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02 多種多樣的運動考點清單清單1 機械運動考點一 參照物1.物體 隨時間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2.要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必須選擇另一物體作為 ,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 。3.參照物的選擇: 、 、4.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運動是 的,靜止是 的考點二 運動的描述1. 機械運動分為 運動和 運動2.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①相同時間比路程:路程越長,運動越 。②相同路程比時間:時間越短,運動越 。③不同時間,不同路程: 。3.速度①定義:在物理學中,把 與 之比叫做速度,符號: 。②意義:表示物體運動 的物理量。③公式:④單位: (基本單位), (常用單位)。1m/s= km/h考點三 速度的測量1.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著 且 不變的運動。注意:靜止不動 加速運動2.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做直線運動時,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加速運動 減速運動3.測量物體的平均速度①實驗原理:②使小車由靜止開始下滑的目的:使小車每次運動的初速度 。③多次測量的目的: 。考點四 運動與能1.能的存在形式①機械能:做 運動的物體都具有機械能②化學能:儲存在 中的能以及 、 、天然氣、沼氣、煤炭等燃料中儲存的能都屬于化學能。③電能:電能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能。各種 能夠提供大量的電能,各種 也能提供方便使用的電能。④電磁能:用遙控器遙控機器時,遙控器將發出 輻射,它具有的能屬于電磁能。 、紅外線、紫外線、微波和X射線等都是電磁能的表現形式。學以致用1.你有過登高遠眺的體驗嗎?在高山頂上眺望遠處時會看到四周有一圈“天地分界線”,這就是在高處看到的地平線,乘坐飛機時通過舷窗也可以看到這條“天地分界線”。如果飛機起飛不久還在繼續爬升階段,你通過左邊的舷窗看到的應是下圖中的哪一幅( ?。?br/>A.A B.B C.C D.D2.下列詩句中描寫的不是機械運動的是( )A.霜葉紅于二月花 B.一江春水向東流C.一行白鷺上青天 D.孤帆一片日邊來3.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他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0~4s內乙的平均速度為4m/sB.2~4s內乙做勻速直線運動C.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相等D.3s時乙在甲的前方4.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多種多樣,下列物體所具有能量形式表述錯誤的是( ?。?br/>A.強度很大的爆炸,不僅有耀眼的光芒,并且伴隨著巨響,這是因為爆炸聲具有聲能B.我們平時吃的米飯中蘊含著化學能C.汽車行駛時需要消耗燃料(如汽油),燃料中儲存的能量屬于熱能D.在空中飛行的蒲公英種子具有機械能5.在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中,小明要測量紙錐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時間拍照一次的相機(相機說明書上的相關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圖所示的照片,請回答:(1)從A到D紙錐下落的速度變化情況是 運動(選填“加速”“減速”或“勻速”)。(2)右側為紙錐從E到F過程放大圖,EF段紙錐下落的速度是 m/s。清單2 地球的轉動考點一 地球自轉1.地球的自轉:地球繞著貫穿南、北兩極的 的旋轉運動,周期為 。方向是 (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 ;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 )。2.地軸:地球自轉的假象軸,它的北端指向 附近3. 自轉產生的現象①晝夜交替a.地球是一個 、 的球體b.地球不停地 自轉注意:晝夜交替現象不等于晝夜現象。②時間差異a.產生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東邊時刻 ,西邊時刻 。b.時區:國際規定,全球劃分成 個時區,同一個時區內使用一個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 小時c.區時的計算: 、 (或圖解法)d.北京時間:我國采用北京所在的 的區時作為標準時間,稱為“北京時間”。③日、月星辰的考點二 地球公轉1.地球的公轉:地球繞著 的旋轉運動,軌道接近正圓的 ,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 上,方向為 ,周期為 ,公轉過程中地軸是 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平面呈 的固定夾角2.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①太陽直射點的變化: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 之間往返移動。在南、北回歸線上,太陽每年直射 次;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太陽每年直射 次;其余地區沒有太陽直射現象。②四季的變化: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太陽光會直射地球不同的緯度(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③晝夜長短的變化節氣 日期 太陽直射點 北半球 南半球 極地周圍春分 3月21日前后 晝夜等長 無極晝、極夜現象夏至 6月22日前后 晝最 ,夜最 晝最短,夜最長 北極圈及其以北 ,南極圈及其以南秋分 9月23日前后 晝夜等長 無極晝、極夜現象冬至 12月22日前后 晝最 ,夜最 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及其以北 ,南極圈及其以南④正午太陽高度變化a.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與 的夾角b.正午太陽高度:正午時分的太陽高度,稱為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角最 。I.在同一時間,正午太陽高度隨 不同而不同II.在同一地點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冬至日最 ,夏至日最 。(北回歸線以北的區域)⑤桿影的變化:桿影的長度與太陽高度有關,太陽高度越大,影子越 ;太陽高度越小,影子越a.一天中正午,桿影朝著正北(北半球)或正南(南半球)方向時,桿影最 ,太陽高度最b.一年中同一地點,北半球,中、高緯度,夏季正午的桿影要比冬季正午的桿影 ;同一時間,正午太陽高度隨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桿影越來越考點三 二十四節氣與地球運動學以致用1.下列現象是因為地球自轉引起的是( ?。?br/>A.晝夜現象B.晝夜交替現象C.四季更替現象D.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2.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杭州第十九屆亞洲運動會成功舉辦,如圖所示為地球繞日公轉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亞運會期間地球正從它向D位置運動B.亞運會閉幕這天,北半球是晝短夜長C.亞運會期間太陽直射點一直在北半球D.亞運會期間浙江每日正午影子長度在變長3.如圖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年變化曲線圖,圖中甲為春分日。若小滿節氣在5月20日,這一天位于圖中( ?。?br/>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 D.丁戊段4.如圖是小科同學觀察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引起桿影長度變化時所記錄的圖像,已知A、B是桿影長度,但他忘記了標記季節,則以下關于此圖像的分析正確的是( ?。?br/>A.B表示的是夏季桿影長度,A表示的是冬季桿影長度B.A表示的是夏季桿影長度,B表示的是冬季桿影長度C.形成A表示的桿影時,太陽高度角較大D.小科同學是在南半球中緯度地區觀察正午桿影長度變化5.如圖為某半球日照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此圖是南極為中心的投影圖B.地球自轉會引起晝夜長短變化現象C.A點和C點分別位于晨線和昏線上D.此時B點的太陽高度為一天中最小清單3 日、地、月的相對運動考點一 光的直線傳播1.光源:能夠 且 的物體叫光源,分為 光源和 光源2.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① ;② 的形成;③ 、 ;④激光準直;⑤射擊瞄準;⑥隊列看齊;⑦木工檢查木塊是否平直等。