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3 單 元 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在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中,信息系統的設計直接影響著系統開發的成敗。3.1信息系統的設計知識梳理1.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在項目投資決策前,對擬建項目進行全面的社會、技術、經濟分析與論證,并對其作出可行或不可行評價的一種科學方法。(1)社會可行性主要從政策、法律、道德、制度等社會因素論證軟件項目開發的可行性和現實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運行環境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2)技術可行性主要是從技術角度出發,決定軟件項目開發的可行性。技術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在限定條件下功能目標是否能達到;②利用現有技術性能目標是否能達到;③對開發人員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并說明是否能滿足;④在規定的期限內開發是否能完成。(3)經濟可行性通過比較成本和效益(包括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社會效益),可以判斷要立項的軟件項目是否值得開發。經過以上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才能決定該信息系統是否需要開發。如果確定要開發,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對項目進行需求分析。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從客戶的需求中提取出系統能夠幫助用戶解決的業務問題,通過對用戶業務問題的分析,確定系統的功能、性能等,最終描述為具體的信息系統需求規格說明。系統的需求分析應該是開發人員和用戶或客戶一起完成的。3.數據存儲信息系統要采集信息,一定會產生數據。數據存儲位置:(1)數據可以存儲在自定義的文件中。(2)數據可以存儲在自己建立的電子表格(如Excel)中。(3)數據可以存儲在專用的數據庫中。4.概要設計概要設計是用戶需求與軟件詳細設計之間的橋梁,是將用戶目標與需求轉換成具體的功能界面設計方案的重要階段。概要設計需要對軟件系統的設計進行考慮,包括系統的基本處理流程、系統的組織結構、模塊劃分、功能分配、接口設計、運行設計、數據結構設計和出錯處理設計等,為軟件的詳細設計提供基礎。概要設計報告由開發者根據需求分析報告的要求進行編寫。5.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一個信息系統的研制,從問題的提出開始,經過開發、使用、維護、修訂,直到最后終止使用而被另一個信息系統所取代,就像是一個生命體從孕育、出生、成長到最后消亡,這個狀態變化的過程稱為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可劃分為問題定義、可行性研究與計劃、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碼實現、測試、使用和維護幾個階段,相鄰的階段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每個階段都以前一階段的工作成果為基礎。6.快速原型模型優點:直觀形象,容易被接受;可減少由于信息系統需求不明確帶來的開發風險;及時暴露問題,及時反饋;開發周期短,成本低。缺點:沒有嚴格的開發文檔,維護困難;快速建立起來的系統結構加上連續的修改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低下;難以對系統的開發過程進行控制。7.瀑布模型優點:定義清楚,應用廣泛;采用規范化的開發方法;嚴格規定每個階段提交的文檔;易于理解;便于計劃和管理。缺點:在開始時就需要知道大多數需求;不便于適應需求的變化;在項目接近完成前產品不能投入使用;可運行的軟件交給用戶之前,用戶只能通過文檔來了解產品;開發周期長,見效慢。@鞏固練習1.信息系統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是( )。A.自頂向下 B.自底向上 C.從左到右 D.混合策略2.下列選項中屬于信息系統設計可行性分析的是( )。A.管理可行性、運行可行性、維護可行性B.硬件可行性、軟件可行性、數據可行性C.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社會可行性D.目標可行性、規模可行性、投資可行性3.信息系統生命周期可以分為( )四個階段。A.需求、設計、開發、測試 B.啟動、執行、監控、收尾C.立項、開發、運維、消亡 D.啟動、設計、結項、運維4.下列選項中不是瀑布模型的優點的是( )。A.定義清楚,應用廣泛 B.便于適應需求的變化C.嚴格規定每個階段提交的文檔 D.易于理解,便于計劃和管理5.為提高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效益和質量,可采用( ),以改進用戶和開發者之間由于需要變化而產生修改和定義不準確等問題。A.結構化方法 B.快速原型法C.瀑布模型法 D.面向對象方法(共20張PPT)第3單元 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必修2 信息系統與社會目錄1知識梳理2鞏固練習在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中,信息系統的設計直接影響著系統開發的成敗。