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的音量我做主》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了解音量的概念,包括強音(f)和弱音(p)的基本特征及表現形式。熟練掌握在演唱和演奏中運用不同音量來表達音樂情感和塑造音樂形象的技巧。識別常見音樂作品中音量變化對音樂表現力的影響,并能對簡單音樂片段進行音量設計。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聆聽、對比、分析等活動,培養學生對音樂音量變化的敏銳感知能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與個人實踐,提高學生在音樂表演中自主控制音量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協作表現音樂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創作環節中發揮想象力,運用音量元素構建獨特的音樂情境,培養創新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體會到音量在音樂表達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音樂細節的關注與探索欲望。培養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學會通過音量的巧妙運用創造美、感受美,提升音樂素養和藝術修養。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清晰地理解強音和弱音的概念,并能準確地在演唱和演奏中表現出來。學會分析音樂作品中音量變化與音樂情感、形象之間的關系,并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教學難點能夠根據不同的音樂情境和情感表達需求,自如且恰當地控制音量的漸變與突變,使音樂表演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引導學生在音樂創作中,以獨特而富有創意的方式運用音量元素,展現個人的音樂理解與風格。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講解音量的基本概念、符號表示以及在音樂中的作用,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初步的理性認識。演示法:教師通過演唱、演奏示范,直觀地展示強音和弱音的效果,以及在音樂作品中音量變化的處理方式,讓學生有更清晰的感知。體驗法:安排學生進行演唱、演奏實踐,親身體驗不同音量的發聲感覺和在音樂表達中的差異,加深對音量控制的理解和掌握。討論法:組織學生對音樂作品中的音量運用進行討論,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理解,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與碰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情境創設法:利用多媒體資源創設各種音樂情境,如播放不同風格的音樂片段、展示音樂表演視頻等,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感受音量變化所帶來的音樂氛圍和情感沖擊,增強學生的音樂體驗和情感共鳴。四、教學過程(一)導入(引發興趣,導入主題)播放一段音樂視頻,視頻內容為一場精彩的交響樂演出。在播放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聆聽音樂中的聲音變化,尤其是音量的起伏。提問:“同學們,在剛才的音樂視頻中,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音樂的聲音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所聽到的聲音變化。學生可能會回答出聲音有時大有時小,教師順勢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 音量。教師向學生解釋音量在音樂中的重要性,就像繪畫中的色彩明暗對比一樣,音量的變化能為音樂增添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表現力。(二)知識講解(深入剖析,奠定基礎)音量的概念闡述教師運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學生講解音量的基本概念,即聲音的大小強弱程度。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的實例,如大聲說話和小聲說話的區別,汽車喇叭聲的強弱等。介紹音樂中表示音量的常用符號,強音用 “f”(forte)表示,弱音用 “p”(piano)表示,同時展示在樂譜上的標記位置,讓學生對這些符號有初步的認識。強音與弱音的特點及表現強音(f)的特點講解教師通過演唱一段歌曲片段,如《歌唱祖國》中的高潮部分,用較強的音量來表現,讓學生感受強音的力量感、明亮度和飽滿度。引導學生分析強音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通常強音可以用來表達激動、熱烈、歡快、強調等情感或音樂主題,如在進行曲中,強音常出現在節奏鮮明的部分,以增強行進的氣勢。弱音(p)的特點講解教師接著演唱一首抒情歌曲,如《茉莉花》的部分段落,用較弱的音量來表現,讓學生體會弱音的柔和、細膩、幽靜等特點。組織學生討論弱音在音樂中的情感表達,弱音往往適用于表現安靜、舒緩、優美、抒情、神秘等情境,像在搖籃曲中,弱音能營造出寧靜祥和的氛圍,幫助寶寶入睡。(三)聆聽與分析(經典賞析,感悟內涵)選擇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片段進行播放,如古典音樂中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民族音樂中的《彩云追月》、流行音樂中的某首抒情歌曲等。在播放每段音樂之前,教師先向學生簡要介紹該音樂作品的背景和風格特點,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播放過程中,要求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音樂中的音量變化,并思考這些音量變化與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描繪的形象之間的關系。音樂片段播放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例如,對于《命運交響曲》,教師可以提問:“在開頭的幾個音符中,音量是怎樣的?這種音量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受?隨著音樂的發展,音量又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表現命運的主題有什么幫助?”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補充,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音樂作品中音量運用的理解。以《彩云追月》為例,引導學生分析其中弱音部分如何描繪出夜晚的寧靜與清幽,而強音部分又怎樣表現出云彩飄動的活潑與靈動,使學生體會到民族音樂中音量變化與意境營造的巧妙結合。在分析流行音樂片段時,探討歌手如何通過音量的控制來傳達歌曲中的情感起伏,如在副歌部分適當增強音量以突出情感的高潮,在主歌部分則采用相對較弱的音量來鋪墊情感,讓學生感受流行音樂中音量運用的獨特魅力。