3.小孔所成的像是 的(相對于物體而言) 像,像的大小與物體到 的距離和光屏到孔的距離有關,像的形狀與物體 ,與孔的形狀 。4.光線:用一條帶有 表示光傳播的徑跡和方向( 法)注意:光線是假想的模型,不是真實存在的。5. 光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 ,c= m/s。6. 光年: 單位,指光在 內傳播的距離。天文學上常用光年作為單位來計量天體間的距離。考點二 月球1.月球本身 ,它能 太陽光。2.月球繞著自身的軸 并繞著地球 。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狀與它的 有關。3.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 ,因此月球總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考點三 日食1.地球上某些地區有時會看到太陽表面全部或部分被 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 。2.日食成因:當月球運行到 和 之間,并且三者接近排成一條 時,由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擋,就產生了日食現象。3.日食的類型4.日食發生在農歷 (俗稱: ),但并不會每月都發生5.日食形成過程:虧損方向從 開始, 結束考點四 月食1.有時候我們會看到 部分或全部變暗的現象,時間可長達一個多小時,這就是2.月食成因①月球不會 ,靠 太陽光而“發光”②地球是 的球體,太陽光經過地球后,在地球的后面會留下一個陰影,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 上,且 在 和 之間,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被地球遮擋,從而產生了月食3.月食類型: 是和4.月食發生的時間為農歷 (俗稱: ),但并不會每月都發生5.月食過程:月面先虧損于 緣,后復圓于 緣。6.日食、月食的比較項目 日食 月食形成原因 遮住太陽光,我們看不到 或不能看到完整的 遮住太陽光,我們看不到 或不能看到完整的日地月位置關系出現時間 農歷 ,白天 農歷 ,晚上類型學以致用1.2024年6月2日我國嫦娥六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挖寶”任務。關于月球的描述,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月球白天不能發光,晚上能發光B.月球表面明暗相間,亮區被稱為月海C.小天體撞擊的月球表面可形成環形山D.月球表面除巖石及其碎屑外還有空氣2.如圖所示為日偏食的示意圖,日食的輪廓是彎曲的圓弧,下列事實與圓弧的形成無關的是( ?。?br/>A.太陽光的直線傳播 B.地球是球形的C.月球是球形的 D.月球是不透明的3.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月食發生時,下列日、地、月相對位置正確的是( ?。?br/>A. B.C. D.4.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并用燈光照射成影于幕布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如圖所示,該現象利用的光學原理是( ?。?br/>A.光的反射 B.光的直線傳播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5.如圖所示,點燃的蠟燭放在距小孔a處,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紙上,且a>b。半透明紙上的像是( ?。?br/>A.倒立、放大的像 B.正立、縮小的像C.倒立、縮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清單4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考點一 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1.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 提出,他認為各個大陸連在一起形成的超級大陸,叫作 ,泛大陸形成于3億年前,經過漫長歲月,泛大陸分裂成幾個大陸,這些大陸緩慢地移動,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①提出依據:a. 東岸和 的輪廓線十分相似。b.北美洲與非洲、歐洲在地層和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等證據。c. 和非洲的生物具有相似性。②證明大陸漂移說的其他證據:a.根據測量,大西洋在 ,太平洋在 。b.紅海在 ,地中海在 。c.人造地球衛星的精密測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與美洲大陸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 。d.人們在南極大陸發現了 。2.海底擴張學說:美國地質學家 等人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越遠離大洋中脊的 洋底巖石年齡越 ,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①內容大洋中形成了一個 (稱 ),那里熱的熔巖物質不斷上涌,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就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②海底擴張說支持了大陸漂移說 ,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 來源問題。考點二 板塊構造學說1. 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①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 拼合而成。六大板塊分別是 板塊、 板塊、 板塊、 板塊、 板塊和 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 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注意:六大板塊中只有 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喜馬拉雅山脈基本位于 板塊上。②板塊處在不斷地 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 ,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 ,多火山、地震。③在板塊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 ,常形成 或 ,如東非大裂谷、紅海等;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形成 ,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2.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地理現象 原因紅海擴張 板塊與 板塊的張裂地中??s小 板塊與 板塊的碰撞擠壓發最喜馬拉雅山脈“長高” 板塊與 板塊的碰撞擠壓日本、中國東部(如臺灣)多地震 位于 板塊與 板塊交界地帶大西洋面積在擴大 位于 板塊與 板塊、 板塊的張裂地帶考點三 火山活動1.火山的組成:火山一般由 、 、 三部分組成2. 火山噴發物:有氣態( 等),也有液態( )和固態( 等)。3.火山的類型: 、 和休眠火山4.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 ,以及 。考點四 地震1.產生原因:當板塊之間發生 時,就會導致地殼變形,從而引起地震。2.組成: 、 、 、 、3.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 ,以及 一帶。4.地震的防范和預報(1)地震的防范發生地震時,要冷靜、不慌亂,迅速選擇正確的逃生方法。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允許,要 地快速撤離,以免因慌亂發生擠壓、踩踏事故。②底樓:應該迅速跑到室外 的地帶。(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大約只有10秒)③高樓:千萬不能乘坐 ,可根據你所在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選擇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等緩沖物放在頭頂等。④室外:要遠離 、樓房、電線桿、廣告牌、高壓線等。地震發生時,切記不要進入室內拿取物品,避免無謂的犧牲。(2)地震的預報①地震的預兆:如 、 、豬不吃食、井水噴涌、出現地光、蜜蜂群遷等。②借助 觀測和觀察自然界的異?,F象。學以致用1.今年4月3日,在中國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為臺灣地區近25年來最強地震。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地震發生時應迅速躲進建筑物里B.