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城鎮化第1課時 城鎮化的意義及進程學習目標 1.運用資料,說明不同地區城鎮化的過程和特點。(綜合思維、區域認知)2.結合實例和圖表資料,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城鎮化進程的差異。(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知識點一 城鎮化的意義1.城鎮化概念:城鎮化也稱城市化,一般是指 人口向城鎮地區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 地區的過程。 2.主要標志(1)城鎮人口 。 (2)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例 。 (3)城鎮建設用地規模 。 其中,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是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3.與工業化的關系(1)體現區域 程度。 (2)體現區域 發展水平。 4.意義意義 表現促進區域 增長 推動區域工業和 業的發展,改善 ;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 建設等會拉動內需,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提高 利用效率 城鎮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電、天然氣等設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資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鄉 環境 對污染物進行 處理,提升環境質量;通過平整土地、修建 、綠化等措施,改善城鄉居住環境 增強區域社會和諧 城鎮就業機會眾多,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服務;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差別不斷 ,人們的 和生活方式等逐漸趨同 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往往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下圖示意我國四省(市)城鎮化水平。據此完成1~2題。1.圖示的四省(市)中,城鎮化水平最高的是 ( )A.北京市 B.浙江省C.湖南省 D.貴州省2.圖示的四省(市)中 ( )A.北京市城鎮化速度最快B.湖南省經濟發展水平最低C.貴州省城鎮化速度最快D.浙江省經濟發展水平最高 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東、南、西三面為山地丘陵,南部為贛南山區,北部為鄱陽湖平原,地勢總體南高北低。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發展較快,但城鎮化水平長期低于全國水平。下圖為“江西省2008年與2017年城鎮化空間分布對比圖”。讀圖,完成3~4題。3.江西省城鎮化水平長期低于全國水平,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數量少 B.鄉鎮企業數量多C.地形條件復雜 D.農業區位好4.與江西省城鎮化水平空間差異關系最小的因素是 ( )A.行政因素 B.地形條件C.工業化水平 D.氣候差異知識點二 世界城鎮化進程1.世界城鎮化進程階段 特點18世紀中葉之前 世界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 城鎮化開始 發展 20世紀以來 世界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2.世界城鎮化進程的差異(1)空間差異表現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起步 早晚 原因 工業化早 獨立較晚,工業化晚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城鎮化已推進到相對成熟階段 二戰后, 獨立,經濟迅速發展 城鎮化水平 高低 且發展不平衡 原因 經濟發展水平高,推動了城鎮化進程 鄉村人口 大、增長快,城鄉經濟出現巨大反差 城鎮化表現及原因 表現 出現與城鎮化過程 的人口移動現象 城鎮化發展不合理原因 人們對 的要求提高,鄉村地區和小城鎮 完善 城鎮經濟畸形發展,人口增長快,農村勞動力過剩(2)時間差異可以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 ”形曲線。 城鎮化 發展階段 特點 出現的問題 發展新趨勢 出現的國家和 地區后期階段 城鎮化水平比較 ,城鎮人口比例的增長 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的跡象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達國家中期階段 人口向城鎮迅速 ,城鎮化推進 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 等問題 出現了郊區城市化現象 發展中國家初期階段 城鎮化水平較 ,發展較 問題較少,處于城鎮化低水平時期【拓展延伸】城鎮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鎮化 郊區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表現 人口由鄉村轉向城市 人口、產業遷往郊區 人口繼續遷往鄉村 人口遷回市區成因 生產力的發展,人口和產業向城市集中 市區人口激增,地價上漲,交通擁堵;私人小汽車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現代化,縮短了城市與郊區之間的時間距離 人們在環境質量要求高;交通條件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改善城區環境,開發市中心衰落區;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圖解聯系 ①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②它們之間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郊區城市化,隨后出現逆城市化,最后為保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又出現再城市化[情境] 根據下表所提供的相關信息,回答以下問題。年份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城鎮人口 (億人) 農村人口 (億人) 城鎮人口 (億人) 農村人口 (億人)1920 1.1 5.6 1.5 10.71940 3.6 4.8 1.6 13.61960 4.8 6.1 3.6 15.61980 7.9 4.4 6.2 25.92000 11.1 4.4 20 24.4[探究] (1)[地理實踐力]根據表中提供的相關數據,在坐標系圖中畫出1920~2000年發達國家(用——表示)和發展中國家(用表示)城鎮人口比例變化的折線圖。(2)[綜合思維]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出現了與城鎮化過程相反的人口流動現象,我們常稱之為逆城市化現象,在這種過程之中,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綜合思維]根據表格和繪制的折線圖以及對城鎮化的理解,簡述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的特點是什么 發達國家城鎮化的特點是什么 2021年年末江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3.94%,與2020年年末相比上升0.5個百分點。下圖為“2021年年末江蘇各市城鎮化率分布圖”。據此完成1~2題。1.低于江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城市有 ( ) A.