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 數列4.2.2 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第1課時1.掌握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及其推導過程.2.能用前n項和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與前n項和有關的問題.3.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重點:掌握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及其推導過程難點:能用前n項和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與前n項和有關的問題.(一)創設情境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等差數列的概念,以及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找兩位同學說說看.答:一般地,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都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 表示.答:首項為,公差為的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為在掌握了等差數列的概念及通項公式后,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問題:思考:如何求學生討論、思考.答:高斯的計算方法是用1+100=101,2+ 99=101,3+ 98=101,···,50+ 51=101,這樣計算出來.思考:為什么呢?嘗試從數列的角度給出解釋.師生活動:師生互動,生生討論、交流;師揭示課題.設計意圖:教師以回顧舊知,幫助學生建立與新知的聯系,通過高斯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高斯的算法的核心,設疑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以此順利揭示本節課題.(二)探究新知任務1:探究高斯算法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思考:說說高斯在求和的過程中采用了什么方法?利用了數列的什么性質呢?師生活動:1.先獨立思考1分鐘;2.小組內交流討論;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分析:采用了首尾配對相加的方法.高斯的算法實際上解決了求等差數列前100項的和的問題.答:設,那么高斯的計算方法可以表示為可以發現,高斯在計算中利用了在等差數列中,若,則.思考:說說高斯求和過程的本質.總結:高斯算法的本質:通過配對湊成相同的數(即101),變“多步求和”為“一步相乘”.思考:你能用高斯的方法求嗎?師生活動:1.先獨立思考計算; 2.小組內交流討論;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4.師小結.分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配對.答:方法1:先取出中間項,再首、尾項;次首、尾項依次相加.原式方法2:先取出未項,再首、尾項;次首、尾項依次相加.原式方法3:先湊成偶數項,再進行首、尾項相加.原式方法4:先湊成偶數項,再進行進行首、尾項相加.原式任務2:探究高斯算法思想的進一步推廣.思考:嘗試計算.師生活動:1.先獨立思考計算; 2.小組內交流討論;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4.師小結.分析:可以對項數n的奇偶性進行討論.答:當 是偶數時,有所以當 是奇數時,有所以綜上,對任意正整數,都有 .思考:如果不對項數n的奇偶性進行討論,能否計算得出自然數列的前n項和呢?答:采用倒序相加法,,,將上述兩式相加,可得所以思考:如何理解倒序相加法呢,它的妙處在哪里呢?分析:在一堆木棒中,第一層有1根木棒,下面的每一層都比上一層多一根,第層有根,如何快速求出這堆木棒有多少根?,∵ ,∴ .任務3:探究用倒序相加法推導等差數列{}的前 項和.思考:能夠利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數列的前項和嗎?分析:由,兩式相加得,,.推導出:,兩式相加得,思考:如果將稍作變形,你能發現等差數列的什么特性呢?分析:,變形為,等差數列前項的平均數等于 .總結:等差數列首項為,第項為,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 ①因為,代入①得: ②思考:如果不從公式①變形推導,能得到公式②嗎?