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美術上冊教學設計4.2民俗文化展課型 綜合·探索 課時 1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動,學習民俗與美術的關系 2.通過欣賞和探究,了解民俗文化的特點 3.感受中國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教學重難點1.重點:了解我國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藝術性,熱愛中華傳統民俗文化 2.難點:了解民間美術與民俗文化的密切關系教學方法講授法,提問法,欣賞法教學過程(一)新知導入 謎語:三人同日去觀花--打一傳統節日 (春節) (二)新知講解 1.什么是民俗 民俗是人們在長期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民間風俗習慣。如:春節、清明等過節方式;婚喪嫁娶中的各種祭慶活動;民間、宗教信仰中的儀式等。同時它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象征。 2.觀看視頻:了解春節 ①春節的由來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便出來傷害人類和牲畜。有一年人們上山躲避年獸時遇到一位老人,他告訴人們“年”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炸聲,所以為了驅趕它,便有了貼春聯、放鞭炮等活動,以嚇退“年”。后來這個風俗越傳越廣,最后成了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②春節的民俗:拜年,貼春聯,包餃子、拜年、放鞭炮、壓歲錢、舞龍舞獅,扭秧歌…… 買年貨:在春節置辦年貨是中國尋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頭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玩的、用的等等,總之春節所必須的物品,統名之曰“年貨”。 大掃除:春節到來前,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大掃除,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貼春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等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于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同時也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希望避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包餃子:餃子是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餃子形如元寶,寓意“招財進寶”,此外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如硬幣、糖、花生等)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放鞭炮: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驅趕年獸。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迎祥納福的美好心愿。 吃年夜飯:年夜飯,特指年尾除夕(春節前一天)的闔家聚餐。在外工作、學習的親人都會在除夕來臨之前回到家和家人團聚。這頓飯是年尾對一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拜年: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壓歲紅包: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長輩可將紅包壓歲錢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3.什么是民間美術 民間美術是勞動人民創作的,用以表達審美理想、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和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及流行的美術。 4.民間美術的種類:皮影戲,剪紙,年畫,面塑……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于貼門神畫的民間習俗。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我國各地皮影造型非常豐富,反映了許多當時的民俗事象,如生活、起居 、服飾、社火以及祭祀等。 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如在衣褲上繡魚、牡丹等,在門上、墻壁上張貼福字、龍鳳吉祥團花等,寓意福貴平安,吉祥如意等美好愿望。 5.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民間美術和民間生活、民俗息息相關。民間美術貫穿于整個民俗之中。 民俗在不斷發展著民間美術,而民間美術則豐富著民俗禮儀的內容。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民間美術中的吉祥圖案與民俗有關,它往往采用象征與隱喻的手法,反映人們祈求吉祥安康、國富民強、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民間美術中的色彩運用也與民俗有關。紅色是我國人民心目中的喜慶驅邪色彩,因此,每逢喜慶節日,都會張貼紅對聯,掛紅燈籠和紅物件等。此外,黑、黃、青、白、紅色,在我國還與陰陽五行學說有關,因此,我國民間美術往往都會運用這些色彩元素。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春節的一些習俗,也學習了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民俗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記憶,我們要學會珍視和保護這些文化藝術,讓它們代代相傳。教學反思本節課學生積極性很高,學生們對民俗文化很感興趣,了解到了很多不同的民俗文化及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聽課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板書設計民俗文化展 1.春節的民俗 2.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