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十三課第一框《在勞動中創造人生價值》教學設計課題 《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十三課第一框《在勞動中創造人生價值》主備人 備課人教材 解析 本課《實現人生價值》是本冊教材第四單元第三課的內容,共設計兩框,由“在勞動中創造人生價值”與“在奉獻中成就精彩人生”兩框體內容組成,本節課為第一框,主要闡述了為什么要在勞動中創造人生價值。學生要準確理解人生價值,首先要把握人生價值的內涵,人生價值是指人的生命和活動對自己、他人和社會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要重點把握人生價值是通過勞動創造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也是創造人生價值的途徑。人生價值通過對他人和社會所作的貢獻來衡量。人們在勞動中感受到幸福和愉悅,積極為他人和社會作貢獻,體悟人生的美好,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學情 分析 初中生比小學生具有更豐富的知識、更開闊的視野,獲得的信息量更大。但他們的分辨能力、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普遍較弱,對人生價值缺乏深度的思考,此時還是以感性認識為主,對人生價值的認識比較膚淺、片面,認知能力有待提高,此時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生價值,提高生命質量,創造精彩人生。核心 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通過張桂梅對于山區教育的貢獻引導學生樹立“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觀念,堅定為實現遠大理想而奮斗的信念。 道德修養:通過引導學生向張桂梅校長的優秀品格學習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誠實勞動的意識。 健全人格:通過視頻“勞動者張桂梅的一天”引導學生理解勞動的作用,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培養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品格。 責任意識:通過張桂梅學生畢業后在各行各業努力奮斗的事跡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意識,強化作為時代新人的責任擔當,以實際行動發現和創造人生價值。教法 學法 講授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重點 知道人生價值是通過勞動創造的難點 人生價值的涵義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 活動 設計 意圖 二次備課導入 展示圖片:2024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結合圖片思考:五一國際勞動節的來源及意義。 學生思考并自由討論。 通過五一國際勞動節引出本節課的主題新課 新授 議題一 走進張桂梅——什么是人生價值? 材料一 勞動者張桂梅簡介 材料二 張桂梅學生目前從事的行業 思考問題:結合兩則材料談談張桂梅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了什么? 張桂梅及圖中人物的勞動為社會帶來了什么? 人生價值的內涵 人生價值是指人的生命和活動對自己、他人和社會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人生價值是通過勞動創造的。人們通過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議題二 議題二:讀懂張桂梅——如何衡量人生價值? 材料三 點亮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優秀人民教師,推動創辦了面向貧困山區女孩的免費女子高中,幫助近2000名貧困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堅持用紅色基因樹人鑄魂,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張媽媽”。 思考問題:張桂梅為什么能夠獲得“七一勛章”? 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是衡量其人生價值的尺度 議題三 對話張桂梅——如何創造人生價值? 觀看視頻:勞動者張桂梅的一天 結合視頻內容思考,張桂梅哪些細節打動了你? 這對我們實現人生價值有何啟示?請通過小組討論尋找答案。 觀看習近平總書記與勞動人民在一起的視頻。 人世間的一切美好生活都是通過勞動來創造的。我們所取得的每一項成就,都是廣大人民用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換來的。 思考問題 展示回答 觀看視頻 小組討論并展示 從張桂梅及她的學生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通過 通過張桂梅獲得的榮譽明白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 通過觀看視頻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認識到要實現美好生活必須靠勞動。課堂 小結 今天,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都要靠勞動來實現。 學生談收獲 鞏固本課內容作業 結合教材“生活觀察”活動,開展微訪談:采訪身邊的師長,了解他們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并撰寫訪談收獲。板書 設計教學 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