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形式之一C.臺灣地震是地球內力釋放所造成的D.臺灣地震頻發是因其位于板塊交界處2.科學假說需要一定證據的支持,下列能作為對應假說證據的是( ?。?br/>A.黃土高坡水土流失——板塊構造學說B.南極冰川消融——海底擴張學說C.氣球膨脹時,球面各點彼此遠離——大爆炸宇宙論D.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大陸漂移學說3.2021年10月20日日本阿蘇山發生火山噴發,這已經是該火山2000年來第六次噴發。專家認為其周邊地質極不穩定,后續火山噴發的可能性大增,為此,周邊居民都進行了緊急撤離。下列關于火山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日本阿蘇山火山屬于死火山B.引起火山活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源于外力作用C.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自軟流層D.火山活動對人類的影響都是不利的4.如圖是地球板塊示意圖,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可知( )A.地球表面的陸地被海嶺和海溝分割成七大板塊B.青藏高原是由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形成的C.寧波位于亞歐板塊D.地震火山帶都分布在板塊的中央5.如圖方格表示大洋海底距大洋中脊等距的巖石分布,根據海底擴張學說,序號所代表巖石年齡大小正確的是( ?。?br/>① ② 大洋中脊 ③ ④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一站到底1.下列詩句中描寫的不是機械運動的是( ?。?br/>A.霜葉紅于二月花 B.一江春水向東流C.一行白鷺上青天 D.孤帆一片日邊來2.甲、乙兩人各乘一臺觀光電梯,甲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乙在勻速下降,乙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甲在勻速上升,則相對于地面( ?。?br/>A.甲上升,乙下降B.甲下降,乙上升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3.2024年5月12日是母親節,這一天地球位置處于圖中的( ?。?br/>A.甲乙之間 B.乙丙之間 C.丙丁之間 D.丁甲之間4.2024年貴州“村超”預選賽于1月6日正式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村超”足球場上開幕。開幕式當天杭州的晝夜長短變化狀況是( ?。?br/>A.晝短夜長,晝變長 B.晝短夜長,晝變短C.晝長夜短,晝變短 D.晝長夜短,晝變長5.5月25日1時7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4.4級地震。地震、火山是地球內力作用的結果,下列地形變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巖石圈的各大板塊處于靜止狀態B.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肯定不會有地震發生C.地殼的運動是地球內力作用的結果,人類活動不會引起海陸的變化D.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帶多分布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6.甲乙兩物體在同一直線上向同一方向運動,t=0時刻同時經過同一位置,0 t1時間內的位移-時間圖像如圖所示,關于在該段時間內甲乙兩物體的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甲物體的速度先增大再減小B.甲物體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物體的平均速度C.甲物體的速度始終大于乙物體的速度D.甲物體的路程大于乙物體的路程7.科學假說是根據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海底擴張說”的建立,所依據的事實是( )A.離大洋中脊越遠的海底山脈巖石年齡越老B.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C.舌羊齒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的巖層中被發現D.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的大陸海岸線吻合8.2022年有出現日偏食現象,小華借助小孔成像實驗裝置對“”形太陽進行觀察,紙盒上扎有圓形小孔,則他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的形狀是( ?。?br/>A. B. C. D.9.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現象,但在某些條件下,在緯度較高地區上空飛行的飛機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陽從西邊升起的奇妙現象,這些條件是( ?。?br/>A.時間必須是在清晨,飛機正在由東向西飛行,飛機的速度必須較大B.時間必須是在清晨,飛機正在由西向東飛行,飛機的速度必須較大C.時間必須是在傍晚,飛機正在由東向西飛行,飛機的速度必須較大D.時間必須是在傍晚,飛機正在由西向東飛行,飛機的速度不能太大10.某人在高樓的陽臺上用望遠鏡觀察遠處建筑工地上打樁機的打樁情況,發現打樁機的汽錘以每秒1次的頻率撞擊水泥樁,他聽到的打擊聲剛好與看到的擊樁動作一致。當他看到汽錘留在樁上后,又聽到了2次撞擊聲。由此可知,觀察者離打樁機的距離約為(設當時的聲速為344米/秒)( ?。?br/>A.172米 B.344米 C.688米 D.1032米11.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地球上的生物與太陽息息相關。(1)為了能模擬日食的過程,讓大、小兩個球與人眼睛處于同一水平面上(如圖甲),若甲圖表示地球北極上空俯視時觀察到的情景,則實驗中應將小球 (選填“由A向B”或“由B向A”)移動,并觀察大球被小球遮掩的過程。(2)如圖乙是用專用儀器拍攝的太陽照片。照片中①區域呈現的太陽活動主要是 (選填“日珥”“耀斑”或“太陽黑子”)。12.2024年6月22日-23日是浙江省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測試的時間?;卮鹣铝袉栴}: (1)地球繞日公轉的示意圖如圖甲,2024年6月22日這天,地球公轉至圖甲中 (選填序號)位置附近:杭州的晝與夜的長短關系為 。(2)如圖乙表示在一年中杭州朝南窗戶在正午時太陽光照入面積最大和最小的示意圖,則2024年6月22日這天正午太陽光照射情況更接近于圖乙的 (選填“A“或“B“)。13.人類對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認識一直在不斷發展。材料一:1915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圖甲)。他認為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材料二: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等人提出“板塊構造學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圖不是整體的一塊,而是被地殼的生長邊界以及地殼的消亡邊界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之間會發生碰撞或張裂(圖乙)。(1)下列現象中,“大陸漂移說”不能解釋的是 。 (可多選)A.秦嶺上發現了珊瑚礁化石B.大西洋兩岸發現同種生物C.珠穆朗瑪峰還在逐年增高D.非洲和南美洲的輪廓相似E.采石場上常見彎曲的巖層(2)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浙江省處于六大板塊中的 。(3)2024年4月3日,在中國臺灣花蓮附近海域發生7.3級地震,此后連續發生多起余震。請利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花蓮附近海域頻繁發生地震的原因: 。14.港珠澳大橋(如圖甲)全長55km,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由引橋、跨海橋、海底隧道三部分組成,其中跨海橋長22.9km,海底隧道長6700m,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可抵御8級地震、16級臺風、30萬噸船舶撞擊。圖乙是港珠澳大橋的限速牌。請根據以上信息,求:(1)當汽車以最高限速行駛,通過港珠澳大橋全程需要多少時間?(2)若一輛通過海底隧道的小客車車長10m,車身完全在隧道中的時間為223s,請通過計算說明該車是否超速?(3)一車隊以90km/h的速度完全通過海底隧道,所用時間為280s,該車隊的長度為多少米?15.一輛客車在高速公路上經過某直線路段時,司機駕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司機發現其正要通過正前方高山懸崖下的隧道,于是鳴笛,經t1=6秒后聽到回聲,聽到回聲后又行駛t2=16秒,司機第二次鳴笛,又經t3=2秒后聽到回聲,請根據以上數據計算:(已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米/秒)(1)客車勻速行駛的速度并判斷客車是否超速行駛。