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學習目標 1.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和原則。(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2.運用資料,說明協調人地關系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綜合思維)3.認識在可持續消費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行為。(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知識點一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 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2.內涵3.基本原則(1) 原則: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 (2) 原則: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內。 (3)共同性原則: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需要各國的積極參與。【拓展延伸】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的做法原則 具體做法 例證公平性 原則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各國都有發展權,應和子孫后代共享資源和環境 建立丹頂鶴自然保護區持續性 原則 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系 我國沿海漁場實行伏季休漁制度;牧場實行輪牧制度;倡導節約用水共同性 原則 國際社會應超越國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約,以積極、務實的態度參與環境領域中的國際合作 聯合國舉行氣候峰會,應對氣候變暖;建立世界環保聯盟【特別提示】 可持續發展的三大原則中,“公平性”側重的是“權利”,“共同性”側重的是“義務”,“持續性”側重的是“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三層內涵實際表述了可持續發展的三個不同層面的發展。[情境] 讀圖,思考問題。[探究] (1)[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圖甲主要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什么原則 理由是什么 (2)[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讀圖乙,結合可持續發展理論,談談你的看法。 可持續城市是指經濟增長、社會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質量和更好環境的城市。如圖為我國某可持續城市的發展指數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1.我國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單位工業產值煙塵排放量,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這符合可持續發展的 ( )A.公平性原則 B.持續性原則C.共同性原則 D.有序性原則2.圖示可持續城市發展指數中,能體現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C.提高城市綠化率 D.減少污染物排放 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綠水青山既要求優良的環境質量,也需要生態健康的保障。要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必須讓綠色產品、生態產品成為生產力,使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據此完成3~4題。3.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基礎是 ( )A.經濟持續發展B.生態持續發展C.社會持續發展D.文化持續發展4.下列人類活動中,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是 ( )A.退耕還林還草,合理利用土地資源B.增加地下水開采,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C.圍湖造田,擴大農作物的種植面積D.全面關停重化工業,大力治理環境污染知識點二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1.政府—企業—公眾在可持續發展實施中的關系2.途徑(1)消除貧困①原因: 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②地位: 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需要 的共同努力。 ③我國農村脫貧途徑:發展特色產業; 扶貧;轉移就業;基礎設施建設;異地搬遷。 (2)發展綠色經濟①綠色經濟:追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 三方面的平衡,強調 、資源高效利用和社會公平。 ②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主要內容綠色經濟 主要內容循環經濟 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 低碳經濟 改善 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 (3)提倡可持續消費①主要途徑:公眾的支持和 。 ②理念③遵循原則:減量、 使用、回收、再生。 ④綠色消費行為生活方式 綠色消費行為衣 盡量避免干洗,減少洗滌頻次食 盡量選擇本地的應季食物住 關注房屋耗能,使用節能燈行 日常出行選擇騎車、步行、公共交通,盡可能拼車或合乘【拓展延伸】1.循環經濟2.循環經濟產生的效益效益 清潔生產 生態農業環境 效益 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利用太陽能和沼氣作燃料,減輕了污染;沼渣和沼液作肥料、秸稈還田,提高了土壤肥力;緩解燃料與飼料、肥料相爭的矛盾,防止植被破壞和生態退化經濟 效益 增加產量;降低資源消耗,降低成本;減少產污、排污量,減少治理費用 資源循環利用,使農、林、牧、副、漁業相互促進、全面發展社會 效益 增加就業,增加收入;改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改善環境;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情境] 青田縣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該縣傳承千年的“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農民在山腳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田魚啄食雜草與小蟲,在稻田里自然生長。下圖為青田縣稻田養魚示意圖。[探究] (1)[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稻魚共生”生產方式體現了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說明其具體表現。 (2)[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稻魚共生”系統作為一種環境友好的農業技術,可能對當地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環境紅利是通過征收環境稅,給生態帶來正向效益的同時又能夠促使環保產業的發展,以帶動就業和經濟增長。我國的環境紅利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數十萬億的環境“債務”,即環境治理費用。讀圖回答1~2題。1.漫畫《愧對子孫》反映的現象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 ( )A.共同性原則 B.公平性原則C.整體性原則 D.持續性原則2.