(四)實踐操作(親身體驗,提升技能)演唱實踐選擇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如《小星星》,讓學生先按照原曲的正常音量進行演唱,熟悉歌曲的旋律和節奏。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歌曲進行音量處理。將歌曲分為幾個部分,如第一段用弱音(p)演唱,表現出夜晚星空的寧靜與神秘;第二段逐漸增強音量至中強(mf),仿佛星星越來越亮,閃爍的頻率加快;第三段用強音(f)演唱,突出歌曲的歡快氛圍,就像星星們在歡快地跳舞。學生分組進行演唱練習,教師在各小組間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在音量控制上的問題,如音量過大或過小、音量變化不自然等。每個小組練習結束后,進行展示表演,其他小組的學生認真聆聽并評價,重點評價音量運用是否恰當,是否能夠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情感。樂器演奏實踐(針對有樂器基礎的學生)準備一些簡單的樂器,如鋼琴、小提琴、二胡、鼓等,讓學生選擇自己擅長的樂器進行演奏實踐。教師提供一段簡單的音樂旋律,要求學生先演奏一遍,不做音量要求。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為這段旋律設計音量變化。例如,在旋律的開頭部分用弱奏引入,營造出一種柔和的氛圍;在旋律的高潮部分加大音量,增強音樂的張力;在結尾部分逐漸減弱音量,使音樂平穩地結束。學生進行樂器演奏練習,教師同樣巡視指導,關注學生在樂器演奏中對音量控制的技巧運用,如在鋼琴演奏中,通過手指觸鍵的力度來控制音量;在弦樂器演奏中,通過弓子的壓力和速度來調節音量;在打擊樂器演奏中,通過敲擊的力度和節奏來實現音量變化。每個學生演奏結束后,進行自我評價和同學互評,分享在演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以及對音量運用的心得體會。(五)創作與展示(發揮想象,展現才華)分組創作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些簡單的樂器,如木魚、三角鐵、沙錘、響板等,以及一些可以發出聲音的日常物品,如易拉罐、玻璃瓶等。教師給定一個創作主題,如 “森林音樂會” 或 “海邊的一天”,要求各小組以音量為創作元素,創作一段簡短的音樂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需要討論如何運用不同的音量來表現主題中的場景、人物或情感。例如,在 “森林音樂會” 的創作中,可以用弱音來表現森林深處小動物們的輕聲細語,用強音來模擬大型動物的吼叫或狂風呼嘯的聲音;在 “海邊的一天” 的創作中,用弱音表現清晨海浪輕輕拍打沙灘的寧靜,用中強音表現白天人們在海邊嬉戲的熱鬧,用強音表現暴風雨來臨前的洶涌海浪。各小組進行創作實踐,教師在旁邊觀察并適時給予指導和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作品展示與評價每個小組完成創作后,進行作品展示。展示過程中,其他小組的學生認真聆聽,并從音量運用的合理性、創新性、與主題的契合度以及整體音樂表現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對每個小組的作品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創意和努力,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并給予改進的建議。最后,評選出最佳創意獎、最佳表現力獎等,對表現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揚和獎勵,激發學生對音樂創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六)總結與拓展(回顧總結,延伸課外)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音量的概念、強音和弱音的特點、音量在音樂作品中的運用以及在演唱、演奏和創作實踐中的體驗與收獲。強調音量在音樂表達中的重要性,它是音樂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豐富音樂的情感內涵,增強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鼓勵學生在今后的音樂學習和欣賞中,更加關注音量的變化,用心感受音樂藝術家們是如何巧妙地運用音量來創造出精彩絕倫的音樂世界的。拓展延伸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進行詳細的音量分析,并寫成一篇短文。要求在短文中描述該作品中音量的變化特點、與音樂情感和形象的關系,以及自己對這些音量運用的感受和理解。推薦學生欣賞一些著名的音樂作品,如莫扎特的《小夜曲》、德彪西的《月光》等,并要求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特別留意作品中的音量處理,思考這些音量運用對作品整體風格和情感表達的影響。同時,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模仿這些作品中的音量變化進行演唱或演奏練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音量控制能力和音樂表現力。五、教學資源多媒體教學設備,用于播放音樂視頻、音頻片段以及展示教學課件。各種樂器,如鋼琴、小提琴、二胡、鼓、木魚、三角鐵、沙錘、響板等,以及一些可以發出聲音的日常物品,如易拉罐、玻璃瓶等,供學生在實踐操作和創作環節中使用。相關音樂教材、樂譜資料,為教師的教學講解和學生的學習提供參考依據。六、教學反思在《我的音量我做主》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學活動,學生對音量這一音樂要素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從導入環節的興趣激發,到知識講解的理論奠基,再到聆聽分析、實踐操作和創作展示的親身體驗與能力提升,各個教學環節緊密相連,逐步推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演唱、演奏和創作活動,表現出了對音樂音量探索的濃厚興趣。然而,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小組合作創作環節,部分小組的學生由于音樂基礎和創造力的差異,參與度不夠均衡,個別學生的創意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小組分工的合理性和對個別學生的引導與鼓勵,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學習中獲得成長與進步。同時,在教學評價方面,雖然采用了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但評價標準的細化和量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以便更準確地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提升情況。總體而言,通過本次教學實踐,為今后進一步優化音樂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經驗積累,將在后續教學中不斷改進與完善,讓學生在音樂的海洋中更好地領略音量變化的魅力,提升音樂綜合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