(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為120千米/小時)(2)客車第一次鳴笛時與懸崖的距離。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02 多種多樣的運動考點清單清單1 機械運動考點一 參照物1.物體位置隨時間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2.要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必須選擇另一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3.參照物的選擇:任意性、方便性、不唯一性4.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考點二 運動的描述1. 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2.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①相同時間比路程:路程越長,運動越快。②相同路程比時間:時間越短,運動越快。③不同時間,不同路程: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3.速度①定義:在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符號:v。②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③公式:④單位:m/s(基本單位),km/h(常用單位)。1m/s=3.6km/h考點三 速度的測量1.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注意:靜止不動 加速運動2.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做直線運動時,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加速運動 減速運動3.測量物體的平均速度①實驗原理:②使小車由靜止開始下滑的目的:使小車每次運動的初速度相同。③多次測量的目的:通過求平均值以減小誤差。考點四 運動與能1.能的存在形式①機械能:做機械運動的物體都具有機械能②化學能:儲存在食物中的能以及汽油、木材、天然氣、沼氣、煤炭等燃料中儲存的能都屬于化學能。③電能:電能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能。各種發電站能夠提供大量的電能,各種電池也能提供方便使用的電能。④電磁能:用遙控器遙控機器時,遙控器將發出電磁輻射,它具有的能屬于電磁能??梢姽狻⒓t外線、紫外線、微波和X射線等都是電磁能的表現形式。學以致用1.你有過登高遠眺的體驗嗎?在高山頂上眺望遠處時會看到四周有一圈“天地分界線”,這就是在高處看到的地平線,乘坐飛機時通過舷窗也可以看到這條“天地分界線”。如果飛機起飛不久還在繼續爬升階段,你通過左邊的舷窗看到的應是下圖中的哪一幅( ?。?br/>A.A B.B C.C D.D【答案】A【解答】解:乘坐飛機向上爬升時,人通過左舷窗觀察“天地分界線”,為便于分析,可認為飛機向右飛行且向上爬升,如下圖所示,此時左舷窗右側分界線上方的“藍色線段”較長(與A圖類似),即看到的“天地分界線”是自左向右傾斜,故只有A符合題意。故選:A。2.下列詩句中描寫的不是機械運動的是( ?。?br/>A.霜葉紅于二月花 B.一江春水向東流C.一行白鷺上青天 D.孤帆一片日邊來【答案】A【解答】解:A、霜葉紅于二月花,與物體的位置變化無關,不是機械運動,符合題意;B、一江春水向東流,水流是水的位置的變化,是機械運動,不合題意;C、一行白鷺上青天,白鷺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是機械運動,不合題意;D、孤帆一片日邊來,船的位置在不斷變化,是機械運動,不合題意。故選:A。3.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他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0~4s內乙的平均速度為4m/sB.2~4s內乙做勻速直線運動C.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相等D.3s時乙在甲的前方【答案】D【解答】解:AB、乙的s-t圖象前2s為一條傾斜直線說明乙在這段時間內做勻速直線運動,2s以后乙的s-t圖象為水平直線說明此時乙靜止,則第3s時乙的路程為8m,第4s時乙的速度為0,由圖可知0-4s乙的平均速度為:v==2m/s,故AB錯誤;C、甲的s-t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說明甲始終做勻速直線運動,而2s以后乙一直靜止,故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不相等,故C錯誤;D、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且從圖中可知,3s時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故乙在甲的前方,故D正確。故選:D。4.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多種多樣,下列物體所具有能量形式表述錯誤的是( )A.強度很大的爆炸,不僅有耀眼的光芒,并且伴隨著巨響,這是因為爆炸聲具有聲能B.我們平時吃的米飯中蘊含著化學能C.汽車行駛時需要消耗燃料(如汽油),燃料中儲存的能量屬于熱能D.在空中飛行的蒲公英種子具有機械能【答案】C【解答】解:A、強度很大的爆炸聲能將玻璃震碎,因為爆炸聲具有聲能,故A正確;B、米飯中儲存著化學能,故B正確;C、燃料燃燒時,將化學能轉化為內能,燃料中儲存的能量屬于化學能,故C錯誤;D、飛行的蒲公英種子具有動能和重力勢能,也就是具有機械能,故D正確。故選:C。5.在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中,小明要測量紙錐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時間拍照一次的相機(相機說明書上的相關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圖所示的照片,請回答:(1)從A到D紙錐下落的速度變化情況是 運動(選填“加速”“減速”或“勻速”)。(2)右側為紙錐從E到F過程放大圖,EF段紙錐下落的速度是 m/s。【答案】(1)加速;(2)0.4。【解答】解:(1)相鄰的兩個位置之間的時間相等,由圖可知,從A到D紙錐下落的過程中,相鄰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變大,根據v=可知,速度逐漸變大,是加速運動;(2)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E到F的路程為80.0cm-60.0cm=20.0cm=0.200m,照相機每秒拍照2次,則EF之間的時間為t=0.5s,則紙錐下落的速度是v==0.4m/s。故答案為:(1)加速;(2)0.4。清單2 地球的轉動考點一 地球自轉1.地球的自轉:地球繞著貫穿南、北兩極的地軸的旋轉運動,周期為23 時56分4秒。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順時針)。2.地軸:地球自轉的假象軸,它的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3. 自轉產生的現象①晝夜交替a.地球是一個不透明、不發光的球體b.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注意:晝夜交替現象不等于晝夜現象。②時間差異a.產生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東邊時刻早,西邊時刻晚。b.時區:國際規定,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同一個時區內使用一個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個小時c.區時的計算:公式法、數數法(或圖解法)d.北京時間:我國采用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作為標準時間,稱為“北京時間”。③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考點二 地球公轉1.地球的公轉:地球繞著太陽的旋轉運動,軌道接近正圓的橢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方向為自西向東,周期為一年,公轉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平面呈 66.5° 的固定夾角2.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①太陽直射點的變化: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在南、北回歸線上,太陽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太陽每年直射兩次;其余地區沒有太陽直射現象。