下列抑制環境“債務”產生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A.轉變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B.轉變能源消費結構,用石油取代煤炭C.加強地質勘探,加大對能源的開發力度D.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耗能工業 青島市即墨區移風店鎮是糧食、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大鎮。該鎮通過資源化利用,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的發展之路(下圖)。據此完成3~4題。3.該鎮農業發展模式的特點是 ( )A.物質循環利用,降低環境污染B.科技水平高,需投入大量資金C.產業綜合發展,受市場影響小D.土地輪作,蔬菜和糧食作物交替種植4.立足當地基礎,該鎮最可行的招商項目是 ( )A.高技術工業 B.化肥工業C.飼料加工業 D.能源工業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后代人2.生態 承載力 改善質量 社會3.(1)公平性 (2)持續性[情境探究] 提示 (1)共同性原則。理由:臭氧層破壞是一個跨國界的問題,只有進行國際合作才能有效保護臭氧層,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2)乙圖中西歐人的態度,是出于全球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和共同性原則,巴西人的觀點是維護本國的發展權;西歐人的背后是被砍伐后的樹樁,卻要求巴西人為環境保護而付出犧牲經濟發展和降低生活質量的代價,這違背了公平性原則。[對點突破]1.C [緩解全球氣候變化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該做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原則。故選C項。]2.D [圖示體現了生活廢棄物的合理處理、減少污染物排放,沒有體現出城市綠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變化。故選D項。]3.B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就是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持續發展,B正確。]4.A [退耕還林還草,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A正確;增加地下水開采,易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導致地面塌陷,不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B錯誤;圍湖造田,易導致湖泊面積縮小,使湖泊對河流的調節作用減弱,容易加劇旱澇災害,且會使局部環境惡化,故不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C錯誤;全面關停重化工業不現實,應適度關?;虬l展清潔生產,D錯誤。]知識點二[知能提升]2.(1)①貧困?、谙毨АH社會?、劢逃?2)①社會包容 節能減排 ②消耗 能源 (3)①參與 ②綠色低碳 綠色?、壑貜?br/>[情境探究] 提示 (1)水稻田為田魚提供生存環境、食物;田魚為水稻除草、吞食害蟲、耘田松土;稻魚共生減少化肥、農藥和飼料的投入等。(2)提高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收入,增加就業;利于文化傳承,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等。[對點突破]1.B [讀圖可知,圖中表現的是上一代人過分掠奪資源,影響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2.A [環境“債務”即環境問題。轉變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可以減少資源浪費和污染排放,有利于減輕環境問題,A正確;石油是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同樣會造成環境問題,B錯誤;加強地質勘探,加大對能源的開發力度,會加大對能源的消耗,導致能源枯竭,C錯誤;發展高耗能工業會造成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D錯誤。]3.A [由圖可知,該鎮農業發展實現了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A正確。該鎮農業發展所需的科技水平并不高,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B錯誤。該鎮主要發展糧食、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均屬于第一產業,沒有實現產業的綜合發展,C錯誤。該鎮農業發展模式沒有實現土地的輪作,D錯誤。]4.C [該鎮科技水平不高,不適合發展高技術工業,A錯誤。該地的肥料主要是沼渣,不是化肥,不利于化肥工業的發展,B錯誤。該地的畜禽養殖業為飼料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C正確。該地沒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不具備發展能源工業的條件,D錯誤。故選C。]第三節 中國國家發展戰略舉例第1課時 建設主體功能區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學習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某類主體功能區的主要功能及發展方向。(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2.結合圖文材料,了解長江經濟帶概況、優勢、發展規劃和發展措施。(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知識點一 建設主體功能區1.主體功能概念:一個區域最主要、 的功能。 2.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目的促使區域發展由盲目追求經濟增長,轉向依據主體功能 、有序開發。 3.確定區域主體功能的依據:土地適宜開發的程度、自然資源的 、生態環境的 、經濟發展水平等。 4.地理背景5.我國主體功能區的類型主體功能 區類型 地域 類型 發展條件 發展方向 主體 功能優化開 發區域 地區 優勢: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城鎮體系完善,科技創新能力強; 不足: 的承載能力已經接近飽和 優化產業結構、促進 的協調發展 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重點開 發區域 優勢: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人口較為密集, 初步形成; 不足:目前開發基礎 未來的開發潛力大,是支撐全國 的重要增長極 限制開發區域 農產品主產區 耕地較多,農業發展條件較好 保障我國的農產品供給,不適宜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 提供農產品重點生態功能區 生態環境脆弱 保護和修復環境是首要任務 提供生態產品禁止開發區域 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地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散布在其他三類開發區域之中 提供生態和游憩產品、精神財富【溫馨提示】 限制開發區域并非不允許開發限制開發區域所限制的是大規模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而不是所有的開發活動。各類主體功能區主要以發揮主體功能為首要任務,并不排斥該區域發揮其他功能。 讀山東省主體功能區分布圖,完成1~2題。1.據圖可知,山東省的主體功能區分布情況是 ( )A.有三種主體功能區類型B.山東半島都是優化開發區域C.魯西南地區沒有禁止開發區域D.限制開發區域面積占全省的一半多2.下列主體功能區中不屬于限制開發區域的是 ( )A.東部沿海農產品主產區B.魯西南農產品主產區C.魯中南山地生態經濟區D.膠東半島的煙臺和青島 一個區域可以同時具有多種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稱為主體功能。