連云港、南京 B.淮安、蘇州C.徐州、宿遷 D.無錫、泰州2.蘇南、蘇北兩地城鎮化率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是 ( )A.交通便捷程度 B.經濟發展差距C.人口密集程度 D.居民收入水平 下圖為“1850~2050年中國、英國和美國城鎮化進程示意圖(含預測)”。據此完成3~4題。3.關于圖中說法正確的是 ( )A.英國城鎮化進程的速度始終快于美國B.美國先于英國城鎮化水平達到80%C.1970年以后中國城鎮化進程快于美國D.城市人口數量是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標4.與2000年相比,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將帶來的變化有 ( )A.第一產業比重增加B.第二產業產值明顯下降C.第三產業成為主導產業D.城市環境質量持續惡化第1課時 城鎮化的意義及進程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鄉村 城鎮2.(1)增加 (2)上升 (3)擴大3.(1)工業化 (2)社會經濟4.經濟 服務 產業結構 住宅 資源 居住 集中 設施縮小 價值觀念[對點突破]1.A [據圖可知,北京市的城鎮化水平最高,選A。]2.C [據圖可知,貴州省城鎮化速度最快,A錯誤,C正確;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貴州省經濟發展水平最低,北京市經濟發展水平最高,B、D錯誤。]3.B [江西省鄉鎮企業多,造成大量鄉村人口在家門口打工,進廠不進城,從而導致其城市人口長期增長慢,城鎮化水平偏低。故選B。]4.D [由圖可以看出,江西省北部城鎮化水平整體高于南部;江西省北部有省級行政中心——南昌,可帶動周邊城鎮發展;南部為贛南山區,不利于城鎮發展;工業化發展越快,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帶動城鎮發展;江西省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區域內部氣候差異較小,對城鎮化水平的空間差異影響較小。故選D。]知識點二[知能提升]1.很低 加快 迅速上升2.(1)早 晚 慢 快 民族 高 低 基數 相反 環境質量 基礎設施 (2)S 高 趨緩 聚集 很快 環境惡化 低 慢[情境探究] 提示 (1)首先計算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然后利用描點法作圖即可,如下圖所示。(2)①大城市中心區環境惡化;②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③鄉村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④交通發展,城鄉交通便捷。(3)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的特點:①起步較晚;②城鎮化水平較低;③現階段發展速度較快,出現郊區城鎮化現象,有的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出現畸形發展的情況。發達國家城鎮化的特點:①起步早;②城鎮化水平較高;③現階段城鎮化速度較慢,有的國家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對點突破]1.C [讀圖結合材料信息,2021年年末江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3.94%,連云港、徐州、宿遷、淮安、泰州城鎮化率在60%~70%,低于江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南京、蘇州、無錫城鎮化率大于80%,所以C正確,A、B、D錯誤。]2.B [結合所學知識,社會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蘇南地區受上海輻射帶動作用強,經濟發展水平高,而蘇北地區經濟發展較慢,所以蘇南、蘇北城鎮化率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B正確。]3.C [從圖中可以看出,英國城鎮化進程的速度與美國互有高低,A錯誤;美國晚于英國達到80%的城鎮化水平,B錯誤;1970年以后中國城鎮化進程快于美國,C正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標,D錯誤。]4.C [從圖中可以看出,2030年與2000年相比,我國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推測可知第一產業比重會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下降但產值會上升,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將會成為主導產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環保,城市環境質量不會持續惡化。故選C。]第2課時 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習目標 1.運用實例或資料,解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2.結合實例,說出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知識點一 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城鎮化問題及原因問題 環境問題 社會問題表現 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聲污染等 交通擁堵、 緊張等 原因 城鎮生產和生活排放的 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鎮環境質量就會下降 城鎮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增加,缺乏合理的城市規劃和管理, 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 2.城鎮化問題的區域差異(1)發達國家:城鎮化過程中曾出現過 問題,經過后來的不斷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決。 (2)發展中國家①現在正處于城鎮化 發展階段,各類城鎮化問題相對較多。 ②有的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畸形發展,與 不相適應,失業率高、貧困等社會問題突出。 【拓展延伸】1.城鎮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利影響2.圖解“城市病”的表現及解決措施[情境] 近年來媒體頻現“親嘴樓”“握手樓”的報道,城中村的樓房一幢貼著一幢,且瘋狂向上生長,樓與樓之間的空間極小。下圖是廣州某區的“親嘴樓”。[探究] (1)[區域認知]“親嘴樓”“握手樓”反映了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除此之外,這類地區還存在哪些問題 (2)[綜合思維]結合生活常識,你認為“親嘴樓”“握手樓”給人們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3)[綜合思維]解決“親嘴樓”“握手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2020年6月,南方多地拉響暴雨預警,紛紛進入“城市看海”模式。讀漫畫“城市看海”,完成1~2題。1.圖中反映的城鎮化問題是 ( )A.內澇嚴重 B.交通堵塞C.住房緊張 D.環境污染2.下列緩解圖示城鎮化問題的合理措施有 ( )①居民出行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②改造城市地下管網,實現雨污分流③硬化城市路面④建設下凹式綠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面臨城市無限制低密度向外擴張的問題,美國規劃師協會于2003年提出城市“精明增長”的理念,推行高效、集約、緊湊的城市發展模式。