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知識點總結第一章 區域與區域發展第一節 多種多樣的區域一、不同類型的區域1.區域的含義:區域是人們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 目的和標準劃定的空間單元。2.特征(1)區域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 邊界 。(2)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 相對一致 。(3)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標和方法不同,人們劃分的區域類型也不同。3.區域的邊界(1)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或流域(2)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自然帶或語言區4.區域的類型(1)按一定指標和方法劃定的區域①按 自然特征 劃分:如中國東部季風區或黃土高原區。②按 人文特征 劃分:如漢語北方方言區或長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綜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劃分:如中國主體功能區。(2)政府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標而劃定的區域①發揮地區優勢,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如劃定行政區、經濟特區、保稅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等。②消除貧困,體現社會公平:如劃定對口支援地區、國家扶貧地區等。③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如劃定禁止開發區、生態保護區等。④保護傳統文化,增強文化創新力:如劃定歷史文化保護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3)客觀存在,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逐漸認知的區域:如中國野生稻分布區、低硒地區等。二、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1.區域的空間尺度可體現為區域的層級 高低。(1)較高層級的區域往往與 較大尺度對應。(2)較大尺度的區域可包含若干 較小尺度 的區域。2.不同尺度的區域發展可以 相互促進。3.同一尺度的區域,會因面積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異,具有不同的發展條件和不同的 發展方向。第二節 區域整體性和關聯性一、區域整體性1.區域要素的概念(1)自然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經濟等。2.區域內各類要素是相互影響的。(1)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從自然界獲取物質和能量,與自然界發生直接聯系(2)區域的文化通過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等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間接影響自然界。3. 區域要素與區域整體性的關系區域內各類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使得區域具有整體性,進而影響區域的發展。二、區域差異與區域關聯性1. 區域差異是普遍存在的 不同的區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這些差異包括地理位置差異,自然條件差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文化習俗差異等。2. 區域差異是區域關聯的基礎區域在發展過程中都會直接或間接的與其他區域發生關聯,區域關聯主要是通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區域間流動實現的。3.區域差異促使區域關聯區域間流動的要素種類及其方向、強度的變化,可以改變區域生產、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區域的發展方向。三、因地制宜與區域發展1.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區域要素異同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區 ②都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地理環境差異 地理位置 位于北緯30°-33°附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入???北緯44°~48°,地處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土地條件 ①水稻土為主 ②耕地多為水田 ③土地較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廣泛 ②多為旱地 ③集中連片 ④人均耕地面積多礦產條件 礦產資源貧乏 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業 旱地耕作業主要糧食作物 水稻(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作物熟制 一年兩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其他農業類型 水產養殖業較為發達 西部適宜發展畜牧業2、區域要素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農業(2)工業①長江三角洲: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輕工業:依托當地發達農業基礎發展重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②松嫩平原:重化工業基地,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第二章 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第一節 區域整體性和關聯性一、自然條件與區域發展1.任何一個區域的發展都離不開自然條件(1)主要表現: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對區域發展有重要影響。(2)典例:四大古代文明發祥地2.自然條件只是區域發展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1)有些區域的自然條件雖優越,但區域發展水平不高,如孟加拉國。(2)有些區域雖然自然條件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卻發展得很好,如日本。3.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改造自然(1)改造自然,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謀求人地和諧:如水利工程都江堰。(2)如果人類活動違背自然規律,終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如美國大平原地區在20世紀30年代大面積開墾中部大平原,破壞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極易遭受風蝕而出現了“黑風暴”。