分析:總結: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已知首項、末項與項數,求出 ①已知首項、公差與項數,求出 ②注意: ① ②運用方程思想在五個量中知三求二.思考:類比推導,說說等差數列的前項和公式與梯形的面積公式間的聯系.如圖,上底為,下底為,高為,梯形的面積即為數列之和, .如圖,梯形由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組成,.設計意圖:通過情境中高斯算法繼續深入,探究高斯算法蘊含的數學思想、探究高斯算法進一步推廣、進而探究等差數列的前項和公式,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加深對等差數列的前項和公式推導的理解與應用,在思考和啟發中滲透新知的學習,在合作與討論中加深進行思維的深加工,以此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三)應用舉例例1 已知數列是等差數列.(1)若,求;(2)若,求;(3)若,求.分析:(1)已知首項、末項與項數,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求和.(2)可以先利用和的值求出,再利用公式求和.(3)已知公式中的、和,解方程即可求得.解:(1)因為,根據公式 ,可得(2)因為,所以. 根據公式,得(3)把代入,得整理,得解得, ,或(舍去).所以, .例2 若等差數列的前10項和為310,前20項和為1220,求該數列的前n項和.分析:把已知條件代入等差數列前項和的公式后,可得到兩個關于與的二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解:方法一聯立①②解得∴前n項和方法二 :由②-①解得例3 我國數列求和的概念起源很早,在南北朝時,張丘建始創等差數列求和解法.他在《張丘建算經》中給出等差數列求和問題.今有女子不善織布,每天所織的布以同數遞減,初日織五尺,末日織一尺,共織三十日,問共織幾何?答:由題意得:在等差數列中則設計意圖:通過例題講解,引導學生思考能用前n項和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與前n項和有關的問題,更好的理解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及其推導過程.(四)課堂練習1.張丘建算經中女子織布問題為:某女子善于織布,一天比一天織得快,且從第天開始,每天比前一天多織相同量的布,已知第一天織尺布,一月按天計共織尺布,則從第天起每天比前一天多織 尺布.A. B. C. D.解:設此等差數列的公差為,則,解得,故選C.2.已知等差數列的前項和為,,,則( )A. B. C. D.解:設數列的公差為,則由題意,得,,,,則,,所以.故選D.3.已知等差數列的前項和為,且點在直線上,則( )A. B. C. D.解:因為點 在直線 上,所以 ,因為等差數列 滿足 ,所以 .故選:.4.公差為的等差數列,其前項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A. B. C. 中最大 D.解:根據等差數列的性質及求和公式得到,,,,該數列的前項和最大,故A正確,B錯誤,C錯誤,,,,即,,D正確,故選AD.5.在等差數列中,,.求數列的通項公式;設,求的值.解:設其公差為,由題意可得.解得,,,.設數列的前項和為,則由可得,,,由知,令,得,當時,,當時,可得,當時,可得,因為,所以,所以.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練習,讓學生反復鞏固用前n項和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與前n項和有關的問題,能夠靈活運用.(五)總結歸納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你都學會了哪些內容?第四章 數列4.2.2 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第2課時1.理解并應用等差數列前n項的性質.2.構造等差數列求和模型(建模),解決實際問題.3.能夠解決等差數列前n項和的最值問題.4.經歷公式性質的推導過程,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重點:理解并應用等差數列前n項的性質和最值問題.難點:構造等差數列求和模型(建模),解決實際問題.(一)創設情境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等差數列的前項和公式,等差數列的性質。找兩位同學說說看。答:采用倒序相加法,;將。性質1 若是等差數列,公差為,則是公差為的等差數列.性質2 在等差數列中,若,則.性質3 數列都是等差數列, 公差分別為,則數為常數)是公差為的等差數列.思考:結合等差數列的前項和公式,等差數列還有哪些性質呢?學生討論、思考.師生活動:師生互動,生生討論、交流;師揭示課題.