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曹劌論戰《左傳》+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度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 第六單元【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掌握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3.體會文章是如何處理詳略的。4.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理解課文的主旨。【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取勝原因。【教學難點】品味文章語言詳略安排及對比、襯托手法的巧妙運用。【新課導入】春秋時期,周朝式微,禮崩樂壞,諸侯爭霸,戰亂頻仍。魯國因為曾經支持公子糾與齊桓公爭奪君位而得罪了齊國。魯莊公十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派遣大軍攻打弱小的魯國,在國破家亡的危急關頭,魯國的平民——曹劌,挺身而出,憑著卓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略力挽狂瀾,取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現在,讓我們走進《曹劌論戰》,去感悟圣賢先哲的睿智和謀略。【寫作背景】【背景鏈接】長勺之戰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此前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jǔ)國的公子小白爭奪君位,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并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還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搶先歸齊,取得君位,即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齊勝魯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然齊桓公仍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再次發兵攻魯,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故稱“長勺之戰”。【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寫曹劌對長勺之戰的論述以及弱魯戰勝強齊的史實,表現了曹劌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說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把握好作戰時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全文分析】◎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guì)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焉?”劌曰:“肉食者鄙(bǐ),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注釋[十年]魯莊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師]軍隊。[伐]討伐,進攻。[我]《左傳》根據魯史寫的,所以稱魯國為“我”。[公]指魯莊公,魯莊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曹劌]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祿的人。[間]參與。[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乃入見]于是進入(朝廷)拜見。乃,于是,就。見:拜見。[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憑、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安,有“養”的意思。弗,不。 專,個人專有。[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對]回答。一般用于下對上的回答。[徧]通“遍”,遍及,普遍。[犧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帛,絲織品。[加]虛報,這里是說以少報多。[必以信]一定把實情告訴神靈 。信;實情[小信未孚]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任。孚,為人所信服。信,信用。[福]賜福,保佑。[獄] 案件。[雖]即使。[察]明察。[情](以)實情判斷。[忠之屬也] (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分內的事。屬,類。[可以一戰]即“可以之一戰”,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仗。[戰則請從](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則,連詞,就。◎譯文(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拜見。他的同鄉說:“居高位享厚祿的人(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他上朝廷)去拜見(莊公)。曹劌問莊公說:“您憑什么(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服、食品這類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說:“用來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不敢虛報,一定把實情告訴(神)。”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詳審,一定(以)實情判斷。”曹劌說:“這是(對人民)盡了職粉的事情,可憑借(這個條件)作戰。(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解析以上是第一段,敘述戰前曹劌求見魯莊公,通過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先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因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寫他們的“鄙”目的是突出曹劌的目光遠大,后面描寫曹劌和魯莊公關于戰前準備的對話,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后一條。在曹劌看來,戰爭的勝負既不取決于貴族的支持,也不取決于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于“取信于民”。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戰”。◎原文公與之乘。戰于長勺(sháo)。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zhé),登軾(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注釋[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同乘一輛戰車。之,他,代詞,代指曹劌。[戰于長勺]在長勺交戰。長勺:魯國地名,在今山東曲阜東。[鼓]擊鼓進軍。古代作戰,擊鼓命令進軍。下文的“三鼓”,即擊三次鼓;最后一段中“一鼓”指第一次擊鼓。[敗績]大敗。[馳]驅車(追趕)。[轍]車輪碾出的痕跡。[遂逐]就追趕。逐,追趕、追擊。◎譯文魯莊公和曹劌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啦。”齊軍大敗。莊公正準備驅車追趕。曹劌說:“還不行。”于是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的橫木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解析以上為第二段,主要描寫戰斗中曹劌與莊公的對話。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急于出戰;魯軍剛剛獲勝,莊公又急于追擊。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變化作出正確的判斷。“可”與“未可”的對比可以看出二人不同的性格。◎原文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mǐ),故逐之。”◎注釋[既克]戰勝齊軍后。既,已經。 克,戰勝。[故]原因,緣故。[夫戰,勇氣也]作戰,要靠勇氣。“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不譯。下文“夫大國”同。[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勇氣。作,振作。[再]第二次。[竭]竭盡,這里指士氣消失。[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測]估計,推測。[伏焉]在那里有埋伏。焉,兼詞,相當于“于此”,在那里。[靡]倒下。◎譯文戰勝齊軍后,魯莊公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時)士氣減弱,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已經消失了。敵方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打敗了他們。(齊國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的是有埋伏,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看見軍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解析以上為第三段,主要描繪戰后曹劌淪述戰勝齊國的原因,曹劌的解釋分兩層意思,一是攻擊的緣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戰機;二是追擊的緣故,表現他考慮周全、行動謹慎。其中“轍亂”“旗靡”是判斷和發出戰斗命令的依據,“夫戰,勇氣也”包含有一定的戰略思想。【文章思維導圖】請見的原因戰前——請戰與莊公的對話 選材詳略得當劌開始制止擊鼓論 戰中——參戰 齊師敗績不讓攻擊視轍登軾后追擊 人物形象鮮明攻擊:彼竭我盈戰戰后——論戰追擊:轍亂 旗靡【思想內容探究】1.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主題思想。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背景,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地刻畫了曹劌作為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2.文章是如何通過對比來刻畫曹劌這一人物的?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來刻畫人物,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從曹劌與“鄉人”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一個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形象躍然紙上。3.文中的魯莊公是否是昏君?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但他不是昏君。魯莊公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后問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魯莊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4. 積累文章中的成語并解釋。(1)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2)再衰三竭:形容士氣低落,不能再振作起來。(3)轍亂旗靡:車跡錯亂,軍旗倒下。形容軍隊潰敗。(4)彼竭我盈:他們的士氣已喪盡,我們的士氣正旺盛。5.本文有一些名詞活用為動詞,指出下面加點的名詞在文中的含義。(1)神弗福也福:賜福,保佑。(2)公將鼓之鼓:擊鼓。(3)公與之乘乘:乘戰車,坐戰車。(4)下視其轍下:下車。【板書設計】板書設計左傳史蘊詩心----歷史與文學美政美戰----戰爭與思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