3.1信息系統的設計1.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在項目投資決策前,對擬建項目進行全面的社會、技術、經濟分析與論證,并對其作出可行或不可行評價的一種科學方法。(1)社會可行性主要從政策、法律、道德、制度等社會因素論證軟件項目開發的可行性和現實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運行環境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①在限定條件下功能目標是否能達到;②利用現有技術性能目標是否能達到;③對開發人員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并說明是否能滿足;④在規定的期限內開發是否能完成。(2)技術可行性主要是從技術角度出發,決定軟件項目開發的可行性。技術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3)經濟可行性通過比較成本和效益(包括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社會效益),可以判斷要立項的軟件項目是否值得開發。經過以上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才能決定該信息系統是否需要開發。如果確定要開發,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對項目進行需求分析。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從客戶的需求中提取出系統能夠幫助用戶解決的業務問題,通過對用戶業務問題的分析,確定系統的功能、性能等,最終描述為具體的信息系統需求規格說明。系統的需求分析應該是開發人員和用戶或客戶一起完成的。3.數據存儲信息系統要采集信息,一定會產生數據。數據存儲位置:(1)數據可以存儲在自定義的文件中。(2)數據可以存儲在自己建立的電子表格(如Excel)中。(3)數據可以存儲在專用的數據庫中。4.概要設計概要設計是用戶需求與軟件詳細設計之間的橋梁,是將用戶目標與需求轉換成具體的功能界面設計方案的重要階段。概要設計需要對軟件系統的設計進行考慮,包括系統的基本處理流程、系統的組織結構、模塊劃分、功能分配、接口設計、運行設計、數據結構設計和出錯處理設計等,為軟件的詳細設計提供基礎。概要設計報告由開發者根據需求分析報告的要求進行編寫。5.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一個信息系統的研制,從問題的提出開始,經過開發、使用、維護、修訂,直到最后終止使用而被另一個信息系統所取代,就像是一個生命體從孕育、出生、成長到最后消亡,這個狀態變化的過程稱為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可劃分為問題定義、可行性研究與計劃、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碼實現、測試、使用和維護幾個階段,相鄰的階段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每個階段都以前一階段的工作成果為基礎。6.快速原型模型優點:直觀形象,容易被接受;可減少由于信息系統需求不明確帶來的開發風險;及時暴露問題,及時反饋;開發周期短,成本低。缺點:沒有嚴格的開發文檔,維護困難;快速建立起來的系統結構加上連續的修改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低下;難以對系統的開發過程進行控制。7.瀑布模型優點:定義清楚,應用廣泛;采用規范化的開發方法;嚴格規定每個階段提交的文檔;易于理解;便于計劃和管理。缺點:在開始時就需要知道大多數需求;不便于適應需求的變化;在項目接近完成前產品不能投入使用;可運行的軟件交給用戶之前,用戶只能通過文檔來了解產品;開發周期長,見效慢。1.信息系統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是( A )。A.自頂向下 B.自底向上C.從左到右 D.混合策略2.下列選項中屬于信息系統設計可行性分析的是( C )。A.管理可行性、運行可行性、維護可行性B.硬件可行性、軟件可行性、數據可行性C.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社會可行性D.目標可行性、規模可行性、投資可行性AC3.信息系統生命周期可以分為( C )四個階段。A.需求、設計、開發、測試 B.啟動、執行、監控、收尾C.立項、開發、運維、消亡 D.啟動、設計、結項、運維4.下列選項中不是瀑布模型的優點的是( B )。A.定義清楚,應用廣泛B.便于適應需求的變化C.嚴格規定每個階段提交的文檔D.易于理解,便于計劃和管理CB5.為提高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效益和質量,可采用( B ),以改進用戶和開發者之間由于需要變化而產生修改和定義不準確等問題。A.結構化方法 B.快速原型法C.瀑布模型法 D.面向對象方法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1信息系統的設計 .doc 3.1信息系統的設計-江蘇省2025年1月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信息技術復習.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