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美術上冊教學設計4.1古城古鎮考察課型 欣賞·評述 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本課的內容是古城古鎮考察,主體是對古城古鎮考察欣賞。通過對中國結構建筑體系的介紹以及對我國民居建筑的特點總體布局了解,主要建筑的形式和色彩的運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以及所蘊含的獨特文化內涵。 本節課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古城古鎮的考察》是初中美術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的幾個單元中學生已學習接觸了中國傳統繪畫、傳統工藝、豐富的民間藝術、古典園林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在系統梳理中國傳統藝術的章節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解讀中國歷史文化與藝術之間的關系上意義重大。為今后更進一步學習中國傳統藝術打下基礎。 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千差萬別的居住環境形成了各具風情的民居建筑文化。中國民居建筑是傳統建筑中的一種類型,在傳統建筑中,民居的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式也最豐富。正是因為民居分布于全國各地,同時由于各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審美愛好以及各地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地民居在平面布局、結構方式、造型裝飾等也就各不相同,呈現出淳樸自然的各自特色。本課不僅帶領學生領略各地民居的整體布局特色,還逐一展示了馬頭墻窗欞、瓦當、斗拱等建筑構件之美。學情分析初三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并且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選擇適當的手段和方法表達自己的學習體會。小學美術教材有很多繪畫、欣賞藝術、工藝美術類的知識,學生對形式美有一定了解,但是對建筑類的課程開設很少,接觸也不是很多,所以學生對本課有一定的新鮮感和興趣。教學目標1.感受我國古城古鎮建筑外觀造型、構件群體布局之美 2.對我國古城古鎮建筑進行賞析和評述提高對我國古城古鎮建筑的欣賞感受能力 3.體會我國古城古鎮建筑的文化內涵,提升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教學重難點1.重點:了解我國古城古鎮建筑的外觀造型、建筑結構、群體布局等藝術特點 2.難點:全面歸納概括古城古鎮建筑的藝術特點教學方法講授法,提問法,欣賞法,討論法教學過程(一)新知導入 展示不同風格的古城古鎮建筑,說一說:你最喜歡哪種建筑風格 為什么 (二)新知講解 1.欣賞古城古鎮建筑的外觀造型,觀察這些建筑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古城古鎮建筑的美,體現在: 整個城鎮或建筑物的布局上,也體現在屋頂、門窗、墻壁等建筑物的構件上。 2.播放視頻:了解北京四合院和徽派建筑的特點 北京四合院: 四面連接,中心庭院 游廊相接,私密性強 形制規整,對稱布局 尊卑有序,等級分明 徽派建筑: 粉墻黛瓦,高大馬頭墻 樓間距小,布局緊湊 中有天井,屋脊陡 木架結構 3.討論:結合課本上小辭典,整體了解建筑構件的特點,感受構件之美 瓦當:陶制瓦筒頂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其樣式主要有圓形和半圓形兩種。 斗拱: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上特有的支承構件。“斗”即上部鑿有槽口的方木墊塊?!肮啊睘橹糜诙飞系臋M木。 窗欞——即窗格。 門框——門扇四周固定在墻上的框子。 門楣:正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梁,一般用粗重實木制成。 古代,只有朝廷官吏府邸才能在正門之上標示門楣,一般平民百姓家是不準有門楣的。 隔扇:用以隔斷室內空間的活絡門扇。門扇上部為鏤空窗格,由幾何圖案、景物花紋組成。 鋪首:門扉上的環形飾物,大多呈獸首銜環之狀。 抱鼓石:位于宅門入口、形似圓鼓的兩塊人工雕琢的石制構件。 抱鼓石是古代標志主人等級和身份地位的門庭裝飾藝術品。 柱礎:柱子下面安放的基石,對防止建筑物塌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柱礎有鼓形、瓜形、花瓶形等多種樣式。 鋪地:我國傳統庭院、園林中用仄磚、卵石、瓦片、瓷片等材料鋪砌的路、徑。 馬頭墻:亦稱“疊落山墻”“封火山墻”,是我國江南民居喜用的建筑形式。 匾額:懸掛于門屏上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 楹聯: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木頭上、柱子上的對偶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是一字一音中文語言的獨特藝術形式。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了解了古城古鎮的建筑,感受到了建筑之美,以后大家有機會可以到當地去親身感受這些輝煌建筑的魅力。教學反思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古城古鎮建筑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特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但由于條件限制,未能進行實地考察。板書設計古城古鎮考察 1.建筑特點 北京四合院 徽派建筑 2.構件之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