二、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1.自然資源是區域發展的物質基礎(1)在不同發展階段,影響區域發展的自然資源種類不同。①農業社會:土地資源對區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②工業社會:礦產資源對區域發展影響較大。(2)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自然資源豐富程度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①一種重要能源或關鍵性礦產資源的發現與開發,會使區域經濟發生根本性改變,如沙特阿拉伯因盛產石油而成為世界上的富裕國家之一。②有的區域礦產資源貧乏,成為制約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圖瓦盧等小島國因礦產資源缺乏而經濟發展水平低。(3)自然資源的種類和儲量區域分布與組合極不平衡,有的區域不僅自然資源種類多而且數量大,對其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如澳大利亞因豐富的自然資源而大幅度提高了人均財富值。2.如何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更是區域發展的關鍵(1)有的區域盡管礦產資源豐富,但過度依賴礦產資源,也會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如20世紀50年代的荷蘭。(2)有些國家礦產資源貧乏,卻并未阻礙其經濟發展,如瑞士利用科技、金融等優勢成為世界發達國家之一。第二節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一、生態脆弱區1.概念:指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難于恢復的地區。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濕交替、農牧交錯、水陸交界、森林邊緣、沙漠邊緣等地區。3.面臨的主要問題: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差,土地易退化。4.土地退化(1)概念:土地出現質量下降、生產力降低的過程。(2)主要表現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蝕,土壤鹽堿化、土壤肥力下降等。5.我國的生態脆弱區(1)特點: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2)典型地區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區:多陡坡,土層薄,石灰巖抗風化能力較強,成土過程緩慢,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護,遇到暴雨,石灰巖上的土層極易發生水土流失,出現石漠化。②北方農牧交錯帶:草場退化,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沙塵源區。二、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況(1)位置特征:位于農區與牧區的過渡地帶,也是半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地區的過渡地帶。(2)現象變化:氣候出現冷暖、干濕變化時,就會出現農進牧退或牧進農退的現象。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1)降水量具有臨界性且變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間,降水變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在夏季。(2)多大風——大風多集中于冬春季節。春季氣溫回升,地表解凍,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層裸露、疏松,極易遭受大風侵蝕。3.土地退化的人為原因、(1)過度開墾:本地區生態脆弱,開墾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產量逐漸降低。(2)過度放牧:過度放牧的后果是草場退化,是牲畜的數量和質量都大大下降。(3)不合理的開礦、樵采、道路建設三、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1.治理原則(1)樹立生態脆弱區要以保護、恢復自然環境為第一要務的觀念。(2)綜合運用生物、工程、經濟、社會等措施解決問題,實現人地和諧發展。2.綜合治理措施(1)優化土地利用結構(2)構筑防護體系(3)以地養地,自然恢復(4)調整牲畜結構和數量(5)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第三節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一、資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轉型1.資源型城市(1)含義:因大規模開采自然資源而興起,并以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2)生命周期(1)興起期:隨著自然資源的開發,相關產業和人員集聚,城市快速成長。(2)繁榮期:城市主導產業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產業規模和城市規模漸趨穩定。(3)衰退期:自然資源漸趨枯竭或市場明顯轉移,產業規??s減,城市可能陷入蕭條,但如果創新路徑合適,城市可實現持續發展。2.資源枯竭型城市(1)形成:資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資源在現有技術水平下開采殆盡,或市場對這種資源的需求大幅度減少,城市經濟發展趨于緩慢,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2)轉型發展①延長產業鏈,提升原有資源的利用價值。②開發新的資源,培育新的主導產業。二、焦作市以煤炭為基礎的產業興衰1.地理位置: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南臨黃河。2.產業發展(1)19世紀末:大規模開采煤礦,聚落因煤而興。(2)1956年建市之初:是全國優質無煙煤生產基地,煤炭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一半(3)20世紀的80年代:形成了以煤炭為基礎的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4)20世紀的90年代中后期:多數國有煤礦先后宣告無煤可采而封井,與之相匹配的大批企業開工不足,虧損嚴重,全市經濟連年下降。3. 焦作市煤炭開采遺留的主要環境問題(1)多年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區,導致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2)煤矸石堆和廢水排放導致環境污染三、焦作市的轉型之路1.轉型原因:解決因煤炭資源枯竭帶來的眾多問題,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轉型思路:利用優勢資源和條件,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型主導產業。3.轉型措施:(1)推動工業多元化發展①不斷改造、提升傳統產業。