②四季的變化: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太陽光會直射地球不同的緯度(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③晝夜長短的變化節氣 日期 太陽直射點 北半球 南半球 極地周圍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無極晝、極夜現象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 晝最短,夜最長 北極圈及其以北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極夜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無極晝、極夜現象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 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及其以北極夜,南極圈及其以南極晝④正午太陽高度變化a.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b.正午太陽高度:正午時分的太陽高度,稱為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I.在同一時間,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不同而不同II.在同一地點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冬至日最小,夏至日最大。(北回歸線以北的區域)⑤桿影的變化:桿影的長度與太陽高度有關,太陽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陽高度越小,影子越長a.一天中正午,桿影朝著正北(北半球)或正南(南半球)方向時,桿影最短,太陽高度最大b.一年中同一地點,北半球,中、高緯度,夏季正午的桿影要比冬季正午的桿影短;同一時間,正午太陽高度隨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桿影越來越長考點三 二十四節氣與地球運動學以致用1.下列現象是因為地球自轉引起的是( ?。?br/>A.晝夜現象B.晝夜交替現象C.四季更替現象D.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答案】B【解答】解:地球的自轉是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是晝夜交替、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和時間差異;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四季更替、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地球上五帶的劃分等。故選:B。2.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杭州第十九屆亞洲運動會成功舉辦,如圖所示為地球繞日公轉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亞運會期間地球正從它向D位置運動B.亞運會閉幕這天,北半球是晝短夜長C.亞運會期間太陽直射點一直在北半球D.亞運會期間浙江每日正午影子長度在變長【答案】C【解答】解:讀圖可知,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地球運行在秋分(9月23日前后)和冬至(12月22日前后)之間,亞運會期間地球正從C向D位置運動,故A正確;10月8日亞運會閉幕這天,北半球是晝短夜長,故B正確;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亞運會期間,太陽直射點一直在南半球,故C錯誤;亞運會期間,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并且一直往南運動,所以浙江每日正午影子長度在變長,故D正確。故選:C。3.如圖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年變化曲線圖,圖中甲為春分日。若小滿節氣在5月20日,這一天位于圖中( ?。?br/>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 D.丁戊段【答案】A【解答】解:5月20日地球運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與夏至日位置之間,此時太陽直射點由赤道向北回歸線移動,位于圖中河段甲乙段。故選:A。4.如圖是小科同學觀察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引起桿影長度變化時所記錄的圖像,已知A、B是桿影長度,但他忘記了標記季節,則以下關于此圖像的分析正確的是( )A.B表示的是夏季桿影長度,A表示的是冬季桿影長度B.A表示的是夏季桿影長度,B表示的是冬季桿影長度C.形成A表示的桿影時,太陽高度角較大D.小科同學是在南半球中緯度地區觀察正午桿影長度變化【答案】A【解答】解:讀圖可知,夏季北半球太陽高度角大,正午物體的影子短;冬季北半球太陽高度角小,正午物體的影子長;B影子短,表示的是夏季桿影長度;A影子長,表示的是冬季桿影長度。故選:A。5.如圖為某半球日照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A.此圖是南極為中心的投影圖B.地球自轉會引起晝夜長短變化現象C.A點和C點分別位于晨線和昏線上D.此時B點的太陽高度為一天中最小【答案】C【解答】解:讀圖可知,此圖顯示地球的自轉方向為逆時針方向旋轉,為北極為中心的投影圖,故A錯誤;地球公轉會引起晝夜長短變化現象,故B錯誤;A點位于晨線上,C點位于昏線上,故C正確;圖示此時是正午,B點的太陽高度為一天中最大,故D錯誤。故選:C。清單3 日、地、月的相對運動考點一 光的直線傳播1.光源:能夠自行發光且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日食、月食;④激光準直;⑤射擊瞄準;⑥隊列看齊;⑦木工檢查木塊是否平直等。3.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相對于物體而言)實像,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孔的距離和光屏到孔的距離有關,像的形狀與物體相同,與孔的形狀無關。4.光線:用一條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傳播的徑跡和方向(模型法)注意:光線是假想的模型,不是真實存在的。5. 光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大,c=3108m/s。6. 光年:長度單位,指光在一年內傳播的距離。天文學上常用光年作為單位來計量天體間的距離。考點二 月球1.月球本身不發光,它能反射太陽光。2.月球繞著自身的軸自轉并繞著地球公轉。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狀與它的公轉有關。3.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相同,因此月球總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考點三 日食1.地球上某些地區有時會看到太陽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日食。2.日食成因:當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并且三者接近排成一條直線時,由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太陽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擋,就產生了日食現象。3.日食的類型4.日食發生在農歷初一(俗稱:朔),但并不會每月都發生5.日食形成過程:虧損方向從西邊開始,東邊結束考點四 月食1.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月面部分或全部變暗的現象,時間可長達一個多小時,這就是月食2.月食成因①月球不會發光,靠反射太陽光而“發光”②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太陽光經過地球后,在地球的后面會留下一個陰影,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且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被地球遮擋,從而產生了月食3.月食類型:月全食是和月偏食4.月食發生的時間為農歷十五、十六(俗稱:望),但并不會每月都發生5.月食過程:月面先虧損于東緣,后復圓于西緣。6.日食、月食的比較項目 日食 月食形成原因 月球遮住太陽光,我們看不到太陽或不能看到完整的太陽 地球遮住太陽光,我們看不到月球或不能看到完整的月球日地月位置關系 日-月-地或地-月-日 月-地-日或日-地-月出現時間 農歷初一,白天 農歷十五、十六,晚上類型 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 月全食、月偏食學以致用1.2024年6月2日我國嫦娥六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挖寶”任務。關于月球的描述,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月球白天不能發光,晚上能發光B.