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世紀中國美術巡禮 教學設計教學內容:(1)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20世紀中國美術的變革與創新,特別是中國畫在新時代的演變和西方繪畫對其的影響。(2)本節課主要介紹了中國畫變革的原因、"中西融合"型畫家和"借古開今"型畫家等知識點。通過深入探討徐悲鴻、李可染、林風眠等藝術家的作品和藝術理念,學生將理解中西藝術融合的重要性和中國畫的創新途徑。(3)通過學習本節課,學生能夠認識到藝術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理解并尊重世界多元藝術文化。他們將學習到,通過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的精華,可以創造出更具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此外,學生也將通過臨摹和討論等活動,加深對中國畫筆墨技法變革原因的理解,并培養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20世紀中國美術變革相關內容的學習,掌握新中國畫與傳統文人畫的區別,理解中國畫變革的歷史背景、主要現象及原因,能夠識別“中西融合”型和“借古開今”型畫家及其作品特點,學會通過山石皴法臨摹體會中國畫筆墨技巧。(2)過程與方法:借助中西美術比較、對畫家作品的分析、課堂思考討論等活動,學會分析中國畫創新與繼承的關系,提升對中國畫變革的思考能力,并提高對藝術文化融合現象的認知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了解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歷程中,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尊重多元藝術文化,激發對中國傳統繪畫傳承與創新的責任感,提升對藝術創新與時代發展關系的認識。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中國美術變革的歷史背景及原因;掌握中西融合型畫家與借古開今型畫家的藝術特點及對中國畫變革的貢獻。(2)教學難點:辯證地理解中國畫創新與繼承的關系,明確在交流融合過程中如何保持民族文化根基并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教學方法:講授法、實驗法、比較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組織教學、準備教學用具。教師:“今天,我們將通過回顧第二單元中關于中西美術的比較,來為進一步學習本課內容做好準備。讓我們一起回憶一下。”(如果學生回答準確且全面,教師可以表揚鼓勵;若學生忘記相關內容,教師則可借此提醒大家要養成溫故而知新的良好習慣。)小結:教師:“傳統的中國畫注重主觀表達,而西方古典繪畫傾向于客觀寫實,這正是兩者最顯著的區別。”教師:“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發展,中西方的藝術相互影響著對方的發展變化。因此,在特定歷史背景下,一批杰出的藝術家們引領了中國畫在20世紀的創新與繼承之旅。接下來,我將通過演示課件帶領大家走進這一主題,并進行一些簡單的實踐練習。”播放課件,并展示本次課程的關鍵知識點。筆墨小嘗試(臨摹山石皴法):教師:“即便擁有高超的技術,沒有融入創作者個人的情感體驗,其作品也難以觸動人心。”學生們利用事先準備好的毛筆、墨水及宣紙嘗試模仿山石的皴法技巧。二、初步感知分析中國畫創新與繼承的原因。教師提問:“既然我們已經了解到藝術創作需結合現實與情感,那么面對20世紀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中國畫又面臨著什么樣的挑戰和機遇呢?”探討中國畫變革與創新背后的因素。“首先,過去某些守舊派畫家拘泥于傳統模式不愿做出改變,這使得國畫領域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局面。”“其次,‘五四運動’爆發后,隨著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保守勢力潮流的興起,美術領域的革新同樣不可避免。”“在此期間,一部分融合型畫家提倡采用西方繪畫技法改進中國畫;還有一批藝術家選擇了在堅持國畫特色的基礎上探索出更具創意的新路徑。”介紹典型代表人物及其貢獻。