美國“精明增長”的先鋒城市——波特蘭,通過制定嚴格的城市增長邊界來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同時在城市增長邊界內提高建筑密度,并采取增加綠色環境和公共空間、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統來緩解高密度帶來的負面影響。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波特蘭成為一個宜居、綠色、可持續的現代化城市。據此完成3~4題。3.波特蘭通過“精明增長”的規劃方案,可以 ( )A.保護城市邊緣農田B.解決城市交通擁堵C.提高城鎮化水平D.優化城市產業結構4.波特蘭城市規劃建設對我國建設宜居城市最具有借鑒意義的是 ( )A.進一步提高城市建筑密度B.積極開發老城區、棚戶區C.大力推動郊區城市化D.興建衛星城,疏解城市職能知識點二 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1.應用領域:城市規劃、市政建設、公共服務等。2.在城市管理中的具體應用應用領域 具體內容 舉例說明城市信 息管理 與服務 借助地理信息系統對各類空間信息的儲存、分析和處理功能,結合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導航功能,可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臺,提供便利 提供旅游景點、商業網點分布以及城市道路與建筑物的空間分布等信息城市規 劃和建 設管理 地理信息系統依托其強大的數據管理、圖層分析、制圖等功能,為政府、企業等提供全方位的應用服務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提供優化方案城市道 路交通 管理 顯示路況、交通流量、沿線環境等空間和屬性信息 查詢某個加油站、立交橋的坐標位置或某時段、某路段的車流量城市抗災、 減災 在實時跟蹤災害發生、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對災害進行快速分析、評價和模擬,輔助開展災后的應急和恢復工作 建立防火區的火災信息系統,并建立相應的救護路線模型和災后損失評估模型等城市環 境管理 環境規劃與決策、監測、評價、預測與模擬 對城市多元環境信息包括大氣、水、土地、植被、噪聲等方面進行綜合管理和處理,實現環境信息的共享【拓展延伸】地理信息系統可解決的四類基本問題(1)解決與分布、位置有關的基本問題地理信息系統完全可以像傳統地圖一樣,解決與“地點”“狀況”有關的查詢等問題。(2)解決趨勢分析問題地理信息系統能通過了解某地物隨時間變化的過程,分析該地物的發展趨勢。(3)解決模式分析問題一個地區的地物分布及其組合都有一定的規律,也就是存在著一定的模式。通過模式分析,可以揭示各種地物之間的空間關系。(4)解決模擬問題利用已掌握的規律建立一定的模型,可以模擬某地物如果具備某種條件時出現的結果。例如,地理信息系統可以模擬洪水的發生,為抗洪搶險提供依據,減少災害損失。地理信息技術的選擇(1)“點”與“面”判斷GPS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它的最大特點是工作對象是一個“點”或“多個點”,明顯區別于RS和GIS技術的工作對象——“面”。在“3S”技術中選取適當手段時,要看其工作對象是“點”還是“面”,如果是“點”則選用“GPS”,如果是“面”則選用RS或GIS。(2)“想”與“看”區分RS、GISGIS是地圖的延伸,主要功能是進行空間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對“事象”的發展變化進行預測、評估,需要計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選GIS。RS是人的視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尤其對于大范圍、大面積、人不易觀測的地物信息的獲取,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選用RS。(3)關鍵詞判斷“3S”技術RS:“獲取”空間信息。GPS:“定位”“導航”“精確”“精密”“精準”等。GIS:“分析”“處理”“查詢”“輸入”、統計、預測等。 智慧低碳城鎮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ICT)、地理信息技術和云計算等技術的迅速發展,將城鎮的智能信息化與低碳生態化相結合,強調智慧、低碳、有彈性的現代化新型可持續的城鎮發展模式。下圖示意智慧低碳城鎮建設的理念。據此完成1~2題。1.在智慧低碳城鎮建設中,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主要表現為 ( )A.分析、管理空間信息B.跟蹤動態定位信息C.提供精確的三維坐標信息D.獲取實時通信信息2.對于城鎮發展來說,智慧低碳城鎮建設最重要的作用是 ( )A.完全解決城鎮環境問題B.促進人口遷入城鎮C.擴大城鎮規模D.促進城鎮與環境協調發展 “口袋公園”也叫“袖珍公園”,是指利用城市中的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等建設的面向公眾開放的,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園綠化活動場地。下圖示意上海曹家渡“口袋”公園景觀。據此完成3~4題。3.“口袋公園”分散布局的突出優勢體現在 ( )A.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B.節約建設和管理成本C.提供便利的休憩空間D.擴大城市的綠地空間4.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優化城市口袋公園布局時,需要疊加的要素有 ( )①降水分布 ②居民區開放程度 ③土壤狀況④交通通達度 ⑤人口密度A.①②④ B.②③④C.②④⑤ D.①③⑤第2課時 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住房 污染物 基礎設施2.(1)環境污染 (2)①快速 ②經濟發展[情境探究] 提示 (1)住房緊張。交通擁堵、資源緊張、環境污染、發展空間受限、就業困難等問題。(2)建筑通風、采光差;交通不便,影響消防、醫療救援,存在安全隱患;造成居民心理壓抑等。(3)合理規劃功能區;控制城市人口規模;分散城市職能,建設衛星城;擴大城市綠地,興建生態城市等。[對點突破]1.A [城鎮化過程中,大量的硬化地面使暴雨形成的地表徑流不能及時排出,造成嚴重內澇,A正確。]2.D [讀漫畫可知,地面硬化及排水設施不完善是造成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改造城市地下管網,實現雨污分流,可加強雨水的排泄;建設下凹式綠地,可增加雨水的下滲,D正確。硬化城市路面會加重城市內澇;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會緩解城市內澇問題。]3.A [由材料信息可知,“精明增長”的城市規劃方案通過制定嚴格的城市增長邊界來控制城市向外蔓延,防止城市擴張速度過快,有利于保護城市邊緣的農田,故A正確;波特蘭通過“精明增長”的規劃方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交通壓力,不可能完全解決城市交通擁堵,故B錯誤;波特蘭“精明增長”的規劃方案會嚴格限制城市向外蔓延,這樣提高了城市發展的質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故C錯誤;波特蘭“精明增長”的規劃方案與優化城市產業結構關系不大,故D錯誤。]4.B [目前在我國的一些城市尤其是中心建筑密度比較高的城市,不適合進一步提高城市的建筑密度,故A錯誤;我國許多城市老城區以及棚戶區的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都是比較落后的,我國建設宜居城市應當借鑒波特蘭城市規劃建設經驗,積極推進老城區的開發和棚戶區的改造,以改善老城區和棚戶區的人居環境,故B正確;推動郊區城市化和興建衛星城,與“高效、集約、緊湊”的城市發展模式相悖,故C、D錯誤。]知識點二[對點突破]1.A [地理信息系統側重分析、管理空間信息,遙感側重實時監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側重跟蹤、定位,A正確。]