②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汽車零部件制造、化工及醫藥、農副產品深加工及高新技術等產業,推動工業多元化發展。(2)大力發展旅游業著力打造“焦作山水”等旅游品牌,利用獨特的地質地貌等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3)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①全國糧食高產區之一,出產優質玉米、小麥。②重點培育優質農產品品牌,如懷藥。③發展特色農業:如蔬菜、水果等。④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第三章 城市、產業與區域發展第一節 城市的輻射功能一、城市在區域中的作用1.城市與區域的關系(1)城市: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通常是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為周圍地區提供工業產品和各種服務。(2)區域:區域則通過提供農產品、勞動力、商品市場、土地資源等而成為城市發展的依托。2.城市功能(1)含義:城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主要有生產、服務、管理、集散、創新等功能。(2)特點①功能單一青海格爾木集散功能突出, 是青藏地區的交通樞紐之一。福建武夷山市旅游服務功能突出, 是著名的旅游城市。②多種功能有些城市則具備多種功能,是綜合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如:省會城市3.城市的輻射功能(1)含義:指城市各項功能對其所在區域的綜合影響力和發展帶動力。(2)影響因素:城市腹地范圍越大,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市發展規模和潛力越大,城市輻射功能越強。4.城市發展與腹地特征的關系(1)城市的發展往往受腹地經濟特征的影響。①農業:腹地農業發達,農產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發展輕工業②礦產:腹地礦產資源得到開發,有 助于城市發展重工業(2)城市的輻射功能因腹地條件而異。①有工業發展優勢的城鎮,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產業鏈的某部分而發展為工業中心;例如:甪直鎮隸屬江蘇省蘇州市,利用上海、蘇州等大城市高新技術的優勢,近年建立了生物產業園、蘇州納米城等產業園區。②離中心城市較近,且交通較便利的城鎮,有機會發展成為中心城市的“臥城”。例如:地處北京和天津中間的廊坊,利用其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優勢成為京津冀地區最快崛起的衛星城之一。5.城市體系(1)形成:城市之間通過人流、物流、資本流和信息流等,將區域內各種活動和聯系圍繞城市組織起來,形成分工明確、聯系緊密的關聯網絡。(2)特點:城市規模越大,交通運輸網絡越密,聯通效率越高,聯系強度越大,輻射范圍越大,其在區域城市體系中地位越高。二、紐約的發展1.位置:位于美國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哈得孫河河口。2.發展歷程三、紐約的輻射功能1.對周邊地區的影響(1)依托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紐約與周邊地區的人員往來和物資流通更加便捷,中心城區的居住、生產、服務等功能逐漸分散到周邊地區。(2)帶動紐約周邊許多中小城市的發展,形成60多個具有競爭力的衛星城市。2.對城市帶的影響紐約與其他城市之間通過便利的高速公路和航空線路緊密聯系,各城市分工協作,形成了以金 融、貿易等服務業為主導,同時又各具特色的產業體系3.對美國的影響紐約通過便利的公路、鐵路和航空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以及發達的信息網絡,促進人才、商貿活動、信息等在全國范圍內的流動,成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城市。4.對世界的影響紐約是全球的物流樞紐和信息中心,發揮著國際政治、經濟、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種職能。第二節 地區產業結構變化一、地區產業結構1.含義: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類型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2.影響因素:受資源稟賦、技術條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響,體現了經濟發展水平。如:非州的加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亞洲的新加坡經濟較發達,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3.作用:體現了經濟發展水平。二、產業結構的升級1.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產業結構不斷變化升級的過程。2.主要表現(1)勞動力轉移: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2)國民經濟重心變化:由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進而轉向第三產業。(3)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①以輕紡工業為主上升到以重化工業為主②以原材料為主上升到以加工組裝為主③以第一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3.升級的原因(1)比較優勢的變化和政策的引導往往起著重要作用。如:改革開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區利用政策優勢和勞動力價格較低的優勢,大力發展以出口加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20世紀90年代珠江三角洲勞動力價格提高,同時經濟實力科技水平的提升,并具有資金優勢和技術優勢,此后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技術密集型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主導產業。(2)從全球來看,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三、上海產業結構的變化1.概況:位于長江與東南沿海的交匯處,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2.變化過程(1)工業化初期:輕紡工業為支柱產業,是我國經濟中心和最大的輕工業基地區位優勢:接近原料產地,擁有豐富的勞動力和最大的消費市場;對外聯系和貿易頻繁(2)20世紀50年代開始:輕重工業協調發展,成為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區位優勢:國家實施了重工業化的戰略決策;原有的基礎設施、技術和勞動力優勢明顯(3)20世紀90年代以后: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發展迅速區位優勢:設立浦東新區的優惠政策、良好的工業基礎、雄厚的科研實力、開放的服務環境等3.今后的發展:逐步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第四章 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第一節 流域內協調發展一、流域內部水資源協作開發1.