建設主體功能區是生態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國土開發和保護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規劃促使區域發展由盲目追求經濟增長,轉向依據主體功能因地制宜、有序開發。據此完成3~4題。3.下列區域的主體功能不合理的是 ( )A.北部灣紅樹林區—提供生態產品B.長三角地區—提供工業品C.東北平原地區—提供農業產品D.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4.我國實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主要原因有 ( )①后備土地資源充足?、谏鷳B環境比較脆弱?、圩匀毁Y源豐富 ④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知識點二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1.主要目的:逐步縮小我國區域發展差距。2.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背景橫跨我國 三大區域,覆蓋11個省級行政區,面積占全國的 ,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 ,是我國重要的內河經濟帶,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 3.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優勢優勢 表現交通 ,區位優勢明顯 長江黃金水道不僅把東、中、西三大區域連接起來,而且還與京滬、京九、京廣等南北鐵路干線交會,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資源儲量充足, 豐富 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 資源豐富 基礎雄厚,產業優勢明顯 高度發達的 工業地帶,鋼鐵、石化、汽車、電子和裝備制造等工業基地沿江分布,形成“工業走廊”;我國最具活力的 產業開發區之一 城市密集, 廣闊 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居民收入水平較高,各種消費需求較大4.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空間格局5.發展重點【拓展延伸】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冀同屬京畿重地,戰略地位重要,要推進協同發展,強調創新驅動,共同構建城鄉空間格局、文化網絡體系和國際開放平臺。[情境] 材料一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打造“一道兩廊三群”,即大力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和現代產業走廊、發展沿江三大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下圖為長江經濟帶示意圖。材料二 城市群的競爭力包括先天競爭力、現實競爭力和成長競爭力。先天競爭力主要指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發展空間、勞動力數量和移民規模等。[探究] (1)[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評價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交通運輸條件。 (2)[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指出長江三大城市群中先天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并簡要分析其原因。 (3)[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為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建設沿江綠色發展軸,應采取哪些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據此完成1~2題。1.與長江下游經濟圈相比,長江上游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是 ( )①資源環境承載力大 ②水能資源豐富?、劭萍剂α啃酆瘛、芡恋睾蛣趧恿Τ杀镜?br/>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2.為建設沿江綠色生態走廊,下列措施正確的是 ( )①上游地區植樹造林,恢復天然植被?、陉P停部分重污染企業,治理沿江水污染?、壑邢掠蔚貐^疏浚河道,降低洪災風險 ④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某區域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變化可反映該區域產業結構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下圖示意1999~2017年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經濟圈第三產業占比情況。據此完成3~4題。3.與京津冀經濟圈相比,長江經濟帶第三產業占比更低的原因可能是 ( )①科研人才較少?、谵r業、副業生產發達?、鬯綘I工業比重較大 ④資金投入不足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4.京津冀經濟圈中北京市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功能定位 B.科研人才集中C.名勝古跡眾多 D.金融行業發達第1課時 建設主體功能區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最核心2.因地制宜3.豐富度 脆弱度4.土地 集約 不均 自然資源 脆弱 空間利用 不平衡 經濟5.城鎮化 資源和環境 城鎮群 城鎮體系 較弱 經濟增長[對點突破]1.D [山東省有四種主體功能區,只是禁止開發區域呈點狀分布在各功能區內,不單獨占據大面積的空間,A錯;山東半島部分地區是優化開發區域,B錯;禁止開發區域分布在全省各地區,魯西南地區也有,C錯;限制開發區域面積較大,從圖中可以看出其面積占全省的一半以上,選D。]2.D [限制開發區域分兩類,一種是農產品主產區,另一種是重點生態功能區。膠東半島的煙臺和青島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屬于優化開發區域,選D。]3.D [北部灣紅樹林區生態功能強大,開發紅樹林不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因此北部灣紅樹林區應以生態保護為主,主體功能是提供生態產品,A不符合題意;長三角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工業生產能力強大,工業區位優勢明顯,因此應發揮其優勢,主體功能是提供工業品,B不符合題意;東北地區平原面積廣闊,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農業生產條件良好,因此應以提供農業產品為主體功能,C不符合題意;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應實行嚴格的保護措施,嚴禁開發,不適合以旅游開發為主體功能,D符合題意。]4.C [我國建設主體功能區的地理背景主要有適宜開發的土地少,自然資源分布不均,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②④正確;我國人口眾多,且山地多,平原少,可利用的后備土地資源少,①錯誤;我國很多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這不是我國實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主要原因,③錯誤。]知識點二[知能提升]2.東中西 21% 40%3.便利 種類 水 生物 工業 綜合性 高新技術 市場4.長江黃金水道 滬瑞 滬蓉 成渝5.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綜合立體交通 大城市 產業[情境探究] 提示 (1)有利:長江水運能力強;區域交通運輸方式多樣;交通運輸網密度大;運輸線路等級高;各種交通運輸銜接程度好;經濟帶走向與長江航運方向一致。不利:長江中上游地區航道季節變化明顯;沿長江東西向鐵路不足,影響運力。