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1 指數函數的概念課型新授課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它課□教學內容分析 指數函數是高中新引進的第一個基本初等函數,通過各種涉及指數函數的實際背景,建立指數函數的概念。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指數函數的實際背景,體會建立和研究一個函數的基本過程,同時會運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本節屬于指數函數的入門課程,主要起一個引導性的作用,在考試中單獨進行考查的情況并不多。同時也說明了本節是學習指數函數的基礎,務必牢固掌握。 本節內容所涉及的核心素養有:數學抽象、直觀想象和邏輯推理等。 學情分析 上一節內容已經把指數的范圍拓展到實數,上一章也已經學習了函數的概念與基本性質,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學習指數函數的概念還是比較輕松的,也比較容易接受,學習起來應該比較感興趣。從實際問題中如何推導出指數函數是相對新穎的內容,學生在理解“從實際問題中歸納出函數表達式”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困難。學習目標 (1)通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引入,試著寫出對應的函數關系,觀察這兩個函數的特征,找出共性,抽象出指數函數的概念; (2)通過具體實例,感受指數增長和指數衰減的特征和規律,運用指數函數的概念和特點解決問題。 重點:指數函數的概念 難點:指數函數概念的生成過程評價任務 (1)通過問題、追問及其例1,檢測學習目標1是否達成; (2)通過問題、追問及其例2,檢測學習目標2是否達成。教學評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活動 問題1:隨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游成了越來越多家庭的重要生活方式。由于旅游人數的不斷增加,A,B兩地景區自2001年起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A地提高了景區門票價格,而B地則取消了景區門票。表4.2-1(見教材)是A,B兩地景區2001年至2015年的游客人次的逐年增加量. 比較兩地景區游客人次的變化情況,你發現了怎樣的變化規律? 追問:(1)能否作出A,B兩地景區游客人次變化的圖象,根據圖象并結合年增加量,說明兩地景區游客人次的變化情況? (2)我們發現,用“增加量”不能刻畫B地景區人次的變化規律.能不能換一個量來刻畫?例如用“增長率”,即從2002年起,將B地景區每年的游客人次除以上一年的游客人次,看看能否發現什么規律? (3)能否求出兩地景區游客人次隨時間(經過的年數)變化的函數解析式,并根據解析式說明兩地景區游客人次的變化情況? 問題2:當生物死亡后,它機體內原有的碳14含量會按確定的衰減比率(簡稱為衰減率)衰減,大約每經過5730年衰減為原來的一半,這個時間稱為“半衰期”.按照上述變化規律,生物體內碳14含量與死亡年數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追問:(1)能否求出生物體內碳14含量隨死亡年數變化的函數解析式? (2)生物死亡后體內碳14含量每年衰減的比例是多少? 學生活動 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首先通過畫出圖象直觀感受A,B兩地景區游客增長的情況;為進一步刻畫和比較兩地游客人次的變化規律,需要通過對相鄰兩年游客人次進行運算,從而得到B地景區游客人次年增長率為常數,進而將其用函數來描述。 學生類比問題1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引導學生用函數刻畫碳14衰減的規律.設計意圖:通過刻畫A,B兩地景區游客人次增加的問題,引出用函數刻畫指數增長的問題,通過刻畫碳14衰減的問題,引出用函數刻畫指數衰減的問題,為抽象得到指數函數做準備。由實際問題引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環節二:觀察歸納,概念形成教師活動 問題3:比較問題1,2中的兩個實例:B地景區游客人次增長與碳14衰減,它們所描述的變化規律有什么共同特征? 追問:(1)從游客人次增長和碳14衰減的數據看,它們的變化有什么共同特征? (2)從游客人次增長和碳14衰減的圖象看,它們的變化有什么共同特征? (3)B地景區游客人次增長的函數解析式 與碳14衰減的函數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指數函數的概念 一般地,函數叫做指數函數,其中指數是自變量,定義域是.學生活動 從數據、圖象、解析式等角度進行歸納概括,發現刻畫問題1中的指數增長和問題2中的指數衰減的函數的共同特征。從解析式上來看,如果用字母代替底數和,那么上述函數和就都可以表示為的形式,其中指數是自變量,底數 是一個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量。從而引出指數函數的概念。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比較兩個實例,概括它們的共同本質特征,從而得到指數函數概念的本質屬性,得出指數函數的概念。由特殊到一般,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環節三:概念深化,探索新知教師活動 問題4:定義中指明了底數,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限制條件? 追問:(1)當時,指數函數還有沒有意義? (2)當時,有哪些自變量取值對應的函數值不存在? (3)當時,指數函數還有沒有研究價值?學生活動 學生熟記指數函數的定義,以及底數限制條件。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為什么底數有限制條件,要大于0且不等于1。 若, 若,如等時,在實數范圍內的函數值不存在。 若,,是一個常量,沒有研究的意義。設計意圖: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以及對底數a有限制條件的原因,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素養。環節四:運用知識,強化練習教師活動 例1:已知函數,且,求,,的值. 例 2:(1)在問題1中,如果平均每位游客出游一次可給當地帶來1000元門票之外的收入,A地景區的門票價格為150元,比較這15年間A,B兩地旅游收入變化情況. (2)在問題2中,某生物死亡后,過了10000年,它體內碳14的含量衰減是原來的百分之幾? 通過對教材中兩個問題的詳細解答,指出像這樣呈指數增長的情況在實際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需要我們掌握這種指數函數模型的建構方法。學生活動 學生思考、解答、交流 例1分析:要求出,,的值,應先求出的解析式,即先求的值.而已知,可由此求出的值. 例2分析:可將A,B兩地這15年間的旅游收入變化情況在圖形上表示出來,根據圖象進行比較,然后把相關數據代入指數函數解析式中進行計算即可. 設計意圖:通過求函數解析式,并根據解析式求不同的函數值,從指數函數的對應關系和變化規律的角度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在引入概念的兩個實例基礎上,利用指數函數概念進一步解決與兩個實例有關的問題,從而鞏固概念,進一步理解概念。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素養。環節五:歸納小結,強化思想教師活動 1.知識清單 2.學生反思 (1)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2)在解決問題時,用到了哪些數學思想?學生活動 學生自主總結,學生間補充完善。 設計意圖:加強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記憶,加深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養成總結的好習慣。板書設計 4.2.1 指數函數的概念 一、情境 三、例題 問題1 例1 問題2 例2 二、新課 四、小結 1.指數函數的概念: 1.指數函數的概念 2.指數函數底數要求: 2.指數函數底數的要求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教材第115頁練習第1、2、3題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的應用說明 多媒體課件教學反思與改進 (1)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要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課堂氣氛; (2)應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多多參與、多多練習; (3)數學有其自身的嚴謹性,要更加規范自己的課堂語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