境,提問:“同學們,在這些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中,點、線、面元素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它們對作品的整體效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讓學生深入思考點、線、面在不同藝術語境中的表現形式和意義,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教師可以詳細講解康定斯基作品中如何通過點、線、面的靈動組合傳達出強烈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以及凡高《向日葵》中花朵的形狀、線條如何體現生命的活力等。教師展示一些日常用品,如時鐘、自行車、雨傘、建筑物等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物品的設計中是如何運用點、線、面元素來實現美觀與功能的統一的,提問:“在這些日常用品中,點、線、面元素不僅讓它們更加美觀,還與它們的功能有著緊密的聯系。你們能發現它們之間的巧妙之處嗎?”培養學生將美術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的意識和能力。例如,時鐘的指針是線,刻度是點,圓形的鐘面是面,它們的組合既方便了人們讀取時間,又具有美觀性。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朗誦兒歌:“你是點,我是線,變大以后就成了面,描畫美好的畫面。”通過歡快的兒歌,鞏固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記憶,同時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歡樂中結束本節課的學習。五、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參與度和創作過程,及時給予鼓勵和指導。對于學生在理解點、線、面概念和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要耐心引導,通過多種實例和示范幫助學生克服。在評價環節,要注重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欣賞作品,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同時,可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和課堂反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法和內容,以提高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