(2)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長江的入???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地勢平坦開闊,腹地寬廣;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城市群對外開放度高,能吸納大量國內人口和海外移民。(3)上游植樹造林,保護植被,保持水土;促進流域產業結構優化,減少對流域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加強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提高環保意識。[對點突破]1.D [與長江下游經濟圈相比,長江上游經濟圈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小,①錯誤;長江上游經濟圈所在地區地勢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②正確;長江上游經濟圈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低,科技力量相對薄弱,③錯誤,④正確。]2.A [上游地區植樹造林,恢復天然植被,有利于減少水土流失;關停部分重污染企業,治理沿江水污染,有利于提高沿江水質;中下游地區疏浚河道,有利于增強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洪災風險。①②③所述措施都有助于沿江綠色生態走廊建設。沿江地區跨上、中、下游,不同區域的優勢條件不同,產業結構要依據區域特點進行適當調整,有些地區不適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④錯誤。]3.C [農業、副業屬于第一產業,私營工業屬于第二產業,長江經濟帶由于農業、副業生產發達,私營工業比重較大,第一、第二產業比重比京津冀經濟圈比重大,因此第三產業比重更低,②③正確;長江經濟帶科研人才較多,資金投入多,①④錯。故選C。]4.A [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重點發展第三產業,由于城市功能定位使北京第三產業在京津冀經濟圈中占GDP比重最大,A正確;科研人才集中、名勝古跡眾多、金融行業發達說法正確,但不是北京第三產業在京津冀經濟圈中占GDP比重最大的主要原因,B、C、D錯。]第2課時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和維護海洋權益學習目標 1.結合海域分布圖,辨識海洋權益的相關概念,說明我國海洋發展戰略及其重要意義。(綜合思維、區域認知)2.在地圖上確定南海諸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準確位置,并說明是我國的固有領土的證據。(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知識點一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1.海洋的重要意義(1)海洋被稱為“能量的源泉”“未來的 ”。 (2)陸地資源開發程度接近飽和,開發 國土、建設 強國已經成為我國的重要戰略。 2.我國的海洋國情(1)海域遼闊,海岸線 ,大陸架 ,島嶼眾多。 (2)自北向南縱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 特征顯著, 影響大。渤海和黃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 。 (3)海洋資源十分豐富?! ≠Y源和金屬礦物儲量較多;海洋生物種類繁多,漁場面積廣闊;還有可轉化為動力的潮汐能、波浪能等 。 (4)海洋災害種類 。 (5)擁有多種海洋生態系統類型。(6)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海洋環境質量 的總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3.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拓展 經濟空間,發展 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 環境,維護海洋權益。 4.總體要求: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清晰規劃海洋空間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間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情境] 材料一 南海北接廣東、廣西,屬海南省管轄,南緣曾母暗沙為中國領土的最南端,東面和南面分別隔菲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與太平洋、印度洋為鄰,南海東北部經臺灣海峽和東海與太平洋相通,南部經馬六甲海峽與印度洋相通。材料二 南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魚、蝦、蟹、貝等種類豐富。南海海底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巨大,海底資源還包括各種金屬礦產資源。南海諸島島礁上有絢麗的熱帶海島環境和波瀾壯闊的自然景色。[探究] (1)[區域認知]根據材料分析,南海可以開發 資源、 資源、 資源。 (2)[綜合思維]菲律賓、越南等國家在我國南海不斷挑起事端,南海問題不斷升級。結合所給的材料,分析南海爭端不斷的可能原因。 近些年我國在南沙海域進行了大規模的吹沙造陸,效果明顯。目前已形成了以美濟島、渚碧島、永暑島等為代表的人工島,這為我國維護海洋權益做出了突出貢獻。據此完成1~2題。1.在下列南海的資源中,開發難度最大的是 ( )A.漁業資源 B.油氣資源C.空間資源 D.化學資源2.開發上述三島對我國國家安全的意義在于 ( )A.增加國土面積 B.宣示海洋領土C.提供避風港 D.劃設防空識別區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海洋科技領先和環境友好為核心內容,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下表為我國部分省市在沿海11個省市中,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綜合因素的排名(排名越靠前越有利)及影響因素。據此完成3~4題。3.推測對沿海各省市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綜合因素排名貢獻最小的是 ( )A.基礎因素 B.經濟因素C.科技人才因素 D.環境因素4.與天津相比,廣東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優勢是 ( )A.海岸線系數更大B.海岸線經濟密度更大C.海洋專業人才更多D.海岸帶環境質量更優知識點二 維護海洋權益1.必要性海洋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 寶庫和環境保障,也是國際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競爭與合作的平臺。 2.海洋權益(1)范圍:內水、領海、本國管轄的毗連區、專屬經濟區,以及 海床和底土等。 (2)有關海洋權益的概念名稱 劃分 相關權益內水 向陸地一側的水域,包括沿海國沿岸的河口、港口、海灣、海峽等 與陸地領土的地位相同,享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權領海 鄰接陸地領土和內水的一帶海域。其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最寬不超過 海里 沿海國在領海內享有的主權及與其領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外國船舶享有無害通過權毗連區 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其寬度不超過12海里 沿海國在其毗連區內具有防止和懲治在其領土或領海內違反其海關、財政、移民、衛生等法律和規章事項的管制權大陸架 包括沿海國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緣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 沿海國享有勘探、開發包括海床、底土的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其他國家享有在大陸架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權利,以及航行和飛越的自由專屬 經濟區 領海以外并鄰接 的一帶海域 沿海國享有勘探、開發、養護、管理等權利和從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等管轄權。