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道德與法治七上第二單元 成長的時空第四課 幸福和睦的家庭4.1《家的意味》 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框內容讓學生聯系已有知識認識家是什么?通過學習與“家”有關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中國人的家是怎樣的?由淺入深,通過本節課學生初識家,為培養學生在親子之間積極溝通的意識和能力、學會表達愛、讓家更美好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呼喚,共創美好家庭等內容奠定基礎。學情分析學會與他人積極交往,是初中生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本節課內容是引導學生學習與父母、家人交往知識的開端。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對家的認識往往處于表層,僅從歸屬角度去認識家的存在,但是并不能深入把握家的內涵、家的重要性,以及在中華文化中家所具有的深厚意味,由此本節課將引導學生初識家是什么,從中華傳統文化的角度理解家的意味.學習目標1.通過分享生活體驗,理解家的內涵和重要意義,感受親情的溫暖,增強對家庭、家人的熱愛之情。2.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理解中國家庭文化中優良家風的精神內涵,以實際行動踐行優良家風。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理解家庭對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自覺傳承優良家風。道德修養:通過感悟古詩詞中的道理,用心感悟家庭的作用,感受優良家風的影響,向上向善,促進家庭幸福和諧。健全人格:尋找優良家風故事,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自覺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促進自己全面發展重點 家的重要作用難點 家風的作用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生活觀察P26結合上述說法和你的生活體驗,說說“家”是什么?答:①家是我的避風港,在這里我可以放松身心。②家是我最堅實的后盾,是我戰勝困難,勇敢前行的力量來源。引入課題: 學生思考感悟,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引發學生興趣,同時為后面的內容做好鋪墊。講授新課(一)家的含義1.家庭的含義?家庭是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相關鏈接 P27家庭關系確立的幾種情形這段文字介紹了實際生活中家庭關系確立的幾種情形,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旨在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家庭”和“家庭關系”。家不只是房子,還有什么.....師生歸納: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家中有親人,家中有親情,這才是家。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家,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我們的成長也離不開家庭的哺育和支持。(二)家的意義、作用(重難點)探究與分享:中國的春運,可謂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而這個景觀背后,流淌的卻是最有中國味的濃濃親情。2、家的意義(作用、重要性)?探究與分享 P27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說說家庭對個人成長的作用。歸納總結:①家庭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境之一,它對個人的發展和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靈的港灣。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家,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我們的成長也離不開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不只是一所房子,家里有親人,家中有親情,家讓我們的心靈有所依托。②家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是我們的修身之所。父母作為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和條件,還通過家庭教育對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將他們的經驗、知識和價值觀傳遞給我們,有助于培養我們的良好品格,讓我們學會為人處世之道,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三)家庭教育---家風 家訓 家教3.家是代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1)在薪火相傳中,我們不僅接續著祖先的生命,而且傳承著家風。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于2022年1月1日施行。習近平強調:“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時,嚴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習近平主席為什么要這樣強調?優良家風有何作用?。探究與分享:1、你知道哪些廣為流傳的家風,家規、家訓,與同學分享和交流。答:在中國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內涵。孝親敬長是孝順父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中國公民的法定義務。以勤勞節約的精神操持家務,不可鋪張浪費、貪圖享樂,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人交往,誠心相待。待人以善意,別人以善意相報,待人以真誠待人真誠,別人以真情回饋。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學習知識,有學習的主動性。不斷提高個向善好學人修養,以德才兼備為佳。(2)家風的作用①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會融入家庭成員的血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念、性格特征、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等。②優良家風引導我們向上向善,促進家庭幸福和諧。③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板書 家的含義--生命的居所,心靈的港灣家的意味 家的意義---我們的第一所學校,是我們的修身之所 是代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 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作業布置思考感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