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2 提高防護能力》教案學科 道德與法治 年級冊別 七年級上冊 共1課時教材 人教版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珍愛我們的生命”中的第九課“守護生命安全”,具體為第二節“提高防護能力”。本節內容旨在幫助學生了解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掌握有效的應對方法,提高自我保護和救助他人的能力。通過學習,學生能夠認識到提高防護能力的重要性,并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在快速發展,但他們的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相對薄弱。他們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的認識有限,缺乏應對這些突發事件的經驗和技能。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通過具體的案例和互動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安全知識,增強防護意識。同時,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合作精神,幫助他們在面對危險時能夠冷靜應對,科學自救。課時教學目標政治認同 1. 培養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和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增強社會責任感。 2. 引導學生理解國家和社會對生命安全的重視,增強對社會公共安全的責任感。 道德修養 1. 通過學習安全防護知識,培養學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覺維護公共衛生安全。 2. 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增強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培養其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的精神。 責任意識 1. 掌握基本的自救自護方法,樹立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 2. 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學習安全知識,積極參與安全演練,提高防護能力。 健全人格 1. 了解安全防護知識,提高防護能力,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2. 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掌握基本的應對災害和保護生命安全的技能。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1. 如何提高防護能力,包括提高危險預判能力、避險和逃生能力以及學習防護和急救的知識與技能。 2. 掌握基本的自救自護方法,樹立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 3. 通過具體案例和互動活動,增強學生的防護意識和實踐能力。 難點 1. 為什么要提高防護能力,特別是在面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時,如何科學地進行自我保護。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學習安全知識,養成良好的防護習慣。 3. 如何在緊急情況下保持冷靜,合理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自救和救助他人。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 教具準備 PPT課件、視頻資料、安全演練道具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和數據 (1) 展示2024年上半年我國自然災害的相關數據,如洪澇、地質災害、干旱、風雹等造成的受災人數和死亡人數,引發學生思考:我們應怎樣面對這些自然災害? (2) 播放一段關于自然災害的視頻,展示洪水、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的破壞力,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 (3) 提出問題:面對這些自然災害,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4) 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提高防護能力? (5) 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引出本節課的主題——“提高防護能力”。 (6) 介紹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為什么需要提高防護能力,掌握如何提高防護能力的具體方法。 (7) 強調本節課的核心素養目標: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責任意識和健全人格。 (8) 提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積極參與討論和實踐活動,增強防護意識。 引入案例 (1) 講述小侯在特大暴雨中成功勸說車主棄車逃生的真實案例,強調危險預判能力的重要性。 (2) 提問:這個案例給你哪些啟示? (3) 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如何應對? (4) 總結學生的回答,指出提高危險預判能力是提高防護能力的第一步。 (5) 介紹其他類似的案例,如地震、火災等,進一步說明危險預判能力的重要性。 (6)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類似情況,討論如何避免危險。 (7) 總結學生的分享,強調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保持警惕,及時發現潛在的危險。 (8) 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如何提高危險預判能力。 1. 觀看圖片和視頻,感受自然災害的威脅。 2. 積極參與討論,思考如何提高防護能力。 3. 聽取小侯的案例,思考其中的啟示。 4.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類似情況。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真實的自然災害數據和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提高防護能力。同時,通過討論和分享,幫助學生認識到危險預判能力的重要性,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活動一:提高危險預判能力 活動一:提高危險預判能力 講解理論知識 (1) 解釋什么是危險預判能力,即在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發生前,能夠通過觀察和分析,提前發現潛在的危險,從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2) 介紹自然災害的前兆,如泥石流、山洪、滑坡等的前兆特征,幫助學生識別這些危險信號。 (3) 舉例說明人為事故的苗頭,如電車著火、踩踏、煤氣泄漏等,引導學生學會辨識這些危險跡象。 (4) 強調危險預判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逐步提高的。 (5)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新聞報道、官方媒體等渠道,了解最新的安全知識和應對方法。 (6) 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提高危險預判能力? (7) 引導學生討論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如參加安全培訓、閱讀相關書籍、觀看安全教育視頻等。 (8) 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應用這些方法。 分組討論 (1)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5人,發放關于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的案例資料。 (2) 要求各小組根據資料,討論如何在類似情況下進行危險預判,并提出具體的應對措施。 (3)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 (4) 教師點評各小組的匯報,指出優點和不足,并給予改進建議。 (5) 引導學生反思: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是否具備足夠的危險預判能力?如果不具備,應該怎樣改進? (6)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逐漸提高自己的危險預判能力。 (7) 總結各小組的討論成果,強調危險預判能力的重要性。 (8) 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如何提高避險和逃生能力。 1. 認真聽講,了解危險預判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參與分組討論,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3. 聽取其他小組的匯報,反思自己的不足。 4. 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提高危險預判能力。設計意圖 通過講解理論知識和分組討論,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危險預判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識別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前兆的方法。同時,通過實際案例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增強他們的防護意識。