所有國家享有航行、飛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但不得從事危害沿海國主權和安全的活動公海 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對所有國家開放,對于公海上的海盜行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國都可依法行使管轄權國際海 底區域 指國家范圍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產3.我國的海洋權益(1)有據可查的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 多年歷史。 (2)中國最早發現、 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最早并持續、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確立了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相關權益。 (3)2012年,我國為便于對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中沙群島進行有效的 管理,在海南省設立三沙市,把永興島作為三沙市市政府駐地。 (4)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有史為憑、有法為據。①歷史依據:釣魚島等島嶼是中國人最早發現、命名和利用的。②法理依據:地質上,釣魚島地處我國東?! ?是臺灣東部山嶺的 ,與琉球群島以沖繩 隔開,附屬于我國 。 4.維護海洋權益的意義[情境] 材料一 新華社北京2012年7月7日電 外交部發言人就日本政府擬“購買”釣魚島答記者問時表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方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歷史和法理依據。中國的神圣領土決不允許任何人拿來買賣。中國政府將繼續采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材料二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和歷史現實:①大陸架是陸地國土的自然延伸部分,其外延按物質來源劃分;②《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探究] (1)[綜合思維]說出外交部發言人發言的科學依據。 (2)[綜合思維]對于海洋劃界問題,我國的一貫主張是 。 (3)[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你認為在開發和利用海洋的過程中,我國應怎樣做 2021年3月15日,日本沖繩縣石垣市想在釣魚島上安裝帶有行政區劃新名稱的標識牌,日本內閣急忙叫停。對此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有自知之明,知道不要在核心問題上挑戰中國底線,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不會動搖。據此回答1~2題。1.以下有關釣魚島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僅指單個島嶼?、谧怨乓詠?就是中國領土?、鄣靥帠|海海域 ④是臺灣省的附屬島嶼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2.以下關于釣魚島重要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附近海域自然資源豐富 ②是中國出入太平洋的重要門戶?、蹜鹇缘匚恢匾、芫哂兄匾目茖W研究價值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1年6月25日,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位于海南島東南部約81海里處的陵水17-2氣田位置正式投產,標志著我國海工裝備進入“超深水時代”。下圖為“深海一號”能源站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我國在陵水17-2氣田所在海域享有的海洋權益范圍屬于 ( )A.內水 B.領海C.毗連區 D.專屬經濟區4.我國海工裝備不斷向“深?!薄斑h?!蓖七M有利于 ( )①緩解我國資源緊張局面 ②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劢鉀Q國家海洋利益爭端?、芫S護國家海洋權益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第2課時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和維護海洋權益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1)糧倉 (2)海洋 海洋2.(1)漫長 寬廣 (2)季風 熱帶氣旋 結冰 (3)油氣 海洋能 (4)多 (6)惡化3.藍色 海洋 生態[情境探究] 提示 (1)海洋生物 海底礦產 海洋空間(2)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重要;歷史遺留問題;大國勢力的干擾等。[對點突破]1.B [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可知,目前海洋油氣資源勘探尚處于早期階段;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投資大、風險大、難度大,是一項高投資、高風險、高難度的工程。綜上所述,B正確。]2.A [結合材料,吹沙填海造陸建設人工島,使之面積擴大,存在空間上的變化,所以利用了海洋的空間資源,對國家安全而言,海洋開發主要體現在對國家資源安全的影響和對國家海洋國土安全的影響。由此得出對我國國家安全的意義在于增加海洋國土面積,拓展我國生存空間;提供豐富的海洋資源;維護國家領土安全。綜上所述,A正確。]3.A [據材料可知,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海洋科技領先和環境友好為核心內容,經濟、科技、環境因素是核心因素,基礎因素影響相對較小。故選A。]4.D [廣東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綜合影響因素排第1名,天津綜合影響因素排第8名。與天津相比,廣東經濟、科技、基礎因素沒有明顯優勢,故與天津相比,廣東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優勢是環境因素,即海岸帶環境質量更優。]知識點二[知能提升]1.資源2.(1)大陸架 (2)領?;€ 12 領海3.(1)2 000 (2)命名 主權 大陸架 (3)行政 (4)②大陸架自然延伸 海槽 臺灣省4.海防 和平[情境探究] 提示 (1)釣魚島位于沖繩海槽以西,是臺灣東部山嶺的自然延伸,與琉球群島以沖繩海槽隔開,因此釣魚島是我國臺灣省的附屬島嶼,而不是琉球群島的組成部分。(2)與鄰國通過友好協商,公平合理地解決海洋爭端(3)基于我國的海洋國情,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海洋國際事務。[對點突破]1.C [釣魚島既指單個島嶼,是中國東海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島,也是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統稱,①錯誤,③正確;自古以來,釣魚島就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是臺灣省的附屬島嶼,②④正確。]2.B [釣魚島附近海域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出入太平洋的重要門戶,戰略地位重要,①②③正確;釣魚島的科學研究價值較小,排除④。]3.D [內水是指國家領陸內及領?;€向陸一側的水域,包括河流及其河口、湖泊、港口、內海和歷史性海灣等,排除A;領海是從領?;€量起最大寬度不超過12海里的一帶水域,排除B;毗連區是指沿海國領海以外毗鄰領海,由沿海國對其海關、財政、衛生和移民等類事項行使管轄權的一定寬度的海洋區域,毗連區從領?;€量起不超過24海里,排除C;專屬經濟區是指從測算領?;€量起不超過200海里、在領海之外并鄰接領海的一個區域,D正確。]