2.D [智慧低碳城鎮的建設不可能完全解決城鎮問題;智慧低碳城鎮可以促進人口遷入城鎮和擴大城鎮規模,但其主要作用和理念是引導城鎮與環境和諧發展。]3.C [口袋公園主要是利用城市的邊角閑置地帶建設而成的小規模的休閑空間,是市民休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因此口袋公園分散布局的突出優勢體現在公園的休憩價值,為市民提供便利的休憩空間,而不是緩解交通壓力和節約成本,A、B錯誤,C正確;口袋公園雖然增加了城市綠地面積,但口袋公園的規模小,擴大城市的綠地空間不是其突出優勢,D錯誤。]4.C [由材料可知口袋公園是利用城市中的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等建設的面向公眾開放的,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園綠化活動場地,在布局時要著重考慮市民的需求,因此居民區開放程度、交通通達度、人口密度這些要素需要疊加,②④⑤正確;降水分布在一個城市的范圍內差異不會太大,因此降水分布不是主要考慮的因素,①錯誤;土壤狀況主要用于農業生產等考慮,對于口袋公園建設來說也不是主要因素,③錯誤。故選C。]第三節 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學習目標 1.結合城鄉景觀,說出景觀特點,說明所反映的地域文化。(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2.結合實例,說明自然環境和地域文化對城鄉景觀的影響。(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知識點一 地域文化 1.含義2.景觀類型 含義 舉例 景觀 較少受到人類的直接影響或未受人類的影響 行云飛瀑、 等 人文景觀 人類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物質加以 的結果 農田、 、礦山、道路、 、雕塑等 3.城鄉景觀【拓展延伸】1.我國南方與北方地域文化的差異地區 北方 南方耕地 以旱地為主 以水田為主農作物 小麥、玉米、甜菜等 水稻、油菜、甘蔗等牲畜 黃牛 水牛民居 舊式民居以土坯為材料,注重防寒 舊式民居以磚瓦竹木為材料,注重通風散熱飲食 面食 大米運動項目 冬季溜冰 游泳、龍舟競賽傳統交 通工具 馬 船2.我國東部農耕區與西部牧區文化的差異地區 東部農耕區 西部牧區人口分布 人口眾多,密度較大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生產活動 多從事種植業,畜牧業以圈養為主,現在出現了大量企業 以牧業為主,畜牧業以放牧為主,現在不少牧區在水源較好的地方發展人工草場,有些定居點新建畜產品加工廠生活習慣 以糧食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現在樓房增多 以奶制品、牛羊肉為主食,喝奶茶,現在定居點逐漸增多[情境] 位于浙江金華蘭溪市西部的諸葛八卦村,是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諸葛八卦村的中間是一口池塘,叫作鐘池,是八卦村的核心所在。鐘池半邊有水半邊為陸,形如九宮八卦圖中的“太極”。以鐘池為中心,有八條小巷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崗,其平面酷似八卦圖。小巷又派生出許多縱橫相連的小巷,似通非通,猶如迷宮一樣。外人進入小巷,往往易進難出,甚至迷失方向。諸葛八卦村平面示意[探究] (1)[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描述諸葛八卦村村落的布局特點。 (2)[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推斷該村落的布局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中國人口味之雜,堪稱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規律可循,“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這種食俗與當地氣候有直接關系。據此完成1~2題。1.由材料分析,文化和自然環境的關系是 ( )A.自然環境是文化現象產生的基礎B.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產生的文化現象是完全不同的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與自然環境有關而與人文社會環境無關D.自然環境影響文化,但文化不會影響自然環境2.下列關于材料中提到的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原因,錯誤的是 ( )A.這些地區是我國的高溫地區,居民吃辣可以幫助消化,增強食欲,增加體內發熱量B.有助于防止高濕期間人們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少、腸胃蠕動減弱現象C.有助于防止涼季高濕期間人們易患風濕病、腰肌痛等D.主要由于這些地區的氣候適宜辣椒生長,辣椒的生產量大 下面四幅圖片所示景觀反映了天津的地域文化。據此完成3~4題。3.據圖概括天津地域文化的特點是 ( )①類型多樣 ②變化頻繁 ③開放包容 ④整體相似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4.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條件是 ( )A.河海交匯 B.氣候適宜C.地形平坦 D.水源豐富知識點二 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1.地域文化與鄉村景觀體現理念 典型分布 意義人們順應自然、 的生活智慧 我國人多地少的丘陵 “宅高田低”的空間格局,使得高宅可避 、低田便于 當地人們的社會組織形態、 等 我國南方傳統土樓 適宜 的生活和共御外敵的要求,體現了 的集體精神 2.地域文化與城鎮景觀3.地域文化的保護途徑在城鎮景觀的設計中,如何 ,體現 、 、增加社會福利、創造燦爛文化,已經成為設計者們共同的追求。 【拓展延伸】1.地域文化在鄉村景觀上的體現類型 典例 與地域文化的關系村落景觀 農村、牧村、漁村等 反映當地的自然環境、經濟特征和民族文化等房屋建 筑景觀 四合院、土樓、窯洞、蒙古包、吊腳樓等 傳統民居記錄著鄉村地域的人類活動歷史,傳承著地域文化土地利 用景觀 哈尼梯田、新疆牧場、湖上人家等 反映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不同的生產方式2.中國傳統民居與地域文化民居 分布地區 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與地域文化的關系蒙古包 內蒙古 地區 溫帶草原、游牧民族的需要 逐水草而居,易于拆卸、遷徙窯洞 黃土高 原地區 黃土高原氣候干旱,黃土直立性好,土質疏松 施工簡單,節省建筑材料,冬暖夏涼客家 土樓 贛、閩、粵 北地區 境內山地丘陵廣布,地形復雜,紅壤土質黏重,氣候暖熱多雨 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能保暖隔熱,還具有防御功能徽州 民居 皖南地區 多建在山之南,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幽靜、典雅、古樸干欄式 竹樓 云南西 雙版納 竹鄉、氣候濕熱 上層住人,防御蟲蛇侵襲,通風散熱四合院 華北 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夏熱、春季多風 構筑嚴密,墻高壁厚,既安全又防風寒碉房 青藏高原 適應青藏高原高寒氣候 墻厚窗少,防風寒“阿以 旺” 新疆 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熱 分前室和后室,前室開天窗,為夏室,后室一般不開窗,為冬室3.