月球表面明暗相間,亮區被稱為月海C.小天體撞擊的月球表面可形成環形山D.月球表面除巖石及其碎屑外還有空氣【答案】C【解答】解:月球本身不發光,A錯誤;月球表面明暗相間,月球表面的亮區是高地,被稱為月陸;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被稱為月海,B錯誤;月球表面沒有大氣保護,在其形成早期,月球表面可形成環形山,C正確;月球表面上沒有空氣,D錯誤。故選:C。2.如圖所示為日偏食的示意圖,日食的輪廓是彎曲的圓弧,下列事實與圓弧的形成無關的是( ?。?br/>A.太陽光的直線傳播 B.地球是球形的C.月球是球形的 D.月球是不透明的【答案】B【解答】解:由于光的直線傳播,日食是由于月球遮擋了太陽射向地球的部分光,日食的輪廓是彎曲的圓弧,下列事實與圓弧的形成無關的是:地球是球形的。故ACD有關,B無關。故選:B。3.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月食發生時,下列日、地、月相對位置正確的是( )A. B.C. D.【答案】A【解答】解:當月球轉到地球背對著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里,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因而形成了月食,所以發生月食時日、地、月三者間的位置關系是:地球位于太陽和月球之間,A圖符合題意。故選:A。4.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并用燈光照射成影于幕布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如圖所示,該現象利用的光學原理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直線傳播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答案】B【解答】解: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并用燈光照射成影于幕布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其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5.如圖所示,點燃的蠟燭放在距小孔a處,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紙上,且a>b。半透明紙上的像是( ?。?br/>A.倒立、放大的像 B.正立、縮小的像C.倒立、縮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答案】C【解答】解:小孔成像成的是一個倒立的像,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是實像;像到小孔的距離b小于蠟燭到小孔的距離a,所成的像是縮小的像。故選:C。清單4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考點一 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1.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他認為各個大陸連在一起形成的超級大陸,叫作泛大陸 ,泛大陸形成于3億年前,經過漫長歲月,泛大陸分裂成幾個大陸,這些大陸緩慢地移動,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①提出依據:a. 南美洲東岸和非洲西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b.北美洲與非洲、歐洲在地層和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等證據。c.南美洲和非洲的生物具有相似性。②證明大陸漂移說的其他證據:a.根據測量,大西洋在擴張,太平洋在收縮。b.紅海在擴張,地中海在收縮。c.人造地球衛星的精密測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與美洲大陸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d.人們在南極大陸發現了煤。2.海底擴張學說:美國地質學家赫斯等人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越遠離大洋中脊的 洋底巖石年齡越老,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①內容大洋中形成了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熔巖物質不斷上涌,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就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②海底擴張說支持了大陸漂移說 ,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動力來源問題。考點二 板塊構造學說1. 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①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注意:六大板塊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喜馬拉雅山脈基本位于印度洋板塊上。②板塊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③在板塊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紅海等;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形成山脈,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2.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地理現象 原因紅海擴張 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地中??s小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發最喜馬拉雅山脈“長高”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日本、中國東部(如臺灣)多地震 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大西洋面積在擴大 位于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非洲板塊的張裂地帶考點三 火山活動1.火山的組成: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2. 火山噴發物:有氣態(水蒸氣、二氧化硫等),也有液態(熔巖流)和固態(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等)。3.火山的類型: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4.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柴R拉雅山一帶。考點四 地震1.產生原因:當板塊之間發生碰撞、擠壓或錯位時,就會導致地殼變形,從而引起地震。2.組成: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線3.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柴R拉雅山一帶。4.地震的防范和預報(1)地震的防范發生地震時,要冷靜、不慌亂,迅速選擇正確的逃生方法。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允許,要有序地快速撤離,以免因慌亂發生擠壓、踩踏事故。②底樓:應該迅速跑到室外開闊的地帶。(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大約只有10秒)③高樓:千萬不能乘坐電梯,可根據你所在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選擇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等緩沖物放在頭頂等。④室外:要遠離玻璃幕墻、樓房、電線桿、廣告牌、高壓線等。地震發生時,切記不要進入室內拿取物品,避免無謂的犧牲。(2)地震的預報①地震的預兆:如馬不進圈、雞飛狗叫、豬不吃食、井水噴涌、出現地光、蜜蜂群遷等。②借助儀器觀測和觀察自然界的異?,F象。學以致用1.今年4月3日,在中國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為臺灣地區近25年來最強地震。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地震發生時應迅速躲進建筑物里B.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形式之一C.臺灣地震是地球內力釋放所造成的D.臺灣地震頻發是因其位于板塊交界處【答案】A【解答】解:地震發生時應迅速躲進建筑物里是錯誤的,在高樓層,就近躲在厚實的床、桌下;在平房里,應該跑到空曠的地方去,故A錯誤,符合題意。