4.B [我國海工裝備不斷向“深?!薄斑h海”推進有利于開發海洋資源,緩解我國資源緊張狀況,①正確;對海洋進行開發會破壞海洋生態環境,排除②;解決國家海洋利益爭端需要國家間政府協商,排除③;對海洋資源的開發有利于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 ④正確。綜上所述,排除A、C、D,故選B。]學習目標 1.說明人類社會與環境的關系,并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2.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并說明環境問題的地域差異。(綜合思維、區域認知)3.結合實例,說出某區域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知識點一 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1.環境問題的含義人類對環境采取了不恰當、不友好的 和 所導致的結果。 2.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1)圖中A為 ,B為 ,C為 。 (2)獲取:人類通過 活動從自然界獲取所需的資源→轉化成 →滿足人類的消費需求。 (3)排放:人類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產生的 →排放到環境中。 (4)對人類社會而言,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一方面維系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響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3.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原因 問題人類向環境的索取超過 能力 自然資源枯竭、 等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自身的 能力 環境污染等【知識拓展】1.環境問題的實質從產生的原因來看,環境問題是伴隨著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發展問題而出現的,環境問題的實質就是發展問題。2.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環境問題加劇[情境] 物種滅絕作為地球上生命進化史的一種自然現象,本是正常事件,如2.5億年前的三葉蟲、6 500萬年前的恐龍均已灰飛煙滅。但是,自從人類進入工業社會,這個滅絕時間表大大地提前了。黑色名單:渡渡鳥于1681年滅絕;史德拉海牛于1768年滅絕;旅鴿于1914年滅絕;巴厘虎于1937年滅絕;中國犀牛于1957年徹底滅絕(區域性滅絕);爪哇虎于1980年滅絕……[探究]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分析造成地球上物種加速滅絕的人為原因。 如圖為“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圖中箭頭a表示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箭頭b表示人類通過消費活動將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去。據此完成1~2題。1.下列各項可以用圖中箭頭a表示的是 ( )A.滑坡、泥石流 B.地震、海嘯C.臺風、寒潮 D.森林資源、礦產資源2.下列關于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只要有箭頭b存在,就一定會產生環境問題B.人類會影響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不可能影響到人類C.如果箭頭a、箭頭b表示的人類活動力度較大,都可能產生環境問題D.由圖可知,人類與環境是對立的,無法使其協調讀“環境、資源和人口關系示意圖”,完成3~4題。3.圖中字母代表的含義,不正確的是 ( )A.a表示資源開發B.b表示生產活動C.c表示環境對人類的影響D.d表示廢棄物排放4.屬于a階段產生的環境問題是 ( )A.煤礦開采—地面沉降B.化工廠—水污染C.火電廠—大氣污染D.冰箱使用—臭氧層破壞知識點二 環境問題的表現1.主要環境問題環境問題 表現自然資源枯竭 森林減少、 資源危機、礦產資源短缺等 生態破壞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 等 環境污染 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固體 污染等 2.地域差異(1)城鄉差異(2)國家差異地區 主要問題 形成原因發展中 國家 以 破壞為主 ①多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 很快,環境承受著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②限于經濟技術水平,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 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發達 國家 以 帶來的環境影響為主 發達國家消耗了世界大多數的自然資源,人均自然資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3.全球性環境問題(1)表現:酸雨、 破壞、全球變暖,以及土地 、水體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2)發展特點①超越 和地域的界線; ②從局部向 蔓延的趨勢。 【拓展延伸】1.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表現 全球變暖 酸雨 臭氧層破壞分布 全球 西歐、北歐、北美、日本、我國南方地區 南極上空、北極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成因 大量使用礦物燃料;森林面積大量減少 燃燒礦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氣體 人類大量使用氟氯烴等制冷劑危害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濕狀況發生變化 使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蝕建筑物、危害人體健康 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加,致使皮膚癌發病率增加;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導致全球變暖對策 增加森林覆蓋率;減少礦物燃料的使用;開發利用新能源 對燃料脫硫處理,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鼓勵使用新能源 禁止或減少氟氯烴的使用和排放2.環境問題的危害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短缺)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威脅生態平衡。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失調,導致生態失衡,致使環境質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態危機,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2)危害人類健康。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致使人們呼吸被污染的空氣,飲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魚、肉、果、蔬,遭受噪聲的折磨等,這些都嚴重危害到人類的健康。(3)直接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會阻礙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環境問題治理措施的答題思路(1)環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減少污染物排放(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廢棄物凈化處理后排放、使用環保原料和燃料等達到目的),同時加強綠化,以增強環境自凈能力;對于全球性問題還需加強國際合作。