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上的體現城市建筑 表現 原因城市 格局 歐洲 城市 多以教堂、廣場等為中心,高層建筑大多位于城市外圍 城市歷史悠久,城市格局與主體建筑風格已經形成美國 城市 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樓,從中心區向外,建筑物高度逐漸下降 移民國家,具有多元地域文化,融合了自由創新等元素中國 城市 講究中軸對稱,道路多規劃為棋盤格式,宮城居城市中心位置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古代城市講究左右對稱、規矩和等級建筑 風格 西方 建筑 建筑物多幾何形體,建筑材料以石材為主 強調建筑本身的雕塑美中國傳統建筑 建筑物對稱布局,建筑材料以木結構為主 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情境]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生產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萬別,使中國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從南方的青磚藍瓦馬頭墻,到北方的四合院,再到黃土高原的窯洞,內蒙古的氈包,西藏的碉樓……這些民居無不顯示著中國豐富的歷史人文,傳承著千年的建筑智慧![探究] (1)[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圖中的各民居具備什么樣的特色 這些民居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有什么樣的關系 (2)[綜合思維]這些民居都反映出什么樣的地域文化 安徽宏村位于黃山余脈南部,被譽為“畫里的鄉村”。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狹仄,且巷中遍布水道,民居白墻黑瓦,房屋山墻多采用“馬頭墻”的形式。讀安徽宏村實景圖,回答1~2題。1.“背山面水”的區位對宏村的影響是 ( )A.“背山”利于冬季通風B.“背山”利于冬季降水C.“面水”利于夏季通風D.“面水”利于增大溫差2.宏村的民居風格能反映出當地的氣候特征是 ( )A.春季多風 B.夏季炎熱C.秋季多雨 D.冬季寒冷 上海中心大廈高632米,外觀圓潤且呈螺旋狀,隨著高度的升高,每層扭曲近1度。外墻設計成雙層且存在一定空間間隔的玻璃幕墻,即有兩個玻璃正面,一內一外,形象地說,就是一個管子外面套著另一個管子。頂層安裝有72臺10千瓦的風力發電設備及270臺雨水收集器,是一座具有節能環保特色的高層建筑。據此回答3~4題。3.該建筑外觀圓潤且呈螺旋狀立面,其主要目的是 ( )A.體現創意設計,美化建筑B.風力發電設備啟動的需要C.使結構合理,方便游覽體驗D.降低風力對建筑的影響4.雙層玻璃外墻的設計是為了 ( )A.收集雨水 B.美化外觀C.擴大空間 D.降低能耗第三節 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知識點一[知能提升]2.自然 高山流水 創造 村落 建筑[情境探究] 提示 (1)整個村落以鐘池為核心,八條小巷向外輻射,形成內八卦,村外八座小山環抱整個村落,構成外八卦,各家各戶,面面相對,背背相依,巷道縱橫,猶如迷宮。(2)當地地形以丘陵為主,地形復雜,諸葛村在選址、建村過程中對于風水學說的重視,反映了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通過風水學說培養人們與土地的緊密聯系,并增進宗族團結的特點。[對點突破]1.A [文化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中人文社會環境在文化形成中也具有作用,即使在不同的環境下產生的文化現象也有相似之處。環境與文化是相互影響的,某一地區的習俗,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2.D [湖南熱的時候氣候潮濕,冷的時候濕寒,吃辣椒可祛濕氣,助消化,能緩解胸腹冷痛,增強食欲等。]3.C [圖片顯示天津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其特點可概括為多元性、包容性、開放性、類型多樣,故選C。]4.A [形成天津地域文化的主要自然條件應從河流、地形、氣候等方面分析,河海交匯處形成天津港景觀,交通便利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因此,天津最主要的自然條件是河海交匯(沿河靠海),故選A。]知識點二[知能提升]1.趨利避害 洪水 灌溉 精神追求 聚族而居 御外凝內2.色調 色彩 粉墻黛瓦 建筑 禮制 空間格局 君主3.融合地域文化 尊重自然 追求社會公平[情境探究] 提示 (1)湘西吊腳樓:依山而建,用當地盛產的杉木建成。該地多雨,空氣和地層濕度大,吊腳樓底層架空,對防潮和通風極為有利。陜北窯洞:用石頭或者磚頭砌成,窯洞上面覆蓋厚厚的夯實的黃土,因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挖窯洞作民居,有冬暖夏涼的優點。(2)這些民居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藝而建造,體現了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地域文化。[對點突破]1.C [該地位于黃山余脈南部,“背山”有利于阻擋冬季風的侵入,“面水”利于夏季通風。]2.B [該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從“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狹仄,且巷中遍布水道”等也可以看出,當地夏季炎熱多雨。]3.D [根據材料“頂層安裝有72臺10千瓦的風力發電設備”可知,該建筑中上部風力較大;建筑外觀圓潤(摩擦力較小),且呈螺旋狀立面(減少與風的正面接觸),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風力對建筑的影響,D對。]4.D [雙層玻璃外墻設計使得雙層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間隔,太陽短波輻射可透過外層玻璃進入,雙層之間的空氣氣溫升高之后,長波輻射無法透過玻璃散失,從而對建筑起到保溫的作用,以降低能耗(該建筑高度高,且風力較大,冬季室內需要保暖。且注意材料信息“節能環保”),D對;收集雨水是頂層270臺雨水收集器的功能,并不是雙層玻璃外墻的功能,A錯;美化外觀并不是其主要目的,B錯;采用雙層玻璃結構,使得雙層玻璃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間隔,一定程度上縮小了空間,C錯。]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說明鄉村土地利用的類型和分布。(綜合思維、區域認知)2.運用實例或資料,說明城鎮內部主要功能區的特點和分布。(綜合思維、區域認知)3.運用圖文資料,分析影響城鎮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的主要因素。(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4.結合實例,說明合理規劃城鄉土地利用對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意義。(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知識點一 鄉村和城鎮內部空間結構 1.鄉村的土地利用(1)鄉村:以 經濟活動為主的地區。 (2)鄉村土地利用①農業用地:耕地、林地、草地、 等不同類型。 ②公共設施:提供祭祀、聚會、娛樂、 、醫療、教育等多種服務。 ③空間結構外圍 農業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 內部 公共服務設施:位于村落的 居住用地:住宅由村落中心向外圍 分布 2.城鎮內部空間結構(1)城鎮:包括城市和鎮,是以 經濟活動為主的地區。 (2)功能區①形成:土地利用的 ,形成不同的功能區。 ②類型功能區 居住區 商業區 工業區形態 在城鎮中 分布 占地面積小,主要為 狀或條狀分布 集聚成片特征 高級居住區與普通居住區出現分化,位置上高級居住區與普通居住區背向發展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不斷向城鎮外緣移動,并趨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區位選擇 及原因 高級居住區 普通居住區 城鎮 、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 靠近河流、鐵路、公路等交通比較 的地帶,通常距離城鎮中心較 城鎮外緣,環境優美,與高坡、文化區相聯系 內城、工業區附近,環境相對較差,與低地、工業區相聯系 人口稠密,市場廣闊; 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減輕污染,保護環境; 交通便利,降低成本③特點:城鎮不同的功能區之間一般沒有 的界線,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 的用地。 (3)城鎮內部空間結構①含義:各種功能區在空間的 。 ②案例香港“六看法”判斷城市三大功能區(1)看面積:居住區面積最大,其次是工業區,商業區面積最小。(2)看距市中心遠近:一般情況下,距離市中心由近及遠依次為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3)看形態:商業區一般呈點狀、條狀,居住區和工業區一般呈片狀。(4)看人口變化:商業區晝夜人口差別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區與商業區變化相反;工業區人口晝夜差別最小。(5)看建筑物密度:商業區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區次之,工業區建筑物密度最小。(6)看分布趨勢:居住區、工業區不斷向郊外移動,在市中心分布比例逐年下降;商業區雖然也有向郊區交通便捷處移動的趨勢,但幅度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較大。[情境] 下圖為某城市功能區分布圖,且布局合理。[探究] (1)[綜合思維]指出a、b、c表示的功能區,并說明理由。 (2)[綜合思維]由于經濟原因,城市中的居住區開始出現高級和低級的分化現象,高級居住區應主要分布在城市什么方位,試簡述理由。 (3)[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圖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哪個地區最有必要興建綠化帶 請說明理由。 川西平原分布有很多竹木繁茂、形狀如盤的小型村莊聚落,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形態獨特,歷史悠久。下圖為“該區域內此類鄉村聚落的土地利用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圖示序號代表的土地利用類型分別是 ( )A.甲—菜地 乙—水田 丙—林地B.甲—水田 乙—菜地 丙—林地C.甲—菜地 乙—林地 丙—水田D.甲—林地 乙—菜地 丙—水田2.圖示鄉村聚落形成的背景主要有 ( )①地形平坦,水網密布 ②氣候溫和,物種豐富③精耕細作,自給自足 ④人多地少,耕地不足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為緩解停車難問題,某城市采取“錯峰停車”措施,鼓勵各社會單位在夜間或雙休日將停車位向周邊社區市民開放。如圖為“該城市某功能區不同時段人口流動狀況示意圖”。據此回答3~4題。3.該功能區為 ( )A.商業區 B.行政區C.工業區 D.居住區4.“錯峰停車”主要利用了兩個功能區 ( )A.人口密度的差異 B.人口數量的時間差異C.地租水平的差異 D.汽車擁有數量的差異知識點二 城鎮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1.形成因素(1) 因素:影響城鎮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其影響表現為 和 ,其中,地租水平由 和交通 程度決定,付租能力由各類經濟活動的收益決定。 ①距離城鎮中心遠近地租水平線 付租能力 功能區 區位選 擇原因字母 名稱 字母 名稱 商業 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率最 ,距離市中心的遠近對商業區的影響最 A 靠近市中心,交通通達度 ,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費人群,商業付租能力最 住宅 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率較小,距離市中心的遠近對居住區的影響 B 靠近市中心,既利于居民上下班,又方便購物 工業 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率最 ,距離市中心的遠近對工業區的影響最 C 工業生產占地面積較大,地租成本比較高,遠離市中心可 成本 ②交通便捷程度一般來說,穿過的道路越 ,或者距交通干線越 ,土地租金就越高;離城鎮中心越 ,土地租金也越高。城市內部地租分布如下圖所示。 市中心地租立體分布示意圖市中心處地租 ,沿交通線向外地租逐漸 ,在道路 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隨后向外又繼續下降。 (2)其他因素2.發展變化(1)初期:各類功能用地 分布,并在中心區域自然 。 (2)后期:為了 成本,保護 ,城鎮中心的工業企業向 搬遷,原有的工業用地就可能被改造為商業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之發生變化。 3.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措施 意義發展 、合理規劃工業區、保留一定規模的 等生態涵養空間 有效改善環境狀況,建設宜居的生活空間合理安排居住區、 、公共服務設施等 提高 利用效率,為生產和生活提供便利 通過規劃,確定具有 的場所、建筑物、街區或村落等 保護 特色,使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得以永續相傳 [情境] 城市島國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附近。該國不僅重視教育,發展科技,還大力建設公共住房,解決了大部分國民的居住問題。如今該國的金融、旅游等服務產業輻射六大洲,工業產品在世界范圍內也廣受歡迎。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新加坡非常重視城市的總體規劃。下圖為新加坡城市總體空間布局示意圖。[探究] (1)[區域認知]指出高密度居住區的分布特點及其優點 (2)[人地協調觀]指出城市綠地的布局特點及其環境效益 (3)[綜合思維]新加坡成為世界級宜居城市的原因是什么 讀下圖,完成1~2題。1.此圖反映的影響城鎮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與交通要道交叉點的距離B.與城鎮中心的距離C.土地面積的大小D.建筑物和設施條件2.圖中丙區域被工業部門租用,這是因為 ( )A.這個區域的土地租金最高B.工業部門付給丙區域的租金比甲、乙兩地要高C.丙區域的交通比甲、乙兩地要方便D.工業部門付給丙區域的租金比其他兩部門高 下圖示意我國西南地區某縣城城市功能區規劃。讀圖,完成3~4題。3.影響該縣城空間形態的主導因素是 ( )A.河流 B.地形C.歷史 D.經濟4.居住在N居住區較M居住區便利的條件主要體現在 ( )A.文物研究專家上班距離近,節省時間B.鄰近丘陵山地,環境更優美C.鄰近工業區,采購工業品更加便利D.鄰近文教科研用地,青少年上學便利第一節 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1)農業 (2)①水域 ②商業 ③周圍 中心 環繞2.(1)非農業 (2)①專業化 ②廣泛 點 中心 便捷 遠③明確 其他類型 (3)①組合 ②商業 居住 工業[情境探究] 提示 (1)a功能區占地面積小,且位于城市中心附近,為商業區;b功能區占地面積最大,分布在商業區外圍,為居住區;c功能區位于盛行風的下風向,且靠近河流、鐵路、公路,交通便捷,為工業區。(2)東北部。理由:位于城市盛行風的上風向;城市河流上游;靠近文化區。(3)③地。綠化帶應建在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圖中①③兩處均位于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而①處有天然河流作為防護帶,所以最有必要建綠化帶的地方是③地。[對點突破]1.B [讀圖可知,丙分布于該區域最外圍,且面積大,最可能為林地;甲、乙距離房屋較近,但甲面積較大,最可能為水田,乙面積小,最可能為菜地。選B。]2.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區域位于川西平原,地形平坦,水網密布,適合水稻的生長。