設計意圖:教師以回顧舊知,幫助學生建立與新知的聯系,通過高斯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設疑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以此順利揭示本節課題.(二)探究新知任務1:探究等差數列前項和的性質.思考:已知數列的前項和為,其中為常數,且.任取若干組,在電子表格中計算,的值,觀察數列的特點,研究它是一個怎樣的數列,并證明你的結論.師生活動:1.先獨立思考1分鐘;2.小組內交流討論;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提示:操作演示:打開《數據》多取幾組值,看看有什么規律?說說你的發現?總結:當時,數列為等差數列.當時,數列從第二項起為等差數列.分析:證明:當時,當時,,所以,此時數列從第二項起為等差數列,且公差為.總結:若數列{an}的前n項和是一個不含有常數項的二次函數:Sn=An2+Bn (A,B為常數) ,則該數列{an}是等差數列.思考:若等差數列中,公差為,前項的和為,則、、能構成等差數列嗎?師生活動:1.先獨立思考1分鐘;2.小組內交流討論;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分析:證明: ,總結:性質1 在等差數列中,公差為,前項的和為,則、、為等差數列,且公差為.思考:若前項的和,證明:數列也是等差數列.師生活動:1.先獨立思考1分鐘;2.小組內交流討論;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分析:證明:總結:性質2 若是公差為的等差數列,其前項的和為,則數列也是等差數列,公差為.各抒已見:已知一個等差數列的項數為奇數,其中所有奇數項的和為290,所有偶數項的和為261. 求此數列中間一項的值以及項數.分析:說一說:通過解決本題,想一想等差數列還有什么性質呢?這個性質和什么有關呢?探究:若一個等差數列的項數為奇數,設其項數為2n+1,探究 的關系.分析:,總結:性質3探究:若一個等差數列的項數為偶數,設其項數為2n,探究 的關系.分析:,總結:性質4思考:如果數列{an}、{bn}是項數相同的等差數列,Sn、Tn分別是它們前n項和,那么S2n-1與T2n-1會有什么關系?.師生活動:1.先獨立思考1分鐘;2.小組內交流討論;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分析:(, )總結:性質5任務2:探究等差數列前項和公式的實際應用.思考:《張邱建算經》卷上第22題為:今有女善織,日益功疾,且從第2天起,每天比前一天多織相同量的布,若第1天織5尺布,現在一月(按30天計)共織390尺布,則每天比前一天多織____尺布.師生活動:1.先獨立思考1分鐘;2.小組內交流討論;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分析:由題意知,該女每天的織布尺數構成等差數列{an},其中a1=5,S30=390,設公差為d,則有S30=30d=390解得 d= .故該織布機每天比前一天多織尺布.任務3:探究等差數列前項和公式與一元二次函數的聯系.各抒已見:從函數的角度,公式改寫成 ,當時,可以看成二次函數當時的函數值.討論的單調性與最值問題.總結:在等差數列中, 的取值影響函數的單調性.若,時,有最大值,使取到最值的可由不等式組確定;若,時,有最小值,使取到最值的可由不等式組確定;若,時,則是遞增數列,是的最小值;若,時,則是遞減數列,是的最大值.,若,則從二次函數的角度看:當時,有最大值;當時,有最小值. 當取最接近對稱軸的正整數時,取到最值.總結:等差數列{} 前 項和的性質.設數列為等差數列,公差為,為其前項和,為所有奇數項的和, 為所有偶數項的和,則有如下性質:性質1 在等差數列中,公差為,前項的和為,則、、為等差數列,且公差為.性質2 若是公差為的等差數列,其前項的和為,則數列也是等差數列,公差為.性質3性質4性質5等差數列{} 前 項和的最值問題.在等差數列中, 的取值影響函數的單調性:若,時,有最大值,使取到最值的可由不等式組確定;若,時,有最小值,使取到最值的可由不等式組確定;若,時,則是遞增數列,是的最小值;若,時,則是遞減數列,是的最大值.,若,則從二次函數的角度看:當時,有最大值;當時,有最小值.當取最接近對稱軸的正整數時,取到最值.設計意圖:通過回顧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進而探究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性質、進而探究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實際應用與最值問題,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加深對等差數列的前項和公式性質與最值問題的理解與應用,在思考和啟發中滲透新知的學習,在合作與討論中加深進行思維的深加工,以此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三)應用舉例例1 某校新建一個報告廳,要求容納800個座位,報告廳共有20排座位,從第2排起后一排都比前一排多2個座位. 問第1排應安排多少個座位.