(2)生態破壞:根本措施在于恢復生態,因此先要改變和停止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再通過恢復植被、水域等增強環境的平衡調節功能。(3)資源短缺:要從“開源”(替代資源的開發、加強儲量勘探等)和“節流”(提高利用率、減少浪費、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等)兩方面入手。[情境] 石材加工主要包括“鋸割加工—研磨拋光—切斷加工—鑿切加工—火燒加工—輔助加工及檢驗修補”等環節,生產過程水、電消耗量大。[探究]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思考石材產業發展對環境可能造成哪些不利影響 讀漫畫,完成1~2題。1.該漫畫主要反映的環境問題屬于 ( )A.環境污染 B.生態破壞C.自然資源枯竭 D.氣候變化2.下列地區圖示環境問題最突出的是 ( )A.東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C.亞馬孫平原 D.黃土高原2020年2月以來,南極地區出現大規模“紅雪”現象——白茫茫冰川之中夾雜了不少類似于“血”一樣的物質。此現象是冰川中的一種藻類,因冰川融化,紅色物質不斷積累而形成的。據此完成3~4題。3.引起南極地區出現“紅雪”現象的環境問題是 ( )A.臭氧空洞 B.環境污染C.全球變暖 D.植被破壞4.下列為緩解該環境問題所采取的措施,不正確的是 ( )A.禁用化石燃料 B.開發使用清潔能源C.提高植被覆蓋率 D.加強全球合作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態度 做法2.(1)人類社會 物質、能量 廢棄物 (2)生產 消費品 (3)廢棄物3.環境承受 生態破壞 凈化[情境探究] 提示 過度墾荒伐木,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大肆狩獵、過度捕撈,嚴重超過生物的再生速度;盲目引入物種,破壞生態平衡;工業生產導致的環境污染;稀有物種的國際貿易;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生產生活需求的不斷增加。[對點突破]1.D [圖中箭頭a表示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對應的應是森林資源和礦產資源,D正確。]2.C [箭頭a表示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箭頭b表示人類通過消費活動將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去。人類向環境獲取物質和能量的速度超過環境所能供給的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才有可能產生環境問題,A錯誤,C正確;人類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B錯誤;人類保護環境,對資源合理利用是可以實現人地協調的,D錯誤。]3.C [根據圖中的關系可知,a表示從環境中獲取資源,為資源開發;b表示對資源進行加工,為某種生產活動;c表示生產活動所獲得的產品提供給人類消費;d表示人類生活、生產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4.A [a表示從環境中獲取資源,如人類從地下大量開采煤炭,可能會引起地面沉降。]知識點二[知能提升]1.水 多樣性減少 廢棄物2.(1)環境污染 生態破壞 (2)生態 人口增長 發達 過度消耗資源3.(1)臭氧層 荒漠化 (2)①國界 ②全球[情境探究] 提示 開采石材會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石材加工過程中,會造成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廢礦堆放會占用、破壞大量耕地;長期過度開發會引起石材資源枯竭等。[對點突破]1.B [讀圖分析,漫畫反映的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該環境問題屬于生態破壞。故選B。]2.D [水土流失最突出的地區是黃土高原,D正確;東北平原的主要環境問題是濕地萎縮,A錯誤;塔里木盆地的主要環境問題是土地荒漠化,B錯誤;亞馬孫平原的主要環境問題是熱帶雨林遭破壞,C錯誤。故選D。]3.C [由材料“因冰川融化,紅色物質不斷積累而形成的”可得出,引起該現象的環境問題是全球變暖,故選C。]4.A [緩解全球變暖可從其成因入手。燃燒化石燃料可加劇全球變暖,應適當減少使用化石燃料,而不是禁止使用,故選A。]章末整合提升微專題一 垃圾分類 回收2 000斤的紙,可以挽救17棵20年樹齡的大樹?;厥找粋€易拉罐,可以節省3小時的電視電力。一顆1號電池爛在泥土里,會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遠失去利用價值。我們生活中產生的大量垃圾,正在嚴重侵蝕我們的生存環境,垃圾分類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避免“垃圾圍城”的有效途徑。1.實施垃圾分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1)我國大量垃圾無處存放,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現象比較嚴重,垃圾分類可減少垃圾量。(2)大量垃圾影響生態環境、污染空氣、危害人類健康,垃圾分類符合科學發展、綠色發展要求。(3)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垃圾分類有利于資源的回收和利用。(4)垃圾分類處理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5)關系到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等。2.收集容器標識與顏色3.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經濟社會意義(1)垃圾分類回收既保護了環境,又有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2)有利于增強公民的資源意識和環境意識。(3)符合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4)有利于建設美麗中國。(5)有利于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道路等。(6)有利于人們生活環境質量的提高。(7)有利于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4.為加快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具體可行的建議(1)政府①制定出了細致、全面的法規政策,并將其向市民進行充分的宣傳。②建立科學完善的垃圾分類管理制度。③加大資金投入開發和改進垃圾分類回收的設施。④對做得好的市民給予表揚,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2)企業①加快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②企業:對商品(及各部分)進行垃圾分類標識。進行(有償)生活垃圾回收,進行垃圾的再循環利用。(3)青少年①樹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自覺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②積極向身邊的人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③學習垃圾分類處理的有關法律法規。④善于與亂扔垃圾和不按規定處理垃圾的行為作斗爭。⑤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規,嚴格落實垃圾分類行動。【微訓練】 目前,許多城市周邊地區垃圾堆積現象十分嚴重,垃圾現象已成為城市發展十分嚴重的污染問題。據此完成1~2題。1.目前,城市發展對垃圾處理主要采用填埋的方式,該方式簡捷省錢。但是,會產生下列環境問題 ( )①占用大量土地資源?、谖廴就寥馈、畚廴镜叵滤、芾逊e方位需要研究A.①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垃圾回收和再利用是世界潮流和研究性課題,為此許多國家推廣使用“分類垃圾箱”。其主要好處是 ( )①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資源得以再生?