同時,村莊較小,房屋靠近自家菜地和水田,人們精耕細作,自給自足,村莊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①③對;該地鄉村聚落形態的形成與物種是否豐富關系不大,②錯;該地位于川西平原,耕地資源較多,耕地不足描述錯誤,④錯。選B。]3.D [由圖可知,該功能區人口數量在早晨流出大于流入,在黃昏流入大于流出,即該功能區白天上班時間人口數量少,黃昏后人口數量較多。故該功能區最可能是居住區。]4.B [城市采取“錯峰停車”措施,主要是利用兩個功能區之間人口數量的時間差異。]知識點二[知能提升]1.(1)經濟 地租水平 付租能力 距離城鎮中心遠近 便捷 ①a 大 大 商業區 高 高 b 較小 居住區 c 小 小工業區 降低 ②多 近 近 最高 下降 交會處2.(1)混雜 集中 (2)降低 環境 外3.衛星城 綠地和河湖 基礎設施 土地資源 歷史文化價值 地方和民族傳統[情境探究] 提示 (1)分布特點:沿快速交通線呈帶狀分布。優點:方便居民出行。(2)特點:分布廣泛;鑲嵌在各居住區之間。環境效益:凈化空氣;美化環境;調節氣候;降低噪音。(3)環境優美;房屋質量和結構好;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齊全;社會治安好。[對點突破]1.B [從圖中可看出地租水平由城鎮中心向外遞減,故該圖反映了與城鎮中心的距離對地租高低的影響。]2.D [圖中甲、乙、丙區域分別對應a、b、c地租水平,工業部門付給丙區域的租金比其他兩部門高。]3.B [讀圖可知,該縣城周邊丘陵山地較多,縣城位于河谷地區,故影響該縣城空間形態的主導因素是地形。故選B。]4.D [讀圖可知,N居住區較M居住區鄰近文教科研用地,青少年上學便利。故選D。]章末整合提升微專題一 新型城鎮化1.新型城鎮化的含義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2.當前城鎮化面臨的問題(1)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市民化進程滯后。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矛盾,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問題日益凸顯,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風險隱患。(2)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建設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地方過度依賴土地出讓收入,浪費了大量耕地資源,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3)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4)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高,“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5)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力,城鄉建設缺乏特色。“建設性”破壞不斷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個性被破壞。3.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模式(1)特色小鎮推進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有利于增強小城鎮發展能力,加快城鎮化進程;有利于改善城鎮發展面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有利于挖掘優勢資源,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2)都市田園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例如,觀光農園、教育農園、休閑農場等。4.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產業 結構 優化資源配置,因地制宜,根據區域特色資源發展優勢產業,為聚落發展提供產業支撐,鄉村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和休閑旅游等。 集鎮和中小城市發展農產品加工工業,勞動密集型工業、一般制造業等。中心城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端制造業、第三產業人地 協調 協調人口增長與用地規模擴大,無序蔓延擴張和聚落空心化。 整合騰退鄉村空置宅基地和撂荒地,合村并居,異地安置等,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聚落空 間結構 優化聚落空間布局,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形成城市群。 合理規劃聚落內部空間結構,緩解交通擁堵等問題,為生產生活提供便利綠色 生態 恢復自然生態和環境自凈能力,發展低碳、節能產業,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環境污染等問題社會 文化 尊重和保護區域、鄉村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 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高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環境,縮小城鄉間、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5.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實踐意義(1)優化城鎮空間結構,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2)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3)有利于改善城鄉基礎設施(水、電、教育、醫療等),改善人居環境。(4)有利于縮小城鄉經濟差距,工業、農業差距。(5)有利于提高城鎮化水平和質量。(6)有利于擴大工農業產品的消費需求,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微訓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截至2015年底,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6.1%,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現了新的城鎮化現象。下圖示意北京市中心區、近郊區、遠郊區隨時間變化的人口分布情況。據此完成1~3題。1.圖示時段內北京市的人口變化狀況是 ( )A.遠郊區人口增幅先慢后快B.近郊區的人口數量明顯上升C.城市中心區人口逐年下降D.大量人口由中心區遷往郊區2.北京市新的城鎮化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 )A.城郊之間經濟差異變小B.中心區交通更加擁堵C.導致城市中心區衰落D.解決北京高房價問題3.為促進北京市新的城鎮化健康發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加快發展第二產業B.提高城市入戶門檻C.擴大對外開放窗口D.提高公共服務水平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下圖示意重慶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比較。材料二 有人用“身在城市,腳在農村”“身在城市,心系鄉村”來形容當今我國城鎮化中出現的問題,因此有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指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根據材料,從地理角度解釋“身在城市,腳在農村”“身在城市,心系鄉村”。