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3.1 對數的概念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它課□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主要內容是對數的概念,對數與指數之間的轉關系,以及一些常用的對數,這是后續學習對數的運算、對數函數的基礎。 本節內容屬于對數知識里的基礎內容,是為了后面能夠更好地理解對數函數而設計的,所以單獨考查本節知識的情況不是很多。 本節涉及的數學核心素養有:數學抽象、邏輯推理和數學運算。學情分析 對于學生而言,前面已經學習了指數概念,而對數與指數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從這個角度切入,學生的興趣比較高。但是對數這種形式的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在書寫和使用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學習目標 (1)通過與指數式比較,明確這一符號的含義,字母的取值范圍,能熟練進行對數式與指數式互化; (2)根據對數的定義,歸納總結出對數的3條性質和對數恒等式。 重點:對數的概念及其性質。 難點: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評價任務 (1)學生能否快速準確完成例1、例2檢測目標1是否達成; (2)學生能否證明對數恒等式檢測目標2是否達成。教學評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活動 在教材4.2.1的問題1中,通過指數冪運算,我們能從中求出經過年后B地景區的游客人次為2001年的倍數.反之,如果要求經過多少年游客人次是2001年的2倍,3倍,4倍,…,那么該如何解決 即, …在這些式子中,分別等于多少 像上面的式子,已知底數和冪的值,求指數,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對數(引出對數的概念).學生活動 從指數運算的需求中,思考本節課的研究對象—對數。設計意圖:由實際問題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環節二:觀察歸納,概念形成教師活動 問題1:若,則稱作是以1.11為底2的對數。你能否據此給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 舉例: 如:,則,讀作:2是以4為底16的對數。 ,則,讀作:是以4為底2的對數。 問題2:你能否仿照例子,自己舉出幾個對數的例子?學生活動 問題1解決:一般地,如果,那么數叫做以為底的對數,記作,其中叫做對數的底數,叫做真數. 問題2解決:學生自己舉例.設計意圖: 讓學生經歷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升邏輯推理素養。環節三:概念深化,探索新知教師活動 問題3:指數式與對數式的關系? 問題4:在對數定義中,為什么也要限定 問題5:1的對數等于多少?等于多少 零和負數有沒有對數? 問題6:根據對數的定義, 補充:兩類對數。 (1)以10為底的對數叫做常用對數,記為. (2)以無理數e=2.71828為底數的對數稱為自然對數,記為.學生活動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個別提問解答。 問題3解決: 問題4解決:因為對數概念源出于指數,對數式是由指數式轉化而來,對數的底數就是指數的底數,而中要使它對任意實數都有意義,必須,所以對數式中也必須要求. 問題5解決: (1); (2)零和負數沒有對數,即真數N>0; 問題6解決: 對數恒等式,。 設計意圖: 通過本環節的教學,培養學生用聯系、轉化的方法觀察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素養。環節四:運用知識,強化練習教師活動 例1 將下列指數式化為對數式,對數式化為指數式: (1); (2); (3); (4); (5); (6) 例2 求下列各式中的值: (1); (2); (3); (4).學生活動 例1:學生自行完成后核對。注意對數式中的底數、 真數等在指數式中的各自位置,比較容易出錯。 例2: 觀察題目的形式,先把對數式化為熟悉的指數式后再求未知數的值。設計意圖:通過這兩個例題的解答,鞏固所學的指數式與對數式的互化,進一步加深理解對數式中的各個元素在指數式中的位置,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算素養。環節五:歸納小結,強化思想教師活動 1.知識清單 2.學生反思 (1)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2)在解決問題時,用到了哪些數學思想?學生活動 學生自主總結,學生間補充完善。 設計意圖:加強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記憶,加深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養成總結的好習慣。板書設計 4.3.1 對數的概念 一、問題導入 3.對數的性質 二、新課 ; 1.對數的概念 零和負數沒有對數,即真數N>0; 一般地,如果,那么數 對數恒等式: ; 叫做以為底的對數,記作,其中叫做 . 對數的底數,叫做真數. 4.常用對數:、 2.對數式和指數式的互化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1)教材第123頁第1、2、3題 (2)查找相關資料,知曉對數的起源 對數的發明者:布爾基與耐普爾 數學史冊上的對數發明者是兩個人:英國的約翰·耐普爾(John Naeipr,1550-1617)和瑞士的喬伯斯特·布爾基(Jobst Bürgi,1552-1632). 布爾基原是個鐘表技師,1603年被選為布拉格宮庭技師后,開始與著名的天文學家開普勒接觸,了解到天文學計算的一些具體情況.他體察天文學家的辛勞,并決定為他們提供簡便的計算方法.布爾基所提出的簡便計算方法就是一張實用的對數表.從原則上說,史提非已經解決了將乘(除)運算轉為加(減)運算的途徑.但是史提非所給出的兩個數列中的數字十分有限,它不能付之于實用,實用的對數表必須包括所有要乘的數在內.耐普爾原是蘇格蘭的貴族.生于蘇格蘭的愛丁堡,十二歲進入圣安德魯斯大學的斯帕希杰爾學院學習.十六歲大學尚未畢業時又到歐洲大陸旅行和游學,豐富了自己的學識.耐普爾雖不是專業數學家,但酷愛數學,他在一個需要改革計算技術的時代里盡心盡力.正如他所說:“我總是盡量使自己的精力和才能去擺脫麻煩而單調的計算,因為這種令人厭煩的計算常使學習者望而生畏.”耐普爾一生先后為改進計算得出了球面三角中的“耐普爾比擬式”、“耐普爾圓部法則”以及作乘除用的“耐普爾算籌”,而為制作對數表他花了整整20年時間.對數產生于17世紀初葉,為了適應航海事業的發展,需要確定航程和船舶的位置,為了適應天文事業的發展,需要處理觀測行星運動的數據,就是為了解決很多位數的數字繁雜的計算而產生了對數.恩格斯曾把對數的發明與解析幾何學的產生、微積分學的創始并稱為17世紀數學的三大成就,給予很高的評價.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的應用說明 多媒體課件教學反思與改進 教學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類比指數的概念,盡量讓學生合作、交流,獨立完成,教師只起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獨立自自主學習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