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快樂的羅嗦》教案教材內容課型:新授課課時1 課時 40 分鐘教材分析《快樂的羅嗦》是人音版(2012)二年級上冊的內容。這是一首具有彝族特色的樂曲,通過旋律和節奏展現了彝族人民歡樂的生活場景。教材中通過對樂曲的學習,能讓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培養他們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喜愛。同時,教材中可能還會涉及到相關的舞蹈動作,讓學生在音樂與舞蹈的結合中,全面地體驗彝族文化。學情分析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基礎,能夠簡單地識讀樂譜和感受節奏。然而,他們對于民族音樂的了解可能相對較少。《快樂的羅嗦》這首具有彝族特色的樂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歡樂的氛圍中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聽、唱、跳,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教學目標審美感知通過聆聽和學習《快樂的羅嗦》,讓學生感受彝族音樂的獨特風格,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藝術表現引導學生通過演唱、演奏樂器和舞蹈方式,表現《快樂的羅嗦》的音樂內容,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快樂的羅嗦》進行改編或創作,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文化理解讓學生了解彝族的音樂文化,感受彝族人民的歡樂生活,增強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快樂的羅嗦》的旋律和節奏,感受彝族音樂的風格特點。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準確地表現出彝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尤其是在舞蹈動作的表現上。教具準備彝族樂器的模型、多媒體設備、舞蹈道具。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5 分鐘)老師穿著彝族特色的服裝走進教室,微笑著問同學們:“同學們,你們看老師今天穿得漂亮嗎?這是彝族的傳統服裝哦。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走進彝族的音樂世界,感受他們的歡樂。” 接著,老師播放一段彝族的生活視頻,視頻中有彝族人民在載歌載舞,讓學生們直觀地感受彝族的文化氛圍,自然地引出今天要學習的樂曲 ——《快樂的羅嗦》。環節二:講授新課(250 分鐘)感知老師再次播放《快樂的羅嗦》,讓學生安靜地聆聽,閉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彝族的節日場景中。聽完后,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好像看到了彝族的小朋友在跳舞。”老師拿出彝族樂器的模型,如月琴、大三弦,簡單介紹這些樂器在彝族音樂中的作用,然后播放樂曲中樂器演奏的片段,讓學生聽辨是哪種樂器在演奏。探究老師在黑板上畫出樂曲的簡單節奏譜,用拍手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節奏。例如,老師拍一段節奏,讓學生模仿,然后逐漸引導學生自己拍出樂曲的節奏。老師逐句教唱歌曲,注意發音和旋律的準確性。每教一句,讓學生跟唱幾遍,然后再連起來唱。在教唱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歌曲中的歡樂情緒。示范老師示范彝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如擺手、跺腳、旋轉,邊示范邊講解動作的含義和特點。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名組長,由組長帶領組員學習舞蹈動作。老師在各小組間巡視,給予指導和幫助。環節三:鞏固延伸(10 分鐘)各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包括演唱歌曲和表演舞蹈。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進行評價,說一說他們表演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老師提出一些啟發式的問題,例如:“如果我們要給這首歌曲加入一些新的樂器,你們覺得可以加什么呢?” 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創意。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回顧今天學習的內容,老師說:“今天我們走進了彝族的音樂世界,學習了《快樂的羅嗦》,大家唱得開心,跳得也很棒。希望同學們記住彝族音樂的獨特魅力。”作業:讓學生回家后,自己創編一段彝族風格的舞蹈,下節課來展示。設計意圖初步感知環節:通過直觀的視頻和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對彝族音樂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探究音樂環節:通過聽、唱、拍節奏多種方式,讓學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快樂的羅嗦》的音樂特點,培養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鞏固延伸環節:通過小組展示和創意討論,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板書課題:快樂的羅嗦藝術特點:彝族風格,旋律歡快,節奏鮮明創作過程:感受彝族文化 - 學習音樂 - 表演展示教學反思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視覺展示、互動體驗,成功地引導學生走進了彝族音樂的世界。然而,在舞蹈教學環節,部分學生可能由于協調性不夠,表現得有些吃力。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提前準備一些更簡單易懂的舞蹈教學方法,幫助這部分學生更好地參與。同時,在創意實踐環節,學生們的想法非常豐富,今后可以給予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發揮他們的創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