提示:將第1排到第20排的座位數依次排成一列,構成數列.設數列的前項和為. 由題意可知,是等差數列,公差,,所以可利用等差數列的前項和公式求.答:設報告廳的座位從第1排到第20排,各排的座位數依次排成一列,構成數列,其前項和為.根據題意,數列是一個公差為2的等差數列,且.由 ,可得 .因此,第1排應安排21個座位.例2 我國古代某數學著作中有這么一道題:九百九十六斤棉,贈分八子做盤纏;次第每人多十七,要將第八數來言;務要分明依次第,孝和休惹外人傳.意思是說,有996斤棉花全部贈送給8個子女做旅費,從第1個孩子開始,以后每人依次多17斤,直到第8個孩子為止.在這個問題中,第1個孩子分到的棉花為( ).答:第一個孩子分到斤棉花,則由題意,得,解得.例3 已知等差數列的前項和為,若,公差,則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的最大值及取得最大值時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提示:由,公差,可以證明是遞減數列.存在正整數,當時,,遞減.把求的最大值轉化為求的所有正數項的和.答:(方法一)由,得,所以是遞減數列.又由,可知當時,,當時,,當時,,所以,.也就是說,當或時,最大.因為,所以的最大值為30.提示:如圖,當時,關于的圖象是一條開口向下的拋物線上的一些點,可以利用二次函數求相應的的值.答:由,,得所以,當取與 最接近的整數即5或6時,最大,最大值為30.設計意圖:通過例題講解,引導學生思考能用前n項和公式性質和最值解決實際問題,更好的理解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性質與最值問題的方法.(四)課堂練習1.萊茵得紙草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數學著作之一,書中有這樣一道題目:把個面包分給個人,每個人所得成等差數列,且使較大的三份之和的是較小的兩份之和,則最小的一份為( )A. B. C. D.答:設五個人所分得的面包為,,,,,其中;則,,;由,得;,;所以,最小的分為.故選A.2.一百零八塔,因塔群的塔數而得名,是中國現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齊的喇嘛塔群之一,塔群隨山勢鑿石分階而建,由下而上逐層增高,依山勢自上而下各層的塔數分別為,,,,,,,若該數列從第項開始成等差數列,則該塔群共有( )A. 層 B. 層 C. 層 D. 層答:根據題意,設該數列為,塔群共有層,即數列有項,數列為,,,,,,,則,該數列從第項開始成等差數列,而,,則其公差,則,又由,則有,即,解得或舍,則.故答案選:.3.在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里有一段敘述:今有良馬與駑馬發長安至齊,齊去長安一千一百二十五里,良馬初日行一百零三里,日增十三里;駑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減半里;良馬先至齊,復還迎駑馬,二馬相逢.則( )A. 駑馬第七日行九十四里 B. 第七日良馬先至齊C. 第八日二馬相逢 D. 二馬相逢時良馬行一千三百九十五里答:設良馬每天所行路程為,則是以為首項,以為公差的等差數列,其前項和為,弩馬每天所行路程為,則是以為首項,以為公差的等差數列,其前項和為,駑馬第七日行了:里,故A正確;設共用天二馬相逢,則,所以,化簡得,解得,則第九日二馬相逢,故 C錯誤;所以二馬相逢時良馬行了:里,故D正確;設良馬第日先至齊,當時,所以,當時,所以,故B錯誤.故選AD.4.設無窮等差數列的前項和為,已知,.求與的值;對任意的正整數,不等式恒成立,試求實數的取值范圍.答:因數列是等差數列,所以,所以, 又,所以公差,所以,, 所以, 根據題意,對任意的正整數,不等式恒成立,當時,,得, 而時,得,,顯然不是恒成立,故, 所以,當時,,所以,所以當,不等式恒成立等價于當,恒成立, 記,且,則當時,即,所以且,單調遞增,, 所以,得,因此,實數的取值范圍為.5.設等差數列的前項和為,且,.求數列的通項公式;若,求數列的前項和.解:由題意,設等差數列的公差為,則,又,解得,,.由可得,,則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練習,讓學生反復鞏固用前n項和公式性質和最值問題解決一些簡單的與前n項和有關的問題,能夠靈活運用.(五)總結歸納通過這節課學習,你都學會了哪些內容?師生活動:學生回答上述問題,其他學生進行點評補充.設計意圖:通過對之前知識的梳理,提高學生總結概括能力,明確這節課要突破和學習的重點知識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2.2 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第1課時》教案.docx 《4.2.2 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第2課時》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