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模擬作文寫作:“止”字語句引發的聯想與思考 導寫及范文展示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諫太宗十思疏》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論語》 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禮記》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將伐顓臾》 以上含有“止”字語句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 請寫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話聯想思考,也可以把幾個語句聯系起來思考。寫作指導:審題分析:這是一道多則名言類材料作文。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研習任務明確提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學以致用,要認真理解并體會古代典籍中的經典語句。本題選取了學生比較熟悉的一些經典語句,希望學生圍繞“止”探討其哲理情思,論述其在當今社會的價值,領悟其對青少年的現實意義。第一句“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出自《諫太宗十思疏》,這是學生必背篇目中非常熟悉的一句話,如果能想起它的上一句“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有助于學生理解這一語境,這里的“止”是告訴我們面對誘惑時能理智應對,可以聯想到當代社會怎樣面對安逸、懶散、物質享受等現實誘惑。第二句“譬如為山,未成一簀,止,吾止也”,講的是不要半途而廢、功虧一簀,而自己要承擔因為“止”造成的后果,前一句講的是“知止”,這一句講的是“不止”,二者也可以結合起來加以辯證思考,探討新時代的青年何時“止”何時“不止”的問題。第三句“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的本義是,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是要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句話是對君子道德修養提出的要求,學無止境,一個人的品行修養亦無止境,學生可以結合現代社會談修身正心的重要意義。第四句“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出自《季氏將伐顓臾》,意思是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可擔任官職,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應罷官免職,也就是在其位謀其職的意思,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對社會的理解,談談各司其職以及自己對人生規劃的想法。參考立意:①“止”與“不止”;②學無止境,德亦無止境;③“止損”的智慧;④“止”中乾坤大;⑤勇往直前,奮斗不止;等等。(1)作文評價整體要求文風端正,文脈清晰,文氣順暢。思想積極向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切合題意,符合試題的材料、情境與任務要求;觀點明確,邏輯嚴密,結構嚴謹,論證充分,思考具有獨立性;表達準確流暢,合理運用詞語、句式、修辭等。范文展示:知止而行,方得始終《諫太宗十思疏》中有言:“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這句話告訴我們,在有所作為的時候,要懂得適可而止,這樣才能使百姓安定。“止”,并非停止不前,而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既要勇于前行,又要懂得知止,這樣才能走得更遠。知止,是一種自我約束。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往往被各種欲望所驅使,不斷地追求更多的財富、權力和名譽。然而,如果不懂得知止,就會陷入欲望的泥潭,無法自拔。就像《論語》中所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自我約束,當發現自己的欲望已經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時,就要及時停下來,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因過度追求而帶來的痛苦和損失。知止,是一種人生境界。《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它要求我們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不斷地超越自我,達到更高的境界。然而,“止于至善”并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一種在不斷追求中逐漸接近的境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懂得知止,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被暫時的成功沖昏頭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地反思自己,提高自己,最終達到“止于至善”的境界。知止,是一種責任擔當。“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這句話告訴我們,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要盡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勝任某項工作,就要及時停下來,以免給他人帶來損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擔當。當我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勇于擔當,積極作為;但當我們發現自己的能力已經無法勝任某項工作時,也要懂得知止,及時尋求幫助或者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責任,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知止而行,方得始終。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學會知止,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停下來,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前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我們以知止為舵,以行為槳,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