、跍p少了固體廢棄物的污染?、蹨p少了垃圾占用人類的生活空間?、鼙阌诶姆诸愄幚怼、菝阑鞘薪值拉h境 ⑥便于宿舍樓區的合理布局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⑥C.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④ 下圖為“垃圾分類處理流程及相關產業鏈圖”。讀圖完成3~5題。3.圖示產業鏈最大的優點是 ( )A.廢棄物再生資源化 B.污染物排放為零C.增加了治污的費用 D.只注重經濟效益4.垃圾分類處理主要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 ( )A.公平性原則 B.持續性原則C.共同性原則 D.發展性原則5.圖示中的焚燒垃圾發電對城市的有利影響是 ( )A.加劇了人地矛盾 B.加重地下水污染C.緩解能源緊張狀況 D.減少了就業機會微專題二 區域協同發展1.京津冀(1)發展條件:歷史淵源和地理位置重要;資源優勢明顯;港口多,海岸線長;科技資源、人力資源富集。(2)發展方向: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促進城市分工協作,提高城市群一體化水平;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構建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推動各種要素按照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2.粵港澳大灣區(1)發展條件: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要素集聚;國際化水平領先;合作基礎良好。(2)發展方向:完善城市群和城鎮發展體系;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政治制度不同;經濟體制不同;城區差異明顯等。(4)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利于推動內地與港澳的深化合作;利于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分工與合作;利于發揮港澳的獨特優勢,提升該地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利于發揮其對全國的輻射、引領和示范作用。(5)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措施:加強區域交流合作,拓展發展空間;提升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信息網絡;合理布局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深化對外開放,打造高水平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平臺;匯聚創新資源,培育中高端產業發展等。【微訓練】 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努力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據此完成6~7題。6.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京、津的優勢有 ( )①資金 ②土地資源?、郗h境承載力?、芸萍肌⑷瞬?br/>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7.河北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方向是 ( )A.利用區位優勢,遷入重型工業B.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C.加快科技發展,趕超京津地區D.依托人力優勢,提升金融服務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圖是“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圖”。據此完成8~10題。8.目前,廣東省在全球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是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這些優勢產業在大灣區高度集群化且難以轉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勞動力數量大B.產業鏈長、供應商多C.對市場依賴性大D.對機場和港口依賴性大9.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升級的主導方向是 ( )A.“科技+制造+金融”產業融合B.大力發展海洋新興產業C.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和文化旅游產業D.大力發展金融服務和現代物流業10.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區際聯系,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互聯互通,在交通運輸建設方面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完善高速公路運輸網B.實現高速軌道線網的一體化和公交化C.擴大香港、深圳、廣州國際機場的吞吐量D.擴大香港、深圳、廣州集裝箱港的吞吐量章末整合提升微訓練1.C [注意問題是垃圾填埋而產生的環境問題,④不屬于由此產生的環境問題。故選C項。]2.D [垃圾分類最主要的好處體現在兩方面:一減少了污染物,利于保護環境;二是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故選D項。]3.A [據圖可知,廢棄物進行了回收利用,再生資源化,故A項正確,B項錯誤;降低了治污的費用,故C項錯誤;該產業鏈既考慮了經濟效益,也兼顧了環境效益,故D項錯誤。]4.B [垃圾分類處理有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原則,故B項正確。]5.C [焚燒垃圾發電,可以緩解城市能源緊張的狀況,故C項正確;加劇了人地矛盾、加重地下水污染、減少就業機會都是不利的影響,故A、B、D項錯誤。]6.D [京、津是我國直轄市,兩地都有充足的資金、科技和人才;兩地土地資源有限,環境承載力較小,是兩城市的劣勢。]7.B [河北較京、津地區經濟落后、科技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完善,今后應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融合,不能盲目遷入重工業;發揮地區的生態優勢,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科技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方向不是超越京津地區;河北有勞動力資源優勢,但無金融服務的優勢,應依托人力資源,發展適合當地經濟的產業。]8.B [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難以轉移的最主要原因是這些優勢產業在大灣區高度集群化,產業鏈長、供應商多,B項正確;勞動力隨產業轉移難度較小,A項錯誤;產品面向全球市場,C項錯誤;對機場和港口依賴性大不是主要原因,D項錯誤。]9.A [香港是金融中心,珠三角地區是制造業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升級的主導方向是利用原有產業基礎,發展“科技+制造+金融”產業融合。]10.B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區際聯系以短途運輸為主?;浉郯拇鬄硡^內高速公路網非常發達,為加強國際聯系,故應實現高速軌道線網的一體化和公交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章末整合提升.docx 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docx 第三節 第1課時 建設主體功能區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docx 第三節 第2課時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和維護海洋權益.docx 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