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音樂課人音版二年級上冊《森林水車》欣賞課教學設計1、教學目標(一)引導學生感受樂曲《森林水車》所描繪的森林中水車轉動的生動情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二)通過聆聽、哼唱、分析等活動,讓學生了解樂曲的節奏特點、旋律走向以及曲式結構,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和分析能力。(三)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和勞動生活的熱愛之情,增強學生對音樂所表達情感的理解與體驗。2、教學重難點(一)重點1.感受樂曲中不同段落所表現的森林景色與水車運動狀態,體會音樂的情緒變化。2.熟悉樂曲的主題旋律,能夠哼唱其主要片段,并辨別樂曲的節奏特點,如穩定的節拍、切分節奏等在表現水車運轉時的作用。(二)難點1.理解樂曲的曲式結構,包括引子、主題、展開部、再現部等各部分之間的聯系與變化,體會作曲家如何通過音樂構建出完整的森林水車畫面。2. 引導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方式(如繪畫、簡單的肢體動作等)表現對音樂的理解。3、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聆聽法、討論法、演示法、實踐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教師播放一段森林中寧靜優美的自然音效(包含鳥鳴、風聲、流水聲等),同時展示一幅森林的圖片,提問學生:“同學們,聽到這樣的聲音,看到這樣的畫面,你們腦海中浮現出了怎樣的場景?”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想象。 - 教師接著說:“在這片美麗的森林里,還有一個勤勞的小伙伴,它每天都在不停地轉動,為森林帶來生機與活力,你們猜猜它是什么?”引出本節課要欣賞的樂曲《森林水車》。1. 樂曲初聽與感受(1)播放《森林水車》全曲,讓學生安靜地聆聽,同時引導學生閉上眼睛,用心感受音樂的整體情緒、速度和節奏,思考樂曲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聽完樂曲后,教師提問:“同學們,聽完這首曲子,你們覺得森林水車是在怎樣地運轉?是快速地飛轉,還是緩緩地轉動?音樂的情緒從頭到尾有沒有變化?”讓學生自由發言,分享自己對樂曲的初步感受。2. 分段欣賞1.引子部分再次播放樂曲,當引子部分響起時,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聆聽音樂的音色和節奏,提問:“這段音樂讓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寧靜的森林深處,還是即將開始運轉的水車?”引導學生感受引子部分營造出的靜謐、神秘的氛圍,仿佛是黎明前的森林,一切都在沉睡之中。2. 主題旋律部分接著聆聽主題旋律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跟著音樂的節奏輕輕晃動身體,感受旋律的優美與流暢。聽完后,教師范唱主題旋律,讓學生跟唱幾遍,然后提問:“這個主題旋律給你們一種怎樣的感覺?它像不像水車開始緩緩轉動,逐漸帶來活力?”引導學生體會主題旋律所表現的水車由靜止到緩慢轉動,給森林帶來生機的情景,感受音樂中歡快、活潑的情緒。3. 展開部在欣賞展開部時,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音樂節奏、力度和旋律的變化,提問:“這部分音樂和主題旋律有什么不同?它讓你們聯想到水車在做什么?是加快了速度,還是遇到了什么情況?”讓學生分組討論,感受展開部中音樂通過節奏加快、旋律起伏加大等手法表現水車快速運轉、水花飛濺的熱鬧場景,體會音樂情緒的高潮部分。4.再現部當再現部響起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再現部與主題旋律的異同,提問:“再現部的旋律和之前的主題旋律有哪些相似之處?又有哪些變化?這時候的水車狀態和之前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理解再現部在旋律上對主題的回歸,但在情緒和表現上又有一定的升華,仿佛水車經過一天的運轉,在夕陽下慢慢停歇,森林又恢復了寧靜與祥和。5.整體回顧與互動(1)再次完整播放《森林水車》,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可以用簡單的肢體動作(如模仿水車轉動、水流波動等)來表現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2) 播放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教師提問:“在這首樂曲中,你最喜歡哪個部分?為什么?”“如果讓你為這首樂曲創作一幅畫,你會畫些什么內容?”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在欣賞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想象,進一步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和感受。6.拓展與總結教師向學生介紹《森林水車》的作曲家以及樂曲的創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到音樂作品往往是作曲家對生活和自然的感悟與表達,拓展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音樂欣賞中感受、理解和想象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聆聽優秀的音樂作品,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最后,在《森林水車》的音樂聲中,讓學生有序地離開教室。五、教學資源多媒體設備、《森林水車》音樂音頻及視頻、森林相關圖片六、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對于曲式結構等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可采用更形象、直觀的方式進行講解,如繪制簡單的音樂結構圖等。同時,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節奏,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欣賞課中有所收獲,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和對音樂的熱愛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