流域概述(1)水系: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級支流以及連通的湖泊、沼澤構成。(2)流域:由分水嶺所包圍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區域。2.流域內的水資源功能農業灌溉、淡水養殖、提供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發展航運、水能發電、生態保護、旅游等多種功能。3.流域特點流域通過水流相互連接和影響,形成完整、獨立的自然區域,流域的整體性強、關聯度高。4.水資源協作開發(1)協作開發的必要性①不同的利益主體對于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需求不同,導致地區之間、上下游之間、工農業之間、城鄉之間在水資源利用、水質保護中出現利益沖突。②流域的整體性強、關聯度高的特點,需要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統籌管理。(2)協作開發的措施綜合運用工程技術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場等手段,對流域進行統籌管理,分擔義務、分享權利、協調行為,為流域內各區域提供公平的共同發展的機會。二、黃河的調沙減淤1.實施背景(1)河流特征:河流含沙量大。(2)存在問題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導致黃河挾帶泥沙數量之多。②黃河下游:流經華北平原,坡度變小,流速緩慢,泥沙沉積使下游河床不斷抬高。2.解決黃河沙患侵蝕區需要減少入河泥沙量,堆積區需要減少河道淤積。3.主要措施(1)對中游地區的水土流失①水土保持是減少入黃泥沙的根本措施。②因地制宜進行綜合治理措施 具體做法生物措施 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等耕作措施 沿等高線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和水平溝、打壩淤地、挖魚鱗坑等(2)對下游地區的河道淤積利用水庫對黃河調水調沙是一種有效的工程措施,三、黃河流域水資源的調配1.調配背景(1)黃河徑流量少(2)黃河流域人口、城鄉較為密集,耕地數量多,人、水矛盾突出。2.出現的問題及影響(1)問題:黃河斷流(2)影響①對主河道的影響●河道萎縮,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決口的風險●干涸河道演變為沙帶,增加了土地沙化的可能性②對河流沿岸的影響●影響工業供水與城鄉居民生活供水●影響農田的灌溉用水,農田受旱面積增大●水環境容量越來越小,加劇了黃河水污染●沿岸大量開采地下水③對河口三角洲及海域的影響●海岸侵蝕后退,海水倒灌●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餌料來源,影響海洋生物的繁衍生存3.采取的措施(1)由黃河水利委員會實施黃河水量的統一調度和分配。(2)黃河流域大力推廣應用節水技術。第二節 資源跨區域調配一、資源跨區域調配與區域發展1.調配目的:國家為了解決國內資源及其產品生產和消費的空間不匹配問題。2.調配原因(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很不均勻,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貧乏區,自然資源產品的生產地具有一定的集中性。(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區域由于經濟和人口的集聚,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大,也會出嚴重的資源短缺。3.調配影響:資源跨區域調配通過市場機制、行政指令和統籌規劃,實現資源及產品在區域之間的空間位移,滿足區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以達到優化配置資源、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實現區域的共同發展。4.跨區域配置資源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實現跨區域配置資源的基本前提是區域之間存在互補性和可達性,需要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政策作為保障條件,需要在具有更高資源調配權利的區域中實現。5.我國主要的調配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北煤南運、西電東送等。二、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1.西氣東輸概況西氣東輸工程以新疆生產及中亞進口的天然氣資源為來源,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東南沿海地區作為天然氣的主要輸送目的地及消費地,建設從新疆至上海、廣州、香港等地的輸氣管道。2.實施原因(1)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地區 能源消費量 能源生產量 影響 措施東部沿海地區 大 小 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能源的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西部地區 小 大 豐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一直占到60%以上②大量使用煤炭作為能源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煤炭燃燒排入大氣的粉塵是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主要來源之一,導致大氣污染。燃煤排入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是造成酸雨以及全球變暖的重要原因。③運量巨大的北煤南運給我國的鐵路和公路運輸造成了很大壓力(3)西部是我國油氣資源未來開發的戰略重點之一①我國陸上天然氣分布的總體特征: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新疆、青海、川渝、鄂爾多斯。③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西部是油氣進口的重要通道。三、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1)將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使之成為西部地區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2)推動中西部地區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3)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調出區及沿線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2.對東部地區的影響(1)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缺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的消費結構。(2)發揮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及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3)天然氣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3.