“融合型”畫家簡述:徐悲鴻簡介及代表作分析:他是將西方寫實主義引入東方水墨畫并創造出極具個性風格的大師,比如《愚公移山》展現了深厚愛國主義精神,《奔馬》系列作品則展示了對于民族精神力量的贊美。李可染簡介及代表作賞析:他擅長捕捉光線變化尤其是晨曦或夕陽下的自然景象,創造出充滿詩意的畫面效果。林風眠簡介及藝術特點概述:他的作品以方形構圖方式呈現,并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現代美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開拓了一種全新的視覺語言。蔣兆和簡介及主要成就描述:作為另一位致力于東西方繪畫技術融合的重要人物,他與徐悲鴻共同推動了中國畫向現代化轉型的步伐。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相關背景知識。讓學生們分享自己對徐悲鴻及其作品的理解。觀察分析李可染的作品特點。對比研究林風眠的獨特構圖模式與其他畫家之間的異同。三、樂中體驗思考討論一:人物畫、花鳥畫如何實現創新同時保持傳承?提示方向:可以從形象塑造、明暗對比、色彩運用以及審美取向等方面入手考慮問題。鼓勵同學小組討論后匯報想法。(教師適時給予反饋引導)探索山水畫中的創新與傳統保留之道。整理歸納各流派觀點:寫實改造派主張借鑒西方繪畫技巧來豐富中國畫的表現手法。抽象表現派更側重于發揮想象力和個人情感表達,強調意境創造而非形似。布置任務要求每位參與者都參與到交流討論中來。(教師巡視聽取意見并適時參與討論)四、再次感知關注“借古開今”類型的創作者。吳昌碩藝術生涯梳理:從早期學習到成熟階段,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大寫意”風格。齊白石藝術理念探討:強調回歸大自然的本質美,追求簡潔有力的表現形式。比較潘天壽與齊白石作品風格:雖然都是近現代名家,但兩位在創作風格上各有千秋。黃賓虹藝術成就評述:不僅在于技法上的獨樹一幟,更重要的是他對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深刻挖掘與表現力。具體了解齊白石大師。請幾位同學分享之前收集到的相關資料。欣賞潘天壽的作品布局。重點觀察不同畫面構成方法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差異。反思總結上述話題討論成果。根據課堂氣氛和同學們的興趣點適當調整后續環節安排。(如增加更多互動游戲等)五、討論探究重新審視“借古開今”類型創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從選材偏好、色澤處理、審美情趣三個方面深入剖析各自特點所在。假設情景設定:假如你是其中一位藝術家,在面對現代社會變遷時你會怎樣選擇自己的藝術道路?完成畫派與代表作品配對練習。詳細列出每項信息便于學生快速匹配成功。進一步擴展文人畫概念邊界。提問引發思考:除了專業畫家之外還有哪些人群也可能從事此類創作活動?他們通常會選取怎樣的主題?(生:可能包括詩人、學者等有一定文化底蘊的社會群體,偏好描繪自然風光或反映個人心境狀態等內容。)六、達標拓展結合所學理論探討中國畫未來發展方向。嘗試構建一個基于當下時代特征的理想化發展模式。欣賞當代優秀作品集錦。依次瀏覽劉文西《祖孫四代》、方增先《說紅書》、石魯《轉戰陜北》等作品,感受新時代氣息下中國畫多樣化的表現力。探究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交流互鑒現象。簡單回顧歷史上幾次重要的中外藝術交流事件,預測其對未來全球藝術趨勢可能產生的長遠影響。(學生甲:也許會出現更多跨文化合作項目。)開展小組內自由討論。邀請幾位代表發言分享他們小組達成一致的看法或其他新穎見解。強調全球化過程中文化交融的重要性。舉例說明不同國家之間友好往來促進了彼此間深層次的文化認同感建立。七、總結升華回顧整個單元核心思想——創新與繼承相輔相成才是藝術繁榮發展的關鍵所在。重申脫離實際生活根基的所謂創新只能是空談而已。強調理性和激情相結合才能成就偉大藝術作品。激發同學們積極投身創作實踐,在不斷嘗試中尋找屬于自己的聲音。總結提煉出適用于所有領域內的普遍法則。即在尊重傳統基礎上勇于突破自我局限,吸納外部先進經驗為己所用,最終達到更高層次的藝術成就。課后作業:(1)選擇一位“中西融合”型畫家和一位“借古開今”型畫家,分析比較他們的繪畫風格和創新點,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2)結合本節課學習的20世紀中國美術變革的原因和特點,創作一幅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國畫作品,并簡述創作思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