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上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課堂實錄教學目標1.創設“走近歷史人物 講好中華故事”的學習情境,明確單元任務;2.調動已有學習經驗,并能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并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3.探究“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物形象。教學重難點1.調動已有學習經驗,并能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并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2.探究“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物形象。教學過程一、生字識別與拓展1. 最易寫錯的字:"戎"師:小朋友,你們覺得哪個字最容易寫錯?(預期學生回答:戎)師:沒錯!讓我們一起來看"戎"字。(板書:戎)師:大家注意觀察,"戎"旁邊還有哪些相似的字?生:有"戒"字!生:還有"成"字!師:太棒了!我們來比較一下:課件展示"戒":約束的意思"成":完成、成就"戎":古代指軍事、武器師:請同學們用這三個字各造一個詞。生:我的"戒":戒煙生:我的"成":成功生:我的"戎":戎裝(軍裝)2. 古今意義差異最大的字a. "嘗"古義:曾經現代用法:品嘗師:聽我讀:"嘗與諸小兒游"中的"嘗"是什么意思?生:表示曾經!b. "諸"古義:許多現代用法:指代師:在這里"諸小兒"指的是?生:很多小朋友!3. 最適合表演的字:"競"師:誰能表演"競走"是什么樣子?(學生模仿快速奔跑)師:我們來看"競"和"竟"有什么不同?生:一個是比賽,一個是意外生:"競"像沖刺,"竟"像突然3.問一問師:誰能代替王戎,再說說這個道理?生:我覺得王戎是通過觀察,知道路邊的果子不受歡迎,所以才不去摘。師:非常好,通過這一層提問,我們實現了更深的理解。4.認一認文言小知識師: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有趣的小知識,三個“之”字的用法。1. “諸兒競走取之”2. “人問之”3. “取之”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些“之”字在句子中各自的意義是什么?生:它們都是代詞,在不同句子中指代不同的對象。師:我們通過“讀與講”這幾個環節,不僅朗讀和理解了這篇文言文,還學到了“之”字的用法。三、創意表達與故事分層師:首先我們把這篇文言文分層次。師:故事分為三個部分:起因是什么?生:起因就是“王戎七歲,常與諸小兒游”。師:對,經過呢?生:經過是“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師:結果是什么?生:結果是“取之,信然”。1.故事擴充與創意演繹師:好,我們來豐富故事的經過部分。大家可以展開想象,想象畫面、角色以及發生的事情。師:想象一下,看到道邊的李樹上果實累累,有什么感覺?生:很饞,想吃李子!師:對,那誰會去搶李子呢?為什么?生:小朋友們會去,因為他們覺得李子多一定很好吃。師:請大家演一演這個場景,有的孩子用竹竿打,有的爬上樹,有的把李子藏進衣服里。有趣的是,嘗一口后會怎樣?生:有的孩子發現很酸,但怕丟面子,不敢說,只好自己咽口水。四、第二次升級:王戎的前傳與后傳師:同學們,我們來想想,王戎這個故事發生在他7歲時。你們覺得這次事件是偶然的嗎?生:可能不是。王戎之前有經驗,他可能以前吃過苦李。師:對,有可能!他可能多次經過這棵李子樹,觀察過其他人嘗試過,了解這里的果子不好吃。這就是“吃一塹,長一智”。師:那后傳呢?在這件事情后,小伙伴們會怎樣評價王戎?生:他們可能覺得王戎很聰明,以后都愿意跟著他。師:很好,大家都覺得王戎是個值得信賴的伙伴,“王戎去哪里,我就去哪里”。這就是跟隨智者。五、拓展《世說新語·雅量》師:我們來看《世說新語》的“雅量”篇。誰能說說,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王戎的雅量?生:王戎沒有被嚇到,表現得很沉穩。師:對,王戎處變不驚,心如止水。這種雅量在生活中怎么運用?生:可能是學會在困難時保持冷靜。課堂總結孩子們,那時的王戎才七歲,小小年紀就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怪不得他長大后能為竹林七賢之一,獲得巨大的成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則故事,一起感受他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性格特點。板書設計25王戎不取道旁李起因:多子折枝經過:競走取之;不動結果:取之,信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