促進區域協調發展(1)提高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合理配置,促進東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共同富裕。(2)為沿線區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激活沿線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潛力。第三節 產業轉移一、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1.產業轉移概況(1)目的:降低生產成本、獲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潤。(2)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經濟現象。(3)方向:通常由相對發達的區域向欠發達區域轉移。(4)類型:國內產業轉移、國際產業轉移。2.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1)主要因素①勞動力:流動性較小,不同國家或地區,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和價格差異較大※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工資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舉例:制鞋業②市場:※產品的國內市場趨于飽和,或者國內市場滿足不了其發展壯大的需要,企業就會開辟國際市場※企業為了避開跨國銷售所面臨的各種限制,直接在市場廣闊的國家或地區投資建廠※市場不斷變化,因此產業承接地會發生變化舉例: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的汽車制造企業到我國興辦汽車廠③政策:對于產業轉出地來說,政府可以通過間接干預的方式迫使一些落后產業向外轉移對于產業承接地來說,政府可以通過優惠的政策、改善公共基礎設施以及提升政府服務水平等來吸引企業進駐(2)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原生產區地價昂貴、原材料短缺及運輸成本增加等。二、東亞、東南亞的產業轉移時間 產業轉出區 產業承接區 轉移產業類型20世紀60年代 日本 韓國、新加坡等國及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地區 紡織等勞動力密集型工業20世紀70年代 日本 同上國家和地區 鋼鐵、化工和造船等產業20世紀80年代 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以及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區 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此外還有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 家電、服裝、汽車、電子等產業21世紀 以來 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以及一些周邊國家 中國中西部地區,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服裝、制鞋、家電等產業三、東亞、東南亞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1)產業轉出的國家或地區:原產業向外轉移,可使區域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條件。(2)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可以加快本國或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1)國際產業轉移使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或地區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2)形成產品生產過程的分工與合作。3.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1)轉出國或地區: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2)轉入國或地區:緩解就業壓力第四節 國際合作一、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合作1.經濟全球化概述(1)含義:可以理解為跨國界的經濟活動驅使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的過程。(2)主要表現:①商品、服務、生產要素和信息跨國流動的規模與形式的不斷擴大與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和跨國投資,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②在生產流域,生產組裝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零部件可以全球采購,由此形成全球生產網絡。2.國際合作的必然性(1)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世界各國之間形成了新的勞動地域分工。(2)由于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世界各國之間只有加強合作,才能推動世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3.世界經濟從“二元結構”轉變為“三元結構”二、“一帶一路”與國際合作1.“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低迷,貿易增長緩慢,各種不穩定事件頻出。“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新型國際合作大平臺應運而生。2.“一帶一路”建設的意義(1)打造新型國際合作模式“一帶一路”聚焦全球發展面臨的核心挑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在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同時,更加倡導包容性發展。(2)推動新型國際關系建設①堅持的原則:共商、共建、共享。②新型國際關系:所有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倡導共同發展、共同繁榮。(3)開拓國家間深化合作的新空間①關鍵:聚焦發展。②目的:實現經濟融合、發展聯動及成果共享。(4)提供國家間深化合作的文化驅動力“一帶一路”建設尊崇“和而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強調在維護文化多元性的基礎上,共謀發展、共求繁榮、共享和平。(5)促進沿線各國的共同繁榮“一帶一路”建設即可提升我國自身發展動力,也可讓相關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和便車,加快發展,得到實質性好處。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擁有巨大的購買力,這位世界各國提供了巨大的商機,同時,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也將創造新的巨大市場,有利于我國商品出口和經濟持續增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