重慶在未來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采取哪些措施 微專題二 地理信息技術在人文地理中的應用1.人口空間分布與發展預測分類 作用人口空間分布分析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對空間信息獨有的空間分析功能,可以設計開發出人口空間統計系統,對人口空間分布的分析具有重要作用人口發展趨勢預報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通常需要對未來事物進行規劃,其重要因素之一便是人口因素,因而很有必要根據現有人口資源對未來人口狀況進行預測,以便為各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2.國土資源監察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及時、準確、高效地將各種資源信息進行疊加和分析,生成各種國土資源綜合電子地圖,為日常決策和業務管理以及應對突發性事件等提供信息化支撐;可以分析和預測國土資源問題,提高基層國土資源隊伍的快速反應能力,極大地提升監測的準確性。3.車輛導航調度在交通方面,租車服務、物流配送等許多行業利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以對車輛進行導航跟蹤、調度管理,合理分配車輛。4.旅游信息查詢三維數字地球平臺可以快速實現旅游資源的可視化。旅游資源和信息的快速查詢與空間定位功能,有助于建立旅游地理信息系統,實現旅游資源的信息化管理,使用戶能夠全方位觀察旅游景觀。5.城市規劃與評價利用遙感技術對城市的空間布局進行信息分析,可以獲得指導城市規劃的信息,包括城市交通調查、人口調查、環境調查、城市用地變化監測等,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6.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 智慧城市通過智能化管理能夠破解“城市病”,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克服交通擁堵,消除安全隱患對居民 智慧城市意味著上下班便捷、供水供電可靠、日常出行安全,家長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孩子的情況,病人可通過手機在家里看醫生對旅 行者 智慧城市是一個觸手可及的城市,無論走到哪里,只要輕輕一點,就可獲取吃住行游購娛等各類信息【微訓練】 下圖為“某城市部分地區經過數字化處理的交通線、功能分區和地價的圖層”。據此完成5~6題。5.交通線圖層、功能分區圖層和地價圖層的制作需要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A.全球衛星導航系統B.遙感技術C.地理信息系統D.數字地球6.若該城市功能區布局合理,則主導風向不可能為 ( )A.東風 B.西南風C.西北風 D.東北風 智慧城市運用數字城市技術,將城市中的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進行組織,通過網絡獲取并傳輸海量數據,借助云計算進行實時處理;并將結果反饋到控制系統再進行智能化控制,從而實現城市智慧化管理和運行。例如自動識別河道垃圾,自動監測工業、城市噪聲,智慧監測交通壓力等,使城市環境變得更加宜居。據此完成7~8題。7.能對河道垃圾自動識別后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信息技術是 ( )A.地理信息系統 B.互聯網技術C.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D.自動識別技術8.智慧城市的發展直接 ( )A.推動城鄉交通建設B.緩解城市熱島效應C.提高城市居民素質D.促進城市精準管理章末整合提升微訓練1.B [讀圖可知,北京市中心區人口數量呈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整體穩定在200多萬人,人口沒有大量外遷,近郊區人口數量明顯上升;通過觀察曲線斜率可知,遠郊區人口年平均增長幅度呈先慢后快再慢的趨勢。]2.A [北京市新的城鎮化現象有利于中心區快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增加城市活力,不會使中心區衰落;這種現象不能解決高房價問題;人口由城區遷往郊區,會使城郊之間的經濟差異逐漸變小,城區交通擁堵狀況得到緩解。故選A。]3.D [不斷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可以使北京市各地區間的交流更加便捷。提高城市入戶門檻,不利于外來人口落戶北京;與擴大對外開放窗口關系不大;加快發展第二產業,可能會加重環境污染,不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故選D。]4.“身在城市,腳在農村”說明我國的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而戶口仍在農村。“身在城市,心系農村”說明我國的城鎮化過程中,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社會治安差等城市問題突出,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日益下降,城市規劃建設落后,使得城市的居民向往鄉村生活。措施:調整產業結構,構建以都市功能核心區為主,周邊縣區協調發展的城市群格局(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拓寬道路,植樹造林,防治污染,使農村轉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實現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加強對外來人口的管理,縮小區域之間城鎮化水平差異。5.C [圖層的制作需要應用地理信息系統。]6.B [若該城市功能區布局合理,圖中工業區布局在西南方向,因此風向不可能是西南風。]7.A [地理信息系統是對地球表面空間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存儲、查詢、分析和顯示的計算機系統,因此能對河道垃圾自動識別后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A選項正確;互聯網技術指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建立的一種信息技術,其不能直接對河道垃圾自動識別后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B選項錯誤;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主要功能包括導航和定位等,沒有分析和處理功能,C選項錯誤;自動識別技術就是應用一定的識別裝置,通過被識別物品和識別裝置之間的接近活動,自動地獲取被識別物品的相關信息,并提供給后臺的計算機處理系統來完成相關后續處理的一種技術,如條碼識別技術、生物識別技術等,但沒有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功能,D選項錯誤。故選A。]8.D [根據材料可知,智慧城市的發展可以監測交通壓力,對于推動城鄉交通建設作用不大,A選項錯誤;對城市進行智慧化管理和運行,城市內的工業和人口數量沒有發生很大變化,因此不能緩解熱島效應,B選項錯誤;實現城市智慧化管理和運行,與城市居民素質無關,C選項錯誤;根據材料可知,智慧城市具有精準定位、實時處理等功能,可促進城市精準管理,D選項正確,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章末整合提升.docx 第一節 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docx 第三節 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docx 第二節 第1課時 城鎮化的意義及進程.docx 第二節 第2課時 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