地殼變動主要表現為巖石變形、海陸變遷、地震等,地震是地殼變動較為劇烈的表現形式,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地震是地球內力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臺灣地震頻發是因其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2.科學假說需要一定證據的支持,下列能作為對應假說證據的是( )A.黃土高坡水土流失——板塊構造學說B.南極冰川消融——海底擴張學說C.氣球膨脹時,球面各點彼此遠離——大爆炸宇宙論D.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大陸漂移學說【答案】D【解答】解:科學假說需要一定證據的支持,如:黃土高坡水土流失——風成說;南極冰川消融——全球氣候變暖;氣球脹大時,球面各點彼此遠,用來模擬宇宙膨脹;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大陸漂移學說。故選:D。3.2021年10月20日日本阿蘇山發生火山噴發,這已經是該火山2000年來第六次噴發。專家認為其周邊地質極不穩定,后續火山噴發的可能性大增,為此,周邊居民都進行了緊急撤離。下列關于火山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日本阿蘇山火山屬于死火山B.引起火山活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源于外力作用C.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自軟流層D.火山活動對人類的影響都是不利的【答案】C【解答】解:結合材料可知,這已經是該火山2000年來第六次噴發,因此,日本阿蘇山火山屬于活火山,A錯誤。引起火山活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源于內力作用,B錯誤。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自軟流層,C正確。火山噴發所產生的火山灰礦物質含量高、土壤肥沃,作物種植產量高,D錯誤。故選:C。4.如圖是地球板塊示意圖,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可知( )A.地球表面的陸地被海嶺和海溝分割成七大板塊B.青藏高原是由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形成的C.寧波位于亞歐板塊D.地震火山帶都分布在板塊的中央【答案】C【解答】解:地球表面的巖石圈被海嶺和海溝分割成六大板塊;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而形成的;寧波位于亞歐板塊;地震火山帶主要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故選:C。5.如圖方格表示大洋海底距大洋中脊等距的巖石分布,根據海底擴張學說,序號所代表巖石年齡大小正確的是( )① ② 大洋中脊 ③ ④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答】解:由于距離大洋中脊越遠,巖石的年齡越早,且在大洋中脊兩側呈對稱分布,所以序號所代表巖石年齡大小為①>②=③<④,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一站到底1.下列詩句中描寫的不是機械運動的是( ?。?br/>A.霜葉紅于二月花 B.一江春水向東流C.一行白鷺上青天 D.孤帆一片日邊來【答案】A【解答】解:A、霜葉紅于二月花,與物體的位置變化無關,不是機械運動,符合題意;B、一江春水向東流,水流是水的位置的變化,是機械運動,不合題意;C、一行白鷺上青天,白鷺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是機械運動,不合題意;D、孤帆一片日邊來,船的位置在不斷變化,是機械運動,不合題意。故選:A。2.甲、乙兩人各乘一臺觀光電梯,甲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乙在勻速下降,乙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甲在勻速上升,則相對于地面( ?。?br/>A.甲上升,乙下降B.甲下降,乙上升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答案】C【解答】解:甲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乙在勻速下降;乙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甲在勻速上升;以地面為參照物,甲和乙都在下降,但是甲比乙慢,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3.2024年5月12日是母親節,這一天地球位置處于圖中的( )A.甲乙之間 B.乙丙之間 C.丙丁之間 D.丁甲之間【答案】A【解答】解:5月12日地球運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與夏至日位置之間即甲和乙之間,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故選:A。4.2024年貴州“村超”預選賽于1月6日正式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村超”足球場上開幕。開幕式當天杭州的晝夜長短變化狀況是( ?。?br/>A.晝短夜長,晝變長 B.晝短夜長,晝變短C.晝長夜短,晝變短 D.晝長夜短,晝變長【答案】A【解答】解:1月6日地球運行在北半球的冬至日與春分日位置之間,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動,杭州晝短夜長,晝變長,夜漸短。故選:A。5.5月25日1時7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4.4級地震。地震、火山是地球內力作用的結果,下列地形變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巖石圈的各大板塊處于靜止狀態B.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肯定不會有地震發生C.地殼的運動是地球內力作用的結果,人類活動不會引起海陸的變化D.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帶多分布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答案】D【解答】解:巖石圈的各大板塊處于運動狀態。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也會有地震發生。人類活動會引起海陸的變化。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帶多分布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故選:D。6.甲乙兩物體在同一直線上向同一方向運動,t=0時刻同時經過同一位置,0 t1時間內的位移-時間圖像如圖所示,關于在該段時間內甲乙兩物體的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甲物體的速度先增大再減小B.甲物體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物體的平均速度C.甲物體的速度始終大于乙物體的速度D.甲物體的路程大于乙物體的路程【答案】B【解答】解:A、位移-時間圖象斜率表示該時刻的速度,由圖可知甲物體速度一直減小,故A錯誤。B、在t1時間內兩物體位移相同,所用時間也相同,所以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故B正確。C、由圖可知,剛開始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后來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故C錯誤;D、甲乙速度都為正,都沿正方向做直線運動,所以路程相等,故D錯誤。故選:B。7.科學假說是根據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昂5讛U張說”的建立,所依據的事實是( ?。?br/>A.離大洋中脊越遠的海底山脈巖石年齡越老B.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C.舌羊齒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的巖層中被發現D.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的大陸海岸線吻合【答案】A【解答】解: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舌羊齒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的巖層中被發現、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的大洋海陸線吻合都支持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故BCD不符合題意;離大洋中脊越遠的海底山脈巖石年齡越老,屬于海底擴張學說的代表,故A符合題意。故選:A。