活動二:提高避險和逃生能力 活動二:提高避險和逃生能力 講解避險和逃生的基本原則 (1) 強調在危險來臨時,保持頭腦冷靜的重要性,避免因恐慌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2) 介紹避險和逃生的基本原則,如就近、快速逃離到安全地帶,有效利用各種資源求救和逃生。 (3) 通過視頻演示,展示正確的逃生路線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具體的避險技巧。 (4) 強調在逃生過程中要注意保護自己,避免二次傷害,如避免擁擠、摔倒等。 (5) 介紹常見的避險場所,如建筑物內的安全通道、樓梯間、衛生間等,幫助學生了解在不同場景下的最佳避險位置。 (6) 提出問題:在校園內發生火災或地震時,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逃生? (7) 引導學生討論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如如何迅速找到安全出口、如何避免被煙霧嗆到等。 (8) 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強調在日常生活中要熟悉學校的疏散路線,定期參加安全演練,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模擬演練 (1) 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模擬逃生演練,設定不同的危險場景,如火災、地震等。 (2) 在演練前,教師詳細講解演練的規則和注意事項,確保學生安全。 (3) 演練過程中,教師觀察學生的表現,及時糾正不當的行為,如奔跑過快、擁擠等。 (4) 演練結束后,教師總結演練的效果,表揚表現優秀的同學,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5) 引導學生反思: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是否具備足夠的避險和逃生能力?如果不具備,應該怎樣改進? (6)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逐漸提高自己的避險和逃生能力。 (7) 總結模擬演練的經驗,強調避險和逃生能力的重要性。 (8) 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學習防護和急救的知識與技能。 1. 認真聽講,了解避險和逃生的基本原則。 2. 積極參與模擬演練,按照要求進行操作。 3. 聽取教師的總結和建議,反思自己的表現。 4. 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提高避險和逃生能力。設計意圖 通過講解避險和逃生的基本原則以及模擬演練,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逃生方法,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同時,通過實際操作和反思,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自我保護意識,增強他們的避險和逃生能力。活動三:學習防護和急救的知識與技能 活動三:學習防護和急救的知識與技能 講解急救常識 (1) 介紹心肺復蘇(CPR)的基本步驟,包括判斷病人是否有心跳驟停、呼救、胸外心臟按壓、清除口腔異物、口對口人工呼吸等。 (2) 通過視頻演示,展示心肺復蘇的具體操作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急救技巧。 (3) 強調在進行心肺復蘇時,要注意按壓的頻率和深度,確保操作的有效性。 (4) 介紹其他常見的急救方法,如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急救知識。 (5) 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應該學習哪些急救常識? (6) 引導學生討論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如如何處理燙傷、割傷、扭傷等常見意外傷害。 (7) 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強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學習急救知識,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及時施救。 (8) 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課堂小結。 1. 認真聽講,了解心肺復蘇的基本步驟和其他急救方法。 2. 觀看視頻演示,掌握正確的急救技巧。 3. 積極參與討論,分享自己對急救常識的理解。 4. 在日常生活中多學習急救知識,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設計意圖 通過講解急救常識和視頻演示,幫助學生掌握心肺復蘇等基本的急救技能,增強他們的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同時,通過討論和分享,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責任感,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1) 為什么要提高防護能力:面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我們要掌握有效的應對方法,擁有科學自救和救他的能力,保護自己的生命,救助他人的生命。 (2) 如何提高防護能力:①提高危險預判能力;②提高避險和逃生能力;③學習防護和急救的知識與技能。 (3) 強調提高防護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主動學習安全知識,積極參與安全演練,提高應急反應能力,為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做好充分準備。 (4) 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關注安全問題,不斷學習和提高防護能力,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 (5) 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提高防護能力? (6) 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如參加社區安全講座、觀看安全教育節目、閱讀安全手冊等。 (7) 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強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練習,逐漸提高自己的防護能力。 (8) 結束語:希望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更加重視生命安全,掌握有效的防護方法,成為自己和他人的守護者。 1. 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加深理解。 2. 積極參與討論,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防護能力。 3. 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關注安全問題,不斷提高防護能力。 4. 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設計意圖 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鞏固所學知識。同時,通過提問和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防護能力,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自我保護意識,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作業設計鞏固練習 1. 完成課本P85-P86的練習題,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安全防護知識。 2. 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更多的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的前兆,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分享給同學。 3. 與家人一起制定家庭應急計劃,明確在發生自然災害或事故時的應對措施,如逃生路線、避險場所等。 拓展提升 1. 觀看一部關于自然災害或事故災難的紀錄片,寫下觀影心得,思考如何在類似情況下保護自己和他人。 2. 參加一次社區組織的安全講座或培訓活動,記錄學習內容,分享給同學。 3. 制作一份安全知識宣傳海報,向全校同學宣傳防護和急救的知識與技能。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1. 通過展示真實的自然災害數據和案例,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關注生命安全問題。 2. 通過分組討論和模擬演練,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應急反應能力,增強了他們的防護意識。 3. 通過講解急救常識和視頻演示,幫助學生掌握了心肺復蘇等基本的急救技能,提高了他們的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 不足之處 1. 在模擬演練過程中,部分學生表現出緊張情緒,導致操作不夠規范,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心理疏導,幫助學生克服緊張情緒。 2. 個別學生對急救常識的理解不夠深入,操作不夠熟練,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增加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急救技能。 3. 課堂時間安排較為緊湊,部分學生未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適當調整時間分配,確保每個學生都有足夠的發言機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