8.2022年有出現日偏食現象,小華借助小孔成像實驗裝置對“”形太陽進行觀察,紙盒上扎有圓形小孔,則他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的形狀是( )A. B. C. D.【答案】B【解答】解: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像,由小孔成像的特點可知日偏食經小孔成的像的缺口正好在日偏食缺口的對側,即上下左右顛倒,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9.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現象,但在某些條件下,在緯度較高地區上空飛行的飛機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陽從西邊升起的奇妙現象,這些條件是( )A.時間必須是在清晨,飛機正在由東向西飛行,飛機的速度必須較大B.時間必須是在清晨,飛機正在由西向東飛行,飛機的速度必須較大C.時間必須是在傍晚,飛機正在由東向西飛行,飛機的速度必須較大D.時間必須是在傍晚,飛機正在由西向東飛行,飛機的速度不能太大【答案】C【解答】解:由于地球自西向東旋轉,我們看到的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乘客要看到太陽從西邊升起,必需在傍晚,并要求飛機相對于地球向西運動,飛機自東向西飛行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轉的速度;如果時間在清晨,飛機向東飛行,飛機相對于太陽向東運動,乘客看到太陽仍從東邊升起。故選:C。10.某人在高樓的陽臺上用望遠鏡觀察遠處建筑工地上打樁機的打樁情況,發現打樁機的汽錘以每秒1次的頻率撞擊水泥樁,他聽到的打擊聲剛好與看到的擊樁動作一致。當他看到汽錘留在樁上后,又聽到了2次撞擊聲。由此可知,觀察者離打樁機的距離約為(設當時的聲速為344米/秒)( ?。?br/>A.172米 B.344米 C.688米 D.1032米【答案】C【解答】解:根據題意可知,聲音在發聲處經過2s才傳到高樓處,由v=可知,觀察者離打樁機的距離:s=vt=344m/s×2s=688m。故選:C。z12.2024年6月22日-23日是浙江省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測試的時間?;卮鹣铝袉栴}: (1)地球繞日公轉的示意圖如圖甲,2024年6月22日這天,地球公轉至圖甲中 (選填序號)位置附近:杭州的晝與夜的長短關系為 。(2)如圖乙表示在一年中杭州朝南窗戶在正午時太陽光照入面積最大和最小的示意圖,則2024年6月22日這天正午太陽光照射情況更接近于圖乙的 (選填“A“或“B“)。【答案】(1)③;晝長夜短;(2)B。【解答】解:(1)地球繞日公轉的示意圖如圖甲,2024年6月22日這天,地球公轉至圖甲中③北半球夏至日位置附近,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杭州的晝與夜的長短關系為晝長夜短。(2)如圖乙表示在一年中杭州朝南窗戶在正午時太陽光照入面積最大和最小的示意圖,則2024年6月22日這天正午太陽光照射情況更接近于圖乙的B,此時太陽高度最大,照射進房間內的面積最小。故答案為:(1)③;晝長夜短;(2)B。13.人類對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認識一直在不斷發展。材料一:1915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圖甲)。他認為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材料二: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等人提出“板塊構造學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圖不是整體的一塊,而是被地殼的生長邊界以及地殼的消亡邊界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之間會發生碰撞或張裂(圖乙)。(1)下列現象中,“大陸漂移說”不能解釋的是 。 (可多選)A.秦嶺上發現了珊瑚礁化石B.大西洋兩岸發現同種生物C.珠穆朗瑪峰還在逐年增高D.非洲和南美洲的輪廓相似E.采石場上常見彎曲的巖層(2)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浙江省處于六大板塊中的 。(3)2024年4月3日,在中國臺灣花蓮附近海域發生7.3級地震,此后連續發生多起余震。請利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花蓮附近海域頻繁發生地震的原因: 。【答案】(1)CE(2)亞歐板塊(3)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解答】解:A、秦嶺上有珊瑚礁的化石,說明秦嶺地區在地質時期是海洋,后來由于大陸漂移,才成為陸地,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B、大西洋兩岸發現同種生物說明大西洋兩岸的陸地曾經連在一起,后來由于大陸漂移才分開,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C、珠穆朗瑪峰還在逐年增高是由于板塊碰撞擠壓造成的,與大陸漂移無關,固定車位,但符合題意。D、非洲和南美洲的輪廓相似,說明非洲和南美洲在地質時期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大陸漂移才分開,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E、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是由于板塊碰撞擠壓造成的,與大陸漂移無關,觀點錯誤,但符合題意。故選:CE。(2)浙江省位于我國東南沿海,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浙江省處于六大板塊中的亞歐板塊。(3)花蓮附近海域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導致頻繁發生地震。故答案為:(1)CE(2)亞歐板塊(3)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14.港珠澳大橋(如圖甲)全長55km,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由引橋、跨海橋、海底隧道三部分組成,其中跨海橋長22.9km,海底隧道長6700m,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可抵御8級地震、16級臺風、30萬噸船舶撞擊。圖乙是港珠澳大橋的限速牌。請根據以上信息,求:(1)當汽車以最高限速行駛,通過港珠澳大橋全程需要多少時間?(2)若一輛通過海底隧道的小客車車長10m,車身完全在隧道中的時間為223s,請通過計算說明該車是否超速?(3)一車隊以90km/h的速度完全通過海底隧道,所用時間為280s,該車隊的長度為多少米?【答案】(1)通過港珠澳大橋全程需要0.55h的時間;(2)該車已經超速;(3)該車隊的長度為300m。【解答】解:(1)從圖乙可知,限速v=100km/h,由v=得,通過大橋的時間:t===0.55h。(2)客車通過海底隧道的路程:s′=s-s車=6700m-10m=6690m,客車的速度:v’==30m/s=108km/h>100km/h,可見,客車通過海底隧道時已經超速。(3)車隊的速度v″=90km/h=25m/s,車隊完全通過海底隧道的路程s″=v″t″=25m/s×280s=7000m,海底隧道的長度s′=6700m,車隊的長度s車隊=s″-s′=7000m-6700m=300m。答:(1)通過港珠澳大橋全程需要0.55h的時間;(2)該車已經超速;(3)該車隊的長度為300m。15.一輛客車在高速公路上經過某直線路段時,司機駕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司機發現其正要通過正前方高山懸崖下的隧道,于是鳴笛,經t1=6秒后聽到回聲,聽到回聲后又行駛t2=16秒,司機第二次鳴笛,又經t3=2秒后聽到回聲,請根據以上數據計算:(已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米/秒)(1)客車勻速行駛的速度并判斷客車是否超速行駛。(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為120千米/小時)(2)客車第一次鳴笛時與懸崖的距離。【答案】(1)客車是超速行駛;(2)客車第一次鳴笛時與懸崖的距離為1122m。【解答】解:(1)設客車第一次鳴笛時與懸崖的距離為L,客車勻速行駛的速度為v。根據題意可知,第一次鳴笛時客車到懸崖距離的2倍等于聲音傳播距離與客車行駛距離之和,即:vt1+v聲t1=2L①聽到回聲后客車繼續行駛t2=16秒,司機第二次鳴笛,此時客車距離懸崖的距離為:L-vt1-vt2,根據題意可知,第二次鳴笛時客車到懸崖距離的2倍等于聲音傳播距離與客車行駛距離之和,即:vt3+v聲t3=2×(L-vt1-vt2)②①式-②式則有:v=×340m/s=34m/s=34×3.6km/h=122.4km/h;因為122.4km/h>120km/h。所以客車是超速行駛;(2)客車第一次鳴笛時與懸崖的距離為:L===1122m。答:(1)客車是超速行駛;(2)客車第一次鳴笛時與懸崖的距離為1122m。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02 多種多樣的運動【考點清單】(原卷版).docx 專題02 多種多樣的運動【考點清單】(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